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点茶和斗茶 简述宋代的点茶、斗茶方法_茶知识_茶知识

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宋代的点茶和斗茶 简述宋代的点茶、斗茶方法

时间:2023-08-07 21:16:25 作者:爱心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宋代的点茶和斗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简述宋代的点茶、斗茶方法和宋代的点茶和斗茶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宋代的点茶和斗茶 简述宋代的点茶、斗茶方法1

宋代的点茶和斗茶 简述宋代的点茶、斗茶方法

图为:传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接上文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茶制和茶风,又发展出了自己的变化。其中,和唐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宋代发展出了“点茶”。

同样是喝碾好的茶末,在“打茶”(搅拌茶末)这一步,唐代的喝法是把茶末投入到烧着水的茶鍑中,在茶鍑里搅拌,再把搅好的茶舀入茶碗。

到了宋代,变成直接在茶碗里搅拌茶末不是投入茶鍑中,而是事先放在茶碗内,向茶碗内注入沸水,再使用茶匙或茶筅在碗内搅拌,最终成为一碗待饮用的茶。

这种喝茶法称之为“点茶”,“点”,就是注水的意思。因此,从茶器上看,唐代的茶碗多为宽口,约15公分,碗身较浅,因为是从茶鍑里面把搅拌好的茶直接舀过来。

可是到了宋代,茶碗的高度就升高了,因为是在茶碗里打茶,要防止茶汤在搅拌的过程中溢出来。

图为:左为宋代茶碗,右为唐代茶碗

正是因为有了“点茶”法,在此基础上,北宋中期以后兴起了“斗茶”。“斗茶”斗的主要就是点茶时“点”的水平。

就像我们今人打鸡蛋一样,用力击打蛋液,会在蛋液表面形成一层泡沫。“点茶”的时候,用力击拂茶汤,同样会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层茶沫,宋人称之为“汤花”。

击拂茶汤的时机、力度和手法,都会影响这层汤花的形状和密度。

图为:京都建仁寺“四头茶会”上的点茶

斗茶时,有一个标准叫做“咬盏”,指的是茶沫汤花在茶汤表面形成均匀一层,覆盖整碗茶汤,和碗壁不分离。

如果汤花不能覆盖盏面,现出茶汤,斗茶便落了下乘,宋人称之为“云脚散”“水脚散”。

苏东坡曾经写诗道,“水脚一线争谁先”,描绘的就是斗茶的场景,看谁的茶末汤花“咬盏”的时间长,能坚持更久。

图为:左为咬盏,右为“云脚散”“水脚散”

北宋时期,“斗茶”曾经风行一时,成为一项人人热衷的狂热赛事。范仲淹写了一首《斗茶歌》,脍炙人口,里面讲到,斗茶斗胜者,可“赢得珠玑满斗归”。

“斗茶”的盛行,也影响了人们对茶碗的审美。

陆羽《茶经》里面讲到,青瓷类冰,白瓷类雪,是所谓“冰瓷雪碗”。在宋代,平时喝茶时,仍然沿继唐代,使用“冰瓷雪碗”。

然而,斗茶的时候,讲究茶色以白为贵,所以要使用黑釉茶碗,因为深色的釉色能够充分地衬托茶色。

图为:建窑黑釉兔毫茶盏(北宋)

图为:建窑黑釉鹧鸪纹茶盏(宋)

因此,黑釉茶碗也就是日本人说的天目茶碗在宋代大大流行起来。其中,建窑紫盏又最受推崇,并发展出一套讲究“兔毫”“鹧鸪”、油滴、曜变的体系。

图为:建窑黑釉窑变(曜变)斑纹茶盏(宋)

图为:建窑黑釉鹧鸪(油滴)斑纹茶碗(宋)

这种审美偏好以及宋代的“点茶”法,后来流传到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说,日本的末(抹)茶道和煎茶道,继承的正是唐宋时期的饮茶传统。

图为:日本明治时代煎茶提篮茶器组

茶器也得有“名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都这么说,可见中国人很重视“名”。既然有茶器之爱,自当念其名、顺其型、入其中、悟其情。

水方

水方,不是“水立方”的简称。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奇怪的名称是怎么来的。接受这个“水方”,完全是精神被强暴的结果。

除了茶叶,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格独立、逻辑分析、审美判断,不必人云亦云。

第一,名称源于器型的方正。

陆羽把水方列为茶器之一,《茶经四之器》:“水方,以椆木,槐楸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孟子说:“盂方则水方。”可见,水方有形式美学的影子,是源于视觉的命名。

第二,名称源于器物的功能。

想想“诺亚方舟”你再睁大眼睛看看这个“方”字,必定看到“船”的模样。没错,“方”是一种水上承载的工具,与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水方”,是功能的概括。

现在的水方已经不局限于“方方正正”,但它仍然承担着装载的职责,泡茶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水渍,它都一一大方笑纳。

洁方

不就一块这样的抹布吗?没那么简单。

洁方,不能像水方那样,它圆不起。干干净净是茶事的基本原则,必须不打折扣地执行。

听说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请千利休购买茶具,千利休送来一大包裹的白色的麻布!并于信札中告诉对方:“侘茶者也,干净茶巾足矣”

日本茶道注重心境的清寂,千利休因此把洁方视为茶道器具的核心符号。

一道茶你用水方抹去的只是台面上的水渍,日复一日地把持洁方,每天把洁方折叠得四四方方,心中的重负、尘埃也会清除,人活得舒舒坦坦、大大方方。

茶盅一、对茶杯负责。

公道不公道,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地位、能力、素养。不能主持公道,管理就不合格,一整个茶台就没秩序了。

茶盅也称公道杯,传递了你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那个能娴熟操控茶盅的小孩子,常常深谙接人待物的礼数,暗藏统领天下的功夫。他能不动声色地调配自己手上的那点资源,让围坐茶台的客人合洽相处、其乐融融。

如果厚此薄彼,斟茶时就那么轻轻的一丝抖动,也可能暴露了暗藏的心机,在客人的心灵世界引发一场震荡。

二、对茶壶中的茶叶负责。

一泡茶的时间长短,茶盅在就好办了。如果没有茶盅,茶汤没完没了地泡着茶叶,茶味之苦涩可想而知。

再好的茶也就可能被浪费掉了。你不能上一泡茶泡了两分钟,下一泡茶泡八分钟。要泡出可持续的口感,得依靠茶盅支撑你主持公道。

茶盅提醒:主人,一定要中允公道。

茶则

茶则,度量投茶量。

其实,有几年茶龄的人心中都有杆称,能直觉到纳米中,投茶量已经不是根本的问题。但他们仍然离不开茶则,茶则已经不是计量茶叶多少而是衡量品味高低。

他们的茶则,讲的是材质、造型和渊源。

茶则也是手的延伸,有茶则,茶叶不受手上汗渍的影响,保证你喝到茶的原味。茶性至清至洁,在茶则上可见一斑。

茶则说:做人有度,投入的力度、亲近的程度,都需要好好地把握。

壶承

壶承的出现有很多理由,其中炫耀技能、追求美感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把茶盘撤走,把美壶凸出,热水淋壶也有违简约的理念。“干泡法”要的是“干干净净”的赞誉,手法稳重、滴水不漏,壶承撑起的美感,需要深厚的内功。

名为“壶承”,要两条件。第一,在茶台上,壶是比较有重量的茶器,可向下产生压力;第二,壶承本身材质有硬度、厚度,能向上撑起重量。

壶承不宜单薄、宽大。既要体现茶壶有质量,又要体现自己的力量,才能呈现出承受的份量。

“承”区别于“垫”、“托”,这个“壶承”的命名,体现了茶人内心世界有多细腻。

杯托

相比茶壶,茶杯是轻的。杯托,托起的是杯子的轻盈、灵动。

这和中国很多茶杯的审美要求相关,例如景德镇瓷器薄、透。杯子是轻盈的,才能托起它。

杯托和杯子的关系,如同舞蹈中小伙子托起娇小的姑娘,二者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杯托应该表现出硬朗、稳重、踏实的质感,能烘托出杯子的逸气。

接过兰花妙指传递过来的一杯暖茶,轻轻托起,不胜怜惜。杯托,不能破坏了这份感觉。

茶盘

茶盘,宽、平、浅,能盘起常用的茶器,盛下泡茶的水滴。茶盘要甘当配角,颜色万万不与茶壶茶杯冲突,无论浓淡,茶盘都要烘托好茶壶。

配角都有被省略的时候。不甘此命的茶盘,它向小的方向演变成碟,向大的方向演变成台。

根雕的茶台能做到台盘合一,茶盘也就被隐匿了。

不过,茶盘面积大,对审美视觉的影响不可小觑。茶盘选择对了,也能够很好地传递你对茶饮的理解。

茶盘不需要厚度,但它宽度可以成为茶壶和杯子的天地,也可以表现主人的胸襟,扩张品茶的视野。

茶盘不需要沉重,但它的硬度可以体现干练的作风、果敢的精神和承担的气魄。

《茶经》中,用于茶叶生产、加工的,称为“具”,用以煮茶品茶的称为“器”。一个名称的诞生,是艰难的选择,是历史的沉淀。

品味好茶,品味茶器,品味美名,自有其中发现与快乐。

银壶也分“三六九等”

大道之雅,莫过于茶。水是茶之母,器是茶之父。茶道之精神,又在于器。人都说“茶器之中,以银壶为尊”。

可银壶也分“三六九”等。在银壶之中,又以什么为尊呢?

判断一把银壶优劣的标准有哪些?1.看纯度

银壶的纯度,也就是银的成色,不仅决定银壶的质量,同时也决定银壶的使用价值。

银有杀菌的功效,和硫化物反应会呈现黑灰色。古时用银鉴毒,也就是这个道理。银壶煮水时,壶内会有少量银离子微溶于水,改善水质,如山泉水,入口甘润。

银离子水呈弱碱性,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稳态系统,不仅可以杀灭有害物质,更能中和人体酸性体质,达到保健作用。

因此,银的纯度越高,养生效果越明显。反之,若银纯度不高,杂质溶于水中,则可能会造成重金属堆积,对人体有害无益。

如何判断银壶的纯度?

答:市面上的银壶,原料最纯的当然是99.99%足银,国家一号标准,简称S999,谓之足银。

之后也有S925。不过也有的壶商号称纯银,实际上是镀银的。中间包一层其它材料,内壁外壁两面镀银,使用久了表面镀层会逐渐剥落,显出内里的非银物质。

甚至有的就是白铜,根本就不是银。

其次,可以采用敲击法。由于银的质地较软,敲击银壶表层时不会发出金属回弹的清脆的铮铮响声,而是较为低沉的吧嗒吧嗒的响声。

注意:银质软,用力敲击可能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凹坑,敲击时需注意力度。

可以采用硝酸试剂法检验。这种方法可信度较高。操作的时候用玻璃棒将硝酸滴于银壶表面。

注意:硝酸为强酸,滴定时要注意安全

当然,最省事的方法。可以直接看检测证书。

2.看设计

翻开银壶的器形演变历史画卷,历历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银壶传承至今,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壶型,把手,壶摘,壶身纹饰,均千变万化。

壶型风格的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商周青铜时期的古朴粗狂,唐宋时期的清丽脱俗,元明清时期的高贵优雅等等。

壶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已有五千余年,器形设计如瀚海繁星。选一把自己喜欢的银壶,享受纯银时代生活!

以上内容是关于宋代的点茶和斗茶和简述宋代的点茶、斗茶方法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收藏茶具,究竟有何意义呢 收藏茶具,究竟有何意义作文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宋代的点茶和斗茶 简述宋代的点茶、斗茶方法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40460.html

使劲推荐

宋代的点茶和斗茶 简述宋代的点茶、斗茶方法
宋代的点茶和斗茶 简述宋代的点茶、斗茶方法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宋代的点茶和斗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简...

收藏茶具,究竟有何意义呢 收藏茶具,究竟有何意义作文
收藏茶具,究竟有何意义呢 收藏茶具,究竟有何意义作文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收藏茶具,究竟有何意义呢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

铜壶要怎么开壶 怎样开铜壶
铜壶要怎么开壶 怎样开铜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铜壶要怎么开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怎样...

白茶怎么煮,能用铜壶吗为什么 白茶怎么煮,能用铜壶吗
白茶怎么煮,能用铜壶吗为什么 白茶怎么煮,能用铜壶吗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白茶怎么煮,能用铜壶吗为什么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紫砂壶出水不畅如何解决 紫砂壶出水好坏怎么看
紫砂壶出水不畅如何解决 紫砂壶出水好坏怎么看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出水不畅如何解决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茶具清洗时应注意哪些细节呢 茶具清洗时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茶具清洗时应注意哪些细节呢 茶具清洗时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清洗时应注意哪些细节呢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

茶具运用也有风水讲究吗 茶具运用也有风水讲究嘛
茶具运用也有风水讲究吗 茶具运用也有风水讲究嘛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运用也有风水讲究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

宋代有哪五大名窑,它们的特点是? 宋代有哪五大名窑
宋代有哪五大名窑,它们的特点是? 宋代有哪五大名窑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宋代有哪五大名窑,它们的特点是?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

煮茶要用什么木炭 煮茶用什么碳比较好
煮茶要用什么木炭 煮茶用什么碳比较好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煮茶要用什么木炭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煮...

关于柴烧茶具,你了解多少知识 关于柴烧茶具,你了解多少个
关于柴烧茶具,你了解多少知识 关于柴烧茶具,你了解多少个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关于柴烧茶具,你了解多少知识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精选茶知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