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和的文章,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一、常见的国内品种猪有:
1、太湖猪,多见于太湖流域,一般为全黑色,耳朵大且垂落,腹部大且下垂,皮肤皱纹明显;
2、金华猪,金华火腿就多用金华猪制作,该猪种体型不大,腹部下垂,背部下凹,臀部宽斜;
3、淮南猪,产自河南的地方品种猪,黑色,耳朵下垂,额头有明显的菱形皱纹,背部平直;
二、常见的国外品种猪有:
1、杜洛克,产自美国东北部,一般用用作公猪,棕色毛,肌肉丰满,后腿发达,蹄为黑色;
2、大约克夏猪,原产自英国,在国内又被叫做大白猪,全身白色,常用作母猪使用。
3、长白猪,原厂自丹麦,常作为母猪使用,体型较长,通身白色,后躯发达,臀部丰满。
扩展资料:
知名地方猪种。
1、八眉猪——青海海东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猪是在青海高原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地方猪种,具有适应性强、性早熟、抗逆性好、产仔数较多、母性好、沉带伍历积脂肪能力强、肉质好、能适应贫瘠多变的饲养管理条件、性状遗传稳定、对近交有抗力等优良特性。
2、荣昌猪——重庆荣昌
荣昌猪头大小适中,面微凹,耳中等大、下垂,额面皱纹横行、有漩毛;体躯较长,发育匀称,背腰微凹,腹大而深,臀部稍倾斜,四肢细致、结实;鬃毛洁白、刚韧。乳头6-7对。
3、宁乡猪——湖南长沙宁乡县
宁乡猪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猪种之一。它具有适应性广,易熟易肥,沉积脂肪能力强,屠宰率高,肉质细嫩等特点。特别是加工腌制腊肉,色泽金黄,肥膘透明,别有风味。
4、陆川猪——广西玉林陆川县
陆川猪是全国八大地方优良品种之一。母猪具有成熟早、产仔多、母性好的特点;其肉皮薄、肉嫩、脆而不腻;其畜产品可加工脆皮乳猪、香肠、无皮五花腊肉等。近年来,又开发出炸猪排、白切猪脚、脆皮扣等在宴席上不可缺少的菜肴。
5、淮猪——江苏连云港东海
淮猪是原产淮北平原的古老地方品种。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淮北平原农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为食肉和农田施肥需要普遍养猪,逐渐培育形成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趋于一致的淮猪品种。
全身被毛,黑色而较密,冬天生褐色绒毛;头部面颊部皱纹浅而少,呈菱形;嘴筒较长而直;耳朵大,下垂;体形中等较紧凑,背腰窄平,极少数微凹,腹部较紧,不拖地;四肢较高且结实。
6、太湖猪——江苏苏州常熟
太湖猪是世界上产仔数最多的猪种之一,享有“国宝”之誉,苏州地区是太湖猪的重点产区。太湖猪特性之一是繁殖性能高。太湖猪高产性能蜚声世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猪种中繁殖力最强之一,尤以二花脸、梅山猪最高。
7、金蠢搜华两头乌猪——浙江省金华婺城区
因其头颈部和臀尾部毛为黑色,其余各处为白色,故又称两头乌,是我国地方良种猪之一。原产东阳的画水、湖溪、义乌的义厅、金华的孝顺、澧浦、曹宅等地。上世纪60年代起饲养范围渐次扩大到省内外。
金华猪皮薄骨细,肉质鲜美,肉间脂肪含量高,其后腿是腌制火腿的最佳原料。金华猪产仔多,母性好,泌乳量大,哺育率高,繁殖性能好。
8、东北民猪——黑龙江绥化兰西县
东北民猪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有大(大民猪)、中(二民猪)、小(荷包猪)三种类型。目前除少数边远地区农村养有少量大型和小型民猪外,群众橘族主要饲养中型民猪。东北民猪具有产仔多、肉质好、抗寒、耐粗饲的突出优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名猪知多少
由三个品种杂交生产的猪叫三元猪,这三个品种都是国外引进品种,称为外三元,也叫洋三元,例如:长白、大白、杜洛克杂交;如果这三个品种中有我国的品种,则称为内三元,也叫土三元或土杂猪,如长白、大白、东北民猪
目前国内最广泛应用的繁育计划是A×(B×C),A是终端公猪,B是母系父本,C是母系母本,其中A多为杜洛克,B多为长白猪,C多为大白猪。在许多情况下,BC也可以互换。目前在中国有超过500家种猪场可以提供杜洛克,大白猪和长白猪,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这些种猪场可以提供纯种或二元杂交母猪,其基因质量和健康状况各不一样。许多学者称之为纯种体系或称相应的商品猪为三元猪.
当前,养猪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出栏率低、胴体重低、瘦肉率低、猪与粮食比价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我国地方猪种的特点是繁殖力和抗逆性消绝态强,肉质较好,性情温驯,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但生长缓慢,屠宰率偏低,瘦肉率少。而三元杂种猪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适宜大力推广。三元猪有内三元猪和外三元猪。内三元杂种猪主要是以我国地方品种猪为母本,与引进的国外肉用型品种猪为父本的杂交一代猪作母本,再与引进的国外肉用型品种猪作终端父本杂交而产生。外三元全部选用外来品种杂交而成。
饲养三元猪必须掌握和利用肉猪的生长发育规律,控制营养、环境因素,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日增重、降低饲料消耗和生产成本。重点抓好以下四项生产技术措施。
一、 选购种猪和苗猪在养猪生产中,尤其是处于扩群饲养阶段时,常常出现养母猪见母就留、养肉猪见苗就要的现象,不能认真进行选购,这是不符合科学养猪要求的。选购种猪和苗猪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引种目的要明确,二是引进的猪种必须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三是要了解系谱情况;四是要把好外型鉴定关;纯种猪要符合品种特征,杂种猪要拥有优良种用体型体况。五是食欲要好。
二、 适宜的饲粮营养水平肉猪饲粮中粗纤维含量的多少会影响日增重和胴体瘦肉率。饲粮中粗纤维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降低有机物(或能量)消化率2个百分点和粗蛋白质1.5个百分点,从而使采食量减少,日增重降低和背膘变薄,瘦肉率上升。建议在饲粮粗蛋白和消化能水平正常时:体重20-35kg阶段,粗纤维含量约为5%-6%,35-90kg阶段为7%-8%,但不宜超过9%。
三、 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同体重的猪要求最适宜的温度不一样,体重11-45kg为21℃,体重45-90kg,舍温18℃最适宜,而体重135-160kg的猪,舍温16℃最适宜。当温度过高时,可采用搭凉宏悄棚、淋浴、多喂凉水和青绿多汁饲料等措施,提高猪的日增重。当温度过低时,应采取保温措施提高温度。如推广应用塑料暖棚猪舍和栏内厚垫草的方法。
(二)适宜的光照条件和通风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适宜。肉猪一年四季都必须通风,但是,在冬季要处理好通风与保暖的矛盾,不能只注意保暖而忽视通风,造成猪舍空气卫生状况不良,使猪的增重降低和饲料消耗增加。
(三)适宜的空气成分注意猪场绿化,及时清除和妥善处理粪尿、污物等,使猪舍通风良好和做好猪舍清洗和消毒工作。
四、肉猪饲养管理技术
(一)合理安排去势、防疫和驱虫 1.去势目前我国农村多在仔猪35日龄左右、体重5—7kg时进行去势,此时体重小,手术较易施行。近年来提倡仔猪生后早期(7日龄左右)去势,以利手术恢复。 2.防疫主要预防肉猪的五号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传染病。目前普遍采用20-55-70日龄免疫程序,具体做法:仔猪出生后20日龄,接种猪瘟疫苗;55日龄重复接种猪瘟疫苗、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菌苗;70日龄重复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 3.驱虫生猪拿源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姜片虫、疥螨和虱子等内外寄生虫。通常在6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驱虫,120日龄左右第二次驱虫。常见的驱虫药有左旋咪唑,阿维菌素及中药复方制剂等。
(二)养好断奶仔猪刚断奶后的第一个月,幼猪生理上正处于骨骼、肌肉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但胃和大肠的消化机能还不完善。此时因断奶仔猪生活环境发生突然改变,所以应从营养和管理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以防止掉乳膘,或形成僵猪。一是饲粮营养水平应采用肉猪早期阶段的标准,但要注意饲料变换的过渡。二是进行合理的分群。三是进行采食、排泄、卧睡“三角定位”调教,使其建立条件反射,有助于保持猪圈清洁、干燥,有利于猪生长。四是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检查猪群健康状况,主要观察猪的采食、行为动态和粪尿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三)适宜的猪群规模和饲养密度在每头猪占地面积相同的情况下,肥育期以10-16头为宜,最多不超过20头。饲养密度大小因肉猪的体重和猪舍地面结构而不同,通常随猪体重增大,每栏饲养猪头数相应减少。
(四)合理调制饲料饲喂肉猪的配(混)合饲料,一般宜生喂,如大麦、玉米、米糠等,生喂营养价值高。猪的配(混)合料调制成的物理状态,影响猪的肥育效果。颗粒料喂猪,效果很好。喂干粉料,日增重比喂稀料好。饲喂湿拌料,日增重一般均优于干粉料。浓粥状饲料的肥育效果优于稀料。(浓粥状料料水比1:4、稀料 料水比1:8)在肉猪的饲养实践中,饲喂哪一种物理形态的饲料,要根据饲料种类、设备及饲喂方法而定。若搭配青饲料饲喂,应洗净后生喂,以青料与配(混)和料分开饲喂效果好。
(五)适宜的饲喂次数我国饲养肉猪普遍日喂3次,现有不少的猪场和农户已实行日喂2次,这是比较适宜的。每日喂2次的时间安排在清晨和傍晚。 (六)饲喂方式和喂量肉猪的饲喂方式,一般分为自由采食和限量饲喂2种。如果既追求日增重高,又要求胴体瘦肉多,可采用前期自由采食与后期限制(能量)饲喂相结合的饲喂方法。并供给充足而清洁的饮水。
(七)采用“一条龙”肥育方法 “一条龙”肥育方法又叫一贯肥育法或直线肥育法。此法通常将肉猪整个肥育期按体重分为三个阶段,前期20-35kg,中期35-60kg,后期60-90kg或以上。根据不同阶段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需要的特点,采用不同营养水平和饲喂技术。此育肥方法,猪的日增重快,肥育期短,出栏率高和经济效益好。
我国地方猪种丰富多样,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根据其起源、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外形和生态特点,可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六大类型。
华北型的典型猪种为民猪(东北民猪),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以中型猪多见。外貌特征: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体躯扁平,背腰狭窄,臀部倾斜,四肢粗壮;全身被毛黑色,毛密而长,猪鬃较多,冬季密生绒毛。生产性能:民猪初情期为4~5月龄,初产母猪每胎仔数约12.2头,活仔数约10.56头,经产母猪分别为15.55头,13.59头,母猪在-15℃条件下可正常产仔和哺育仔猪;20~90kg生长期日增重458kg,体重90kg屠宰时,瘦肉率46.13%,肉质优良;在杂交繁育方案中主要用作母本,与大白、长白、苏白、巴克夏猪杂交,日增重分别为560、517、499、466g。与长白杂交,产仔数的优势率为-14.77%。
图8 东北民猪华南型的典型猪种为两广小花猪。外貌特征:体型较小,背腰宽广凹下,腹大拖地。生产性能:性成熟较早,公猪2~3月龄开始爬跨配种,利用年限为4年;母猪4~5月龄开始第一次发情,6~7月龄开始配种,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8.2头,经产母猪可达12.5头;15~90kg体重阶段的肥育猪平均日增重399g,体重75kg屠宰时,屠宰率为67.6%;在杂交繁育方案中,一般作为母本,与大白、长白、巴克夏猪杂交,进行三元杂交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杂种猪的日增重比 两广小花猪提高35.5%,饲料利用率提高36.2%。
华中型的典型猪种为宁乡猪,它有狮子头、福子头和阉鸡头之分。黑白花猪,耳小、下垂;四肢粗短,多卧系;背凹腹垂;尾尖,尾帚扁平。生产性能:母猪130日龄初次发情,164~177日龄可以初配,断奶后5~7天产后发情,母猪利用年限在8年以上,经产母猪每窝产仔10.12头;肥育猪10.5~80.5kg体重时,平均日增重368g;75~80kg屠宰适宜75kg屠宰时,屠宰率为70.19%;以宁乡猪为母本,与中约克夏和长白猪杂交,日增重分别为438g和434g,杂种猪瘦肉率分别为47.98%和49.70%。
图9 两广小花猪
图10 通城猪江海型猪的典型品种有太湖猪,包括二花脸、梅山猪、米猪、沙乌头猪等。太湖猪体型中等,被毛稀疏,黑或青灰色,四肢、鼻均为白色,腹部紫红,头大额宽,额部和后驱皱褶深密,耳大下垂,形如烤烟叶。四肢粗壮、腹大下垂、臀部稍高、乳头8~9对,最多12.5对。生产性能:
①繁殖性能:太湖猪高产性能蜚声世界,尤以二花脸、梅山猪隐锋薯最高。初产平均12头,经产母猪平均16头以上,最高记录产过42头,太湖猪性成熟早,公猪4~5月龄精子的品质即达成年猪水平。母猪两月龄即出现发情。据报道75日龄母猪即可受胎产下正常仔猪。太湖猪护仔性强,泌乳力高,起卧谨慎,能减少仔猪被压。仔猪哺育率及育成率较高。
②遗传性能及杂交优势:太湖猪遗传性能较稳定,与瘦肉型猪种结合杂交优势强。最宜作杂交母体。目前太湖猪常用作长太母本(长白公猪与太湖母猪杂交的第一代母猪)开展三元杂交。实践证明,在杂交过程中,杜长太或约长太等三元杂交组合类型保持了亲本产仔数多、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
③肉质特性:太湖猪早熟易肥,胴体瘦肉率38.8%~45%,肌肉pH为6.55±0.2肉色评分接近3分。肌蛋白含量23.5±2.0%,氨基酸含量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蛋氨酸及苏氨酸比其他品种高,肌间脂肪含量为1.37±0.28%,肌肉大理石纹评分3分占75%,2分占25%。
④饲养管理特点:太湖猪虽然耐粗饲、耐低营养水平灶者日粮,但因其高繁殖力特点,在培育种猪、后备猪及仔猪时,要尽量满足妊娠母猪及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另外,太湖猪因不良环境刺激基敏会产生应激反应,应搞好环境卫生和防疫工作,并作好记录。
图11 梅山猪西南型猪分布于云贵高原、四川、湘鄂西等境内,典型品种为荣昌猪。该品种多数两眼四周、头部、尾根和体躯出现黑斑,其他部位为白色;耳中等大小,下垂,额面有旋毛;背微凹,腹大而深。产仔数8~10头,经产母猪10.2头,屠宰率70%左右,脂肪较多。
图12 荣昌猪高原型猪的典型品种为藏猪,分布于青藏高原,气候干燥寒冷,养猪以放牧为主。主要特征是:头狭长,耳小竖立,形似野猪,毛多为全黑,少数有黑白花和红毛。产仔数为5~6头,生长慢,抗逆性强。
图13 藏猪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和的精彩内容,喜欢请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