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深海最新发现 深海事件始末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深海最新发现 深海事件始末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在4月2日的下午,中科院“探索一号”航次22天内连续执行了22个深潜潜次,顺利返航,中科院“探索一号”自3月10日起,完成了南方海洋实验室支持的“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及驱动机制”项目。
本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之所以是如此重要的成果是因为在国际上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不足50个,而南海鲸落就是其中之一。
当鲸鱼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便会找一片安静的海域孤独的离去,然后尸体会沉入几千米的深海,生物学家赋予这个过程一个浪漫的名字——鲸落,大致可以分为移动清道夫、机会主义者、化能自养、礁岩四大阶段。
移动清道夫阶段:是指在鲸鱼下沉到深海的过程中,一些甲壳类生物等以鲸鱼尸体中的柔软组织为食的一个过程,这一阶段可以持续4~24个月,主要取决于鲸鱼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90%以上的鲸尸将会被分解掉。
机会主义者阶段:机会主义者也就是机会种,会在短期内适应相应环境(鲸尸,鲸骨)变化从而快速繁殖。这个过程中,一些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多毛类以及甲壳类动物可以以残余的鲸鱼尸体来作为栖息环境,一边生存,又一边啃食残余的鲸鱼尸体来改变自身所居住的环境。
化能自养阶段:是指一些大量的厌氧细菌进入鲸骨和其它组织来分解其中脂类的一个过程,此过程中以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盐来作为氧化剂而产生出硫化氢。然后化能自养细菌来将这些硫化氢作为它们的能量来源,从而获得能量,同时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其他生物也会有能量补充。礁岩阶段:是指残余的鲸鱼尸体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完后,最后鲸骨的矿物遗骸会作为礁岩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的一个阶段。
经过我们人类的发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1万多个生物体依靠鲸落生存,甚至还能够促成新物种诞生呢!
鲸类的拉丁学名是由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出来的,鲸类动物们的体形差异很大,鲸目体长1~30余米。
鲸类动物的大部分种类都生活在海洋中,仅有少数种类栖息在淡水环境中,体形均呈流线型,皮肤裸露,仅吻部具有少数毛,无汗腺和皮脂腺,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体内仅有1对小骨片,尾末皮肤左右扩展而成水平尾鳍,无耳廓。
由于皮肤下有1层厚的脂肪,借此保温和减少身体比重,有利于游泳,与鱼类类似,所以俗称为鲸鱼。不过这种相似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种趋同现象,由于鲸类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同鱼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鲸类动物是哺乳动物。
众所周知,处于深海的生物一般都处于食物贫瘠的状态,而在一头鲸鱼死亡之后沉入海底,为什么会是深海生命的绿洲呢?
我们可以从鲸落的全过程我们来看,首先,鲸落可以为众多食腐动物和厌氧生物提供食物,鲸类有着非常庞大的身躯,因此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快速分解。
所以当鲸鱼沉入海底时,就会像陆地上的生物死去一样,它们的肉可以喂养许多食腐动物,曾经有科学家研究发现一次鲸落形成的生物聚落能够持续数十甚至上百年。
其次,鲸落还为许多的底栖生物提供生存生境,在海底中大多都是平原,而鲸落的出现会发生一些小规模的环境变化。
据了解,当鲸鱼被食用的剩下一下内脏后,成年蓝鲸的心脏可以达到两辆车的大小,完全能够让两个成年人自由进出,这一定是许多海洋生物的天然“乌托邦”,也为它们提供了一定的有机质来源。
另外鲸落还促进了海洋上层有机物向海洋中下层的运输,或许大家应该都清楚深海的生产力大多都依靠化能自养细菌供给,但是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候鲸落就发挥了其重要作用,它促进了营养物质向下运输,以此来供给深海的生物,也促进了化能自养细菌产生更多的能量。
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唯一有生命体星球,孕育着很多生命,而每个生命体在地球上都要遵循着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就像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食物链,然后一级一级的环环相扣,从而保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鲸落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促进了新生物种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这类物种只出现于鲸落这一特定环境,而科学家们对此生物并没有在其它海洋生境中发现。
在未来,鲸落里的秘密还有许多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揭示宇宙奥秘:深海中的钚元素揭示超新星的秘密
科学家们在深海地壳中发现了一种稀有元素——钚-244,这一发现揭示了恒星内部重金属结构的新线索,挑战了我们对宇宙元素生成的认知。通过检测这种放射性同位素,我们得以窥探恒星爆炸如何塑造了我们所处的重金属世界。
图:SN2014J,近十年来最接近我们的超新星,其剧烈的爆发被认为是重金属元素如钚-244和铁-60的重要来源。然而,这次在深海的发现暗示了,超新星可能不仅是轻金属的制造者,也可能产生这些稀有的重金属元素。
核物理学家安东·沃纳,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德国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亥姆·霍兹研究中心,指出,理解重金属元素的形成机制是物理学的一大挑战。在比铁重的元素中,大约50%在恒星内部核聚变中产生,剩下的则需要在极端条件下,比如中子星合并或黑洞与中子星碰撞中形成。钚-244的存在,意味着这些极端事件可能在宇宙早期的某次大规模碰撞中扮演了角色。
沃纳正与国际团队合作,他们致力于寻找地球历史上的天体遗迹,特别是寻找那些在地球上自然无法形成的放射性重金属。他们关注的焦点是钚-244,它具有8060万年的半衰期,这使得任何在地球形成初期存在的钚-244都已衰变殆尽。沃纳的团队在深海样本中发现了这种元素,这暗示它们可能来自太空,而非地球内部的自然生成。
探索深海的神秘宝藏
为了追踪这些稀有元素的踪迹,研究团队深入太平洋5000英尺(约1500米)的海底,收集了形成极其缓慢,每一毫米地壳代表着约40万年的历史。他们对过去1000万年地壳岩石的分析,揭示了铁-60和钚-244元素的共存,其中铁-60的波动情况与超新星爆发的时间线相吻合,而钚-244的发现则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尽管铁-60的发现并不意外,但钚-244的出现却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证实了超新星对地球元素分布的影响。然而,确定钚-244抵达地球的确切时间仍然颇具挑战,但它的存在与铁-60的关联,提示了它们可能来自同一源头。沃纳强调,钚-244与铁-60的恒定比率,可能暗示了它们共同的诞生地。
超新星的秘密工厂
尽管超新星可能是钚-244的主要生产地,但这一发现也提出了新的疑问。计算模型显示,要生成大量的钚-244并不易,这与他们在地壳中观察到的低比例不符。沃纳推测,钚-244可能来自早期宇宙的其他天体事件,如中子星合并,然后在扩散过程中偶然与铁-60相遇并结合。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种可能性,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更大的地壳样本,期望通过更广泛的搜寻,揭示出钚-244到达地球的时间窗口,以及它与其他元素形成关系的线索。沃纳感慨,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元素的宇宙之旅,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它们起源的宝贵线索。
这是一次跨越星际的探索,每一次发现都如同打开宇宙的神秘之窗,让我们对恒星的炼金炉和深海的宝藏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正逐步揭开太空赠予地球的丰富宝藏,以及那些来自远方的元素故事。
“非常好。”结束近9小时的水下作业,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如博士走出潜器。这是他第二次随“深海勇士”号下潜,收获令科学家们惊喜:一片此前从未见过的“珊瑚坟场”。
“在潜器经过的一个海底高地的顶部,直径约200米左右的范围内,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积,而在那处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长得很茂盛。不知道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导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李建如说。
冷水珊瑚林是去年“深海勇士”号的重大发现,也是本航段科考的重头戏。去年5月,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以82岁高龄下潜,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的存在:在千米以下的深海,密集分布着大片珊瑚林,有的珊瑚扒在基岩上、高达四五米,海绵、海葵、海参、虾蟹等生物依附其中生活。
“去年本来是为了观察沉没的浅水珊瑚礁,没想到发现了大片活着的深海珊瑚林。今年我们继续深潜,测量各项海水参数,采回更多珊瑚样品,用于后续研究。”“探索一号”TS12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翦知湣表示。
冷水珊瑚林是除海底冷泉、热液之外的深海第三大生态系统。据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党皓文介绍,冷水珊瑚种类多样,它们的肉体和骨骼记录着深海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以冷水珊瑚林中分布的竹节柳珊瑚为例,这种珊瑚的骨骼呈竹节状,把它横剖后,断面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年代信息,从中心向四周越来越新,是海洋环境变化的“资料库”。“如果采样数量够多、时间跨度够大,那么把不同年代珊瑚的信息连在一起,就是一部写在冷水珊瑚上的‘深海编年史’。”翦知湣表示。
“深海勇士”号带上来的既有活体珊瑚,也有珊瑚化石。“活体珊瑚样品可以用于与现代观测海水状况的对比、发展地球化学指标,化石样品可以拓展古海洋环境再造的时间尺度,充实古环境再造信息的解读意义。”李建如说。科学家们希望采集的冷水珊瑚尽可能的粗和长,可以覆盖更长的时间尺度;样品数量多,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容错率”。
党皓文在本航段第一次下潜,他透露,千米以下的冷水珊瑚林中甚至有鲨鱼出没。“非常震撼。鲨鱼是海洋里的顶级捕食者,需要金字塔级的生态系统来供养,它的出现充分说明深海冷水珊瑚生态系统的复杂和高产。”
冷水珊瑚林的探索为科学家们理解海洋深部过程提供了新的入口。他们围坐观看下潜记录,反复讨论这片最新发现的“珊瑚坟场”可能的形成原因:究竟在什么时代,人迹未至的深海,大片冷水珊瑚离奇死亡。这是一个有待讲述的故事。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深海最新发现 深海事件始末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深海最新发现 深海事件始末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