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选购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选购技巧和茶具选购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人们经常对茶叶评头论足,对泡茶用具注意的却不多。然而器为茶之父,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不容忽视。
针对不同的茶叶应选用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茶具进行冲泡。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茶具选择上的那些事!
根据茶的发酵程度来选择不同粗细程度的茶具:
发酵程度越低的茶,就越适合质地细密的器具,比如绿茶发酵程度最低,则适合使用青瓷或玻璃器皿,乌龙就适合用泥质较细的紫砂,黑茶则宜用粗陶或泥质较粗的紫砂。
这是因为质地越细密,越容易将发酵程度低或不发酵的茶的温润体现出来。而对于质地较粗的器具,则能吸收老茶异味,有助于老茶浊气散发。
根据香气多少来选择不同粗细的茶具:
香气越重的茶,比如乌龙茶,适合选择泥质较细的紫砂,用以保护香气不易散发。而以普洱为代表的香气含在茶汤中的茶,则适合选择泥质较粗的紫砂。
根据茶叶老嫩程度选不同高矮的茶具越老的茶,越不怕焖,所以适合选择高深的器皿,如紫砂中的汉铎、秦权等,能将老茶的茶性很好的逼出来。
而细嫩的茶,如绿茶,适合选择无盖或浅腹的器皿,才不会将嫩芽焖坏。
当你无法选择具体茶具时,那盖碗是不会错的:
喝茶讲究意境,泡茶选择相应的茶具才能把茶本身的香味和口感发挥出来!
“以壶瀹茗,当备新泉活火,随瀹随饮,以尽色香味之蕴。”手工制器,于细微处必体现出沉淀濡染的文化记忆,作者与使用者也在悄无声息的文化传承中相互切磋砥砺。
素银,古时作为杯盏器皿之用,因色泽雪白朴实耐用,故名之。随着岁月更迭,版纳茶文化的兴起,现今以银制壶冲泡普洱已合于茶文化之中。
素银制成的茶器,因其岁月历久,刻痕越发彰显。朴素的质地、淡然的神色,更与传统茶事那“清淡冲和”的精神相契。
01.以壶瀹茗
历代傣族名家工手,都精心研习佛法,与佛往来甚密,因此创立出了许多独特纹饰器型。手捧一把传统的银壶,清赏品啜之间,可与古时傣族体验同样的清心雅趣,悠闲自得。
线条融切,端庄匀称,和谐中彰显名手风范。方寸毫厘之间既有传承的厚度,也有个人鲜活的理解与个性。
02.素银纳茗
结缘一把古朴雅致的银壶,使用长久,涤拭日加,自然可发出温润雪白的光泽,成为书房雅室之清供。
03.清饮品茗
于匠人而言,静心造物便是最好的修行。沉一世文才于双手之间,敲打雕刻之中,融入的是留案一物,是骨血里的柔情与节气,是情怀与追求……
“茶本身是一种语言,茶器也有自己的语言,贵重与否其实不是重点,可不可以满足茶席所需,茶汤所需,或说茶人所需,才是其意义所在。”
1987年,法门寺唐代地宫重现天日,规模之大、器物之精,令举世震惊。
2023年11月,法门寺地宫珍藏文物空降深圳博物馆,重磅大展,再次引起世人注目。
在这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中,一套唐朝皇室御用的金银茶具更是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被誉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规格最高、配套最完整、工艺最为精美的茶具宝物。
据出土的《献物账》碑载,供奉茶具为:“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一副,重十三两。
“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琉璃茶碗、柘子一副”等。
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这些茶器,给我们完整地演示了一遍唐代茶道的全过程,和唐代陆羽《茶经》中的描述基本契合。
我们可以将其简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步骤:
焙炙碾碎筛罗煮水加盐加茶末品茶
为什么说是“简要概括”呢?
因为唐代茶道,讲究颇多,短短这么几步,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十分繁琐的。
第一步焙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件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就是典型的茶笼。笼身呈圆柱形,直口、直腹、平底四足,盖子与笼身做成子母口相扣合。
提梁呈半环形,两端弯曲成钩。在笼壁球路纹上焊贴了十九对姿态生动、翱翔自如的鸿鹄,盖沿与口沿上下鎏金,笼足为三瓣花朵形状,精致华美。
唐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法门寺博物馆藏)
第二步碾碎
民间的碾一般为木制,内椭圆而外长方,椭圆有利于运转,外方能防止倾倒。而皇家所用则明显更为奢华。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碾子,由碾槽、槽座和能抽动的盖板组成,通体鎏金,底部弧形,便于碾轴在槽内来回滚动。
特别的是槽面还插入一块可以沿沟槽抽动的长方形盖板,闭合时,槽身密封。碾轴两面以轴眼为中心饰鎏金团花,外绕以流云纹,富贵袭人。
唐鎏金花鸟纹银茶槽子、碾子(法门寺博物馆藏)
第三步筛罗
古代的茶罗实物过去从未发现过,地宫出土的这件鎏金飞天仙鹤纹壼门座银茶罗子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一件。
它由盖、身、座、罗、屉五部分构成,外观上看像一个盝顶方盒,饰有相对的二飞天和流云,罗身前端饰有云气山岳,后端饰双鹤流云,两侧饰两个执幡褒衣束髻的仙人。
座上有镂空扁桃形壼门十个,前后各二,两侧各三。身内有罗和罗屉,罗框内尚存织罗残片,罗屉为长方形抽斗,用来盛接筛下的茶末。
唐鎏金飞天仙鹤纹壼门座银茶罗子(法门寺博物馆藏)
第四步煮水加盐
唐代人饮茶,还喜欢加盐,水初次沸腾时,便应该加盐调味了。但加多少也必须讲求一个度,不能因为口味重就过分加盐,这样就丧失了饮茶的初衷。
地宫所出的莲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便是当时用来贮存盐的器具,它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莲蕾中空,上下两半可以开合。
台盘的盖子造型十分别致,是一片覆卷的荷叶,叶蒂饰团花一朵,叶面饰摩羯四尾。
唐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法门寺博物馆藏)
第五步加茶末
在唐代,流行两种饮茶方式,一种是陆羽倡导的煎茶法,一种是苏廙提出的点茶法。
这两种方式在前四步差别不大,最主要的差别,便在于加茶末这一步。
如果是煎茶法,便要在水“二沸”的时候,先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茶匙)量取茶叶末沿着漩涡中心倒下,等水大开,波涛翻滚时,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的“沫饽”,即水面上的白色沫子.
而若是点茶法,首先,茶叶末的细匀要求要比煎茶法高很多,它要求茶叶末最好细如面粉,所以在碾碎和筛罗这两步时要更精细一些。
其次,它的冲泡方式与煎茶法相反,煎茶是把茶叶末倒入沸水中,而点茶法则是先在茶盏中备好茶末,然后注沸水于茶盏内,一面注水,一面要用茶筅或茶匙在盏内环回击拂,使水和茶彼此交融,达到不粘不懈的程度。
唐代晚期,点茶法比煎茶法更为流行,地宫所出的罗网眼极细密,从这一点来看,也更像是为点茶准备的器具,但加盐又是煎茶法的习惯。
因此,对于法门寺地宫所出的鎏金飞鸿纹银则,有学者认为是煮茶放盐时的量具,也有学者认为是点茶时用来击拂的茶具,争议颇多,不作定论。
唐鎏金飞鸿纹银则(法门寺博物馆藏)
第六步品茶
地宫所出的这件鎏金龟形银盒,便是贮茶之器,它分体錾刻,焊接制成,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以背甲作盖,龟首及四足中空。
通体錾刻纹饰,多为龟甲文、锦纹和鱼子纹地,部分鎏金。
唐鎏金龟形银盒(法门寺博物馆藏)
陆羽《茶经》:“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可见,对于唐朝人而言,茶,早已超越了一种生活必需品的范畴,而上升到了一种精神与文化层面。
所以,品茶,品的远不止是茶本身,更是完成一杯茶的过程、饮用一杯茶的心境。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选购和茶具选购技巧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真假砂铁壶 假砂铁壶怎么制作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茶具选购 茶具选购技巧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2152.html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选购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选购技...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真假砂铁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假砂铁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给爱茶的人送什么礼物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红茶茶具摆放示意图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的演变历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煮水好处不容小觑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穿越在古代卖茶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穿...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煮茶器和烧水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煮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与器的关系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与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图片大全图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