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深圳市绿联科技市值多少亿元 深圳市绿联科技市值多少亿人民币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深圳市绿联科技市值多少亿元 深圳市绿联科技市值多少亿人民币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算。
根据(天眼查)查询得知,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深圳市绿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绿联科技成员,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一家以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37340.9806万人民币,并已于2023年完成了战略融资,交易金额3亿人民币。经营范围:电脑、电视、手机配件、数码产品的设计、技术开发与销售;经营电子商务(涉及前置性行政许可的,须取得前置性行政许可文件后方可经营);货物及技术进出口等。
中新经纬6月16日电 (牛朝阁)近日,据深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深圳市绿联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绿联”)的创业板IPO已获受理。据招股书,2023年绿联实现营收34.46亿元,同比增长了25.88%,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0.37%。其为何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境地?
自有产能受限,增收不增利
绿联成立于2023年,早年在华强北以一根数据线起家,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为3C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
招股书显示,2023年绿联的五大系列产品中,传输类产品为营收大头,达到12.3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5.93%,而音视频类产品、充电类产品、移动周边类产品和存储类产品则分别实现收入8.73亿元、7.88亿元、3.32亿元和1.5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38%、22.91%、9.66%和4.63%。
绿联在生产模式上采取的策略是以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招股书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3年,绿联外协生产金额占比分别为75.78%、76.10%和75.62%。
据公开资料,自2023年起,绿联就一直尝试自建工厂,希望改变过于依赖上游供应商的局面,可由于数码配件产品迭代周期快,技术生产力并不能保证自有产能的质量和价格,其自有产量对总产量的占比从2023年的24%降至2023年的21%。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3年,其自有产量分别为1637.90万件、1678.43万件和2064.07万件,占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4%、21%和21%,呈下降趋势。
自有产能提升的瓶颈直观体现在了净利润增长上,净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增收不增利是绿联2023年的现状。招股书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3年,绿联的营收分别为20.45亿元、27.38亿元以及34.4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29.80%。
而与亮眼的营收表现相对的是净利润增速的下跌,同期,绿联的净利润分别为2.27亿元、3.06亿元以及3.05亿元,2023年和2023年同比上年增速分别为34.8%和-0.3%。
对于2023年净利润增速,绿联招股书解释,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2023年度,绿联 科技 因员工股权激励计入的股份支付费用合计为3333.70万元,较2023年度增加了2404.93万元;二是职工薪酬有所上升;三是采购相关材料的成本有所上涨;四是2023年度研发费用较上年增加6147.94万元。
在招股书中,绿联此次冲击创业板拟募资15.04亿元,其中5.51亿元用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1.10亿元用于智能仓储物流建设项目,3.92亿元用于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项目,4.5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近半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绿联的经营对电商平台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电商平台的市场份额、管理政策等一旦发生变化,则会对绿联的营收产生负面的影响。
招股书显示,在报告期内,绿联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实现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82.41%、82.35%和78.14%,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实现的毛利占主售业务的毛利比率分别为91.20%、88.48%和84.31%。
“线上平台经营存在风险,如果平台由于市场竞争、经营策略变化或电商平台所属国家地区政治经济环境而造成其市场份额降低,而公司未能及时调整销售渠道策略,可能会对公司的收入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如果电商平台对平台卖家注册管理政策、销售政策、结算政策、平台费用率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而公司未能及时应对相关变化并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亦会对公司收入及盈利水平产生负面影响。”绿联在招股书中的特别风险提示中提到。
此外,绿联的近半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据招股书数据,2023年至2023年,绿联主营业务境外销售占比分别为 43.49%、47.38%以及46.09%,其中亚马逊都是绿联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来自亚马逊的营收金额分别为6.41亿元、9.78亿元和11.49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1.39%、35.83%和33.41%。此外,2023年,京东和天猫以20.11%和16.01%的营收占比位列第二和第三。
绿联在招股书中提示,公司在财务上或面临物流成本大幅增长的风险,但中新经纬注意到,运输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正在连年缩减。
据招股书数据,2023年至2023年,物流成本分别为30682.80万元、39512.32万元和43680.98万元,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为23.37%、23.36%和20.23%,呈下降趋势。
绿联 科技 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费、快递费及运费险。其中运输费主要为产品运输到京东仓、菜鸟仓、亚马逊海外仓等的相关物流费用,快递费及运费险,主要为国内直邮费用、国际直邮及海外仓到用户端的物流费用。
高瓴资本持股近10%
据招股书,至2023年7月31日,绿联的前四名股东分别为张清森、陈俊灵、绿联咨询和高瓴锡恒,分别持股50.30%、19.28%、14.24%和9.37%。
据公开资料,2023年4月,绿联的创始人张清森、联合创始人陈俊灵分别将自己原有的3.7%和1.85%的股份,以2亿元和1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高瓴资本旗下的高瓴锡恒,据招股书中的现金流量表显示的筹资活动吸收资金变化,这笔3亿元属于两位公司创始人的私人套现,并未用作公司运营。2023年6月,高瓴锡恒再次向绿联领投了2.5亿元,深圳世横、远大方略和坚果资本等机构投资者分别跟投了2000万元、1500万元和1500万元。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文 | 周有辉
编辑 | 彭孝秋
深圳又一3C品牌冲上市了。
近日,绿联科技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创业板IPO,并计划募资15.04亿元。递表前夕,绿联科技两度引入外部资本,其中高瓴资本连投两轮,共出手5.5亿元。
从天猫、京东起家的绿联科技不仅在国内3C配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因在2023年抓住了亚马逊出海风口,在海外也广为市场所知。
招股书显示,2023年至2023年,绿联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20.45亿元、27.38亿元、34.46亿元,对应毛利率为35.71%、38.10%、37.21%。境内和境外市场的营收占比差不多各占一半。扣非后净利分别为2.2亿元、2.87亿元、2.76亿元。
图:绿联科技2023年-2023年的营收变化
从财报可以发现,2023年的绿联科技已经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局,营收虽然保持增长,增长率达25.88%;但扣非后的利润增速没有保住上一年的超30%增长,反而直接由正转负,下滑了3.82%。下滑原因在于研发投入和股权激励费用大幅增加,两项费用合计相比去年增加了8552.87万元。
另外绿联同样受到上游采购成本的影响,其采购的芯片、线材以及代工厂成品的价格都普遍上涨。
从具体的产品端来看,绿联科技的拳头产品是传输类3C配件,营收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这也是其品牌形象的最深烙印。传输类产品包括扩展坞、集线器、网卡、网线等,主要用于不同智能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数据传输需求。
图:绿联主要产品
其余两类主要产品为音视频类和充电类,包括TWS耳机、快充充电头、移动电源,都属于这两年竞争最为激烈的3C细分品类,多家创业公司和上市公司都在此争相角逐。
于境内境外的电商红海中拼杀10年,靠一条数据线起家的绿联科技能否成功冲击创业板?
一、国内电商、跨境电商“两条腿”
总结绿联科技取得商业成功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 一是搭上电商红利,二是倾注资源做品牌 。创始人张清森就曾表示,“我们的成功在于不贪心,找准了一个细分行业,花足够的精力去做重度垂直,同时搭上了电商迅速发展。”
渠道布局是各家3C数码配件品牌竞争策略的重要区别,例如安克创新两年前上市时超过80%的营收来自于亚马逊欧美市场,品胜电子更看重国内线下经销商和加盟商渠道,还有更大一部分的市场份额被头部手机品牌如小米、华为、OV自身所把控。
绿联科技的主要营收基本都来源于电商销售 ,覆盖了京东、天猫、亚马逊、速卖通等主流平台。张清森入驻电商平台的初衷也是为了做出一个品牌,拿到高溢价,而入局的时间点恰逢了电商平台重推品牌战略的起点,从而吃到了平台给予的流量红利。
图:绿联科技2023年-2023年的线上线下营收结构
2023年,刚从大学毕业两年的张清森看到了深圳电子制造市场如火如荼,一头扎进创业大军。得益于其在港资公司积累的外贸经验,为国外客户做代工生产数据线成为绿联科技主要的利润来源,昂贵的原厂数据线也在当时养活了绿联在内的一票创业公司。
但是刚创业一年,张清森就厌恶了同行恶意的价格竞争,随即放弃代工业务,内部组成三人小团队转向天猫商城。
当时天猫商城的3C配件品类挤满了深圳赛格电子的档口老板,因为后者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于线下柜台,使得他们的天猫店基本谈不上服务体验和所谓品牌。
张清森在团队中担任客服后,看到了远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需求,以及国产品牌在这一庞大市场中的缺失。因此,绿联选择自己开发模具做自有产品(山寨品牌为降成本多用“公模”),并且将客服作为重要部门去提升客户体验。
以高清电视的数据线为例,当时的货品大多以1.8米,即6英尺的出口用数据线为主,绿联做出了0.5米,1米,1.5米,2米,3米,5米等等长度,这套做法如同一股清流,一下在国内市场做出了知名度。用张清森的话比喻,就是 “用五星级酒店的实力去开沙县小吃” 。
2023年,嗅到商机的绿联又通过亚马逊加入了出海的阵列。彼时在国内电商战争前节节败退的亚马逊中国,转而重注中国卖家的出口业务,将跨境电商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不过,转向出海更是绿联的一个无奈之举。这一年的互联网一线公司看到首次展出物联网设备的CES展后,纷纷布局智能硬件,美名曰”打造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移动电源、智能手环和电子秤。
互联网公司在智能硬件的“肉搏”也波及了3C配件市场,为了对抗内卷,张清森试图在亚马逊复制国内电商的成功。入驻半年,绿联亚马逊单日销售超过了2万美金。
随后一年,绿联开始整合供应链,将模具厂、贴片厂和组装厂等上游供应商引入自身的工业区内,大幅降低了产品成本。绿联科技前五大供应商中的三个——深圳湘凡科技(占比13.93%)、菲炫电子科技(占比6.19%)、协源科技实业(占比4.10%)就和其同处在深圳龙华区的龙城工业区。
图:绿联科技与主要供应商的地理距离
经过10年电商战场上的竞争,绿联科技在国内国外市场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力。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绿联科技的线上收入分别为16.82亿元、22.49亿元、22.8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达到了82.42%、82.35%、78.14%。
因为国内3C数码配件品牌大多还未上市,无法精确看到绿联的竞争力。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2023年绿联在国内市场的线上收入为8.63亿元,而Wind数据显示,彼时我国3C数码配件的整体线上销售额为406.89亿元,所以粗略估算2023年绿联在国内线上市场的占有率约为2.1%。
图:国内3C数码配件的线上销售情况
二、缺乏核心技术,依赖外协成品
对比安克创新在多个3C品类都推出不同的品牌,绿联的品牌矩阵相对单一,在下游消费市场的认知中仍然是“卖数据线网线的3C品牌”。
并且,即便是传输类产品为业务现金牛,绿联这一核心产品的生产模式仍然是采购外协成品,自有产能非常薄弱。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3年,绿联科技外协生产金额占比一直高达75%。
图:绿联科技产品2023年-2023年的产能、产量和销量
最近三年绿联科技一直试图自建工厂,提升产能。但是因为3C产品迭代周期快,难以保证工厂的质量和价格,其自有产能占比不升反降,反而喂饱了强大的上游供应商。
具体而言,以绿联上游的第一大供应商湘凡科技为例,从最早的传输类产品开始,湘凡科技跟随绿联的快速发展,接连为其生产音视频类、充电类和存储类产品。湘凡科技工厂的月出货量达30万个,产值近5000万元人民币。绿联每年向其采购的金额均超过了2.6亿元。
在更早的发展阶段,绿联还通过“类小米模式”,寻找头部品牌供应商来生产高性价比产品,拓展新品类。例如绿联科技前五大供应商之一深圳显盈科技,其客户有Belkin、大疆创新。Belkin和绿联的核心传输类产品几乎一致,前者在2023年被富士康以8.66亿元的价格收购。
因此,过于依赖供应商生产的模式或将是绿联未来发展的掣肘。如果进一步分析其研发投入,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一迹象。
2023年至2023年,绿联研发投入分别为0.64亿元、0.95亿元和1.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7%、3.47%和4.54%。虽然这一数值低于行业均值,但如果对比深圳传统3C跨境大卖1%~2%的研发费用率,绿联的投入也相对可观。
图:绿联科技2023年-2023年的研发费用率与同行对比
不过绿联的问题在于研发人员占比相对较少,2503名员工中仅565名为研发人员,总员工数较少的安克2023年拥有822名研发人员,占比超过了53%。
为什么这是一个关键点?因为3C品类分支众多,涉及的核心技术各异,市场规模却都相对较小,整体的市场规模在2023年为406亿元。与此同时,3C配件公司要横跨多个品类,并且都拿到品牌的高溢价,必然要有大量的研发投入,这包括了人员和资金。但是从人员构成来看,绿联的研发和营销投入权重大体相当。
研发投入较少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品牌难以突破“性价比魔咒”。招股书显示,安克创新同类产品的销售单价基本是绿联科技的2-3倍,当然不可否认安克充电宝所塑造的品牌形象更具技术感。
同时,绿联横向拓展新品类时,仍然选择沿用“UGREEN绿联"主品牌,而处于中低端价格带的3C产品恰恰是大厂和创业公司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在上游成本普涨的情况下,其品牌在下游可控的利润空间也被急剧压缩。2023年就是颇具镜鉴意义的一年。
图:绿联科技2023年-2023年的产品采购成本变化
三、高瓴连投两轮,创始团队套现3亿元
绿联科技的上市信号最早显露于去年6月,高瓴资本出手3亿元入股绿联,随后又吸引了深圳世横、远大方略、坚果核力等机构投资者入股,这也是绿联仅有的两次外部投资引入。
2023年5月,创始人张清森、联合创始人陈俊灵将原有的3.7%股份、1.85%股份分别作价2亿元、1亿元转让给高瓴资本,这一轮估值达到了54亿元。
结合现金流量表显示的筹资活动吸收资金变化,这轮的3亿元属于两个创始人私人套现,并未用作公司运营。招股书还显示,三年时间绿联科技共实行了6次现金分红,总金额达3.4亿元。
图:绿联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2023年6月,绿联科技引入新一轮融资。高瓴资本再次投资2.5亿元,深圳世横、远大方略、坚果资本分别投资2000万元、1500万元、1500万元,这一轮的投前估值上升至57亿元。如果算上拟募集资金,本次上市将共计吸引21亿元的外部资金。
不过有趣的是,高瓴在第一次入股时曾安排顾劼翔作为董事,但在绿联上市前夕的4月2日,顾劼翔出具辞任函,称因个人身体原因辞去公司董事职位。后来补选的董事陈艳为绿联科技自身的创始团队高管之一。
在15亿元的拟募集资金中,绿联计划将5.51亿元投入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对存储类产品研发实验室、音视频类产品研发实验室、充电类产品研发实验室等事业部进行优化整合。此外,3.9亿元用作建设总部运营中心,4.5亿元用作补充流动资金。
IPO上市后,张清森持股为45.27%,陈俊灵持股为17.36%,员工持股平台绿联咨询持股为12.82%,高瓴锡恒持股为8.44%,员工持股平台绿联和顺持股为4.22%。高瓴资本为第一大外部股东。
图:发行前后的股权结构变化
董事方面,绿联科技的持股高管也有错综复杂的家族背景。绿联高级售后服务主管张碧娟为张清森的妹妹,仓储经理李庆珍为张碧娟的配偶,外贸运营主管曾秋洋为绿联监事雷淑斌的配偶。可以看到,这些人员把持了绿联相当重要的供应链、售后及海外业务几大板块。
在国内国外电商环境屡屡遭遇“黑天鹅”的情况下,绿联科技作为一线的互联网3C品牌,在吃下一众主流电商平台的发展红利后,显然还需要在产品力和品类扩展上再次证明自己。
作者名片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深圳市绿联科技市值多少亿元 深圳市绿联科技市值多少亿人民币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深圳市绿联科技市值多少亿元 深圳市绿联科技市值多少亿人民币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