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做紫砂壶的工序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的工艺流程和做紫砂壶的工序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做紫砂壶不容易,做一把好紫砂壶更不容易。紫砂由于其特殊性,需要紫砂艺人们用手来完成一把一把的创作,短则几日,长则数十日,倾注其中的心血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完,来看看一把紫砂壶是如何诞生(部分过程),你就能体会其中艰辛!
1、打(打搭只,打泥条,打身筒)
做壶第一道工序,就是把泥料处理好后开始打泥片、泥条、然后打身筒。把配好的泥条料、底满片料用木制的搭只打出所需要的厚度、直径底、满片,打泥条、打片子叫打搭只,严苛地规定几搭只,就必需打出所需要厚度的片子。
打泥条要打出中间与两头,上下需保持一致厚度。此基本功,初学者就得学三个月,需耐得住寂寞,有毅力,不怕苦。
师傅只要听到木搭只声,就知道徒弟的规范程度。
2、围(围身筒、围子口)
壶泥条打好后,同时准备好底满片,把围片放在转盘上,把泥条围好接口。围也就是定好了壶的直接尺寸,然后再打身筒,收底上好底片,然后收口,上好满片,这样初步就把壶的轮廓完成了。
3、切口—–上满片4、擀(擀身筒)
壶身轮廓完成后,就需用木拍子擀出所需要的准确壶型。木拍子讲究的用柏木、枣木,近几年也用红木。
打身筒,擀身筒最佳是柏木料拍子,其次是枣木料拍子,因木拍子的厚度、大小,材质的紧、密、轻、重都有讲究。
柏木、枣木拍子适合打身筒。
5、篦(篦身筒、篦盖头)
用竹子做的规范壶身工具称为篦只,利用竹子的圆弧,用斜凿、锉刀精加工做出符合壶身外轮廓线的弧度,使用时把壶身放在木转盘上,用篦只在壶体上顺时针规范拖压,使壶面光洁规正。
而且要达到要求的线型,一个壶一般需要做几块篦只才能达到,全凭个人对造型的理解,每把壶的造型,需每把壶的篦只,而且都应该是自己亲手做,经过几十年全手工做壶,会长年积累几百只篦只。
6、搓(搓嘴、把)
预先准备好的嘴把泥,用手搓出需要的嘴把初型,需用手掌的技巧来控制嘴把的粗细与大小长短。
然后弯出形体,有经验的艺人,搓出的嘴把能一步到位,且与壶身连接协调和谐,并富有神韵。
7、 开嘴孔8、装(装嘴、把、足)
将已经准备好的壶嘴、壶把安装连接到壶身部位。
9、推墙刮底
就是壶身里面加工操作的术语,壶外面光好后,里面要用竹子做的工具把墙、壶底顺时针推刮出整齐光洁的痕迹,作用是吃紧内墙、底的泥门,如有小缝可以弥补掉,泡茶养用,可爽快倒出旧茶叶,也是检验好壶的一道标准要求。
10、光(光明针)用牛角开成薄片
做成方口、斜口、厚薄不一的工具,宜兴制壶人叫明针,用时把加工好的一头浸在水罐头里,待光壶时,右手二指可任意弯到壶身需要的弧度,光压。
光嘴、光把也是如此,就是明针加工修饰到制壶者的要求,所谓用来得心应手,把作品最后光压出精神气韵来。
11、敲(敲底章)
壶完工后,壶底要留下作者的名字章款。在壶上盖图章,坯体软硬都不行,需在干硬正好时敲章,制壶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一般摸一下壶底可感受出软硬程度,把壶反身壶口朝下,里面有顶柱支住,壶底用小木榔头在图章上四边均匀敲出印记,需清晰端正,然后晾干烧成。
看完这些真是让人感叹做紫砂不易,紫砂壶能传承至今全靠祖祖辈辈辛劳的制壶艺人们付出的汗水。
我们也应好好爱惜手中的每把紫砂作品,它不光是匠人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华工艺的传承!
相比常见的陶瓷、紫砂等材质的壶,用足银烧水壶煮水、足银泡茶壶泡茶,有哪些优点呢?
我们可以由表及里来看一看。
纯净结实经久用
一方面,银壶的材质纯正,极少杂质,不会有什么不利于身体的物质析出(高品质的银壶纯度可达到99.9%)。
陶瓷、紫砂等材质,时间长了就会析出内含铅锌等杂质,影响使用。另一方面,银是柔韧性很强的金属,即使有磕碰,也很容易维修。
紫砂、陶瓷、玻璃等材质的壶磕碰即碎,维修困难,许多爱壶之人都有过痛失好壶的经历。
因此,银壶可以长期使用,乃至传承后代。
泡茶煮茶两相宜
银壶泡茶不沾染茶气、不易结茶垢,一把银壶可以泡各种茶。明朝许次纾在《茶疏》中写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某些其他材质的泡茶壶长期使用后会形成茶垢,茶垢则会滋生很多细菌,茶垢中还可能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这些对人体健康都是有害无益的。
爱茶之人遇到好的老茶,往往泡完后,还要煮一次或两次。用银壶泡完茶,可以直接把银壶放到电陶炉上煮,无需换壶。
注意看好火候、别让茶汤溢出就是了,非常方便。当然,银壶也可以直接用来煮茶。
消除异味口感好
黑茶、白茶,都是耐存放的茶种,但长期存放就有可能混入异味,特别是南方湿仓霉味严重。
银壶煮水泡茶,去除霉味的效率要比其他材质的壶高很多。笔者曾用一款湿仓熟普做过对比,不锈钢随手泡煮水陶瓷盖碗泡茶,霉味要第五泡后才去除;银壶煮水陶瓷盖碗泡茶,霉味在第二泡后就已去除了。
绿茶、生普等好多品种的茶都会有与生俱来的苦涩感,银壶煮水甜润顺滑,可以部分抵消化解这种苦涩感。
有些品质差的茶,如果随意泡煮茶会让口感要求高的茶友感到难以下咽,用银壶煮水泡茶则会有明显改观。
扬香添韵提茶品
按照发酵度由低到高,茶可分为绿、黄、白、青、红、黑六大类,不同发酵度的茶叶所表现出来的香气、口感各不相同,人们对六大茶类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
银壶适合冲泡各类茶,对于不同发酵度的茶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能够发扬茶的香气,增加茶的口感韵味。
绿茶、黄茶、白茶属于发酵度比较低的茶,银壶煮水冲泡,能够使更多的糖类物质、芳香类物质以及氨基酸释放到茶汤中,发扬茶汤香气的清幽,增加茶汤的醇和与鲜爽以及甘甜。
乌龙茶和红茶,重内质,香气滋味是重中之重。银壶煮水泡茶时能够使茶叶中丰富的芳香类物质、糖类、氨基酸、茶黄素及果胶类物质析出增加,茶汤香气高扬,口感更加醇厚、甘甜、鲜爽和润滑。
黑茶为后发酵茶类,发酵度很高,香气比较内敛、重口感。市面上的黑茶大多经过较长时间的仓储,茶叶活性较低。
银壶煮水泡茶,在去除异杂味的同时,凸显茶叶的香气,还能够迅速激发茶的活性,增加茶业内涵物质的析出,茶汤顺滑淳浓。
茶具的摆放要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注重层次感,有线条的变化。摆放茶具的过程要有序,左右要平衡,尽量不要有遮挡。
如果有遮挡,则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摆放,将低矮的茶具放在客人视线的最前方。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壶嘴不能对着客人,而茶具上的图案要正向客人,摆放整齐。
(一)主茶具1、茶壶
用以泡茶的器具。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细部。
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部分的不同,壶的基本形态就有近200种。
2、茶船
放茶壶的垫底茶具。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
①盘状:船沿矮小,整体如盘状,侧平视茶壶形态完全展现出来。
②碗状:船沿高耸,侧平视只见茶壶上半部。
③夹层状:茶船制成双层,上层有许多排水小孔,使冲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层,并有出水口,使夹层中的积聚之水容易倒出。
茶船除防止茶壶烫伤桌面、冲泡水溅到桌面外,有时还作为“温壶”、“淋壶”时蓄水用,观看叶底用,盛放茶渣和涮壶水用,并可以增加美观。
选择时应注意:
(1)形状
(2)大小
茶船围沿要大于壶体的最宽处,若是碗状、有夹层的茶船,因要用来蓄水,所以其容水量至少是茶壶容水量的2倍,但也不可过大,应与茶壶比例协调。
(3)造型与色彩
茶船应与茶壶的造型、色泽、风格一致,起到和谐的效果。
3、公道杯(茶盅、茶海)
亦称茶盅、茶海,用于均匀茶汤浓度。
①壶形盅:以茶壶代替用之。
②无把盅:将壶把省略,为区别于无把壶,常将壶口向外延拉成一翻边,以代替把手提着倒水
③简式盅:无盖,从盅身拉出一个简单的倒水口,有把或无把。
茶盅除具均匀茶汤浓度功能外,最好还具滤渣功能。
4、茶杯
盛放泡好的茶汤并饮用的器具。
1、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状。
2、敞口杯:杯口大于杯底,也称盏形杯。
3、直口杯:杯口与杯底同大,也称桶形杯。
4、收口杯:杯口小于杯底,也称鼓形杯。
5、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
6、盖杯:附加盖子的茶杯,有把或无把。
茶杯的功能是用于饮茶,要求持拿不烫手,啜饮又方便。杯的造型丰富多样,其料用感觉亦不尽相同。
5、闻香杯
茶汤倒入品茗杯后,闻嗅留在杯里的香气之器具。
6、杯托
茶杯的垫底器具。
杯托是承载茶杯的器具,虽是小小一物,却也有一段佳话:唐建中年间,蜀相崔宁之女饮茶时怕茶杯烫着手指,遂命丫鬟以小碟托杯,碟心用蜡捏成刚好嵌住杯底的小环,端拿时杯子不会晃动倾倒,又免于挨烫,后又请人依样做成漆器。
崔宁见了,十分高兴,名之曰“托”,从此便流传开来,延用至今。因此,杯托的要求必须是易取、稳妥和不与杯粘合。
7、盖置
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保持盖子清洁。
盖置的功用是保持壶盖的清洁,并防止盖上的水滴在桌上,所以盖置要有集水功能。支撑式盖置是简状物,只能支撑住盖子的中心部位,因此盖子也要设计成有集水功能的,使盖上的水集到中心再滴到简内蓄积,高度以略高于杯为宜,亦可用直筒杯代之;托垫式盖置可用各种盘子或用各式茶托。
8、茶碗
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汤作饮用工具。
①圆底:碗底呈圆形。
②尖底:碗底呈圆锥形,常称为茶盏。
9、大茶杯
泡饮合用器具。多为长桶形,有把或无把,有盖或无盖。
10、同心杯
大茶杯中有一只滤胆,将茶渣分离出来。
11、冲泡盅
(二)辅助用品
泡茶、饮茶时所需的各种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
1、桌布:铺在桌面并向四周下垂的饰物,可用各种纤维织物制成。
2、泡茶巾:铺于个人泡茶席上的织物或覆盖于洁具、干燥后的壶杯等茶具上。常用棉、丝织物制成。
3、茶盘:摆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座。用竹、木、金属、陶瓷、石等制成,有规则形、自然形、排水形等多种。
4、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织物;或用作抹干泡茶、分茶时溅出的水滴;托垫壶底;吸干壶底、杯底之残水。
5、茶巾盘:放置茶巾的用具。竹、木、金属、搪瓷等均可制作。
6、奉茶盘:以之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等,恭敬端送给品茶者,显得洁净而高雅。
7、茶匙:从贮茶器中取干茶之工具,或在饮用添加茶叶时作搅拌用,常与茶荷搭配使用。
8、茶荷:古时称茶则,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锡等制成。同时可作观看干茶样和置茶分样用。
9、茶针:由壶嘴伸入流中防止茶叶阻塞,使出水流畅的工具,以竹、木制成。
10、茶箸:泡头一道茶时,刮去壶口泡沫之具,形同筷子,也用于夹出茶渣,在配合泡茶时亦可用于搅拌茶汤。
11、渣匙:从泡茶器具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与茶针相连,即一端为茶针,另一端为渣匙,用竹、木制成。
12、箸匙筒:插放箸、匙、茶针等用的有底筒状物。
13、茶拂:用以刷除茶荷上所沾茶末之具。
14、计时器:用以计算泡茶时间的工具,有定时钟和电子秒表,可以计秒的为佳。
15、茶食盘:置放茶食的用具,用瓷、竹、金属等制成。
16、茶叉:取食茶食用具,金属、竹、木制。
17、餐巾纸:垫取茶具、擦手、拭杯沿用。
18、消毒柜:用以烘干茶具和消毒灭菌。
(三)备水器1、净水器
安装在取水管道口用于纯净水质,应按泡茶用水量和水质要求选择相应的净水器,可配备一至数只。
2、贮水缸
利用天然水源或无净水设备时,贮放泡茶用水,起澄清和挥发氯气作用,应特别注意保持清洁。
3、煮水器
由烧水壶和热源两部分组成,热源可用电炉、酒精炉、炭炉等。
4、保温瓶
贮放开水用。一般用居家使用的热水瓶即可,如去野外郊游或举行无我茶会时,需配备施行热水瓶,以不锈钢双层胆者为佳。
5、水方
置于泡茶席上贮放清洁的包茶用水的器皿。
6、水注
将水注入煮水器内加热,或将开水注入壶(杯)中温器、调节冲泡水温的用具。形状近似壶,口较一般壶小,而流特别细长。
7、水盂
盛放弃水、茶渣等物的器皿,亦称“滓盂”。
(四)备茶器1、茶样罐
泡茶时用于盛放茶样的容器,体积较小,装干茶30-50克即可。
2、贮茶罐(瓶)
贮藏茶叶用,可贮茶250-500克。为密封起见,应用双层盖或防潮盖,金属或瓷质均可。
3、茶瓮(箱)
涂釉陶瓷容器,小口鼓腹,贮藏防潮用具,也可用马口铁制成双层箱,下层放干燥剂(通常用生石灰),上层用于贮藏,双层间以带孔搁板隔开。
(五)盛运器1、提柜
用以存储泡茶用具及茶样罐的木柜,门为抽屉式,内分格或安放小抽屉,可携带外出泡茶用。
2、都篮
竹编的有盖提篮,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样罐等,可携带外出泡茶。
3、提袋
携带泡茶用具及茶样罐、泡茶巾、坐垫等物的多用袋,用人造革、帆布等制成的背带式袋子。
4、包壶巾
用以保护壶、盅、杯等的包装布,以厚实而柔软的织物制成,四角缝有雌雄搭扣。
5、杯套
用柔软的织物制成,套于杯外。
(六)泡茶席1、茶车
可以移动的泡茶桌子,不泡茶时可将两侧台面放下,搁架向对关闭,桌身即成一柜,柜内分格,放置必备泡茶器具及用品。
2、茶桌
用于泡茶的桌子。长约120-150厘米,宽约60-80厘米。
3、茶席
用以泡茶的地面,常常用泡茶巾垫之。
4、茶凳
泡茶时的坐凳,高低应与茶车或茶桌相配。
5、坐垫
在炕桌上或地上泡茶时,用于坐、跪的柔软垫物。大都为60厘米60厘米的方形物,或60厘米45厘米的长方形物,为方便携带,可制成折叠式。
(七)茶室用品1、屏风
遮挡非泡茶区域或作装饰用。
2、茶挂
挂在墙上营造气氛的书画艺术作品。
3、花器
插花用的瓶、蒌、篮、盆等物。
以上内容是关于做紫砂壶的工序和紫砂壶的工艺流程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茶具小视频 茶具小知识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做紫砂壶的工序 紫砂壶的工艺流程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9955.html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做紫砂壶的工序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小视频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小知...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盏之美,你我心中知我之美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建水陶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建水制陶名...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老铁壶烧水,泡茶会更好喝吗为什么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盖碗茶具的名称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盖碗...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银壶是煮茶最好的选择吗为什么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陶瓷和紫砂茶器哪个更好呢图片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建水陶工艺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建水陶器...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如何鉴定与欣赏日本铁壶的品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