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武鸣2.25 武鸣3月3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武鸣2.25 武鸣3月3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歌圩,是武鸣壮族人民最有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其中最为热闹的是“三月三”歌圩。
“有口就唱歌,有手同舞乐;
有脚同心走,有酒大家喝。”
可以这样说,山歌是壮乡文明的先声。壮乡武鸣历来就有民众汇集唱歌、听歌的习俗,每场聚集成千上万人,唱和竞日,形成市集,壮人一般称“市”为“圩”,故有“歌圩”之称。清光绪年间编成的《武缘县图经》记载,清道光年间,“答歌之习,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初十,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可见壮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每年“三月三” 歌圩这天,武鸣壮家接待亲戚、朋友,客人越多越荣耀,先用蒸好的五色糯米饭招待,下午,以自酿米酒及白切鸡、柠檬鸭、生鱼片等壮族特色丰盛宴席共同畅饮;傍晚,各家主、客人就在村边的开阔地或山坡旁、小河边依山傍水对唱山歌,山歌声此起彼伏,听歌唱歌者逐渐云集,形成歌圩,有的地方对歌三天三夜才散场。山歌的内容一般以天文地理、农耕活动和谈情说爱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增加了党的政策、歌唱新生活、风土人情等内容。
每年的“三月三”歌圩举办期间,武鸣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壮族群众像过节一样集中到文化广场、街上的主干道观看演出、唱歌对歌,邻县的山歌好手也纷至沓来,汇集到武鸣赛歌。
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14年11月,壮族三月三被国家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决定每年壮族三月三放假两天,使其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壮族三月三受到全广西乃至全国、世界各族人民的关注。
“壮族三月三”是壮乡武鸣的传统节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1980年起,该县定“三月三”为歌节。2003年开始,为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打造壮民族文化品牌,该县将“歌节”复名为“歌圩”。
“三月三”歌圩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久的民族歌圩。每年“三月三”期间,该县在推出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的同时,将经贸活动融入歌圩整体活动中,成为该县68万人民的另一个“春节”。
“三月三”歌圩的传承价值:
歌圩文化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长期辛苦劳作的智慧结晶。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歌圩作为壮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壮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历史性和民间性。
三月三歌圩是反映武鸣区境内壮乡人民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婚嫁习俗的文化载体,是壮乡人民追溯历史、回味过去、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
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歌圩承载着壮族先民民俗文化信息,宣传壮族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具有传承民族性格,宣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遗存价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广西3月3是“歌圩节”。
广西3月3除了是“歌圩节”以外,也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主要流传在武鸣区东部罗波镇、两江镇、陆斡镇、马头镇以及武鸣区西部的锣圩镇、灵马镇。
2008年10月10日,由武鸣区文化馆申报的“三月三”歌圩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月13日,壮族三月三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广西的法定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同年11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申报的三月三经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圩节”的传承价值
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歌圩作为壮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壮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历史性和民间性,是反映武鸣区境内壮乡人民的风土人情、民智民风、婚嫁习俗的文化载体,是壮乡人民追溯历史、回味过去、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生活风貌。
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歌圩承载着壮族先民民俗文化信息,宣传壮族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具有传承民族性格,宣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遗存价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武鸣2.25 武鸣3月3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武鸣2.25 武鸣3月3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