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盖碗图解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盖碗图案和盖碗图解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盖碗定义: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盖碗按照材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紫砂盖碗
关键词:尴尬
紫砂透气性和吸附性极佳,但虽说紫砂能改善茶质,不过有紫砂壶优势在先,且瓷质盖碗的优势在于不易串味,紫砂盖碗只待有意者求之了。
陶瓷盖碗
(因为烧制方法和上釉方式的不同,形成了陶瓷盖碗的多样性。)
在上期中我们就详述了不同烧制方法下瓷器的特性,这里我们仅对不同釉类的盖碗进行细化分类:
青花瓷盖碗
关键词:主流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粉彩盖碗
关键词:釉上彩瓷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单色釉盖碗
关键词:美到极致是自然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
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玻璃盖碗
关键词:透明
玻璃盖碗晶莹剔透,用来泡绿茶或者红茶非常好。只是玻璃的导热性太好,很容易烫手,用时要小心。
玉质盖碗
关键词:贵
白玉,无杂质。器呈圆球形,侈口,圈足。通体光素无纹。器型规整,琢磨圆润,闪玻璃光泽。
白玉盖碗的优势:“白”利于观察叶底;“玉”的材质不导热,使用时不烫手。
盖碗按照器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茶盏盖碗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
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开始配有盏托。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也就是现在盖碗的前身。
折沿盖碗
盘口呈平折沿,边缘起凸棱一周,浅腹,矮圈足,器形规整简洁。多见于古时盖碗,现今对于折沿盖碗的制作已然凤毛麟角。
碗浅沿宽不利于抓握,但另一特点“矮圈足”,使得出汤事易烫手。
撇口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滚圆圈足。这个形状是盖碗中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这种器型最大的优点便是外撇的碗口延伸了盖碗的弧度,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烫手。
折腰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折腰,圈足。盖为覆碗式,圆口,盖面隆起,上置圈形抓纽。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同折腰杯,折腰盖碗也主要遂“有骨气”之意。
如字面意思,从盖碗的“腰部”折出另一个弧度。折腰盖碗“分段式”的造型不利于注水时水流顺畅的流动,对冲泡出的茶品口感滋味有一定影响。
方形盖碗
严格意义上来说,方形的盖碗是不属于冲泡茶叶用的器具的。顶多算是一个容器而已。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方形盖碗用以冲泡茶品,原因不言而喻:没有流畅弧度的容器有碍于水流流动,从而使得茶叶内含物质不易溶出。
圆融盖碗
弧腹,肚子略外鼓,较利于对茶叶的闷泡。现今此种类型盖碗较为常见。且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可以得到提升。
菊瓣盖碗
菊瓣式盖碗,呈菊瓣形,敞口,略外撇,弧腹,平底,矮圈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通体髹朱漆,盖内及碗心髹黑漆后,刀刻填金隶书乾隆御制诗《题朱漆菊花茶杯》:“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裛露掇其英。”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题”及“太璞”印章款。“丙申”是乾隆41年(1776年)。
盖钮及外底均有刀刻填金“乾隆年制”篆书款。
棱玉盖碗
碗口外撇,筒腹,腹外壁刻棱玉纹,圈足。盖上置捉纽,盖面刻覆棱玉纹。棱玉盖碗以形似的植物命名。
棱玉指的是一种棱缘波状弯曲,扁球形至圆球形的仙人掌类植物。多为汝窑烧制。
鸡缸盖碗
敞口,深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鸡缸纹饰以成化斗彩绘制,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
成化时代,斗彩器的颜色品种多、且能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这些因素致使羽毛色彩繁多的鸡能够被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已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的动物:鸡,便被选作最佳“炫技”的纹饰。
高足盖碗
因碗身之下有高足,故名。清代流行的一种茶具,带盖的高足碗。清康熙朝盖碗造型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常见品种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乾隆红彩云龙高足盖碗。该碗胎体洁白精细,釉面光亮滋润。构图以龙和云组成纹饰,龙为主纹、云为辅纹,翼龙在云间蟠舞嬉戏。
盖内及碗内底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卧足盖碗
敞口,浅腹,卧足。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
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卧足盖碗最大的弊端在于无圈足,易烫手。
马蹄盖碗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
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缺点同样是易烫手。
Tips
选择碗沿外撇加宽、捉钮加高、高圈足的盖碗不易烫手;
弧腹、深腹的盖碗冲泡出来的茶滋味口感较好;
覆碗式的盖子比较容易聚香。
导读:说到喝茶,在夸一款茶好喝的时候,通常说得最多的话便是“好香啊”。毫无疑问,香气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中算是茶友们都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闻香杯”,顾名思义就是闻香的杯子,那这“闻香杯”到底有何特别之处,竟成为有着特定功能的茶具?
一、什么是闻香杯?
闻香杯,是汉族民间赏茶用的茶具。主要用来闻香气,其杯形比一般品茗杯细高。一般情况下,闻香杯单独使用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功能,所以经常与材质相同的品茗杯配套使用,加上一个杯托,成为一套闻香杯组。
应当注意的是,闻香杯不适用于每一种茶,它是冲泡乌龙茶时专用茶具,通常在冲泡台湾高香乌龙茶时是必不可少的。
二、闻香杯的作用是什么?
在冲泡高香的乌龙茶时,闻香是品茗的一个重要环节,闻香杯比品茗杯稍高,可以有效的保留茶叶的香味。
闻香杯使得茶香慢慢散发开来,随着时间的转变杯中的茶香也随之慢慢转变,可以分为高温香、中温香、低温香等等。
闻香杯的使用方法非常讲究,闻香杯的好处:一是保温效果好,可以让茶的热量多留存一段时间,饮者也能够握住杯颈暖一会儿手,特别是冬季天气寒冷,这个小作用还是很实用的;二是茶香的味散发慢,可以让饮者尽情地去玩赏品味。
三、闻香杯的使用方法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闻香杯在品茶中到底怎么用?汉族传统的茶道讲究的就是一嗅二闻三品味。
【嗅】
嗅指的是嗅干茶叶的香味,这是品茶的第一道,也就是将茶叶倒进茶杓中,清茶客观其形状、颜色,嗅其干茶香味。
【闻】
闻指的就是闻香,就是文章的重点,这个过程有两个步骤:
玉液回壶:泡茶时,在暖壶之后,第一道茶水用以温杯洁具,具体做法就是分倒于各个杯子,很大一部分要淋壶,所以叫做“玉液回壶”。
倒转乾坤:泡第二道茶,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中,用品茗杯盖住闻香杯杯口。茶客用食指中指夹紧闻香杯,拇指紧压杯底翻转过来,轻旋闻香杯,徐徐提起翻转杯口,双手轻搓,送至鼻门作深呼吸,吸闻茶香,叫做“倒转乾坤”。
【品】
品烫茶入口,是用力吸的,一小口茶液混着冷空气入口,不沾牙唇,让舌头上的味蕾在第一时间感触到甘醇,貌似这就是品味的真谛。
文章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闻香杯的材质也是有讲究的。闻香杯的材质最好是用瓷的,也有很多杯内上釉的紫砂杯。
大家都知道,紫砂具有独特的吸收性,泡茶当然可以,但是如果要闻香,纯紫砂是不建议使用的。
日本的饮茶文化可以追溯至唐宋,主要依靠僧侣来华取经学法时对茶文化的汲取。镰仓幕府时期(公元1185年1333年)的高僧荣西禅师曾来华虔诚学法并习得宋时茶道,之后回到日本便写下《吃茶养生记》,此书被奉为日本茶学经典,如同唐时陆羽所书《茶经》,荣西禅师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几百年来,日本茶道经历了从抹茶道至煎茶道的演变,使得日本茶具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
日本铁壶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汉诗词及文人绘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其造型的书卷气息与禅道精神,成为流行于日本的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
第一则:浑朴的自然气息
至明代之后,日本与中国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饮茶文化之路,中国主要选择了泡茶,而日本选择了煮茶、煎茶。
但是殊途同归,铁壶艺术与紫砂艺术在形态上都具有浑朴自然的精、气、神。生铁与紫砂皆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灵物,日本铁壶艺术所使用的生铁材质也体现出如紫砂泥那般的散发着大自然的神灵气息。
日本铁壶造型艺术中蕴含了古拙粗放的纹理肌肤、千锤百炼的精湛技艺、画龙点睛的镶嵌鎏金。
在日本的禅宗文化中,茶道与墨绘、香道、花道、能乐等相通。老庄哲学中所说的“知其白而守其黑”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便是制壶艺人所表达的最高层次的美。
日本铁壶抛弃了一切浮华,保留了最为厚重、本朴的自然。
第二则:水质的养生调理
日本铁壶最早起源于中国唐代,使用铁壶是以便于煎药。之后,日本铁壶是烧开水的实用煮器。
再后,铁壶便是茶道欣赏的雅玩之器。铁壶在日本非常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使用铁壶,铁壶也被称为养生之壶。
其一,使用铁壶烧水,铁壶具有极强的导热性能,铁壶煮水水开后由于壶身的温度还能继续将水温提高几摄氏度,适当的高温可以充分软化水的质量,特别适合泡陈茶、老茶或适用煮茶、煎茶。
但就是这几摄氏度水温之差,可以将陈茶、老茶的香气、汤色,滋味激发出来,提升苦涩之味,振奋阳刚之感。
其二,水经过铁壶煮沸之后能释放出一定二价铁离子,软化水质。使得茶汤入口顺滑、清甜、厚实、饱满,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又如俗语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好水是品茶的首要条件,陆羽曾在《茶经》中对煮茶的水质就有专述。
另外,铁壶煮出的水中会释放出二价铁离子,还可以补充人体每日所需的微量铁质。离子状态的铁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还可预防贫血,饮茶、健身、保养三者合而为一。
第三则:浓重的诗画趣
中国的紫砂壶艺术集诗、书、画、印、文学艺术于一壶,紫砂与文人的结合大大提升了紫砂的欣赏美感,也使本来就喜欢以茶会友的文人雅士,把紫砂艺术推向了更高的文化层次。
日本铁壶经过千锤百炼的洗礼,孕育着一股自然雅致光泽,洋溢着诗画所带来的人文风味。
日本铁壶中“梅、兰、竹、菊”也具有文人诗性,其清心、淡泊的文人风骨、高雅飘逸君子气节是制壶艺人最擅于表现的对象。
铁壶中“梅、兰、竹、菊”形象常常疏疏朗朗,一两枝野梅、三四片竹叶、五六斑幽兰、七八丛黄菊,简简单单的形象表达了一种荒寒萧疏的景象。
制壶艺人喜将这种具有人格情操,道德力量和文化内涵“四君子”注入铁壶之上,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而实现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的空灵意境。
除此之外,铁壶的诗文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汉韵书法,日本铁壶器皿上都用中国传统汉字镌刻出别具一格文学诗词作品。
点划辟捺之间蕴含日本铁壶书法的金石韵味以及高超精到的刀法,能使人对铁壶玩味无穷。
第四则:深沉的禅道魅力
王国维在人生三境界中提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日本铁壶艺术的理解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剖析,即客观美、诗性美、境界美。对这三种美的理解可层层递进,与铁壶艺术本性密切相联。
日本铁壶艺术以其独有的铸铁文化面目存世,具有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其以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语言,以极富诗意般遐想,又包含禅道意识充分地体现“物我两忘、茶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日本铁壶艺术将日本禅道文化和淡泊的审美气质融入其中,是形成了铁壶艺术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以上内容是关于盖碗图解和盖碗图案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盖碗图解 盖碗图案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40056.html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盖碗图解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盖碗图案和...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瓷器茶具之青瓷茶具的区别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五大名窑之钧窑瓷器图片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为什么用银壶煮水更健康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如何选购茶具套装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如...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纯手工铁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如何分辨...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喝茶的茶怎么说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你的...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究竟是何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呢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 茶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铁壶喝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宋代建盏,斗茶最适宜的茶器是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