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伤后6个月有功能评估的范围 伤后6个月仍感断肢处顽固性疼痛可能的原因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伤后6个月有功能评估的范围 伤后6个月仍感断肢处顽固性疼痛可能的原因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原因分析
全髋关节术后出现的疼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与植入物有关的、关节内的,关节周围的、以及远处神经所致的。做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骨科医师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挑战,这些病人常常年龄较大而且身体虚弱,同时合并有组织的不完整和代谢储备不全。可能有许多问题必须要解决,如术后疼痛、假体松动、不稳、下肢的长度不等、假体周围骨折、感染、骨量减少或有明显的骨质缺损。疼痛是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适应症,但并不是所有疼痛都需要翻修手术。一部分病人尽管没有严重的疼痛,但有时临床检查及X线片发现有短期内需要翻修的病变,而延迟手术将使以后治疗更加困难,也要进行翻修手术,但这种情况只占少数。要分析疼痛出现的原因,确定疼痛是由于全髋关节置换失败引起的,针对原因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翻修手术。如是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如椎间盘病变、脊柱关节炎、椎管狭窄、转移性或原发性肿瘤、血管阻塞、应力性骨折或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等,则不是全髋翻修的手术适应症。
一.痛性人工全髋的评价
全髋置换术后的疼痛按持续的时间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往往有明显的诱因,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慢性疼痛定义为一个月以上,通常超过了一般疼痛的自行愈合时间。有一个慢性的进程,呈持续性或间隙性发作。疼痛原因通常可分为骨骼肌肉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大多数属于前者。疼痛是翻修病人的主要症状。然而,几乎所有关节置换的病人在长时间坐位后开始行走活动,都会出现一些疼痛和僵直。在美国Mayo医院所进行的333例骨水泥Charnley全髋置换关节的随访发现,有25%的病人在术后一年有髋部疼痛不适,有20%的病人在术后5年、10年及15年时有髋部疼痛不适。有些病人的疼痛可以很轻微,对日常活动没有任何影响,也有些病人的疼痛可以严重到致残的地步。如人工关节松动的病人会有持续较长时间的疼痛,不能长距离的行走。髋臼杯松动的疼痛以局限在腹股沟居多,股骨柄松动的疼痛以大腿部为多,也可以放射到膝关节。疼痛通常在负重时明显,休息后可减轻或缓解,髋部旋转动作疼痛加重,也可出现Trendelenburg证或痛性步态,有时会自愿使肢体缩短并转向外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不久即出现疼痛是非常令人担心的,表明可能出现了感染或假体没有获得初始的稳定性(Initial Stability),或为髋外因素引起的髋部牵涉痛。如果出现假体的分离,可出现异常响声。疼痛也可以由于粘液滑囊炎,肌腱炎,腰椎疾病,脓肿和疝气等疾病引起。对疼痛性人工全髋的评价包括:
1.病史 病史对确定全髋术后疼痛来源非常重要,应对患者的病史详细地追问、分析,包括疼痛部位,疼痛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发作特点可能会提示诊断,尤其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例如,有肿瘤或夜间疼痛病史提示是否存在肿瘤性疾病,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病史提示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有腰背部疼痛史可能提示脊柱疾病可能是髋关节疼痛的病因。代谢性骨病问题或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能使医生警惕患者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外周循环疾病有时也会表现在髋部或大腿区的不适。另外,通过患者的主诉,可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程度、部位、发作时间等各种特点,使下一步的检查具有了针对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1)疼痛的时间特点。需要确定疼痛是否与手术有关,术后不久出现超过预料的疼痛应考虑的可能为急性感染、血肿、异位骨化、组织卡压、假体撞击、初始固定失败或不稳。当髋关节置换术后有一段时间无痛后出现髋关节疼痛,需要考虑的原因有:假体松动,慢性感染,生物学应力反应,软组织问题(如肌腱炎或滑囊炎)以及假体不稳定。假体长期使用后导致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磨损颗粒反应,能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引起假体松动。磨损颗粒导致的滑膜炎也能引起髋关节的疼痛。
(2)疼痛的部位特点。髋臼杯松动常导致臀部或腹股沟区域的疼痛,单极或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使用后可出现肢体过长、头臼压力过大出现髋臼软骨磨损,股骨头内陷,所出现的疼痛也常在腹股沟部位。如果股骨柄假体松动,则通常表现为大腿痛。一旦股骨柄假体失败,特别是长柄假体,某些患者疼痛可表现在膝关节部位。对一个稳定的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如出现疼痛,则常在大腿部位(大腿痛)。髋关节外侧或大腿外侧疼痛,应考虑有股骨大转子滑囊炎的可能。位于腹股沟的疼痛也可以继发于髂腰肌腱炎或髂耻滑囊炎。
(3)疼痛发作的特点。突然改变体位而引起的疼痛,如坐一段时间后站起,或行走时开始的几步(“起始痛”),通常和假体松动有关。疼痛可以位于腹股沟部位、臀部或大腿,与假体松动的组件有关。松动的疼痛常常和活动有关,并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加重。然而,同样的疼痛也可以发生于假体固定良好的病人,如大腿痛,尤其多见于活动量大,劳动强度大的病人中。人工股骨头置换后肢体过长、髋臼所受压力过大,并有髋臼软骨的磨损也可引起活动性疼痛。由于髋关节不稳或者半脱位引起的髋关节疼痛,常在髋关节处于一定的位置时出现。病人可以主述或没有主述半脱位的经历,而主述在腹股沟处或臀部疼痛,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可以导致关节囊的炎症或软组织炎症。在休息或夜间出现的持续疼痛,应多考虑与感染或肿瘤有关。虽然原发性肿瘤或骨盆、股骨及脊柱的转移性肿瘤不是常见原因。术后存在与术前一样的疼痛也应考虑有否关节外的原因。如果有放射性的膝关节以下疼痛,麻木,麻刺或烧炙感,应考虑腰椎疾病为可能的原因。神经根性疾病,椎管狭窄,神经源性疾病,机械性下腰痛需要作鉴别诊断。
(4)假体固定良好病人的大腿痛。大腿痛常见的原因是股骨柄假体的松动。但是大腿痛不仅发生在假体松动的病人,也发生在假体固定牢固及一些固定很好的骨长入型假体的病人。通常假体固定良好病人的大腿痛被解释为与股骨假体柄的硬度(Stiffness)有关。在过去发表的文献中,大腿痛在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中的发生率多于骨水泥股骨柄。对其术后持续大腿痛的发生比率,各家报道不一,但是有高达30%的术后2~4年大腿痛的发生。Heekin报道,对于微孔解剖型全髋关节置换(porous-coated anatomic, PCA)的病人,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在5-7年的随访中为15%~26%。大多数这样的病人术后疼痛表现为大腿痛。Xenos等在同系列病人的至少10年的随访中,大腿痛的发生率为12%。Vresilovic等发现在柄稳定的患者,大腿痛与柄直径较大有关。他们认为在有些患者,假体与周围骨的弹性模量不一致是大腿痛的根源。在最近的文献报道中,Barrack 等对照研究了非骨水泥全干微孔(Porous Coated,AML)、非骨水泥近端微孔与骨水泥股骨柄固定的大腿痛发生率,发现近端固定的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病人大腿痛的发生率是全干固定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病人或骨水泥股骨柄假体固定病人的2倍,P值小于0.01,显示有显著性差异。而全干固定非骨水泥股骨柄与骨水泥固定股骨柄两者的大腿痛发生率没有明显区别。大多数大腿痛发生于术后一年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病人大腿痛会自行消失。大腿痛的疼痛程度并不严重。按目测0-10计算严重程度,三组中大腿痛平均在3-3.5之间。
2.体格检查 通过体检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重复病人的疼痛。理学检查应包括步态的观察,步态观察有助于识别髋部疾病的特殊表现。确定是否有跛行及跛行的类型,如有否Trendelenburg征、麻痹步态、下肢的短缩等,以及有否神经症状,如足下垂、帕金森氏病震颤等。有些非骨水泥全髋置换的病人在步态观察中可能会发现髋关节完全伸直受限,这种情况可见于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的微动或不稳定的纤维固定,也可见于残留的髋屈曲挛缩。在检查髋关节活动时,如在屈曲或伸直的极点上出现疼痛可能是由于全髋关节松动引起的,而在髋的全程活动中均有疼痛可能提示有急性感染的存在。在髋关节屈曲90度时采用推拉的手法可能有助于半脱位的发现,也可以证实有不稳定的存在于否。检查还应包括手的触摸检查,包括髋关节、附近的滑囊及肌腱的止点。如大转子的滑囊炎患者不愿向患侧卧,大转子有压痛,髋关节内旋时使臀大肌紧张压迫滑囊使疼痛加重。耻骨支的压痛提示有应力骨折的存在可能。大腿的局限性压痛在股骨柄假体松动时很常见,也可能是应力集中的表现。
由于臀部及大腿的疼痛有可能继发于腰椎的疾病,检查腰背部及下肢神经的症状有助于发现疼痛的来源。沿脊柱或骶髂关节的触痛,可提示这些部位有病理变化,在大转子、坐骨的腘绳肌起点、臀大肌止点以及梨状肌区域的触痛,可提示这些部位的软组织炎而引起局部的疼痛。神经的检查应包括股神经、坐骨神经及闭孔神经。椎管狭窄可存在全髋置换术前,但由于髋部病变限制了病人的活动,神经症状可能不明显。全髋术后,长距离的步行成为可能,椎管狭窄的症状会变得明显而引起病人的重视。
全髋术后的急性疼痛可能由术后血肿引起。严重的血肿有可能导致坐骨神经的麻痹。术后过分地使用抗凝剂增加了血肿的危险性。与脱位、骨折或其他创伤性损伤有关的急性疼痛一般均有明显的相关病史,体格检查的发现以及X线片的表现。关节感染通常有局部的红肿,皮肤温度的升高,保护性痉挛。
二.疼痛性人工全髋的影像学评价
标准的X线片包括受累髋关节的骨盆正位片和不同类型的上段股骨X线片。系列的正位片、侧位片及斜位片X线片对评价疼痛性全髋非常有帮助。X线片必须有良好的质量以便进行骨量的评估和检查出现的任何细小的放射学改变,例如骨膜反应和在骨水泥和骨质,骨水泥和假体以及假体和骨之间出现的透亮带。根据股骨头相对于髋臼边缘的位置,可以定量的观察聚乙烯磨损的程度。如有可能,当前的X线片应该与以前的X线片相比较,因为这可以证明髋臼或股骨假体有无移位,移位是假体的松动的证据。进展性的骨与骨水泥间的透亮带、假体与骨水泥间的透亮带或骨水泥骨折是令人不安的发现,通常和启动痛及负重痛联系在一起,可以诊断为症状性的假体松动。减数髋关节X线片对确诊有帮助,报道显示X线平片对股骨柄假体松动较髋臼杯假体松动敏感和易于发现,而减数髋关节摄片对股骨柄及髋臼杯的松动更准确。Lyons等报道X线平片对诊断髋臼杯假体松动的准确率约69%,股骨柄假体松动的准确率约84%,减数髋关节X线摄片对两侧假体松动的准确率约96%。
最为常用的还是X线平片,假体松动产生的透亮带常在边缘有反应性的硬化线,这可以和邻近松质骨的正常的透亮带相区别。其他一些征象也明显提示骨水泥假体的松动,包括骨水泥断裂,假体和骨水泥壁之间出现X线透亮带,股骨干和/或髋臼聚乙烯的断裂等。应该仔细观察X线片上有关骨长入表面的分离,骨溶解或假体断裂的现象。骨溶解多年以后会出现明显的进展而没有明显的体征和症状。建议对于功能良好的假体,尽管缺乏临床症状,应每隔一年进行一次X线片检查以评价是否出现了进展性的骨溶解、髋臼内衬的磨损及其他问题。
其他有帮助的X线片是骨盆的Judet X线片检查,用来评估骨盆前后柱的骨量。侧位片对于后柱残留骨量的评估以及髋臼相对于骨盆的定位是有用的。尽管金属假体对成像有分散干扰,骨盆和股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仍有助于显示残留的骨量。CT扫描结合血管内造影可显示松动假体周围主要血管的情况。磁共振成像(MRI)的作用有限,但是有助于对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评估,特别是在查找与假体无关的疼痛原因时。采用锝-99核素骨骼扫描假体松动的敏感性较高,但准确率有待提高,Lyons等报道髋臼侧约为77%,股骨侧约为89%。有标记的白细胞骨骼核素扫描有助于区别无菌性松动和感染。
1.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
(1)普通X线平片
研究表明,100%移动的髋臼假体有松动,94%有连续透亮带(不管带的宽度)的髋臼假体有松动。而无髋臼迁移、无放射X线透亮带或者仅在髋臼Ⅰ区有透亮带的髋臼,只有5%在术中发现假体有松动。当髋臼Ⅰ区和Ⅱ区均有透亮带时,则79%髋臼假体有松动。但是,有许多患者仅依靠普通X线平片仍不能作出诊断。
对股骨柄假体与骨水泥之间的透亮带,其意义尚有争议。Berry等认为这一透亮带与股骨柄松动出现髋关节疼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对297例非选择性的Charnley全髋关节置换至少20年或至翻修时的随访研究表明,<2mm宽度的股骨假体外侧的假体-骨-骨水泥的薄透亮带,并不与股骨柄假体的远期松动明显相关,统计分析表明也不与髋关节疼痛相关。可能是置入骨水泥后形成的纤维层。这种透亮带在光滑、无领、楔形的骨水泥股骨柄假体中较多见,但没有临床症状和股骨柄假体的失败。但如透亮带宽度超过2mm则与股骨柄假体的松动有明显的关联性。Lyons等的研究认为这是股骨柄假体松动的可靠证据,有这一透亮带的患者96%在翻修手术时有股骨柄假体的松动。骨与骨水泥界面出现的透亮带进行性加宽的病人为骨水泥固定假体松动的表现。但非进行性的股骨柄假体轻度下沉并不代表假体松动。
最佳评估全髋术后效果的方法是拍摄系列X线片。骨与骨水泥交界处透亮带进行性加宽常常提示肉芽肿样的膜状物,它与假体松动以及磨损的碎屑反应相关。如果透亮带变化迅速,边缘毛糙,有骨膜反应出现,应高度怀疑有关节感染的出现。
(2)造影术
与普通X线平片比较,关节造影术提高了骨水泥髋臼松动的检出率,但有一部分的结果为假阳性。诊断髋臼假体松动的最敏感指标是在整个髋臼假体周围连续出现造影剂,而且宽度均超过2mm。Maus等报告对97例手术证实的关节造影中,诊断髋臼松动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只有68%。然而,也有作者认为关节造影术在诊断假体松动上没有太大的价值。如Miniaci等发现关节造影术对髋臼假体松动的检出率为68%,不如普通X线平片及核素扫描。
Lyons等研究显示,关节造影术能提高骨水泥股骨柄松动的检出率。如果骨-骨水泥界面的造影剂延伸至股骨柄假体的转子间部分,即提示假体松动,其准确性非常高。其敏感性从普通X线平片的84%提高到96%。Maus等报告经手术证实的关节造影中,诊断股骨柄假体松动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2%。因而,虽然大多数股骨柄松动均能通过普通的X线平片发现,而关节造影术也不提高其诊断的总的敏感性,但是关节造影术能偶尔检出X线平片漏诊的病例。而且,关节穿刺造影可以得到关节液进行涂片与培养,穿刺物涂片与培养是判断关节感染的重要手段。
(3)骨扫描
对手术后无疼痛症状的患者行99m锝骨扫描,结果可表现为正常摄取或呈灶性摄取增加。一般术后6个月,小传子和假体的体部核素摄取可恢复正常水平,髋臼、大转子和假体末端的核素摄取要到2年左右才大致稳定。但Utz等发现,有近10%的全髋置换术患者股骨柄假体末端的核素浓聚可持续更长一段时间。在术后1年行锝99骨扫描,在髋臼、大转子、股骨柄远端均有异常的核素摄入。传统的锝99扫描对全髋术后假体松动检出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没有特异性。没有并发症的全髋置换术后2年仍可见股骨柄周围放射性核素浓聚,通常位于股骨柄尖端。如系列骨扫描出现进行性的核素浓聚增强则表示病理反应,为松动或感染的表现。Jensen和Madsen发现,锝99骨扫描在评估全髋置换术疼痛时无明显价值。他们发现骨扫描在松动检出率的敏感性仅77% (X线平片为97%),特异性仅4 6%(X线平片为70%)。锝99骨扫描的假阳性为23%(基于99mTc骨扫描的结果作手术探查,发现并无松动)。Leiberman等通过对54例患者的研究发现,相对于X线平片,锝99骨扫描不增加松动的依据。在10例最后被确诊为假体感染的患者中,有3例骨显像正常;44个股骨假体松动的患者中,也有3例骨显像未发现异常;而43例髋臼松动中,4例未发现异常。因此提出,锝99骨扫描仅用于临床高度考虑关节松动,但是X线平片没有表现的患者。
白细胞可用铟222进行标记。标记白细胞显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时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生感染后,局部摄取白细胞量可明显增加,其部位可在假体周围、关节腔或邻近组织中。不过,标记白细胞也可以在无菌性炎症病灶、骨坏死组织、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部分松动的假体中浓集。
2.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
稳定的股骨假体的多孔长入型表面应该有骨组织的长入,它们之间没有透亮带。皮质骨的近端变薄(应力遮挡)是不常见的。骨内膜点的焊接区是连接骨内膜表面和骨长入区的骨集中区,这种现象在骨长入的远端最常见,有时它类似小的漂浮的支持璧。透亮带常见于光面柄的远端周围,它带来的后果较小。松动的股骨和髋臼假体可能造成假体的移位,但是常常在邻近骨长入的表面有透亮带的出现。出现松动后,股骨假体出现下沉,常常可以见到在假体的尖端出现连接骨内膜表面的厚的骨底座。这些包围在松动移位假体周围的骨组织形成多年后可以出现明显的骨再塑形。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使得对术后髋关节的疼痛处理更为复杂。对骨水泥假体松动的标准并不适用于非骨水泥型假体。而且,对于非骨水泥假体,尽管没有松动的影像学上的依据,但术后髋关节的疼痛发生率较骨水泥型假体高。
(1)普通X线平片
进行性的髋臼迁移和髋臼位置改变表明髋臼有松动。髋臼固定螺钉的折断也表明髋臼松动。进行性的珍珠面从微孔表面的脱落,与髋臼迁移有一致性,可以预期髋臼将会发生松动。
柄松动和大腿痛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发生率也较髋臼松动高,判断柄松动的标准是由Engh等基于对髓腔解剖自锁型假体(anatomic medullary locking, AML)的广泛研究而制定的。显示骨长入和假体稳定性的依据有:(1)无下沉;(2)在骨与假体微孔表面没有放射线密度增加。稳定的纤维固定提示:(1)无进行性的下沉;(2)在柄微孔表面骨与假体之间,广泛的不透X线的带形成。不稳定假体的特点有:(1)假体的进行性下沉;(2)在柄周围散开偏斜的X线密度增强带。
对假体柄尖端的硬化骨基座形成的意义,目前判断不一。一些认为其说明假体有松动,而有些研究则说明假体没有松动。Engh等经过研究认为,这种硬化骨与假体的紧密接触,表明假体稳定,而如果局部有X线透亮带,则往往表明假体不稳。
(2)关节造影术
Barrack等报道了对一些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造影术的结果,在16例非骨水泥髋臼中,他们发现关节造影术的敏感度为29%,特异性为89% ,准确率达63%。在股骨柄假体,他们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例数均比例较高,准确率为67%
(3)骨扫描
对非骨水泥全髋术后骨扫描显示,从术后至2年,大部分患者的股骨干在延迟相上可见核素摄取增加现象,Maniar等发现2年后仍有20%的病人有核素摄取增加,少部分病人这种现象可延续到术后4年。Oswald等在三相骨显像发现,76%的非骨水泥髋臼假体在术后2年或更长时间有延迟相呈现核素摄取增加。在非骨水泥股骨假体中,有72%的股骨柄尖端在术后2年有异常的锝同位素摄入。因而,骨扫描对非骨水泥全髋术后患者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价值可能有限。非骨水泥假体的骨扫描对评估假体稳定性的意义尚令人质疑。
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即使没有并发症的出现,患者的髋关节仍可出现铟222标记的白细胞摄取增加的情况。研究表明,在术后两年时行白细胞标记的铟222显像,有50~80%的病人出现股骨干远端或髋部摄取增加的现象。因此,用标记白细胞显像检查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是不很可靠的。
三.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及其治疗
全髋术后病人出现异常或不可解释的下肢疼痛,应考虑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可以由任何一种创伤引起,它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病程的进程和损伤的严重程度,手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早先该综合症有许多称呼,现在准确的专业名字为Ⅰ型复杂局限性疼痛综合症(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术语仍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指以肢体疼痛、肿胀、僵硬、皮肤变色、多汗和骨质疏松为特点的一组临床表现,由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和延长反应所引起。
对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病因还不是非常清楚。有多种理论,包括损伤区的短路效应,即传出的交感兴奋刺激感觉性传入纤维,神经损伤节段的动脉周围炎,以及异常反馈进人脊髓联络中心。
临床表现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一种剧烈的烧灼样疼痛,常常被描述为伴有难以忍受的抽痛、刀刺样破裂感、扭痛或压榨痛.病人可于手术后立即发生疼痛,也可以发生在术后几周内。疼痛一般不局限于某一神经的皮支分布区,可因情绪刺激(如惊吓、发怒)或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加重,多见于严重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病人。也会出现一些古怪的行为来减轻疼痛,如某些病人喜欢用湿毛巾将患肢包裹起来以缓解疼痛。不喜欢医生检查局部疼痛区域。某些病人睡觉时不愿盖被,因为被单也会引起疼痛加剧。许多病例轻微触摸、热或躯干和肢体轻微活动都会加重原有的疼痛。通常疼痛较严重,有烧灼感,撕裂样疼痛,疼痛可没有诱因而加重,休息后不会缓解。疼痛常开始出现在肢体的远端,随时间的延长而向近端发展。以痛觉异常、痛觉过敏、感觉过敏及有血管舒缩和出汗异常为特征。
在早期阶段,往往因交感神经过敏而出现明显的血管运动不稳定和疼痛。水肿、充血、温度升高、多汗以及僵硬是本期的特征。肢体有经常性的潮红,发烫或变冷,苍白及疼痛。典型的早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病人为肢体疼痛但临床检查没有发现其他异常情况。两侧肢体经常有颜色不对称,或温度不对称,或两者均有。痛觉过敏使病人即使是非常轻微的触摸也可引起疼痛。经常病人在睡觉的时候都不愿盖被,因为被子在患侧的皮肤上都会引起不适。疼痛症状与体征与周围神经分布区不相吻合。以后肢体会变得苍白和干燥,伴有僵硬加重以及皮肤营养改变。休息时病人可能会较舒适,但要运动时疼痛仍然存在。
在后期阶段,可导致严重的肢体病残,如乏力、僵硬、发凉、肌肉萎缩,皮肤营养不良会变得明显,可持续几个月或许多年。疼痛程度不恒定的。出现骨质疏松的表现。
Mittal 等已证实,锝-99三期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有助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但其他文献报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目前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诊断仍以详细的病史及临床检查为主。可以通过局部阻滞进行诊断性的治疗,明确诊断。一般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诊断不易与其他神经疾患相混淆。
目前对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还没有很满意的治疗方法。早期交感阻滞配合体疗或口服药物是广泛推荐的治疗方法。如果交感神经阻滞效果良好,可按病人症状缓解的时间进行持续的阻滞治疗,通常一次持续的时间不超过2周。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病人,如果能耐受轻微的主动活动及积极的辅助活动而且反应良好,可以先用理疗部分病人也可得到缓解疼痛。早期的发现和治疗可能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可进行交感神经切除手术。交感神经切除的手术适应证是:使用局部交感阻滞可得到暂时症状缓解,但没有持久疗效者。采用节前交感神经切除手术,做交感神经节和交感链的切除,一般可以缓解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疼痛。
四.实验室检查
五.疼痛性人工全髋关节的治疗
烧伤的处理可分为急救期急性期和康复期三个阶段在烧伤的不同阶段,作业疗法的目标和方法是不同的
一急救期
(一)临床处理
一般认为,从烧伤发生到烧伤后72小时是烧伤急救期,此期临床处理的重点:是预防或治疗休克危重烧伤患者休克发生率高,发生时间也早,如果延误病情,会因休克时间长,缺血缺氧严重,爆发全身性感染,引发各种内脏并发症,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二)作业评定
全面评定应推迟到患者伤情稳定后进行此阶段治疗师做一般的了解,例如烧伤的部位程度和临床治疗的需要,患者伤前的功能状况个人兴趣爱好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等
(三)作业治疗的方法
1.夹板的使用
烧伤后24~48小时胶原合成和挛缩开始,因此,应尽早预防挛缩的发生一般累及关节的浅Ⅱ度以上的烧伤,必须使用夹板,并正确摆放体位夹板佩戴的时间视患者的耐受能力而异如果患者主动活动能力下降,则佩戴夹板时间应增加对于使用镇静剂不能主动活动的患者,除了治疗及敷料更换外,需要全天使用夹板如果患者能使用患肢进行功能性活动(如自我进餐或治疗性锻炼),患者仅需要夜间使用夹板,维持抗挛缩体位夹板放置在敷料外面,用绷带或尼龙搭扣固定夹板
2.体位摆放
大面积烧伤患者卧床时间长,关节经常处于非功能位,以致创面尚未痊愈即出现了功能异常,造成难以纠正的挛缩畸形根据深度烧伤愈合后瘢痕挛缩的好发部位,从早期开始使体位保持在功能位和对抗挛缩位,以预防瘢痕挛缩导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具体做法是:(1)伤后48h之内应平卧,休克期后如果头面部有烧伤,床头抬高30°左右,有利于头面部消肿,1周后恢复平卧
(2)颈部:颈前烧伤时,去枕保持头部充分后仰(可在颈肩部放一个小长枕)防止颈前瘢痕挛缩,颈后或两侧烧伤,保持颈部中立位,预防颈两侧瘢痕挛缩畸形
(3)腋部胸背部侧胸壁上臂烧伤时,上肢充分外展位(最好呈90°),预防上臂与腋部及侧胸壁创面粘连和瘢痕挛缩
(4)肘部:如上肢屈侧烧伤或环形烧伤,肘关节应置于伸直位烧伤以背侧为主,一般保持肘关节屈曲70°~90°,前臂保持中立位
(5)手部烧伤:手的小关节多,活动强度大,患者伤后因怕痛而造成腕关节屈曲,指间关节屈曲和拇指内收畸形手背烧伤,宜将腕关节置于掌屈位,手掌或环形烧伤,以背屈为主全手烧伤,将腕关节微背屈,各指间用无菌纱布隔开,掌指关节自然屈曲40°~50°,指间关节伸直,拇指持外展对掌位,必要时采用塑料夹板做功能位固定(晚间夹板固定,白天取下活动)
(6)臀部会阴部烧伤:保持髋关节伸直位,双下肢充分外展
(7)下肢烧伤:若只有前侧烧伤,膝部微屈10°~20°,也可在膝关节后侧垫高15°~30°若膝关节后侧烧伤,膝关节保持伸直位,必要时用夹板做伸直位固定
(8)小腿伴踝部烧伤:踝关节保持中立位,对无自控能力的可在床尾放置海绵垫或弹簧板装置,让患者脚蹬在垫或板上,尽量保持踝关节背屈位患者仰卧位时用支撑板顶在足底部,防止跟腱短缩形成足下垂
3.抬高肢体,减少肢体肿胀可使用泡沫塑料垫或枕头抬高上肢同时应注意观察,预防臂丛神经牵拉损伤发生
二急性期(acutephase)自急救期以后到伤口创面愈合的阶段为急性期根据烧伤程度,创面愈合是否需要植皮等因素,急性期可能从数日延续至数月不等
(一)烧伤创面的处理
无休克的中小面积烧伤者,争取在伤后6h内进行早期清创已休克或可能休克的烧伤者,一般应待休克控制,妥善处理合并症后,再行清创
浅度烧伤创面的处理:主要是止痛和保护创面,勿再受损伤,防止感染促进愈合Ⅰ度烧伤可予暴露,浅Ⅱ度烧伤可酌情选用包扎或暴露疗法大水疱应引流,无污染破损的水疱皮尽量保留水疱液混浊积脓则应去除若创面感染,可采用浸洗湿敷等方法清洁创面,必要时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深度烧伤均宜采取暴露疗法,若包扎不应超过3~5天尽早切削痂植皮并严密覆盖创面
(二)作业评定
1.了解病史详细询问烧伤处理的整个过程,既往史中重点了解患者有否糖尿病肺部疾患和精神性疾患等因为,上述这些疾患可能会影响到作业治疗
由于大多数烧伤患者全身耐久性及精神耐久性明显低下,可采用表16-3-1所示的烧伤评定表,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评定治疗师与患者面对面接触之前,必须充分收集患者相关信息收集的资料不仅局限于病历所记录的内容,还应该与医生护士理学疗法师(PT)相互沟通,了解各个专业针对患者的治疗目标和康复训练方案
(1)受伤部位范围深度及治疗:烧伤深度可根据图示在人体图上标出受伤范围,还可以标出减张切开及植皮术的部位
(2)有无气管烧伤使用人工呼吸机情况
(3)受伤原因:由于有自杀动机或事件事故过失等原因导致精神功能低下,因此了解受伤时的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4)合并症:要了解全身脏器的情况,有无感染及其他外伤(骨折神经损伤肌腱损伤等),是否合并精神疾患等相关资料
(5)临床检查数据:它是掌握患者全身状态的重要信息,要了解检查项目及数据的正常值若异常会预示什么问题,关注这些数据将来会逐渐接近正常,还是会进一步恶化
2.ADL能力
要把握在医生允许范围内的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程度包括床上活动用手的活动行走活动站立和坐下个人清洁卫生及进餐穿衣等方面
3.行为和交流能力
4.认知-感悟状况(cognitive-perceptualstatus)
5.肌肉神经状况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和感觉测定
6.活动耐受度
7.精神功能
精神功能是指除了合并精神疾患,还包括因受伤导致的心理性休克不安抑郁等,以及镇痛治疗所使用的镇静剂精神安定剂的影响,由于特殊环境可能会造成患者谵妄等治疗师要判断有无这些因素,并对其程度进行相应的分析
8.相关的治疗及日程安排
要确认对烧伤局部的处置内容及水疗更换绷带等日程安排还要了解外科清创治疗和手术预定检查预定等情况
9.禁忌及注意事项
特殊的运动及动作禁忌是资料收集的重要项目之一要事先与医生沟通,了解相关信息这对于康复小组能有效的协同工作至关重要
10.社会状况
要确认家属构成房屋结构照顾者职业经济状况等相关信息
表16-3-1烧伤评价表
(三)作业治疗的方法
作业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ADL的能力和技巧
1.适应性措施例如,针对有些烧伤患者,因气管插管或口唇周缘烧伤,语言交流有困难,作业治疗师可采用交流板手势或眼神变化等形式,与患者进行交流
2.夹板和体位的摆放继续维持在急救期的姿势和体位,并且根据每个患者参与活动的能力给予调整
3.运动练习夹板和体位摆放应该结合运动练习运动对于烧伤患者控制肿胀防止肌肉萎缩肌腱粘连关节僵硬和关节囊短缩显得尤其重要烧伤患者的典型的运动练习,应遵循持续的被动运动;另一方面,是将患者的活动能力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活动中去连续运动练习的方案是:①被动ROM;②主动-助动ROM;③主动ROM;④功能性活动如果患者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运动,则可以更换为被动ROM总之,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鼓励患者做主动运动练习治疗师的作用,是指导患者恢复功能,定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和皮肤对运动的反应情况
运动练习禁忌证:①存在裸露的肌腱;②新近植皮(植皮手术后的10天内);③骨折
4.围手术期治疗(perioperativecare)植皮手术后的5~10天是围手术期一个大面积烧伤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植皮手术每次植皮手术,是一个新的围手术期开始例如,一个烧伤患者需要躯干上肢和下肢三次植皮手术每次植皮成活后,需要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OT师在围手术期中的作用:是制作夹板,以固定身体植皮部位理想的夹板,应在手术前或术中制作,并在手术结束时使用一般,夹板与手术后敷料一起使用5~10天在此期间,为了使植皮成活,ROM练习是禁忌的当手术后首次打开敷料时,烧伤协作组评定植皮成活情况,并且制订恢复练习方案
5.疼痛处理(painmanagement)作业治疗师必须重视疼痛问题有许多严重烧伤患者无法口头表达主观感受到的疼痛例如,更换敷料或治疗性锻炼时治疗师应观察及掌握患者对疼痛的客观反应指标,例如,血压心率呼吸表情变化并且根据这些客观反应,及时调整治疗强度或时间其他疼痛处理技术还有牵引(distraction)想象(visualization)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运动及更换敷料
6.环境适应(environmentaladaptation)从急性期开始至整个恢复期,作业治疗师可针对患者所处的环境及其需要,对有些设施进行改良,以提高患者ADL能力和独立性
7.宣传教育治疗师可鼓励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等之间进行联络,他们可以通过电话信件录音磁带礼品等形式进行交流他们可能需要学习新的方法,来接触或安慰患者,治疗师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指导另外,还可以积极地提供患者职业业余爱好等相关方面的信息
8.出院计划因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烧伤患者不可能长时间住院治疗,所以,在出院前期,应做好患者的出院计划出院计划需考虑的因素有:患者所在社区的(或乡村)可利用资源家庭环境的改造出院后的继续治疗等作业治疗师应与患者所在社区建立联系,以保证患者出院后能继续受到治疗
9.治疗协作组之间的交流协作组成员之间交流互通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作业治疗师可以提醒各成员注意患者的体位摆位夹板正确使用预防挛缩以及改造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10.急性期的支持和心理社会的调整所有烧伤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些心理反应,包括害怕死亡退缩焦虑和抑郁
烧伤患者的即刻反应是欣慰,庆幸自己死里逃生随着产生自恋性退缩,表现为拒食嗜睡,这些是为了集中精力,求得生存而采取的对应机制倒退儿童行为似婴儿,口吃遗尿弄污自己不合作成人表现为不合作要求多住院稍久即进入哀伤状态
由于感到了烧伤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因而产生忧伤讷滞淡漠以上是正常的适应性防御反应,工作人员和家属不必惊慌,不要人为阻止此过程,以免以后真正陷于深度的病理性抑郁
适应不良反应包括否认脱离分裂否认反应是患者拒绝承认自己创伤的严重性,实际是心理上无法接受创伤的现实脱离则是明知创伤的存在,但心理上难以接受,因而将毁容等创伤部位从整体中分裂出去,如更换敷料时将头转过去或闭眼医护人员应使患者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洞察面对的现实,必要时采用行为矫正疗法,或辅以药物治疗,改变其脱离反应,以及噩梦惊恐厌食等心理障碍
最后是患者害怕出院,担心出院后家庭学校朋友同事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在体能上和才能上是否仍有竞争力出院后则不愿返回原工作岗位,不愿参与社会活动,甚至不愿上街购物,主要原因仍在于美容和自尊此外,还有一些客观的心理障碍,如注意力减退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减退容易激动抑郁性功能减退等等
在疏导患者的情绪反应时,也应做好家属的工作使家属了解病情,克服其震惊与焦虑解释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帮助患者渡过困难的兴奋期和倒退期召开已出院和将出院患者的家属座谈会,解除家属顾虑,从而使家属愿意将患者接回家中三康复期(rehabilitationphase)康复期是指继急性期以后直至瘢痕成熟瘢痕成熟时间需6个月至2年当瘢痕颜色成苍白色,而且胶原合成停止,即可认为瘢痕稳定成熟
(一)作业评定
1.继续评定烧伤患者的潜能(capacities)和能力(abilities)例如,关节活动度和肌力
2.功能评定:自我照料家务劳动有条件的康复部门可采用标准评定,例如,FIM量表或ValparWorkSamples量表其优点是,这些标准测试提供了客观的资料
(二)瘢痕的处理(scarmanagement)
1.瘢痕的分期
烧伤后瘢痕可分为增生型和非增生型,后者仅占极少数,其增生时间短,仅数周至数月,增生程度轻;烧伤后瘢痕多数为增生型,增生时间长且程度严重无论是增生型还是非增生型,从瘢痕形成至成熟都经历两个时期,即增生期和成熟期
(1)增生期:深Ⅱ度或Ⅲ度烧伤创面愈合后1~3个月,开始瘢痕增生初期由淡红色转为鲜红色,表面变粗糙,继而出现硬结,轻度瘙痒随之逐渐加重,创面愈合后6个月左右瘢痕增生达到高峰,颜色由鲜红色转为深红色或紫红色;表面可见粗细不均匀的毛细血管网;表皮菲薄,角质层增厚,干燥易破裂;瘢痕厚度可增至数毫米,由于瘢痕增生厚度不一致,表面呈高低不平,但增厚的边缘不超过深度烧伤的边界;瘢痕坚硬无弹性,瘙痒加剧,刺痛,触之疼痛加剧并有灼热及紧缩感,关节活动部分或全部受限制,瘢痕挛缩可造成关节脱位和畸形总之,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可概括为3R:Red(红)Raised(凸)Rigid(硬)
(2)成熟期:增生性瘢痕增生达高峰后,增生开始减退并逐渐成熟而软化,但由于瘢痕增生所造成的关节脱位和畸形的后遗症,并不随着瘢痕成熟而复位或矫正瘢痕成熟过程缓慢,通常需经历6~24个月,少数病例可延长3~4年或更长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瘢痕的成熟时间也不一致瘢痕开始成熟的标志,是颜色由深红色或紫红色逐渐转为紫色或褐色,最后与周围皮肤颜色相似;瘢痕表面毛细血管消失;厚度逐渐变薄,完全成熟的瘢痕与周围皮肤在同一水平,表面高低不平变为不明显或消失,但瘢痕表面角质层仍增厚和干燥;质地逐渐变软,但仍较周围正常皮肤为硬;皮下脂肪未烧伤或切痂手术时保留皮下脂肪的区域,瘢痕成熟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在瘢痕成熟过程中疼痛最先消失,而瘙痒可持续至瘢痕完全成熟,紧缩及灼热的感觉随着瘢痕的成熟而逐渐消失总之,成熟瘢痕的特点可概括为3P:Pale(苍白)Planar(平坦)Pliable(柔软)
2.瘢痕评价烧伤瘢痕指数(theBurnScarIndex,VancouverScarScale)是根据瘢痕的柔顺性血管化程度厚度及色素沉着情况来判断瘢痕指数有助于指导作业治疗师评估瘢痕成熟阶段,及其瘢痕处理的效果瘢痕的大小(长度幅度隆起高度)色泽以及给予压迫后的色泽硬度等相关评价(见表16-3-2)经过植皮手术的病例,还要对植皮片的形状边缘的瘢痕状况进行评价
表16-3-2瘢痕的评价
③筒状绷带加压法(图16-3-3):用于伤口表面可承受一定压力时,弹力绷带和压力衣之间的过渡时期3岁以下生长发育迅速的儿童尤为适用这种绷带为长筒状,有各种规格,可直接剪下使用,根据选择尺寸不同,压力分为低压力(5~10mmHg),中等压力(10~20mmHg)和高压力(20~30mmHg)
图16-3-3筒状绷带加压法
制作材料(a)海绵:其特点是柔软,产生的剪切力小,价格便宜,但在压力下易变扁平,不能提供足够的局部压力
(b)塑料海绵:其特点是富有弹性,能增加局部压力缺点是质地硬,易增加剪切力,且价格昂贵,偶尔会产生过敏但因其易于在高温下塑形,并能根据瘢痕进展改变外形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
(c)弱力胶:其特点是极易塑形但因其价格昂贵,当瘢痕进展时,不能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且不能调节或加以改制,临床上较少使用
(d)硅酮啫喱:许多临床研究证实,硅酮啫喱能较好地抑制或预防瘢痕的增生,促进瘢痕的成熟因其伸展性与皮肤接近,覆盖在瘢痕处不会影响关节的活动另外,该物成分稳定,细菌不易通过,如保养得当可持续使用半月以上但切忌将其覆盖在未愈合的创面上
制作步骤(a)根据需加压的部位和形状,确定所需压力垫;(b)用透明塑料画出瘢痕的形状并确定压力垫的大小和形状;(c)将确定好的形状画于压力垫材料上;(d)通过加热塑形或打磨出所需形状;(e)如用于关节部位,则需在表面用刀割出缺口以保证关节的正常活动注意事项压力垫的大小与形状要视瘢痕的情况而定,既要能覆盖瘢痕表面,同时要考虑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不宜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使压力减低,太小在活动时不能完全覆盖住瘢痕压力点的外部最好加用棉质套,以减少过敏次外,压力垫最好有自己的固定系统
在制作过程中,下述几个问题应值得注意
◎压力垫必须完整地覆盖整个瘢痕:对于大瘢痕区,使用整块垫;对于相隔较远的散在瘢痕,可使用碎片;对于增生性瘢痕,要盖住边缘外3~4mm;对于瘢痕疙瘩,为了避免向外生长应盖住边缘5~6mm
◎身体凸凹面问题:曲率半径很小的骨性突起应避免太大的压力,如尺骨桡骨茎突对于凹面应将其充填并确信压力垫完全与瘢痕接触按常规在其顶部放上垫子,使瘢痕真正受压(图16-3-5)
a.填充门面
b.建立曲度
图16-3-5凸凹原则
◎边缘斜度:采用斜度不同的边缘对瘢痕压迫的效果不同(图16-3-7)斜度小的边缘处压力最大(图16-3-7a),适用于放置压力衣开口处,因为在该处压力衣产生的压力较弱,衣垫有互补作用边缘斜度大的垫下压力是均匀的,由于边缘处压力衣接触不到皮肤,避免了正常皮肤组织受压(图16-3-7b)
图16-3-7不同斜度下的压力垫边缘压力示意
◎躯干压力垫(图16-3-9):胸部腹部背部腋部臀部会阴
图16-3-9躯干压力垫
◎下肢压力垫(图16-3-11):腿部膝部踝部足背
图16-3-11下肢压力垫
(3)压力治疗的作用压力治疗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瘢痕增生:压力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
2)控制水肿: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水肿
3)促进肢体塑形:可促进截肢残端塑形,利于假肢的装配和使用
4)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通过控制瘢痕增生可预防和治疗因增生性瘢痕所致的挛缩和畸形
5)预防深静脉血栓:压力治疗可预防长期卧床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6)下肢静脉曲张:可预防从事久坐或久站工作人群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4)压力治疗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重要病理改变:为血管扩张,胶原纤维增生,排列杂乱,成螺旋状或结节状压力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当局部压力达到1.33~2.0kPa(10~15mmHg)时即会造成组织缺血,使螺旋状胶原重新排列,组织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氧分压下降,血管数量减少,管腔变窄,内皮细胞变性,核破碎等,造成组织缺血,限制了瘢痕增生;缺氧状态下承担细胞生物氧化功能的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使成纤维细胞增生受阻,生成胶原纤维的能力大减;缺血后α-M球蛋白减少有利于胶原酶的出现,从而破坏胶原纤维;缺血后合成粘多糖的酶减少,水肿减轻,减少了粘多糖的沉积与合成,使胶原生成减少,瘢痕减轻取加压与未加压的瘢痕组织进行光镜与电镜观察,效果截然不同(见表16-3-3)
表16-3-3增生性瘢痕加压与未加压组织学比较
3)长期使用:对于可能增生的瘢痕,从创面基本愈合开始,持续加压至瘢痕成熟,一般需1~2年,甚至3~4年另外,长期使用也指每天应用的时间长,每天应保证23h以上有效压力,只有在洗澡时才能解除压力,每次解除压力时间不超过30~60min
(8)弹力材料的选择及应用:
1)弹力绷带:适用于身体各部位,包扎时由肢体的远端缠向近端,开始应用时压力不宜过大,待患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压力
2)弹力布:由含有橡筋的纤维织物织成布料,裁剪后制成套状应用,具有较强的弹性,而且弹性持续时间较长,耐用但纤维织品较厚,表面粗糙,欠柔软,初愈的创面表面垫一层纱布为宜,避免蹭破初愈的上皮
3)弹力服:利用具有一定弹力和张力的尼龙类织物,使用双苯二甲酸乙二脂纤维及含有88%以上聚氨甲酸乙酯的长链聚合体纤维组成的珠罗纱立体织物,制成的Jobst弹力服面罩背心短裤等,由于纤维细,薄而软,穿着既合体又轻便,但弹性不如弹力布大
4)弹力套的戴法:初愈的创面皮肤较嫩,内层敷1~2层纱布再戴弹力套,平铺后尼龙搭扣黏合加压原则上实行24h连续加压,切勿在睡觉时解开,这样会把白天加压的效果抵消为使体表凹陷部位亦能均匀受压,需在弹力套下放置压力垫,例如,聚乙烯树脂海绵硅酮胶泡沫或纱垫等软垫或硅酮硬垫硅酮弹性垫等
为了获得加压治疗的良好效果,应在瘢痕未隆起之前开始加压;压力一般为3.3kPa(25mmHg);加压应持续,除漱洗以外不要解开,压迫6~12个月
头面部:头面部瘢痕的加压治疗,是采用透明塑料面罩或弹力头套在眼鼻口部开窗,若眼睑不能闭合,需加眼罩,以湿润角膜弹力头套是用尼龙织物裁制而成,套紧整个头部,在眼耳鼻处开窗于凹凸不均空隙处加垫(如图16-4-18)颈部:颈矫形器,可采用由垫棉花纱块的石膏颈围,最好用热塑夹板制成颈前矫形器,上达颏部和下颌内缘,依颈部的角变塑形,至颈下方呈凸向前的边缘用宽带在夹板后方扣紧固定于颈部(如图16-3-19)腋部:将肩关节固定于约90o~110o外展外旋的位置腋部矫形器(飞机架)可用热塑全接触夹板,对腋部也施加压力,用带子固定(如图16-3-20)肘关节:肘窝瘢痕挛缩,易发生肘屈曲和前臂旋前畸形宜使用掌侧肘夹板,将肘关节固定于伸直及旋后位,外加人字形绷带包扎夹板只于夜间睡眠时应用,白天可解除夹板做功能锻炼(如图16-3-2116-3-22)躯干:用弹性包扎压力衣均可很好地控制瘢痕,但肩胛间区和臀皱褶处例外应用压力衣时,应加入弹性垫子,用缝线固定,增加局部体表压力,以控制和治疗肥厚瘢痕
臂和腿:肢体呈圆柱状,穿裁制的压力衣可控制瘢痕髋部可于压力衣下加穿紧身三角裤关节屈侧有瘢痕挛缩倾向者,应使用矫形器
髋关节:髋关节固定在伸直并外展15°~20°位置俯卧位可帮助减轻屈曲挛缩
膝关节:使用膝后全接触伸展夹板,加弹性包扎,将膝部固定于伸直位只需在夜间固定,但若膝部不能全伸直,应全日应用,只于锻炼期间除去夹板(图16-3-23)踝关节:使用长(包括膝)或短(达膝远段)背侧夹板用绷带包扎固定于夜间或加上白天制动期间使用锻炼时,需做踝关节背伸跖屈足内外翻运动(图16-3-24)足部:足底烧伤很少形成肥厚瘢痕足背烧伤瘢痕,可致足背屈或拇过伸畸形,宜于夜间使用足背全接触夹板足底瘢痕可引起拇趾屈曲畸形全足有烧伤瘢痕需用小腿-足全接触前后夹板,加压力包扎,夜间或非锻炼期间予以固定
图16-3-18弹力头套
4.其他处理方法
(1)按摩:开始阶段应以被动活动为主,例如按摩牵拉等方法,可改善瘢痕的柔软度,增加血液循环,松解粘连,使关节恢复一定的活动度,为主动活动做准备新愈合的上皮较娇嫩,易碰破和起水疱,开始按摩时需用轻手法的按压摩揉等,随着瘢痕组织的不断老化,不断加重按摩力,可增加推搬提拿捏叩击等手法按摩频率要慢,手法要柔和,施术要准确,开始按摩时勤换部位,切勿在一个部位长时间按摩,以免发生水疱和损伤新生的上皮,并于按摩前局部涂擦液状石蜡
(2)水疗:浸浴的水温通常不超过40℃,初浴时15min左右,适应后可逐渐延长至半小时,每1~2天1次在温热
不管是运动爱好者,还是减肥人群,也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孩子,几乎我们人人这辈子都逃不过一种损伤,那就是脚踝扭伤。作为运动医学科和骨科的医生,踝关节扭伤的咨询在两个科的门诊都是前五名。在和扭伤患者反复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病人缺乏基本的软组织损伤处理概念,不仅不能正确的应对扭伤后肿胀疼痛的脚踝,还常常做出错误的举动,加重损伤。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脚踝扭伤后的自我处理原则,学完人人都可以正确处理。
本文题纲:
01 脚踝扭伤后何时应该看医生?
02 踝关节扭伤后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减少损伤,加速康复?
03 踝关节扭伤的处理原则最新的理念是什么?
04 崴脚后,除了这些应该做的,还有哪些是禁止做的?
05 为什么踝关节没有骨折,但是过了两三月还是没有好?
脚踝扭伤后该如何看医生?
脚踝扭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意外损伤,很多人扭伤后不以为然,也有很多人扭伤后不知所措。那么,我们的脚踝扭伤后是否需要看医生呢?
说实话,作为骨科医生,我是建议大家在扭伤后都应该去医生那里看看,让医生帮你判断一下伤情,指导一下处理方法。但是限于现实中的各种因素,很多时候大家不可能崴个脚就往医院跑,也不一定能遇到和你有缘分的好医生,所以教大家一些简单的原则,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这个后面会详细说,但是在说这些之前,我必须严肃的提醒大家,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要去看医生,而不能再继续忍痛尝试走路。
①畸形。踝关节看上去已经和正常形态不一样了(肿胀不算),这种情况高度提示骨折。
②有明显压痛,并且按压时能感觉到有骨擦音,就是感觉里面有碎骨头摩擦的声音。
③有骨头从皮肉中刺出来
④踝关节扭伤后立即出现非常严重的肿胀,疼痛剧烈。
⑤踝关节扭伤后肿胀很厉害,当晚或者第二天在周围皮肤出现了大量的瘀青瘀斑。
⑥扭伤已经过去三四天了,仍然持续疼痛、严重肿胀,没法步行,没有缓解迹象。
⑦以前脚踝扭伤过,但是已经过了两三个月了,还是疼痛、肿胀。
⑧很久以前扭伤过脚踝,之后便变得非常容易崴脚,反复崴脚。
当出现这些情况时,高度怀疑存在骨折、脱位或者韧带断裂,应该到医院拍摄X片或者核磁共振。应该提醒的是,X片只能看到骨头,正常并不代表万事大吉。而想看韧带的伤情,需要有经验的运动医学医生或关节外科医生手查体,加上核磁共振,共同判断。
02 踝关节扭伤后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减少损伤,加速康复?
踝关节扭伤后,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处理原则,简单易记,就是RICE原则。
RICE在这里不是大米的意思,而是R-I-C-E四个字母的缩写。
R——Rest 休息
扭伤后除非非常伤的非常轻微,没什么疼痛感,否则应该立即休息,不要在继续运动或者患脚负重走路等,否则可能会二次损伤加重伤情。
I——Ice 冰敷
现在很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扭伤之后应该冷敷、冰敷,仍然会在伤后选择用热毛巾热敷、用热水泡脚等,这样会让损伤处正在出血的小血管扩张,出更多的血,渗出更多的组织液,从而肿胀越来越明显。
不仅不能热敷,也不能用红花油、正骨水、活络油、云南白药白瓶等活血药物,原理也是同上,就是因为损伤后软组织血管网被破坏,出血、渗液,血液包含着炎症因子等渗到组织中,诱发炎症反应,产生更多的渗液,进一步加重红肿热痛。这时候如果我们再去活血,那就是火上浇油。
正确的做法就是用冰敷,遇冷后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出血、减轻肿胀,二是低温可以让伤处周围麻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那么细节一点,伤后前2-3天应该冰敷,禁止热敷,不用活血药物,冰敷用冰水袋、冰渣子、冰糕、冰块均可,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甚至每小时一次均可,注意不要冻伤就行。
C——Compression 加压包扎
扭伤后冰敷的止血效果还不是最好的,因为冰敷10分钟也仅能降低皮肤下2-3cm深度的软组织温度,仅有一定程度上的收缩血管止血的效果,真正止血高效的是加压包扎。
希望我们的家庭中应该备上2卷医用弹力绷带,有肢体扭伤了,可以缠绕肢体,对伤处施加一定的压力,一来止血,二来让组织间隙不能容纳更多的组织液,对于防止肿胀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E——Elevation 抬高患肢
可以将受伤的脚垫高,一定要高过此刻心脏的平面,这样有助于静脉回流,从而利于消肿。
休息、冰敷、加压、抬高,这就是简单实用的RICE原则,你记住了吗?
03 踝关节扭伤的处理原则最新的理念是什么?
虽然RICE原则简单易操作,但是它毕竟是早在1978年就提出的软组组损伤处理原则了,听过了50年的发展,当然会有一些新的理念更新。我就来简单介绍下。
在1978年提出了经典的RCIE原则之后,成为了运动损伤现场处理的黄金定律。
之后在90年代又更新提出了 PRICE原则,也就是在RICE原则之前,强调P——Protection 保护。也就是在受伤之后不应该在继续进行运动,借助工具或者队友来避免伤肢负重。
到了2011年,这一理念又经历了一次更新,开始强调POLICE原则:也就是不再片片面的强调Rest休息,取而代之的是OL——Optimal Loading最佳负荷,因为医生们发现,由于伤后几周的无针对性的休息,导致了患者伤肢的肌肉萎缩,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的挛缩僵硬,影响了患者的功能康复。而强调最佳负荷,实际上就是指导患者要在伤肢开始恢复后,无痛状态下可以进行伤处临近关节的锻炼,甚至是受伤关节的非负重锻炼。这对减少肌肉萎缩,早期恢复关节功能等非常重要。落实到踝关节扭伤上,因为崴脚都是脚踝往两侧扭伤,所以屈伸如果不痛,可以做踝关节的屈伸,也就是踝泵。
如果慢走疼痛不明显,可以少量的步行,但是应该注意穿高帮保护性的鞋子或护具。
再往后到了2014年,在POLICE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为Police MM (从男警察变成了警察MM)
第一个M:Modalities 物理治疗,开始强调物理治疗的重要性,这里的物理治疗指的是超声导入、超短波等,不是按摩!不是推拿!
第二个M:Medications 药物治疗 ,开始强调早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也就是消炎止痛药物(不是头孢、青霉素等抗生素),例如布洛芬、依托考昔等,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减少炎症渗出,从而加速康复进度。
时至今日,最近的理念就是Police MM原则,也就是扭伤后,保护—早期功能康复—冰敷—加压—抬高—理疗辅助—早期用药。
04 崴脚后,除了这些应该做的,还有哪些是禁止做的?
光说应该做的还不行,我们还必须要知道那几件事是严禁做的,这就一定要提到HARM禁忌。
HARM的翻译是有害的,刚刚好,其实这也是四个词的缩写,
H——Heat 热敷/活血药
A——Alcohol 酒精擦涂/饮酒——因为也会活血
R——Run 继续跑动运动
M——Massage 按摩推拿——这是很多人的误区,觉得伤了就得按摩按摩,殊不知,你不是在放松,而是在加重损伤。
05 为什么踝关节没有骨折,但是过了两三月还是没有好?很多人脚踝扭伤后最担心的是骨折,其实,还有可能比骨折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韧带断裂。
骨头因为血供丰富,即使骨折了,只要对关节面影响不大,不至于有严重的后遗症,但是韧带断裂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后遗症状。
当我们崴脚后,不少人知道到医院去拍个X片,排除下骨折,但是并不是X片看骨头没事就万事大吉了,因为X片只能看到骨骼,看不到韧带。而踝关节扭伤更多的时候是韧带的损伤,撕裂甚至断裂。
很多人扭伤后认为没有骨折就是小问题,即使再肿再有瘀血都不管了,其实很多扭伤时都会存在韧带的撕裂或者断裂。
建议运动要求高的人扭伤后拍核磁共振,明确韧带的伤情,如果有撕裂,断裂,则至少需要打石膏,有的还需要手术。
具体关于韧带损伤的治疗选择、运动康复等专题,咱们以后单独开篇详细谈,本文就运动损伤、踝扭伤的早期个人处理原则给大家进行的科普,不知道有没有收获和帮助。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伤后6个月有功能评估的范围 伤后6个月仍感断肢处顽固性疼痛可能的原因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伤后6个月有功能评估的范围 伤后6个月仍感断肢处顽固性疼痛可能的原因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