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_茶知识_茶知识

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

时间:2023-08-07 03:39:39 作者:金厉旭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和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1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

(一)茶具种类

主要分主茶具、辅助用具、备水器、备茶器等。

茶船:放茶壶的垫底茶具,基本形态有盘状、碗状、夹层状三种。

茶盅:盛放泡好的茶汤之分茶器具。

茶杯:倒入茶汤并饮用的器具。

杯托:放置茶杯的垫底茶具。

另外,根据饮茶方式的不同,还有茶碗、盖碗、大茶杯、同心杯、冲泡盅等用具。

2、辅助用具:主要有茶盘、茶巾、奉茶盘、茶匙、茶荷、茶针、渣匙、茶箸、箸匙筒等。

3、备水器:主要有净水器、贮水筒(缸)、煮水器、水方、水注、水盂等。

4、备茶器:有茶样罐、贮茶罐、茶箱等。

(二)茶具的选择1、壶质与泡茶的关系

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不同风格的茶要选用不同密度的壶,使之相互搭配。

如果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乌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

如果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人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

这与壶具的保温程度又息息相关,许多消费者习惯性希望茶壶保温效果要好,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若需要保温,茶壶就要做得厚厚的,质地烧得松松的,结果很不美观。再说,泡茶是在适当的浓度就要把茶汤倒出来,哪会在壶内保温?讲究的泡茶法甚至于还使用定时器,浸泡的时间以秒计。

2、施釉与泡茶的关系

上釉就像在陶瓷器上穿了一件衣服,上釉的让人欣赏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让人欣赏泥土本身的美。

壶内不上釉的,“得”、“失”间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互作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

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另一方面,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

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

3、质地、色调与泡茶的关系

陶瓷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炻、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较为一致。

炻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铁观音、水仙的感觉较为一致。

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重焙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较为一致。

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较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

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炻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等轻、中焙火的茶类。

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感觉上颇为协调。

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乌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

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可用来表现黑茶。

壶形与泡茶的关系茶具的外形及茶壶釉彩的色调,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壶泡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70~80℃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

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乌龙。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

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可以很容易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

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白毫乌龙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中国茶具的演变(一)

清代茶具基本沿用前朝的茶具,没有根本的变化。

因为饮茶仍是明代的泡茶法,所以茶具的变,只是在原来的框架上更加细化、精确。但是,也出现了几个亮点。

1.茶具制作工艺有了长足发展

清代的制壶艺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陶瓷茶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景德镇瓷茶具在釉色上取众之长,尽人工之巧,花样繁多,不断翻新。除了生产五彩瓷外,还创新生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釉。

至此,中国的瓷器茶具由青瓷白瓷、黑瓷到彩瓷,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2.新茶具争妍斗艳

清代的茶具另一个亮点是新材料、新茶具的不断出现,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如福建的脱胎漆茶具、锡制茶具,玉、水晶、玛瑙茶具。四川的竹制茶具、海南的植物(如椰子)茶具等,相继出现,造型独特,各具一派。

3.三才碗的兴起

盖碗虽然产生于唐代,但到清代康熙年间才骤然兴盛,成了茶具的主体。

从宫廷到贵族,再到民间都兴起了这种三件套的“三才碗”。

它寓意着儒家的天地人和的哲理,用它喝茶,有盖利于保洁保温,且内壁渐敛利于茶叶沉积,且能凝氤氲,茶香久不能散。

碗敞口利于注水,内壁渐敛利于茶沉积,托可防止茶水溢出,又避免端之烫手。

用它品茶,一手托碗,一手持盖,先以盖慢慢拨动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使茶汤上下翻动,茶味浓淡均匀,再细品茶香。

展示出端庄沉稳、从容不迫的风度。盖碗不但可一人品饮,也可以代替茶壶,配以小型茶瓯几人品饮。

盖碗多种多样,但较为庄重的是黄釉盘龙盖碗,多为宫廷使用。青花瓷盖碗,多为文人雅士使用。

瓷匠茶心丨都说茶具以青瓷为独尊?白瓷第一个不服

尽管青瓷稳坐古代陶瓷茶器中的第一把交椅,但古人对于陶瓷器,向来都是注重“百花齐放”的。

各种形制、各种款式的茶具,都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茶文化的一部分。

唐琉璃茶碗茶托

这一次,我们要说的,是能和青瓷茶具分庭抗礼的白瓷茶具。

古人说:“南青北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方的白瓷和南方的青瓷,共同主宰了当时中国的陶瓷器市场。

那么,为什么会晚这么多年呢?

开玩笑开玩笑,白瓷比青瓷晚出,当然是因为,烧制难度更大呀!

唐代白瓷

瓷器的颜色,主要是由瓷胎中的铁元素含量决定的。瓷胎含铁量越高,瓷器的颜色就越深。

白瓷瓷胎的含铁量非常低,在1%以内。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用青瓷的数据来作对比:

原始青瓷

所以,回过头再看铁含量1%以内的白瓷,就会发现与原始青瓷比起来,它完全可以说是陶瓷工艺的一次大进步。

尽管白瓷诞生于南北朝后期,但这一时期南北分裂、连年征伐,连中国国土都还没统一,更不要说白瓷的发展了。

真正使白瓷茶具名扬天下的,是唐代。

唐邢窑白釉玉璧底唇口茶盏

唐人饮茶之风盛行。相应地,唐代生产白瓷茶具的窑口也就非常多。除了最著名的邢窑外,还有长沙窑、大邑窑、曲阳窑等,甚至以青瓷闻名的越窑,也精于烧制白瓷茶具。

著名的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称赞大邑窑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在诗里,杜甫认为白瓷“轻且坚”、“胜霜雪”,可见当时白瓷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当看到实物的时候,只能说,杜甫诗歌给我们的期望值太高啦!)

宋大邑窑开片纹茶盏

在唐代,白瓷茶具很普遍、很流行。在当时人李肇写的《国史补》里,有一段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里说的“白瓷瓯”,就是当时流行于天下的白瓷茶碗。

青瓷VS白瓷:千峰翠色与素雪琼浆

对于邢窑白瓷茶具来说,陆羽这个人,绝对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现代陆羽像

仅仅由于他《茶经》里的一句“邢不如越”,导致之后人们在选择茶具时都追捧越窑,把邢窑白瓷打入“第二流”。

然而,世人大多只看到了“邢不如越”,却忽略了陆羽对邢白瓷茶具的赞美:“类银”、“类雪”。

也就是说,其实陆羽对邢白瓷茶具的评价并不低,只是他出于个人偏好(或其他什么原因),更推崇青瓷茶具罢了。

唐邢窑白釉玉璧足茶碗

其实,对于陆羽“邢不如越”的观点,当时就有人表示不服,认为“邢人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这两句诗,出自唐人皮日休的《茶瓯》。在这首诗里,皮日休夸赞白瓷茶碗“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认为青瓷与白瓷平分秋色,都是茶具中的佳品。

唐越窑青瓷碗

唐邢窑白瓷碗

唐代文人的生活,是很风雅的,讲究“琴棋书画诗酒茶”。

白居易喜欢茶,也懂得白瓷茶具的好处所在。“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洁白的茶具能衬出茶汤的颜色,而底下铺着的烧红的炭,则与白瓷茶具交相呼应,色彩对比极佳。

而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也曾写诗说邢窑茶盏“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盛赞邢白瓷晶莹剔透、造型优雅。

大书法家颜真卿,喝茶时也偏爱用白瓷茶具。有一次,颜真卿和一群朋友聚会饮茶,时值月夜,皎洁的月色映照着光洁的白瓷茶碗,整个场景幽雅淡然,一派安闲之气。

其中一名参加聚会的文人叫陆士修,他还为这次茶宴赋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在这样的静夜,配上白如玉的邢窑茶具,可谓几近于茶之道了。

有趣的是,对于风雅的唐代人来说,茶碗可不仅仅是喝茶用的。大唐的乐师们开脑洞,想到在茶盏里盛放不同量的水,然后用“筯”(筷子)轻轻敲击,使之发出如乐器一般的“金石之声”。

这种玩法,并不是后人随便猜测的,有历史记载为证。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筯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

可见,邢窑白瓷茶瓯非但能用于饮茶,还能折射出唐代丰富而有创意的文化风貌,足以成为大唐盛世的一面镜子。

邢窑虽逝,薪尽火传

唐代之后,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的邢窑,由于战乱而没落了。

邢窑虽逝,但白瓷工艺却薪火未绝。很快,同样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定窑、汝窑迅速崛起,并取代了邢窑的地位,双双杀进“宋代五大窑”的名单。

宋汝窑瓷器

比起唐代,宋代的白瓷茶具日臻完美,达到了白瓷茶具工艺的巅峰。例如,下图的北宋定窑牙白划花莲小茶盏,就堪称“质细色白,胎骨匀轻”。

除上沿口一圈外,茶碗通体施透明釉色。内壁刻画莲花的纹饰,外部釉面则有开片纹,做工精细却不浮夸,意境淡雅。

北宋定窑牙白划花莲小茶盏

唐、宋以后,白瓷茶具继续盛行。由于雪白的釉面利于观察茶汤汤色,因而茶人们也常常推崇白瓷。

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就说:“品茶用瓯,白瓷为良。”

明白釉暗花绿彩云龙纹铙式茶钟

总的来说,白瓷的出现虽然晚于青瓷,但它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却丝毫不输青瓷。陆羽之说,固然有他的道理;但我们也不必一味拘泥于“圣人之言”,而抹杀了白瓷茶具在中国历史上散发出的灿烂辉光。

以上内容是关于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铁壶的水温度是多少 铁壶烧水温度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9784.html

使劲推荐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过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

铁壶的水温度是多少 铁壶烧水温度
铁壶的水温度是多少 铁壶烧水温度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的水温度是多少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鹤庆,我的出发地,也是我的归宿地 鹤庆位于哪里
鹤庆,我的出发地,也是我的归宿地 鹤庆位于哪里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鹤庆,我的出发地,也是我的归宿地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

给爱茶者的忠告怎么写 给爱茶者的忠告是什么
给爱茶者的忠告怎么写 给爱茶者的忠告是什么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给爱茶者的忠告怎么写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南部铁壶名家有哪些 南部铁器 铁壶
南部铁壶名家有哪些 南部铁器 铁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南部铁壶名家有哪些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每把壶经历的或许不是一个匠人而是一个历史人 每把壶经历的或许不是一个匠人而是一个历史人物
每把壶经历的或许不是一个匠人而是一个历史人 每把壶经历的或许不是一个匠人而是一个历史人物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每把壶经历的或许不是一个匠人而是一个历史人的优秀文章,是...

日本急须壶的优缺点 日本急须壶的倒茶方式
日本急须壶的优缺点 日本急须壶的倒茶方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日本急须壶的优缺点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假紫砂壶鉴别 真假紫砂壶如何识别
假紫砂壶鉴别 真假紫砂壶如何识别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假紫砂壶鉴别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真假紫...

茶刀原来也有这么多分类的 茶刀原来也有这么多分类英语
茶刀原来也有这么多分类的 茶刀原来也有这么多分类英语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刀原来也有这么多分类的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

宋元时都流行什么样的茶道具呢 宋元时都流行什么样的茶道具和茶具
宋元时都流行什么样的茶道具呢 宋元时都流行什么样的茶道具和茶具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宋元时都流行什么样的茶道具呢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精选茶知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