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月2日怎么回事 二月二怎么了的文章,本文对文章2月2日怎么回事 二月二怎么了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明时期
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明时期还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清时期
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来历:
1、第一种来历是民间传闻,老农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故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2、“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专家说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
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
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
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
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
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
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
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
“宿”表示居住。
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
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
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
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
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
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
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
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
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
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
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
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
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
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
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
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
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
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
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
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
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
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
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为什么要熏虫?农历二月初天气渐暖,昆虫开始活动,有的虫子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这一天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摊煎饼等办法,凭借烟气熏死虫子,这是一种讲求卫生的理念。
在北方,如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还有吃炒豆的做法用来驱虫。
人们将黄豆浸在盐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锅中爆炒,很快黄豆在锅中发出蹦响,以此惊动虫蝎,将之驱赶。
至于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这里就不用赘述了。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2月2日怎么回事 二月二怎么了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2月2日怎么回事 二月二怎么了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