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时候湖南怎么到广东去的 古代湖南进入广东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时候湖南怎么到广东去的 古代湖南进入广东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很多人都以为,广东只是与广西相连,不然也不会有所谓的“两广”、“两广一家亲”。其实与广东相邻相连的省级行政区划,远不只广西一个。此外还有著名的香港、澳门,地位不显的海南、比较遥远的福建,以及最容易被广东人忽略的湖南和江西。
以至于提到湖南、江西和广东相邻相连,很多广东人会非常的惊讶:什么!湖南与广东相连?江西与广东相连?这在外省人看来虽然觉得很搞笑,但是在广东省内这种情况却是的的确确的存在。湖南与广东相邻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好遥远,主要原因有下面几个:
一.广东与广西、海南在历史上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子:
广东历来与广西、海南交往得多,与湖南、江西交往得少。因为历史上广东一直与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这四个地方,属于同一个行政体系,即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之所以有“两广一家亲”的说法,就是因为广东、广西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亲切的一家人。
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先秦时期共同属于中国百越地区;在秦朝时期共同属于“岭南三郡”;在汉朝初期共同属于藩属国——南越国;在汉朝中后期共同属于交州激渣悉刺史部;在唐朝时期共同属于岭南道;在宋朝初期共同属于广南路;在明清时期共隶属于两广总督管辖。
可以说广东、广西、海南,在历史上一直是关系紧密、联系不断,甚至是荣辱与共、相互依存的。而广东与香港、澳门的联系,在近代也是非常的频繁的,有着“粤港澳”之称。尤其是广东与香港,现代广东在很多方面,是深受香港影响,如经济、金融、文化、餐饮、习俗等。
二.广东与湖南在历史上分属于不同文化圈子:
而反观湖南与广东在历史上,关系则要生疏得多了。湖南在历史上一直是跟湖北玩得比较多,跟广东、广西玩得比较少。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南与湖北都同属于大诸侯国——楚国;汉朝时期湖南与湖北都同属明乎于荆州刺史部;元朝时期湖南与湖北都同属于湖广行省。
可以说湖南湖北是属于“楚文化圈子”,而广东广西海南则属于“越(粤)文化圈子”。因此,湖南与广东根本就是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子,自然会让人觉得本是相邻的两个省份,是很遥远。
三.广东与湖南的其他不同点:
1.地区不相同:广东与广西在历史上同属于岭南地区,在现代则同属于华南地区。而湖南则与湖北一样,同属于华中地区。
2.地貌不相同:广东与广西同属于丘陵地区,而湖南与广东中间却相隔了广阔的五岭山脉(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正梁山是五岭山脉将广东与湖南天然的相隔开了,所以既让广东人觉得湖南很遥远,也让湖南人觉得广东很遥远。
3.水系不相同:广东与广西同属于珠江水系,而湖南与湖北则同属于长江中游水系。湖南所有的河流都流进湖北了,广西、广东所有的河流都流进广东珠三角了。要知道在古代,人们出远门大多是坐船出行的,湖南人坐船出门都去了湖北,广西人坐船出门都去了广东。
因而湖南与湖北之间的交流频繁,广西与广东之间的交流也也很频繁,而唯独湖南与广东却无从交流、难以交流。因为湖南与广东中间相隔了广阔的五岭山脉(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广东的船开不过去湖南,湖南的船也开不过广东。关于“湖南和广东两省相邻,为什么总是觉得相隔好远?”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
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长沙有人类的活动,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30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龙山文化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
夏商周以前
传说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来过长沙。
司马迁的《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宋朝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正局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
《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青铜器时代。
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
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西周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
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 1938年宁乡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 1959年以来宁乡、长沙县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好清游最大的221.5公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
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东周以后,进入春秋时代,也是中友销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楚国(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
战国初期,越国灭吴,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陲的要塞。
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
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铁器时代,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秦国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
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秦汉时期
秦代的长沙郡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 长沙郡 ”,之后就是秦王朝的诞生,长沙为秦代36郡之一,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
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西汉时期长沙国与长沙王
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
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
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
长沙国从公元前202年始封至公元7年废除,存在200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
吴氏长沙国
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
古书《 水经注 》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
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
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至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
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
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
刘氏长沙国
前158年文帝之子景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
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自公元前155年封地,到公元前145年 ,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辖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隽、益阳、连道、湘南、安成、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
公元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东汉长沙王、长沙国与临湘侯
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
公元25年,原 西汉 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刘秀(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 洛阳为都,史称东汉。
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 的局势。
到29年,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
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40年(建武十六年)统一中国。
长沙已早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西晋时期和唐朝五代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
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
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
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
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朝至现代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
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
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
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
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
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在太平天国军攻打长沙的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长沙府涌现出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
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
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
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长沙在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
1911年10月22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起义新军光复长沙。
1915年,曾就读于时务学堂的蔡锷发动了护国运动。
1919年,长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长沙也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地之一。
*** 、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 *** 早期领导人都在长沙读书或者从事政治活动。
1927年 *** 发动秋收起义,并试图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转向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方针。
1937年曾是长沙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物业繁荣,初期成为抗战的大后方。
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成为长沙城最为悲惨的事件,全城各种历史文化遗迹几乎损失殆尽。
1939年到1944年,长沙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日双方以长沙为中心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中方取得前三次战役的胜利。
1949年8月5日,长沙正式建立 *** 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沙开始重建与发展。
长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创始人之一的 *** 早期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被认为是革命纪念地。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长沙经济开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后期,长沙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
长沙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逐渐落后于沿海城市。
经过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迅速发展,GDP总量由1998年的542.85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108.85亿元,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18296元;农业生产总值172.07亿元,工业总产值1006.0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9.06元,在中西部城市中最高。
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调整后的计算方式,2023年长沙GDP达到1519.9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43亿元,首次超过郑州列中部第二位。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34元,同比增长12.8%。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1.44亿元,同比增长31.93%。
体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平稳增长势头。
初步核算,长沙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比全国快4.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7个百分点。
在GDP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25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4.66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84.41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2.75亿元,增长15.3%。
在GDP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4、6.7、7.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45.3%、51.8%。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9:43.3:49.8,与上年相比较,一、三产业比重分别降低0.6、0.5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年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4.1%、15.0%、14.8%和14.8%,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较快、平稳的增长势头。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27853元,比上年增加3885元,增长13.3%。
在全省引领地位更加突出,率先发展的优势加速扩大。
长沙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3.9%,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与其他市州相比较,长沙14.8%的GDP增速遥遥领先。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价格涨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全市居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2,价格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价格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分类指标中,上涨的有食品(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3%)、居住(价格上涨7.2%)、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5%)六大类;下降的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衣着(价格下降3.1%)两大类。
城市居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1,价格增幅提升0.7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升6.47%。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4.29%。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3.1%。
房屋销售价格上升5.8%。
土地出让价格上升21.4%。
房屋租赁价格上升3.3%。
物业管理价格持平。
劳动就业健康发展。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362.80万人,比上年增加3.8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128.6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
第二产业
位于河西麓谷的中联重科长沙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星沙)和长沙高新产业开发区(位于河西的麓谷)。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长沙县境内的星沙镇,其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在中西部16个国家开发区中位居第二,近三年的GDP以33.2%的速度递增。
2023年底,入驻长沙的21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韩国LG、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中粮集团、伊莱克斯、法国达能、法国道达尔、荷兰飞利浦、日本三菱、德国博世、日商岩井、日本三井物产、易初莲花,共13家入驻星沙。
长沙卷烟厂为中国最大的烟草生产商之一,2004年度纳税万元,列全国所有纳税企业的第13位[1]。
日本三菱、德国博世、长丰猎豹、北汽福田等汽车企业,使长沙成为中国南方一个新的汽车生产基地。
伊莱克斯、LG飞利浦曙光、日立电器、远大集团等的大额投资,也使长沙电子制造业开始有所起色。
目前长沙的第二产业比重略低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超过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长沙是中西部城市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高收入带动了消费。
从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到五一广场一带,为长沙的商业核心区域。
长沙的“洗脚城”(足浴 *** 店)数量和密度在大中城市遥遥领先,有人戏称长沙为“脚都”。
餐饮业也呈现爆满态势,无论是街头小吃还是酒店排挡,都拥有大批的客源。
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和普尔斯马特四大国际连锁超市先后在长沙拥有一家和多家分店,知名的国内或省内连锁超市有新一佳、步步高、家润多等也纷纷参与竞争,苏宁和国美等电器专营超市均设有多家分店。
目前香格里拉和喜来登都将在长沙新开酒店。
传媒业也全国闻名,以湖南卫视、金鹰节和体坛周报为代表。
中国本土动漫在长沙发展很快,这也让 *** 决心打造动漫之都。
国家广电总局首批批准建立的九家动画产业基地中,长沙独占两家。
长沙也拥有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四个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另三地为北京、上海和成都),并且此基地是唯一以卡通动画为特色的国家基地。
2023年11月曾举办了长沙卡通艺术节。
经济合作
长沙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建设的核心城市,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城市,主城区与株洲、湘潭相距均不足20公里。
长沙正在加速创建“一小时经济圈”,同时长沙也加入了武汉经济协作区,与各个中部城市进行经济合作。
湖南也加入了广东的“泛珠三角”,接受广东的经济辐射。
刘龚(又名刘岩、刘险、),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建立者。后梁贞明三年(917),刘龚以广州为兴王府,“即皇帝位,国号大越,改元曰乾亨。……立三庙,置百官”①建立了割据岭南的封建政权,辖属四十七州,领有今广东、广西之地。次年,刘龚以汉代刘氏后御拦袭裔自居,改国号曰“汉”,史称南汉。南汉自917年立国,至971年为北宋所灭,历四主,统治岭南五十多年。其中,刘龚在位25年,是南汉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也是四主中较有作为,对战乱时代岭南的安定和建设贡献较大的国主。刘龚是借助其父兄的勋业而在岭南发迹的。刘龚的父亲是刘谦,兄为刘隐。唐末,刘谦曾任广州牙将、封州(广东封开县)刺史,“有兵万人,战舰百余艘”。刘谦死后,长子刘隐袭父职;以后,以军功历任封州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刘隐受后梁册命,袭原职,兼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兼中书令,受封为南平王(后改南海王)。史载:刘氏“父子起封州,遭世多故,数有功于岭南,遂有南海”。刘隐死后,后梁末年,“悉以(刘)隐官爵授龚,袭封南海王”。二刘龚虽凭借父兄功业起身,但比其父兄更富有军事才干。刘隐任封州节度副使时,节度使徐彦若“委以军政”。当时,岭南的局势,对比中原局势而言,虽然比较平静,但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其中,曲 据交州(越南河内),刘士政据桂州(广西桂林市),叶广略据琶州(广西南宁市),庞巨昭据容州(广西容县),卢光稠据虔州(江西赣州市),卢光睦据潮州(广东潮安县),卢延昌据韶州(广东韶关市),还有高州刺史刘昌鲁,新州(广东新兴县)刺史刘潜,名为朝廷刺史,实际上也是地方割据者。这些人,乘中原战乱,皇权衰弱,从唐的统治中游离出来,占据一方,各自为政。刘隐要恢复和维持岭南局部的统一和稳定局面,要在岭南建立起权威,必须首先威服或征服这些小割据者。但刘隐在这方面的努力没有取得成功。他初攻韶州,即以失败告终。刘龚为兄出谋划策,显示出他军事上的远见卓识。刘隐于是“尽以兵事付龚”。刘龚不负兄之所望,“悉平诸寨”。削平这些割据势力后,刘袭委派代表到这些州邑去作刺史。正是在武力统一的基础上,再利用了中原纷乱这一有利的客观形势,刘龚才得以建国称帝。刘龚建国后,采取了一些巩固政权,维护统一,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措施。首先是争取士衡雀大夫的秉力支持,为南汉国家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唐朝末年,四海鼎沸。相对而言,岭南却是一块平静的“乐土”。从中原南迁避难的封建士大夫为数不少;原在岭南做宫的,也都在此落户。这些封建士大夫对刘氏是否支持,对南汉的立国和稳定,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刘龚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继承了其兄礼贤下士的作风。据史籍记载,当时客居岭表或土著的士大夫,著名的有王定保、倪曙、刘槽、李衡、周杰、杨洞潜、赵光裔等。这些士大夫在刘隐作镇岭南时,曾得到刘隐的“招礼”,“皆辟置幕府,待以宾客”。他们为刘隐在岭南扩展势力,巩固地位作出了贡献。刘龚兄终弟及,在岭南建国后,将这些士人安置在国家的重要职位上。不仅如此,刘奠还注意解决一些士人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地为南汉政权服务。如赵光裔,原是中原大族,唐末滞留岭南,虽被委以高官,但“耻事伪国,常怏怏思归”。 刘龚知情,即令人模仿赵光裔手迹,遭使贵书至洛阳,召其二子并其家属皆至岭南,使赵光裔“惊喜,为尽心焉”。推诚相待,换取了士人的秉力支持。《新五代史》载,南汉建国后,“为国制度,略有次序,皆用此数人焉”。赵光裔在南汉为相二十余年,使南汉“府库充实,政事清明,辑睦四邻,边境无恐”。在地方,刘龚接受兵部侍郎杨洞潜的建议,一改唐末以来以武人为刺史的流弊,主要任用士人为州刺史,“稗宣政教”,使“民受其福”,这一做法,使南汉地方吏治比较澄清。在史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南汉地方官施行惠政的记载。如祯州(广东惠州市)刺史简文令“尽心民事”;得州(广西桂平县)刺史刘博古“有惠政,民多爱之”;郴州(湖南郴县)刺史陆光图“至郴,周恤穷民,招辑兵士,民皆呼为‘陆父”,。相反,州县官吏贪浊残暴的记录却不多见。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南汉地方上真的没有贪官污吏,但这至少可以说明,南镇兄汉的地方吏治,总的来说,比以武人为刺史的中原王朝或其他割据政权要好。文士为官,纵或贪浊,其危害性总不如武人作官,愚鲁不驯,性贪行暴,动辄兴兵作乱,茶毒一方。南汉统治岭南半个世纪,历四主,除刘龚外,其余三主都属荒淫暴虐,政治腐败。为什么南汉不致出现重大动乱,为什么南汉能苟延残喘呢?这大约与刘龚用文人治州县,手无兵柄,吏治较清;中央虽乱,地方不乱,岭南人民还能勉强维持生计有关。另外,在拓展南汉疆域方面,刘奠也得到士人的大力协助。例如,刘龚兴师平定镇南(广东罗定县)叛乱,击败马楚对岭南西道的争夺,累战俱捷,尽有五管之地,就是因为得到兵部侍郎杨洞潜的协力襄助。其次,推行睦邻的外交政策,维持了岭南的安定局面。南汉与楚、南唐和闽相邻。这几个国家,对南汉的治乱安危有重要影响。刘龚通过通婚、遣使聘问等途径,与诸邻国建立睦邻关系。刘隐在位时,为睦邻,曾嫁女与楚国主,是为马皇后。刘龚建国后,马皇后已死。当时,楚国势力较强,与南汉争夺岭南西道发生摩擦,两国友好关系陷入僵局。南汉兵部尚书赵光裔意识到楚国对南汉的潜在威胁,对刘袭说,“自马后崩,未曾通使于楚。亲邻旧好,不可忘也”。刘龚根据赵光裔的推荐,委派“有使臣才”的谏议大夫李纤出使楚国,重修旧好。楚国也遣使报聘。两国握手言和。:F1南汉与吴(南唐)、闽也是使者往来频繁,关系十分友好,极少发生争战;与蜀和云南镖信(唐时的南诏)等政权也有“远交”关系。封建史家对南汉的外交政策很赞赏,说南汉“睦邻封,续旧姻,宁边鄙,弧敌兵”;“行李往来,常勤聘问,区区岭外,晏然小安”。刘袭“讲信修睦,以通邻好”的外交政策,维护了岭南的安定局面,使岭南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第三,积极扶助国内和海外的经济贸易。从唐朝中后期始,岭南地区的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成为一个极富特色的经济区,号称“富饶之地”,是唐朝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地。唐末战乱,黄巢义军虽曾进军岭南,但对岭南经济并未造成严重破坏。经济的发达,促进经贸的繁荣;加之刘龚出自富商之家,具有重商思想,富有从商经济。因此,在他统治时期,鼓励发展经济贸易。当时,“岭北商贾至南海者”,他“多召之”。还“与岭北诸藩岁时交聘”。这除了推行睦邻政策这一政治因素外,籍此进行经济贸易,互通有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西通黔蜀,其经济意义应是占主要地位的。南汉的经贸活动,最令人瞩目的,还是在于对外贸易方面。广州地处南海,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很早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五代时期,虽中国战乱,经济残破,对外贸易已大大萎缩,但广州在南汉统治下,对外贸易规模虽不及盛唐之时,却也持续不衰。这与刘袭在位时,着意招徕海商,“笼海商得法”有密切关系。外贸的结果,使南汉获得丰厚的利益,“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中原王朝)”气号称“富强”。。刘奠重视商业,扶持经贸,主观上纯粹是为了满足南汉统治者奢侈腐化的生活需要,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第四,接受杨洞潜的建议,兴学校,倡教育,置选部,行贡举。贞明四年(918),即南汉建立次年,就举行科举考试,录取进士、明经十余人。以后,科举取士“岁以为常”。刘龚重视文教,重用士人,刺激了岭南文化事业的发展。南汉朝在音乐、历法、诗赋等文化领域,都有一些建树。如陈用拙,自少学习礼乐,“尤精音律”,著有《大唐正声琴籍》十卷,其中载录了琴家对操名的i仑述,以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事迹;又以古调缺征音,补新征音谱若干卷。周杰精于历算,鉴于传统《大衍历》数有差,因敷衍其法,著《极衍》二十四篇。黄损曾与都官员外郎郑谷、僧人齐已定近体诗诸格,为湖海骚人所宗。以上所述,是刘龚建立南汉,统治岭南期间,对历史所作的贡献。但是,刘龚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与其他封建帝王一样,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最明显的,一是苛酷:“为刀锯、支解、剖剔之刑,每见杀人,则不胜其喜,不觉朵颐,垂涎呀呷”,充分暴露了其统治阶级的残忍本性;二是奢侈:“悉聚南海珍宝,以为玉堂珠殿”气造成劳民伤财;三是开启了宦官专权之门。唐末,宦官蠢国害民,为祸甚烈。刘龚未能吸取近在眼前的历史教训,在晚年疏远士人,“专任宦官,由是其国中宦者大盛”另外,刘龚为了南汉统治能够长治久安,寄希望于取得一个吉祥的国号、年号和名字,频繁地去旧换新;又寄希望于酷刑震慑,这种缘木求鱼的思想和行动,说明了刘龚一个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总而言之,刘龚建立南汉,治理岭南,对于维护岭南的安定局面,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还是有较大贡献的。沈起炜先生著《五代史话》,认为南汉的统治并没有什么兴革:“这个从统治阶级上层产生的地方势力完全照老规矩办事,根本想不到有兴革的必要”。其实,南汉统治者(包括刘龚)励精求治的精神及革故鼎新的作风,诚然不如后周的郭威、柴荣,但刘龚办学校,设贡举,这在战乱后的岭南,应该说是“兴”;他“多延中国(中原)士人置于幕府,出为刺史”,创造了岭南“刺史无武人”。的文治局面,这对于唐末五代以来多以武人为刺史的状况,则是一“革”。正如郑学檬先生所言:“这是一个打破武人任刺史的局面的例子。虽然还不能改变当时武人因军功而升刺史,刺史多武人的现象,但已是一个突破”哆。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只有既看到其对历史的贡献,又看到其局限性,我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才算是正确的,对他的评价才算是中肯的。刘龚死后,子孙继位,无论是威望还是治国本领,都不及刘龚。这一点,刘龚生前已有明察。临终时,他对顾命大臣说:“奈何吾子孙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势当渐小尔”(账明了他对南汉国前景的忧虑。事实正如刘龚所预料的,在刘龚之后,南汉虽维持了近三十年的统治,但几个统治者素质都极低劣,在政治上不仅无可称誉的建树,而且奢侈腐化,宠用宦官,滥施酷刑,国政日坏。因此,可以说,刘龚之死,是南汉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不久,爆发了张遇贤领导的农民起义,“由是山海间盗贼竟起”,“岭东皆乱”。;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更趋激烈。南汉国势日衰,已成为一个空架子。北宋建立后,只派潘美一军南征,即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腐败透顶的南汉割据王朝。 南海,后相继改名越、汉。烈祖刘隐所建政权。史家称南汉。梁乾化元年(契丹太祖五年,长和孝治二年,渤海文德六年,蜀永平元年,吴天祐八年,吴越天宝四年,晋天祐八年,西汉敦煌天复十一年,911年),刘隐被封为南海王,都兴王府,是为烈祖。卒,弟刘�6�9即位,是为高祖。梁贞明三年(契丹神册二年,于阗同庆六年,长和安和×年,渤海文德十二年,汉天汉元年,吴天祐十四年,晋天祐十四年,岐天祐十四年,917年),高祖刘�6�9称帝,国号越。越乾亨二年(梁贞明四年,于阗同庆七年,长和安和×年,渤海文德十三年,蜀光天元年,吴天祐十五年,晋天祐十五年,岐天祐十五年,918年),改国号曰汉。汉大有十五年(晋天福七年,契丹会同五年,于阗同庆三十一年,理文德六年,东丹甘露十七年,唐升元六年,闽永隆四年,蜀广政五年,942年),高祖刘�6�9卒,子刘玢即位,是为炀帝。汉光天二年(晋天福八年,契丹会同六年,于阗同庆三十二年,理文德七年,东丹甘露十八年,唐保大元年,闽永隆五年,殷天德元年,蜀广政六年,943年),炀帝刘玢被杀,弟刘晟自立,是为中宗。汉乾和十六年(周显德五年,辽应历八年,于阗同庆四十七年,理广德七年,东丹甘露三十三年,蜀广政二十一年,汉天会二年,958年),中宗刘晟卒,长子刘鋹即位,是为南越王。汉大宝十四年(宋开宝四年,辽保宁三年,于阗天尊五年,理明政三年,东丹甘露四十六年,汉天会十五年,971年),南越王刘鋹降宋,国亡。自烈祖刘隐至南越王刘鋹,传五主,凡六十年。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时候湖南怎么到广东去的 古代湖南进入广东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时候湖南怎么到广东去的 古代湖南进入广东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