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延安人怎么过年的 延安新年民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延安人怎么过年的 延安新年民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问题一:过年时,东南西北各吃什么 add:
全国105座城市特色小吃
1.台北:鸳鸯火锅
很多香港艺人都为之疯狂,据闻郭富城在离开时就把火锅材料打包回去再过瘾。火
锅最重要的是汤底,有多少店就有多少种汤底,但没有人知道汤底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跟吃川菜一样,火锅的麻辣程度是分等级的,鸳鸯火锅是一半辣一半不辣,任君选择。
有别于其它火锅的是,材料里不可缺少的是鸭血,还有豆腐、牛肚、牛什、鸡肉等。价
格丰俭由人,折合人民币100元到上千元。
2.高雄:蚵仔煎
蚵仔高雄特产,是壳类海产的一种。先用线粉搅拌蚵仔,然后把鸡蛋打散放油煎,
让鸡蛋包着蚵仔,像鸡蛋饼一样。
3.台南:炒鳝鱼
台南特产。佐料有糖、盐,以及九王,虽然用炒的做法,但鱼依然可以保持鲜美,
还带着淡淡的甜味。
4.香港:烧腊
烧腊包括烧鹅、乳鸽、乳猪、叉烧以及一些卤水菜式。一般是先用秘制的酱汁腌制
一段时间再放到炉里烤,烧鹅、乳猪皮脆,肥美,口味略带广东人喜爱的甜味。深井烧
鹅、花田乳鸽是其中的“老字号”。广东人逢年过节上香拜神都会带上乳猪,电影
(视)开镜也喜切乳猪图吉利。卤水菜式相对清淡,卤水鹅掌(翼)、卤水鸭肾等。
5.哈尔滨: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
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
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
说: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欢吃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吃得莫利炖活鱼去。
6.大连:咸鱼饼子
咸鱼饼子从当地农村流入城市,现在所有小馆子大饭店都吃得上。鱼是秋天的海
鱼,有棒鱼也有黄花,巴掌长,放了姜葱盐腌,腌好了用油煎的焦黄。饼子是陈年的苞
谷面掺了豆面白面发的。把大锅烧上水,饼子贴在锅四周,想吃啊?等着熟吧!
7.梅州:客家酿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称,中原人“衣冠南迁”到这里,不但带来了读书皆
上品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猪
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
溢。想来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8.齐齐哈尔:杀猪菜
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
?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
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
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加多
了工序,用足了料。
9.湛江:本地鸡
湛江旧称“广州湾”,与茂名、阳江等地饮食习惯相通,湛江菜属粤西菜之列讲究
粗料精制,原汁原味。湛江本地鸡一度风行广州食肆。正宗的湛江鸡选自湛江信宜县吃
谷米和草长大的农家土鸡,是生长速度慢或生下头一窝蛋小母鸡,这样的鸡肉质纤维结
实,易积聚养分。做好的鸡外表金黄油亮,入口皮爽肉滑,香味浓郁,再加上一碟香油
蒜汁蘸料,“惹味”得很!
10.延安:羊腥汤
延安好吃的东西很多:洋芋擦擦甘泉豆腐子长煎饼,最应该尝一尝的是羊腥汤。羊
肉,羊杂加上作料熬的汤,原料做法简单的很。围着羊肚手巾的老乡蹲在一起,手里捧
着冒着热气的羊汤,在四季平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的延安,这个冬天不太冷。
11.西安:凉拌驴肉
驴 *** 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民谚......>>
问题二:爷爷奶奶小时过年吃什么,穿什么,行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是什么 吃青草,穿土布,行土路,印象深刻是过年吃顿猪肉豆腐丸
问题三:中国东南西北各个地域的人喜欢和不喜欢吃什么 中国地大物博,根据东南西北的气候环境不同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北方习惯吃面食,南方则习惯吃米饭,西方的着以饼类为主。
问题四:虫子中的东西南北吃什么? 是啊,虫子东南西北时候,是生长期的化蛹阶段,期间不吃不喝。
问题五:南方人和北方人 过年7天 都会吃什么? 10分 饺子,打糕,鱼,肉,鸡,鸭等,还有酒
腊八粥的传说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狗,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
问题六:中国的东南西北各有哪些名特小吃 tastenet/...%C6%C2
去这个网址:饮食品网
有专门关于各地的特色小吃的介绍,覆盖到世界范围。
add:
全国105座城市特色小吃
1.台北:鸳鸯火锅
很多香港艺人都为之疯狂,据闻郭富城在离开时就把火锅材料打包回去再过瘾。火
锅最重要的是汤底,有多少店就有多少种汤底,但没有人知道汤底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跟吃川菜一样,火锅的麻辣程度是分等级的,鸳鸯火锅是一半辣一半不辣,任君选择。
有别于其它火锅的是,材料里不可缺少的是鸭血,还有豆腐、牛肚、牛什、鸡肉等。价
格丰俭由人,折合人民币100元到上千元。
2.高雄:蚵仔煎
蚵仔高雄特产,是壳类海产的一种。先用线粉搅拌蚵仔,然后把鸡蛋打散放油煎,
让鸡蛋包着蚵仔,像鸡蛋饼一样。
3.台南:炒鳝鱼
台南特产。佐料有糖、盐,以及九王,虽然用炒的做法,但鱼依然可以保持鲜美,
还带着淡淡的甜味。
4.香港:烧腊
烧腊包括烧鹅、乳鸽、乳猪、叉烧以及一些卤水菜式。一般是先用秘制的酱汁腌制
一段时间再放到炉里烤,烧鹅、乳猪皮脆,肥美,口味略带广东人喜爱的甜味。深井烧
鹅、花田乳鸽是其中的“老字号”。广东人逢年过节上香拜神都会带上乳猪,电影
(视)开镜也喜切乳猪图吉利。卤水菜式相对清淡,卤水鹅掌(翼)、卤水鸭肾等。
5.哈尔滨: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
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
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
说: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欢吃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吃得莫利炖活鱼去。
6.大连:咸鱼饼子
咸鱼饼子从当地农村流入城市,现在所有小馆子大饭店都吃得上。鱼是秋天的海
鱼,有棒鱼也有黄花,巴掌长,放了姜葱盐腌,腌好了用油煎的焦黄。饼子是陈年的苞
谷面掺了豆面白面发的。把大锅烧上水,饼子贴在锅四周,想吃啊?等着熟吧!
7.梅州:客家酿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称,中原人“衣冠南迁”到这里,不但带来了读书皆
上品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猪
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
溢。想来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8.齐齐哈尔:杀猪菜
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
?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
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
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加多
了工序,用足了料。
9.湛江:本地鸡
湛江旧称“广州湾”,与茂名、阳江等地饮食习惯相通,湛江菜属粤西菜之列讲究
粗料精制,原汁原味。湛江本地鸡一度风行广州食肆。正宗的湛江鸡选自湛江信宜县吃
谷米和草长大的农家土鸡,是生长速度慢或生下头一窝蛋小母鸡,这样的鸡肉......>>
问题七:80年代孩子那时最流行吃什么?什么好吃好玩的?帮回忆下 补充:小龙人粒波糖 小浣熊干脆面 和路雪 旺旺大礼包 大白兔,不老林
拍泥巴 狮子小人我枪枪枪 123.定 拍洋片 勾老将 东南西北中那个(手里捏的) 翻花绳 跳格格 丢沙包
问题八:东北大蚰蜒寿命好几年,它冬天去哪里了?吃什么? 30分 在室内墙缝里冬眠,来年惊蛰过后再出来
问题九:藏族的过年叫什么 藏历新年是 *** 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有全民意义的节日。今年的藏历铁蛇年初一是2月24日。但是,各地藏历年的过法有所不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年节文化.
*** 地区的新年是从藏历二十九开始的。这天晚上,藏族家家户户都要团聚吃“古突”(面团肉粥),然后到室外燃火,鸣放鞭炮,祛除旧年的邪气
2月23日是藏历除夕,这天,各家除搞好房舍、个人卫生外,还要准备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丰收斗,预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滑稽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这天一大早,每家每户都要到河边、井口抢头道水。当太阳升起时,邻居们相互敬切玛和青稞酒拜年。
藏历新年真正热闹的活动是从初二开始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走街串巷,拜亲访友,城乡各地变得歌声阵阵、服饰异彩纷呈。初三, *** 各地的人们在房顶和山顶挂经幡,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活动一直持续到藏历十五。
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推算而来。据记载,公元前100年前,藏族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当时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到了元代,藏族已形成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历法,并吸收蒙历的作法把每年的藏历元月一日定为新年。
后藏日喀则地区是 *** 粮食主产区,为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事安排,人们在藏历十二月一日过新年。与 *** 地区不同的是,人们在初一吃羊头、灌肠,喝麦片粥、饭后酒。
*** 东部的林芝工布地区新年是在藏历十月一日过的。据说1904年英国入侵 *** ,工布男儿出征时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点心,也不能烤上青松火,于是提前过藏历新年。
工布地区森林密布,狗是当地人最好的伙伴,因而工布新年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请狗赴宴。除夕晚上,主人把过年的食物摆好,请狗来品尝。据说有经验的狗这时显得非常庄重,把糌粑、肉、奶渣等食物都嗅嗅,然后决定吃什么。据说,狗吃什么预示来年农牧业丰收的情况。
在藏北高原的安多地区,藏历年的时间虽然与 *** 地区一样,但是风俗习惯却具有浓郁的牧区特色。初一清晨,男人们一起来,就往牛圈或羊圈里跑,去看牛羊的卧法,牛羊的头朝东南西北四方的任何一方,将意味着来年这个方向是吉祥的,于是给牛羊的头上、身上拴挂三色、五色花布后赶着牛羊向这个方向走几步
*** 阿里、昌都地区以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藏区的藏历新年也各有特色,反映出 *** 族传统年节文化丰富的内涵。
问题十:成都人最喜欢吃什么? 提到四川,就一定会说到四川小吃。我是地地到到的四川人,特别忠爱家乡的美食。典型的川菜以麻辣口味为主(也许广东及北方的朋友会觉得口味稍重了),也有很多甜点是餐后小吃……总之说着说着就眼谗嘴谗的……口水ing~,好了,不多说了,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部分四川美食,借用网上的一位朋友辛苦收集起来的一些小吃图片及介绍借花献佛的来为JJMM,GGDD展示美食吧!
小吃钟水饺吧。
钟水饺:创始人钟少白,原店名叫协森茂,1931年开始挂出了荔枝巷钟水饺的招牌。
钟水饺与北方水饺的主要区别是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微甜带咸,兼有辛辣,风味独特。钟水饺具有皮薄(10个水饺才50克)、料精(上等面粉、剔筋去皮的精选猪肉)、馅嫩(全靠加工时掌握好温度、水分,肉馅细嫩化渣)、味鲜(全靠辅料和红油、原汤)的特色。 钟水饺是全肉的,馅里没有菜,味道是辣中带甜,很好吃。
延安风味小吃攻略
1、 油糕:由软米、大枣精制而成,经植物油炸后,其味清香细腻、香甜可口。
2、 凉粉:由纯天然植物绿豆或荞麦加工而成,清爽可口,酸、辣、香味具全,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之效。
3、 煎饼:由精制荞麦糁加工而成,可与豆腐干、热豆腐、各种炒菜相配,食用方法多样,凉爽味鲜,口感舒适,有减脂抗癌之功效,是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的最佳食品。
4、 羊杂碎: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肺等烩制而成,有很好的滋补效果。
5、 果馅:把面粉加油和匀,擀成长片,卷起压窝,包入调好的馅,放入烤炉反复翻烤至熟。特点是酥香甘甜。根据馅的内容,可分作枣果馅、糖果馅、豆沙果馅。
6、 抿节: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所以也写作"抿尖"。所用杂面系由豌豆和麦子磨合而成,调水和成软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形似,很短,只有寸长。抿节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
7、 油馍馍: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8、 洋芋擦擦: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儿,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未等,同面粉搅匀,上锅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和葱炝清油,酥绵可口,久吃不厌。
9、 密汁南瓜:用陕北优质八棱南瓜,削皮去籽,平剖两半,再顺天然瓜沟切为若干小瓣,拼复完整,入锅蒸熟后,浇以糖汁。口感绵软,香甜怡人。南瓜富含维生素A、C、钴、锌等营养元素,对糖尿病及肥胖症有独特疗效。
10、 钱钱饭:粗粮精制的钱钱饭。黑豆经浸泡,膨圆胀大,放在碾上压成片,形如铜钱,所以百姓称"钱钱饭"。豆钱二成米八成,对掺起来,逐次下锅,待豆钱半熟时,再放小米。可驱寒保暖,通体舒泰。据说貂(婵就)是常钱钱饭才变得美艳动人的。
西安小吃
1、西安小吃全集
泡馍——白家泡馍(西稍门南小巷口)
水盆羊肉——老白家(北广济街内) 老宋家(柏树林十子西南角)
老李家——(方新村路东农行南边)
小炒——西羊市中段的“天下第一碗”
杂羔汤——建设西路旅馆村内
烤肉——里木烤肉(麻家十子西50米)鼓楼里多家都可以
兰家烤肉——(朱雀大街)
肉夹馍——秦豫肉夹馍(东木头市19号,城市之心西隔壁), 樊记肉夹馍(竹笆市)
孜然炒肉夹馍——洒金桥十子东南角
腊牛肉夹馍——李老四夹馍,他家的杂肝汤也不错,强烈推荐
葫芦头——铁蛋葫芦头(柏树林十子西北角)
春发生——南院门
蒸碗——建西街东口向西100米路南
煎饼——顶顶香煎饼屋(龙首村十子向南50米路西),万家灯火(西一路西段)
酱大骨头——骨头庄(吉祥村十子向东100米路北)
麻辣粉——牵人(粉巷)
火锅——竹园 (和平路)(劳动南路高新十字),海底捞(建设路)
蒜蘸面——朱雀路绿蚂蚁对面
刀削面——愣娃鸡汤刀削面(光华路)
羊肉面——建设西路西头路南“陕北老二面庄”,新的老王面,小雁塔门口的羊肉面,建国路的梆梆面,尚勤路的歧山面,长乐路的牛肉拉面,高新路北段“一诺面庄”的秦香面
麻辣鱼——建国路中段路西“安平麻辣鱼”,朱军鱼庄(含光门里)
麻辣烫——七星椒(周家围墙),佰人王(光华路)
牛肉面—— 一分利(鼓楼)
马虎面——西七路
柳巷面——案板街吉庆巷
砂锅——穆萨 (大皮院 )
米线——玄风桥“红油米线”
大盘鸡——马厂子、祟业路(唐城宾馆斜对面)
2、西安优秀清真小吃名录
酸汤水饺——大皮院定家小酥肉对面的小门面
肉丸糊辣汤——香米园丁字路口城墙处
泡馍——西羊市老米家
粉蒸肉——清真西寺大麦市街北口西北角
油酥饼——庙后街派出所西临50米路南
麻酱凉皮——大皮院盛家凉皮 庙后街派出所门口西10米靠马路南边
砂锅——清真西寺西150米的老杨家砂锅
烤肉——老杨家砂锅右临
面条——大麦市街的老杨家优质面馆,清真西寺西150米的玛丽娅鸡丁面
卤汁凉粉——大皮院西丁字路口 五味十字索家
鸡蛋包——大学习巷里清真寺对面 八宝甜稀饭也不错
包子——大学习巷里面的高家包子
小炒——西羊寺里米家泡馍隔壁的陕西第一碗
牛羊肉馅饼——大麦市北口什字东北角的
镜糕——麻家什字口的
锅贴——大麦市里面的
麻辣鸡腿——麦笕街里面的
炒饼——麦笕街里面的
水盆、杂肝——莲湖公园东门正对门,北稍门李老四
丸子烩菜——东新街
黄桂柿子饼——大学习巷的徐家
各类炒货——大学习巷的好再来
延长梆子
延长梆子是延长县张家滩镇下盘石村春节闹秧歌的一种特有艺术方式,也叫下盘古梆子。
相传,延长梆子起源于唐宋时期,那时村人用梆子来传递信息驱赶野兽,或者用梆子的击打节奏来传递信息。后来,下盘石村的青年男女每逢过年闹春都要打梆子,用来联络感情,庆贺新春。
延长梆子是黄土文化一部分,是陕北黄土文化积淀的结晶,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广场艺术。一般分单打、男女对打、群打等表演形式,表演时充分显示出男性的粗犷豪放,女性的温柔娆媚,泞蕴着陕北人民不屈的性格和耿直憨厚的秉性。
安塞民间绘画的风格
安塞民间绘画同陕北一脉相承,有着深刻的自然、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安塞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漫无边际的丘壑、山岗之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逼迫中经受着生存的磨砺,从而激扬了生命本体的精神张力,造就了浑朴宽厚、强悍而富于创造的品质。当你看着这些年龄层次不同的作者,聚精会神地描绘作品时,那粗犷凝炼的线条、浓烈的诙谐的色彩、雄壮浑厚的形象、崇高美妙的意境、随心所欲地行笔运色,无不承受着这种精神品质的遣使。安塞民间绘画既然根植于古老民间文化的沃土,它与新时代新文化观念的融合,必然移植了这块土地质朴纯真的品性,同时又洋溢着新文化的精神风采。民间艺术家们以他们特有的眼力和手法,多角度地观察表现丰富的生活和陕北黄土高原发生的变化。使我们油然品味到陕北人民对自己的土地的热恋之情,善良淳朴且根深蒂固的乡风民情,以及面对现代文明迅速的参与意识。从作品的形象神韵中,我们不仅品味到她们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觉察到苦涩的余韵。《牛头》是一幅象征性的作品,作者以饱满的构图、热烈的色彩、富有装饰趣味的手法,塑造出了亲切、温和、忠厚的老黄牛的形象,使人感到一种美的力量。《回娘家》表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幸福;新郎送新娘回娘家,行至高梁地中,新娘在毛驴上回眸妩媚,新朗前去多情,被毛驴一脚踢来,幽默生动,令人回味无穷。《猴吃烟》的妙趣,《养蚕》姑娘的纯真可爱,《伏虎》老汉的威武劲健,《大公鸡》的雄健有力,《猪头山》的乡间气息,都以真挚的情感传送着她们生活与精神的信息。
安塞民间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造形、技巧、色彩以及现代绘画意识掺揉变化的艺术形态。民间艺术家不拘泥於客观形象的摸拟,不受各种理论法度的约束,她们从广度、深度、精微度全方位认识自然和生活,以大胆的想象和虚构、直觉感性的恣意发挥、随意移植手法进行创作。她们把现实生活中极其复杂的内容、形象、色彩,极有韵味情致地表现在生动和谐、妙趣横生的意境之中,既有写意的挥洒,又富装饰的瑰丽。造形中所用的线条、图饰、纹样、破点,在寓意、示意、陪衬、夸张诸般手法的支配下,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情实感和想象,运笔之於情,造型敷之於神,内容追求充实,意境追求崇高,作品随出现了刚柔虚实、苍劲厚润、粗犷细腻等等微妙的变化,古朴沉稳而不尚浮夸,清新浓艳而不失典雅。
安塞民间绘画已引起国内外美术家的瞩目,先后吸引了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收藏作品。十多件作品参展于近两届法国独立沙龙美展。一百余件作品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在国内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览中不断有作品获奖,民间画家应邀登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台和出国讲学。
安塞民间绘画,以她特有的风格已成为陕北黄土高原的精神象征。
斗鼓-壶口
壶口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写照。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刚烈等特点。表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
四千多年前,黄河洪水泛滥。我国最古老的经书《尚书》中讲到大禹治水,《诗经》中也有大禹治水。在那场空前浩劫中,大禹怀抱济世拯物之心,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坚韧不拔地治理黄河,以至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他的妻子涂山氏是宜川县阁楼乡依锦人,故而当地人尊称大禹为姑父,至今依锦村还有为大禹修建的姑父庙,而一直守望大禹的涂山氏则化作大山躺在壶口瀑布的岸边。
《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传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黄河里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大禹奋力擒拿它,人们在黄河岸边摆起了鼓阵,成千面锣鼓争抢着涌向瀑布,他们用气势冲天的鼓声来压住黄河的怒吼声,以此来震住黄河的蛟龙,为禹王爷击鼓助威,所以形成了斗鼓。当大禹将蛟龙压在壶口的十里龙槽中之后,人们擂鼓庆祝胜利。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从此以后,斗鼓就成为壶口民间庆祝成功喜悦的一种形式,流传至今。
每到农闲季节,各乡都有自己的庙会,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抬出锣鼓,欢聚一场。在未见其形时,数十里外早闻斗鼓之声,如雷贯耳,山鸣谷应。及至近前,则如闻虎啸狮吼,地动天摇。鼓手头扎英雄结,胸挎尺六鼓、手持硬木椎;镲手身披战士袍,脚踏皂布鞋,手执青铜镲。双方列队相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演奏时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如同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分开时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一忽而狂风卷残云,一忽而猛雨打枯叶;聚合时如神龙,凝聚天地威力,一忽而霹雳摧腐朽,一忽而巨浪击顽石,造成一种刀光剑影的战场意境。那场面让千军辟易、万马萧萧,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击鼓会的高潮就是斗鼓。斗鼓不仅要比力气和耐力,还要比智慧与技巧。一队鼓手奋勇挑战,另一队鼓手立即作出回应,用惊天动地的鼓声应战。比赛中鼓动镲飞,脚下的黄土飞扬,也合着鼓的节奏上下翻飞。尘土漫处,只闻鼓声激,不见击鼓人,空气似乎也燃烧了起来,人影飘摇,惊心动魄。观众围在鼓手的周边,呼嚎呐喊,以至面红耳赤、声嘶力竭。斗鼓中曾经出现过一方镲划破对方鼓的事,可见其激烈。最后,斗鼓在一方取胜的欢快气氛里结束。
壶口斗鼓使用的乐器不多,只有鼓、锣、镲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打击技巧的变化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传统配置比例是一鼓对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大禹征服蛟龙的威风。
表演时,表演者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镲手有“双人对镲”、“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变成刀枪剑,演奏者则成为将校卒,威武雄壮,“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二00五年,壶口斗鼓全面推出,在延安、西安等多次演出,引起轰动。八月,中组部长贺国强、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功国、延安市委书记王侠在壶口瀑布旁边观看了壶口斗鼓,非常高兴。
壶口斗鼓具有黄土高原质朴俊美的风情和黄河壶口豪迈奔放的风骨。既有陕北文化的醇厚,又有关中文化的酣美;它结合了陕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晋南威风风锣鼓文化的的精细,是秦文化和晋文化的精妙结合,它特有的艺术形式使它以全新的面貌成为陕北鼓林的姣姣者。黄河雄风天下扬,壶口斗鼓的雄壮气概将给世人带来的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和扬眉吐气的感觉盛宴。
欢天喜地闹洞房
古人云:人生两大喜事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自然是人生的头等大喜事,父母亲戚喜,近邻朋友喜,当然最欢喜的要数新郎新娘。迎娶、拜亲、入帐等各项礼仪完毕后,便有一项最为热闹、最不能简化的习俗——闹洞房。黄龙的闹洞房同其它地方基本相似:它把整个婚礼推向了高潮。
洞房的称谓十分古老,据说源于原始社会的洞穴时代。后又叫帐房,现多称新房,但黄龙城乡人民仍沿袭洞房之说。
闹洞房全过程包括“闹房”、“熏房”、“听房”三部曲。闹房当然是重头戏。
陕北有个古老的土俗,即新婚人洞房后才算正式夫妻。既成夫妻,合当庆贺、戏逗一番。新婚当天晚上,掌灯时分,新娘坐帐,新郎备茶、酒、烟、糖、瓜子少许,邀请姐夫辈、姐嫂辈、表弟妹辈、户族中能诳能要的爷爷、奶奶辈以及同事、同学、朋友、战友等人帐坐席,新郎举行简单的敬酒、敬烟礼仪后,闹房正式开始。闹房又叫耍房,其形式多样,说、唱、做、学,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文、武、酸、辣,包罗万象。众多闹房者一般有一人主持,他人附和,新郎新娘任从安排指挥,一一应付,不得拒绝,更不能发脾气、冷场。传统的闹房节目大都很文明、高雅,诸如新人握握手、唱支歌、喝交杯酒、说说对口词、点燃过桥烟、空中吃苹果等。这些说起简单,可做起来不容易,总要花很大力气,劳不少口舌,方能完成一个节目。原因是过去结婚年龄小,羞羞答答,加之结婚前双方大多未曾见面,更没说过话,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为。因而,即使十分平常的几句话,新媳妇却难以启齿;即使很普通的一个动作,新郎也没有勇气在广众面前准确地完成。随着时代进步,结婚青年已十分成熟老练,又加之自由恋爱,感情交流十分深入,因而,现代闹洞房比过去要激烈,节目内容复杂,完成难度大。
闹洞房突出一个“闹”字,不但要闹,而且要闹好。原因有三:其一,不闹不安宁。俗传鬼中好色者乘隙入帐作祟,大闹则吓跑。其二,不闹不亲爱。小两口不言不语,拘拘束束,难以打破僵局。其三,不闹不热闹。日里炮乐齐鸣,晚间却冷冷清清,气氛不和谐。闹房多在夜里十二点以后结束。
个别调皮后生将事先备好的辣椒、花椒、烟叶等呛味十足的东西点燃从烟囱投下,盖住洞口;或从炕洞塞进,使洞房中充满呛味,人们把这种恶作剧称之为“熏房”。
折腾半宿,新人在房中门外,各处观察一番,确信无疑之后,放心入睡。其实角落隐蔽的、翻墙越人的,早巳潜伏门外听房内动静。此乃“听房”。
随着时代的发展,闹洞房的习俗将日趋文明。
布贴画
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它以粗布为原料,用袋装染料直接高温染制成各种颜色,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的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延安以东的黄河岸边,受鄂尔多斯草原的影响和蒙汉民间艺术相互渗透,其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独特魅力。延川人在当地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贴画。所谓布缝,就是大面积的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所谓补花,就是小面积的花饰纹样点缀,即在一块底布上贴、缝、镶上有布纹样的布片。
延川布贴画所表现的内容,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动物、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追求沉着和浓烈的色彩,在大胆夸张的画面之中开拓新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延川人着装戴饰,喜欢红、黄、蓝、绿,布贴画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共同心理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心灵手巧的延川人,把一块块不同形状的布块,便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布贴画,使之折射出当地固有的民族社会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和审美观所赋予的光彩。
布贴画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如:农家妇女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剪贴虎头、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缀纳在儿童衣帽和鞋子上;有的剪贴成“鱼戏莲”装饰在新婚男女的枕头上。
子长剪纸
在陕北黄土高原,无论是延安地区,还是榆林地区,几乎每户人家窑洞的窗棂、门上、窑顶、炕围、米囤、面缸上,都贴有剪纸的装饰。
心灵手巧的陕北人用一把剪刀,一沓红纸,剪成各式各样的纸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剪纸艺术。剪纸各地都有,而陕北的剪纸最著名,艺术成就最高。陕北剪纸分延安、三边、绥米、黄河沿线的神府佳。陕北剪纸是剪纸艺术的一个地方流派,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欣赏魅力,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剪纸艺人多为巧妇,既有年逾花甲的老大娘,也有年轻媳妇,还有七八岁的女娃娃。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凡是看到的、听到的都可剪成。传统剪纸有喜庆丰收的“连年有余”,盼望吉利的大红公鸡、威风老虎,望子成龙的龙生贵子、麒麟送子,有祝愿延年益寿的鹤鹿同春,有期望幸福的富贵不断头、勾连万字、蛇盘兔等,还有表现爱情和生命繁衍的鱼闹莲、石榴牡丹、鹰抓兔、葫芦生子、抓髻娃娃、莲生子、鱼生子等,总之,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此外,还有图案花纹、自然风貌、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取舍,变形夸张,既纤细秀美,剜空透亮,又粗犷大方,浑厚古朴,达到洒脱中见细腻的艺术效果。
新剪纸内容多和生产活动与民俗活动有关。当地农民习惯于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这十二属相来纪年,并根据农历季节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所以,陕北农村妇女爱剪十二属相纸花。每年春节前夕,除旧布新,家家户户都在雪白的窗纸上,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除逢年过节外,婚姻嫁娶也贴剪纸,结婚时洞房贴双喜窗花,甚至定亲喝酒的酒瓶上也贴纸花.有的地方,媳妇临盆生娃娃之前,婆婆先在房门上贴老虎,说是有了老虎把门,妖魔不敢进屋摄走娃娃。在麦收时节,如遇阴雨天气,农妇就剪几张手持扫帚的人儿纸花,悬挂门前,或贴于树干上,其目的是祈求纸人扫掉天上的阴云,好让太阳出来晒麦子。
近几年,好些陕北大娘作为民间剪纸艺人走出陕北,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国外,作剪纸艺术表演,搞剪纸艺术展览,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欢迎,有的不惜耗巨资购买收藏。
陕北道情
陕北道情源于唐代。其曲以《承天》、《九真》等道曲为基准,唱词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随着道教的衰落,道教故事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所取代,扩大了道情的题材。陕北道情的表演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形式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它有音乐声腔,既吸收了陕北民歌、小调的音乐旋律,又吸收了陕北说书的音乐节奏,至今仍保留着陕北说书"平调"的调式。它的唱腔分老调与新调。旧社会百姓受欺压,唱出的调低沉、忧伤、委婉、缓慢、无限悲痛与思念,这些调多为C调。边区政府成立后,穷人翻身当家作主,唱出的调变得热烈、激昂、明朗、欢快,这些调多为G调。同时,它也受晋剧、秦腔影响,在行头、叫板、道白的腔调上基本一样。道情曲牌可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两大类共百余首。前者与板鼓、小镲、小锣等配合使用,后者与堂鼓、大镲、大锣配合使用。陕北道情在延安及延安以北几个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子长、延川两县老百姓最为喜爱。近年,一些作者对道情大胆进行改革尝试,收到良好效果。
安塞农民画
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安塞农民画参加过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和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展出,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其中《牛头》获得全国评比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部分作品。《美术》、《人民画报》、《人民日报》等数十种报刊杂志进行过介绍。安塞农民画家到过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菲律宾等国进行表演交流。
延川木刻
木刻,中国木刻版画,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以古元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版画家,充分发挥木刻短小精悍,易于掌握,便于战斗的特点,配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立下不朽的功绩。
延安一代青年木刻工作继承老一辈版画家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和借鉴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遗产,创作了一批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版画作品,延川县文联秘书长、青年版画家刘宏祥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刘宏祥,男,生于1970年7月29日,陕西省延川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陕西省版画艺委会委员,延安市美协理事,延川美协秘书长。刘宏祥同志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抓住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加以提炼,然后进入创作。每幅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亲切感人,同时吸收民间剪纸、布堆画、石刻等姐妹艺术中的营养,刀法大胆,黑白强烈,粗犷有力,得到美术界的广泛注意,被誉"延安青年木刻"的继承人。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型展览中获金、银、铜奖,有三十多幅作品被法国友人及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一百余幅作品发表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名字及业绩收入《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国际文化艺术人才典》等多部辞典中。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延安人怎么过年的 延安新年民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延安人怎么过年的 延安新年民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儿童过年怎么扎头发霸气图片 儿童过年怎么扎头发霸气好看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