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柴烧技法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柴烧的各种效果和柴烧技法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一、什么是柴烧?
从字面上看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
然而事实上,我们通常指的柴烧源于日本的美学,多用于茶具和茶室用器。对发色、原料、器形、韵味等因素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柴烧作品:
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不上釉(自然釉):
上釉(底釉):
1、土:柴烧作品里材质以陶土居多,陶土的耐热好,通过柴烧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沉稳、内敛之美。由于含铁与火接触的过程中气氛的微妙变化,会引发器体表面会呈现更加多样的色彩,相对的,用瓷土进行柴烧,颜色通常是均匀的灰褐色或棕色。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陶艺家有时会将瓷泥和陶泥混合,调配出属于自己的泥料。
3、窑: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下面是两个柴烧作品的对比:
5、自然落灰釉:
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而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
在传统烧造中,窑工会用匣钵承装陶瓷,避免它和火焰以及窑灰的接触。
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追求自然朴实的视觉效果以及温厚的触感,是人们厌倦了极度工艺化,追求返璞归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
自然灰釉通常是粗糙亚光的,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在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
柴烧的魅力,无法用言语形容得一清二楚,烧制中的偶然性展现了其特点,而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触其中朴实得惊艳的美妙。
三、柴烧全过程:
进窑前作品做最后的修整:
由于柴烧成本极高,陶艺家通常会先将作品素烧(不易变形且方便存放),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将全部作品共同放进柴窑烧制。
这些作品经过了创作、晾坯、素烧后,现在到最后的修整、上釉的阶段了。
这次柴烧作品属于上釉类,给作品上釉有很多种方式:
一是用坯体直接上釉,二是经过素烧再上。素烧的好处就是,如果你不小心上坏了釉,可以洗洗重来。
接下来是调釉的过程:
调釉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釉的浓度与坯体有关,用矿泉水调出两种釉,一是志野,另一是铁釉,反复调试到适当。
上釉的动作很关键,为了使效果更加自然,不少陶艺家选择浸釉的方式。
设计好想要的效果,抓住盏底,侧入,抖两下,完全吃透后拿出。
釉在盏底的感觉要均匀,略有坠釉更好,但也不能多,多了窑烧后可能滴到硼板而废了。
接下来是装窑:
装窑是个关键活儿,就像总导演,根据作品的总数和窑的容量,设计好作品放置的位置,以力求每件作品都能达到意想的效果。
计划、沟通排窑位的布局
开始进入排窑位,从第一摞开始,一般可以排三摞,至于这中间的松密高低大小,要根据窑性,火舌,落灰的方向,和想要作品的效果来设计。
最后一摞的排窑位是非常关键的,最外围的一摞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它受的落灰、火舌更多,易出效果,同样也面临更高的风险,如何安排要经过深思熟虑。
这是投碳口也是观火口,试片还是古法放于口沿处,好观察烧熟了没,现在虽然有了体温计,但这也是个传统的好办法。
这次整个装窑过程用了五个小时左右,装窑是个细心精心设计的过程,完成后的窑内。前面约一米多的地方是烧柴火的位置,一会就要点火啦。
圆满的开窑了
第一天—熏,就是让烟在作品的表面积一层灰,二百度以内,一直到第二天。
二十四小时的轮班开始啦,每人值班8小时左右的班,除了添柴火外,还需要将木柴先劈成六十公分长短,以便下一班人使用。
前面做的试片现在就可以勾出来看效果了,除了看熟度还可以看到些落灰的效果。
四天四夜过去,窑温至1200度,入碳,封窑。
这时浓烟滚滚,窑内的氧气急速下降还原氛围。形成这种窑烧气氛将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封窑后期待窑温慢慢降至常温,预计是一周左右了。
出窑的时间是在入窑的两周后了,柴烧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尽显柴烧的魅力。
四、益工坊柴烧作品:
成品一壶一式,变化万千,色彩斑斓温暖,质地粗犷有力,层次丰富,却又不失人间的烟火之气,散发出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
手工艺是灵魂技术的体现。留住情怀,才呈现精美之器,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经过火气的淬炼,焕发各自的味道和风韵,也是对万物无常的生动诠释。
每一件柴烧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然孤品,珍贵稀有,可遇而不可求
“金大益”
金大益用的是烤金工艺,类似新彩,将纯金烧到器皿上。
繁复的堆金工艺,二次贴花,二次烧成,工艺精湛,过程繁复,难度极大,精品率低。
纹饰立体而生动,色泽富丽而典雅,可经久使用不褪色。让美好与珍贵的华美之色在此刻得到永恒。
五、补充:
1、铜的发色主要见于钧窑,在不同气氛下是紫色、蓝色、红色和绿色;金色是因为走了火的缘故。
(火焰在窑里是不断流动的,从不同方向经过器皿。火焰经过陶瓷的过程就俗称“走火”)
2、金属效果也属于柴烧非常有代表性的效果之一,但不少柴烧也有很棒的釉面装饰,它们会更加润泽一些,不上底釉的更容易出金属质感。
3、火焰流窜的火痕与还原作用产生的奇异变化,呈现在柴烧作品上叫做火痕。
4、柴烧杯可以提升茶汤口感,同时茶汤也可以去养柴烧杯,让杯子质地变得更柔和;养久了杯子可以去些火气去了,杯子从口感和视觉上都会变得更柔和。
文图|yao-志烽
一些茶友刚接触银壶,对手工银壶制作工艺不太了解,看见银壶壶身有白色的,亮色的,做旧黑色的,还有一些金色,甚至蓝色等颜色,心里就有疑问:这些壶是纯银的吗?
同样的银料,为什么打出来的银壶会有这么多颜色?
这其中就牵扯到手工银壶的制作工艺了,今天这篇文,壶老头就给大家说一下银壶的色泽。
1:银本色
这种银壶,就是纯银打制成壶后,银固有的颜色。
在工艺上,如果银壶打制成型后,高温回火,银壶显示的颜色就是雪白色;一些款式,银壶师傅会用玛瑙对壶身进行抛光,抛光后,壶身的光泽就会亮堂。
2:镜面抛光
这种银壶,经常被茶友开玩笑地称为,“不锈钢”质感。
壶身的光亮是打制成壶后,工匠师傅对银壶进行抛光,厝平,直至壶身打磨成镜面,所形成的银壶壶身效果。
壶表虽然是镜面,但是壶内还是有手工锤打的锤纹印的。
银壶选择小窍门:
镜面银壶,特质就是亮堂、敞快,静器。做旧后的镜面银壶,失去镜面本身的亮堂宁静的质感,选壶时,镜面银壶最好不做旧。
3:氧化做旧色
大家都知道,纯银都会氧化,氧化后的质感最终是黑色。考虑到银壶壶表氧化的过程比较漫长,为了保养的方便,银壶匠人都会对银壶壶表进行氧化做旧工艺,做旧就是用人工加速银壶壶表氧化的一种工艺。
选壶小建议:
1、有锤纹的银壶,做旧后锤纹更有层次和质感,也更好保养;
2、镜面银壶,不建议做旧,后续在使用中,尽量减少擦拭,来让镜面自然氧化;
3、和银本色银壶相比,做旧色银壶就多了一道做旧工艺。
4:金色
鎏金工艺,是古代的八大金工艺之一。鎏金就是通过古法火镀,让黄金附在银壶的表面上。
并且在鎏金的时候,工匠师傅会用玛瑙做压子,对鎏金的地方反复抛光,使金色的光亮更加耐久。
5:蓝色等多样色彩
这类银壶,多是打制出银壶胚型,壶身掐丝或錾刻花纹后,在花纹内通过点蓝、烧蓝、磨光以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而成,也就是“景泰蓝”工艺。
真正的景泰蓝工艺,釉面光亮,色彩鲜艳,不会有掉色和褪色现象。一些伪景泰蓝工艺,多数用彩料代替,壶身填入颜色后用火烧,颜色也就禁不起考究。
真正能做好景泰蓝工艺的银壶,真的不多。
要讲紫砂【捂灰工艺】,还得先从下面这个传说讲起。
相传紫砂名匠时大彬烧制了一批壶,待从窑中取出后却发现全部花泥了,绝望之余正欲全部销毁。
一个年轻人却将他拦下,声称自己可以补救,只见这个年轻人把碳粉放入匣钵内,紧紧包围住壶身,又将紫砂壶放入窑中重新烧制了一遍。
出窑冷却后一看,壶身色泽如墨,却又有着别样的美丽,捂灰壶就此诞生了。
故事的真假早已不可考,但紫砂【捂灰】工艺确实是古已有之。有的壶友对捂灰工艺有误解,认为用来捂灰的壶都是不好的次品。
诚然,古人或许是用捂灰来补救或是制作时由于“花泥”等原因引起的烧次变色。
今人采用【捂灰】工艺,追求的更多的是火与自然的美。
捂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不是任何泥料都可拿来捂灰的。泥料差的,在捂灰后一般会产生“花壶”现象,捂不出效果来,只有泥料好的,才更好看。
朱泥结晶程度高,捂灰成功的几率极低。段泥类的壶泥质结构松散,不可以捂。
一次成功的捂灰分为两步
第一次先将紫砂生胚用低温烧成,然后再将已烧好的紫砂壶,用稻谷的谷糠掩埋在匣钵裏封好,放在窑内再烧一次。
第二次入窑前在窑底扑上一些特殊的木炭或稻糠,或如松枝等特殊植物。
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因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份燃烧,谷糠中的炭分子被吸人壶胎里形成黑色。
烧得好的捂灰,黑色犹如好的微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种温润之感。达到“人为窑变”的特征。
以上内容是关于柴烧技法和柴烧的各种效果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柴烧技法 柴烧的各种效果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40497.html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柴烧技法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柴烧的各种...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杯经典的杯型有哪些图片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竟然还有风水的讲究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提韵,银壶提香什么意思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大师冯桂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整口过的痕迹是瑕疵或残次品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器的名称都有哪些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的工艺是什么工艺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 铁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泡茶用...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怎么鉴别银壶的纯度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