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胶东地区二月二吃什么 二月二胶东人的风俗

分类:种植养殖发布者:亲亲小妹子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胶东地区二月二吃什么 二月二胶东人的风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胶东地区二月二吃什么 二月二胶东人的风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胶东半岛的饮食

鱼,渔家人离不开鱼,旧时的渔村在青黄不接之时,家家粮食断了顿,鱼则成为渔家的主食。老人们常说“那时候来了个讨饭的人,咱拿鱼打发他,哪有饭给他吃? 鱼是不值钱的东西,要出嫁的姑娘拿一篓鱼换几根丝线做绣鞋,渔家过年船帮上贴的对联是用几十只大螃蟹换来的。

渔家人喜食刀鱼。在捕刀鱼的旺季,小舢舨刚上岸,妇女们便涌到海边挑捡,把细小的刀鱼和小虾捡出来,扔在大场上晾晒,叫作晒“腥粪”,“腥粪”是用来做庄稼肥的(可以用来做饲料)。把宽厚的刀鱼剖净后,搁在大铁锅的箅子上。顺着大铁锅的边缘竖着盘放,一条接一条,条条首尾相接,密密地盘放满满一锅后,只撒点盐盖上锅盖去蒸,待烧熟后,招呼孩子们过来,每人一条,孩子们象啃青玉米棒子一样,拿在手里。在沙滩上又跑又跳,边走边吃,渔家孩子自小剔刺就十分麻利,仅一会儿功夫,一条鱼就进了肚,于是高喊着“还要一条!还要一条!”而再仅吃半条,肚子就饱了。这种宽厚的大刀鱼味道鲜美,而且越吃越香。一方面是因为是在旺季捕获的,渔家人都喜食旺季捕获的鱼,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鱼在产量多的旺季临近产卵期,体内积蓄了很多脂肪和营养。产卵前的鱼味鲜美,使人吃起来感到很香。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鱼是刚从海上捕上来的,鲜度好。

下过海的渔民都有这种体会,在海里吃刚捕上来的鲜鱼味道最鲜美。渔民在海上捕了鱼放在小船上的铁锅里,加点自制的豆瓣酱,再不加任何佐料,煎熟后,吃起来口齿留香,味鲜无比,欲罢不能,是任何大馆子名厨精心烹调都无法比拟的。渔民们说:那鱼要是上了岸,即使还是活的,吃起来味道可差多了。

旧时海边人吃鱼种类很多,但只吃海鱼,不吃河鱼,嫌河鱼有股“泥腥味”,70年代有一次大旱,塘里的水干涸了,大大小小的河鱼白花花地死在塘里,无人理睬,如今,鱼市上卖的河鱼还蛮贵的,有的人居然花钱买回来“尝鲜”。当然,渔家人吃海鱼也不象过去那样视鱼如草,鱼成了金贵的东西。

胶东沿海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大豆、地瓜等。

玉米饼子、又称“大饼子”、“粑粑”、渔民们常说:玉米是个贱东西,产量高,给点腥肥它就长。由于其产量高,分布十分广泛。

玉米饼子的做法很简单,将玉米面加点凉水调和,放在手里抟抟,待大铁锅烧热后,贴在锅边上,家里人口多的,黄灿灿的饼子围着铁锅贴一圈,十分好看,如果锅底正煎着鲜鱼,则更加诱人。

饼子是粗粮,没有刺激性的副食和着一起吃往往感到难以下咽,渔家妇女赶海时总愿揣着块饼子,在海边就着饼子吃生蛎子肉。平时,吃饼子就大葱蘸酱,这种酱,有自己磨制的豆瓣酱,但更多的是鱼酱或虾酱,有牙扁鱼酱、虾头酱、蟹酱、鲐巴拐子酱……这些鱼虾酱和着饼子吃,极其下饭,正是“臭鱼烂虾、下饭的冤家。”

饼子就咸菜也很下饭,海边人腌莱不用盐,而用“鱼卤油”。每逢秋天,妇女们把大萝卜切成厚厚的长条儿,放在腌咸菜的陈汤里(有的人家里有几十年前的老陈汤,越陈越香),放它一年半载,拿出来吃时,萝卜条腌成了橙红的颜色,吃时只能啃一点点,很咸,却不是单纯的咸,而是又香又鲜,余味无穷,拿一块啃半天却不舍得放下,这时候冷饼子、烧焦了的饼子,全吃得下,再喝两碗温开水,肚子就撑圆了。

馒头,又称“饽饽”,形方的叫卷子,“饽饽”一般比“卷子”更精致,以前“饽饽”一般拿来馈赠亲友,“卷子”是家里盖新房,管人家吃饭时才蒸的,自家人只有年节时才能吃上白面馒头。

包子,又名“莱饽饽”或“大菜饺子”,主要有发面、烫面、冷水面几种,渔家常用海白菜(又称海青)和肉包包子,还有蟹黄包,青岛一带有对虾小笼包、大鸡包等。

饺子,又名“水包”,渔村饺子皮薄馅多,肉馅饺子与其他地方相同,海边人喜欢鲅鱼饺子和蛎馅饺子。鲅鱼饺子,取新鲜鲅鱼,去内脏、头、皮、洗净后,平切两半取出鱼刺,将鱼肉与韭莱、油、盐、味精等加水搅和调制成馅,皮要又大又薄,包好后,有的形如拳头大小,每碗只盛二、三个,一般人吃八、九个尽饱,这种水饺以长岛最有名,吃起来又嫩又鲜,极为酣畅。

海蛎子饺子是用海蛎子肉和新鲜烫熟萝卜丝调制成馅,味道清新而鲜美。

面条,最好吃的要属鱼面,以水煮鲜鱼块,待开锅,加面条、青菜再煮,饭熟,鱼面、菜、汤混在一起,即连汤带面吃下。

饼,有发面饼、烫面饼、油饼、家常饼、单饼、馅饼、火烧、蒸饼等等。

地瓜。在山东沿海,地瓜的栽种也十分广泛。灾荒年间,地瓜是渔村老百姓的救命粮,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因饥饿而死,一些身体强壮的,饿得全身浮肿,举步维艰,仍硬撑着去山上开荒,栽几棵地瓜苗,到了秋上,那些地瓜喝着海风疯长,刨出来的地瓜个个象“小娃娃”大,很多老人都感慨地说:地瓜救了咱的命,咱这辈子再没吃过那年秋天那么好吃的地瓜。

地瓜除了煮食外,还有许多吃法:煮熟,搓之为“泥”,用以和面粉作饼,和玉米面贴饼子,和豇豆蒸成豆包。擦地瓜成丝,加水煮成稀粥,以前在稀粥熟后加糖精,有的加白糖,喝起来甘甜润滑,俗称“地瓜稀的”。将熟地瓜剥皮、切片、晾大半干,封存缸中使生粉状白醭,用作零食,也是旧时海上渔民必不可少的“干粮”。如今城里商城的食品玻璃橱里也摆放了红薯脯、红萝条,但不及乡下老百姓自己做的软和、甜爽。在文登、荣成,有一种食物称为“起糕”,做起来比较复杂,将地瓜面放入盆中,细细洒水,反复调和,令其潮湿而不粘湿,在锅中设筚子,铺笼布,用细罗将和好的地瓜面筛在笼布上,加水蒸熟,切方分食,甜软而有“咬劲”,配稀饭食用,风味独特。

豆面粑粑,用新玉米和新黄豆三比二混合,在石磨上磨出新面,即用以下锅,此面非常讲究,粮不新不佳,在机磨上磨面不佳,玉米与黄豆分别磨出后再行混合的不佳,磨出的面存放太久不佳。做饼子时,以温水和面,反复以拳捣杵,不时添加冷水,使面中生出泡沫,如果泡沫满盆,掐少许面,以碗盛水,放面于水上,倘若面马上散沉,仍欠火候,需要再捣杵,直到面与泡沫充分混合,取面放水上飘而不沉时才为合格。这时,贴至锅边,(如贴玉米饼子类似),如同时焖鱼,鱼与粑粑一起出锅,比玉米饼子就鱼吃还香,有谚语“鱼就豆子粑粑,一下子撑死仨”。

以菜代粮,方法很多。切菜为馅,以玉米面包成饼子状,叫作“菜饼子”,海边人常剁海菜为末,掺玉米面,贴海菜饼子。最常见的还是“渣”,又称“豆沫子”、“菜豆沫”即古之谓“半菽”,是以少量豆面和大量野菜煮成。做渣的野菜很多,牟平、乳山一带用野芹菜,荣成,文登一带用萝卜缨子,海阳县用沙里沙,俗语“沙里沙,好擦渣,大人吃,孩子抓。”公认的“渣”中佳品,是芋头叶子,夏秋间锄芋头时,取嫩叶,挂在檐头下晾干,擦渣时用水泡软剁碎即可。这种“渣”香味别致,极受欢迎,民间有俗语:“芋头渣炒三遍,鱼肉都不换。”

海边山区的野菜种类极多,不仅可用来擦渣,还可煮食、凉拌、腌咸菜。几十年前,由于口粮不足,渔村人经常挖野菜充饥,令他们十分不解的是,常年吃不饱肚子而*野菜度日的许多人竟意外长寿,而且身体硬朗,很少生病。其实,千姿百态的野生蔬菜,屈身于山泽泥淖,栖息在山边岩缝,练就了一身傲霜斗雪,抗虫驱病的本领,又不经任何培育,土生土长,无污染,是全天然的绿色食品。它具有很高药用价值,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氨基酸和种类齐全的优质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比许多种植蔬菜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许多国家都把野菜誉为“健康食品”、“天然食品”,野菜不仅进入渔家人的莱蓝子,而且摆上了豪华宾馆的席面。 过年在渔家十分隆重,年前杀猪宰羊,蒸各种各样的枣饽饽、大饽饽、莱饽饽,准备过年。年三十的晚饭是团圆饭,作为年饭,一般要有十碗莱,叫“十大碗”,谓之十全大福之彩,有鱼、鸡、猪、羊肉等。吃饭时忌讳很多,不许说“不够”、不许骂人,不许把筷子横放碗上等等。

除夕之夜,是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一晚,除了与其他地方一样敬天地祖先以外,有的渔家过去都要在海滩岙口进行祭祀海神的仪式,俗称“谢年”。谢年要准备猪头、羔羊等五牲和极丰盛的肴馔,表示渔民对海神的还愿。祭祀仪式极其隆重,海口上,鞭炮不熄,香烟缭绕。

除夕夜要吃饺子,饺子里包红枣、硬币等,吃到枣的认为有喜事,吃到钱的认为能发财,因而,那些熬不住困的孩子也被叫起来吃饺子,以图吉利。初一早晨,有的地方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把各个角落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走黑暗,把邪恶之气赶出去。而后是贴春花,把剪制精美的龙、凤、老虎等贴在门上、窗上、墙上。初一早晨也要吃水饺,初一的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可说“破了”,而要说“挣了”,意为发财挣钱。从初一到初二,连续不断鸣放鞭炮,到初二日落后山送年。送年时也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

正月初七为“人七日”,吃糕,吃面条。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胶东吃元宵不很多,通常还是摆酒席,吃水饺。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家家早起蒸糕,以祝春龙起蛰,糕一般有黍米糕和高梁米糕,又叫黄米糕和红米糕,有的地方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之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

清明节。荣成、文登一带蒸面燕,即把面做成燕子状,蒸熟后用高梁秆吊起,燕子尾下系上彩色布条,挂在家里。长岛地方又说这天是“驴生日”,此日必吃高梁米稠粥。饭熟时先盛一碗饷驴,故有歌唱道:“打一千骂一万,忘不了清明这碗饭。”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鸡蛋,渔村一大早起来吃安康鱼,文登、乳山一带习惯早起用多种鲜花浸泡的水洗脸。长岛在端午早晨拉过露水后,又到海滩的礁石下去摸鲍鱼,谓之“摸房檐”,据说这天鲍鱼爬上来特别多。

晒衣节,六月六为晒衣节,即墨人说是海蜇生日,这天天落一雨星就生一海蜇。即墨吃凉面,长岛、荣成等地吃包子,俗话说:“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

伏日,渔村在伏日都吃面条,这时海上蛤正肥,妇女拿着刨子、篓子去赶海,早早地赶回去,用它下面条。 。

七月七日,乞巧节,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即以木模磕小饼烙食,小饼式样各异,其中有面剪刀、面小篓、面果、茄、瓜、石榴、小猴、小鸡、小鸟、金鱼、虾、蟹、狮子狗……烙好后用线穿起,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吃边玩,亲友之间也互相馈送。

八月十五,吃月饼,包饺子,渔村有的地方做面箭,吃芋头、花生、萝卜、地瓜。

冬至,渔村在冬至都吃饺子,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

小年,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小年”,祀灶多用甜和粘的食品,威海一带用糯米饼和小糖瓜,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一年人的善恶情况。因此,用糖瓜和糕粘在灶王爷的嘴上,他上天“会多说好话,少说坏话。小年这一天,渔家孩子都围坐在村里制作糖瓜的大屋里,吃着糖瓜,听老人们讲灶王爷的故事。过小年家家户户吃水饺,因此,供品除了糕和糖瓜外,还有水饺。

礼仪往来食品有特色的主要有结婚、女儿回娘家、生孩子“看喜”等互相馈赠的食品。

旧时渔家女远嫁,正月初三回娘家,有钱人家的姑爷赶一匹骡子,骡背上驮着一左一右两个大筐篓,一头坐着媳妇,一头装着回丈母娘家的礼物,有女儿亲手为自己父母做的里表一新的鞋,有单的,也有棉的;有婆家送给亲家的礼物:两瓶老烧是亲家爹最喜欢的,还有各种面点,当地特产等。女儿回娘家,娘家回礼不甘示弱,回送的大饽饽一定要更白、更精、更好吃,面要用头面(精粉)而且发面要恰到好处,发好后,拚命揉,揉得时间越长越好吃,当雪白的石榴状的饽饽出笼,一家人才松了一口气,点上红点,做为女儿带回婆家的回礼。除此之外,还必备“海腥”、干鱼片、卤的和腌的咸鱼、干螃蟹肉、虾虎仔、鱼仔、乌鱼干、鱿鱼干、海螺肉、虾米、虾皮、虾酱……足够女儿大半年吃的。这是几十年前的习俗,如今女儿回娘家多了些时兴食品,也没有人骑毛驴了,大都骑上“电驴子”(摩托车)。

在掖县等地,婚前男家向女家送面粉,女家用此面做“富贵”、“鱼”、“鸳鸯”,所有这些面食“主件”件上,又插满凤凰、燕子、荷花种种小面食,还做一种面塑,大鱼背上插一个小面人,叫做“王小摸鱼”。所有这些总名“早花”,意为“富贵有余”、“早生贵子”。结婚之日,所有陪嫁品的“盛器”(箱、盆等)上都需做印红印的大红火烧压着。另做面鱼,佛手等油炸食品放置“席头盒子’’中,随身携带,留以饷新郎者,名为“体己干粮”。新娘三日归宁,由娘家再回婆家时,需做包子数十个,炸面鱼、翻白果、“荷叶”各数十个。

乳山、文登、荣成等地,新娘归宁,娘家要准备“媳妇饼”,这种饼要用上等好的白面、鸡蛋、花生油、白糖精制而成,烙饼时,家里要揭开席子,(烧炕太热,以免烧焦)请邻居中揉面能手,烙饼高手,忙碌大半天,很是辛苦。荣成有些地方要烙几千张小饼,几十几百张大饼,烙得越多越说明娘家人大方。烙得好吃,说明娘家人手巧能干。

如今,年轻人嫌麻烦,姑娘结婚时携带的“媳妇饼”数量少了,老人们对这种变化也能够接受。渔家人富了,一些古老的习俗改变了,然而,那些最能热辣辣代表海边风味的饮食习惯却永远不会改变。那些离开故乡几十年的,甚至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至今都念念不忘故乡的饼子就臭虾、豆子粑粑,想念儿时坐在船头嚼着鱼头喝口酒的旧时光。

山东二月二风俗

山东二月二的风俗有:

第一种:龙豆:龙豆也就是各种口味的炒豆,我们家乡又叫做“炒料豆”,也是和龙王有关,祈求着风调雨顺。到了二月二,我们这里的市场,超市卖炒豆得很多,其实龙豆的做法也很简单,可以说看看就会做,马上二月二了,赶紧学会了,做上一锅,祈求年景丰收喜乐。第一步:黄豆洗净,加上花椒,八角,盐浸泡。第二步:把黄豆充分地泡开,这时味道就会进入到黄豆中。第三步:把黄豆捞出晾干表面的水分,放入烤盘150度烤制大约40分钟,烤透就可以出炉了。烤透的豆子酥脆喷香,没有油脂特别的好吃,赶紧试试吧,可是比买的健康好吃很多哦。

第二种:面棋子传说二月二龙抬头节吃棋子是为了拜龙王,希望龙王顺利降雨,防止旱涝灾害,来年能够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能够有大丰收,粮食满仓。这是农民的最大愿望,希望风调雨顺年景好。棋子的做法也是很简单的,用锅,用烤箱,用电饼铛都可以做得很好吃。小时候,老妈到了二月二就会炒豆,炒面棋子给我们吃,微甜喷香嘎嘣脆,特别的棒,也让二月二的节日留在记忆中,又到了二月二,学会了试试吧。

1,面粉加入鸡蛋和白糖和成硬一些的面团,擀开成面片,用刀切成四块摞起来。

2,先横切,再竖切,切成方形的小棋子,这也就是面棋子。

3,全部做好以后,就可以开始炒了,小火慢慢炒制金黄,还可以用烤箱180度20分钟即成,更加的简单。

在我们山东,面棋子和龙豆是二月二必吃的小吃,每一个地方在二月初二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和美食都很多很多,除上面介绍的我们山东的食俗之外,还有很多,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围绕美好的“龙”信仰而展开,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在这里也祝愿我们家家户户都风调雨顺大丰收。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春龙节的风俗

在中国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以下是我整理的春龙节的风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龙节的风俗 篇1

春龙节的风俗

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们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呢?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引龙

在山西,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不能做针线活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各地龙抬头节的民俗活动

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熏虫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击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理发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 “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

炒蝎豆

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郓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原济南府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山东其他地区多称为二月二,梁山称龙头节。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节,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春龙节的风俗 篇2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又叫“春龙节”,恐怕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不知道。二月初二快到了,我来说说“春龙节”及其习俗。

一、“春龙节”的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叫“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说起“二月二龙抬头”,还与我国古代天文学有关。据专家讲,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且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分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在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慢慢来到人间,雨水也多起来。从此,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之说,是人们祈龙赐福,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关于“春龙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人间皇帝是真龙天子,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而唐朝皇后武则天居然当了皇帝,成何体统,于是玉皇大帝大怒,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于是中原大地饿殍遍野,鬼哭狼嚎。司管天河的龙王不忍看到百姓无辜遭难,便违抗玉帝旨意,向人间降了一场倾盆大雨。玉皇大帝得知后,便把司水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还在山上立碑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感谢龙王的救命之恩,千方百计想法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人们在翻晒玉米种子之时,突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且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此时龙王抬头一看,原来是百姓在设法救它,于是便向玉皇大帝呼喊:“金豆开花了,您快把我放出去吧!”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子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每到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称“二月二龙抬头”,又叫“春龙节”,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

二、“春龙节”习俗

二月初二早晨,农家人起来后,找来长竿敲击房梁,这叫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缸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农家人对年景充满祈盼,他们祈求传说中的“龙”此时龙抬头,抖动身子下一场透雨,以滋润土壤。二月初二这天,人们还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及时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二月二,还要吃面条、春饼、玉米花、猪头肉等,各地吃法虽然不同,但都与龙有关,普遍在食品名称上加“龙”字,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是其中之一。宋代“仇池笔记”中记录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一盘“蒸猪头”,并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为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由此看起来,猪头肉不但是一道佳肴,而且还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是礼仪之邦,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很多,如今有的忘却,有些节日观念淡薄甚至现代人也不怎么过了。不过,现在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再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还有三种吃法: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在“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享受。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胶东地区二月二吃什么 二月二胶东人的风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胶东地区二月二吃什么 二月二胶东人的风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怎么提前回老家过年呢 怎么提前回老家过年的说说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种植养殖相关文章
更多种植养殖文章

精选种植养殖

种植养殖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