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汲直壶介绍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汲直壶的由来和汲直壶介绍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有一位古人论做壶他不会,论做官也只是做到了七品县官。
但他设计紫砂壶,交与紫砂艺人制作,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进了紫砂壶艺。
使紫砂艺术进入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开创了文人壶的新纪元,他的名字足以永载史册。
他就是“西泠八家”之一,名噪一时的钱塘才子陈曼生。
提起陈曼生,壶友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曼生十八式”,其实曼生所设计的茗壶,远不止18把。
“十八”在古代是用来泛指的虚数,表示数量多的意思,我们今天所说的曼生十八式,是沿袭古人叫法。
成书于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收录的曼生壶就有26把。据考证,曼生壶至少有40多种式样。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曼生十八式中的汲直壶。
汲直壶的故事大汲直壶
而将这种精神贯彻到器物之中,古来有之,但是如果说在紫砂中有这样一把最直道的壶,那一定非“汲直壶”莫属。
底槽清 汲直壶
汉武帝时的大臣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张晏曾说过“汲黯方直,故世谓之汲直”。这句话的意思是,汲黯做事情很正直,所以当时大家都简称他汲直。
大汲直壶
曼生读《汉书》,感叹汲黯常直言切谏,曾指责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由此萌生了创作“汲直壶”的想法。壶身呈直筒式,折肩短颈、流嘴挺拔,随性扣把,宛若耳状。
大汲直壶
汲直壶表现出气韵深沉、浑厚大气的气质,同时还多了一份富丽飘逸的美感。
又似乎是汲直本人身上传达的是一种刚劲正直、敢于向他人谏言的正义精神!
玩壶享受的就是尽情把玩,放在手中盘弄的感觉。养壶,追求的就是温润如玉的包浆,和养成后的成就感!
那怎么才能把紫砂壶盘出完美包浆呢?
紫砂壶的“包浆”有三种成分构成:第一种:是紫砂壶其本身泥料经风化、衰变而形成,形成这层“包浆”只能靠时间,不是想养就能养起来的。
第二种:是长年泡茶之后,经过无数次吸纳、沉积,茶水侵入壶表而形成。这种“包浆”是茶壶所特有的。
在养壶的过程中,紫砂壶的表面变化来自如下方面: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如何正确养好紫砂壶1、新壶使用时应首先开壶,除去新壶的烟土味和洗除污垢即可使用。
2、旧壶重新使用,应做到每次冲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开水洗涤残汤,以保持清洁。
3、注意壶内茶垢。有些人泡用完后,往往只除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存在茶壶内随壶阴干,日久后累积茶垢。但如果维护不当,壶内就易生异味。所以在泡茶前应以滚沸开水冲烫一番。
4、把茶渣存在壶内养壶,这种方法不可取。茶渣闷在壶内易发酸馊异味,有害于壶,饮后也有害于人体健康。
5、壶在使用时应做到经常擦拭,并应不断用手抚摸。久后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陶本身的自然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无穷。
6、清洗壶的表面时,可以用手加以擦拭,洗后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又无异味处阴干,久而久之,你自然会与这把紫砂壶发生深厚感情。
朱泥,是紫砂红泥类泥料中性能较为特殊的一类红泥,被人们誉为紫砂红泥中的精品泥料。
朱泥矿料主要产于嫩泥矿中,原矿一般位于山表黏土层或架土和嫩泥矿层之间,它由青白色的嫩泥风化而形成的一种嫩泥矿料,矿料呈泥块状,收缩率要远高于一般的红泥。
朱泥根据风化后原矿的外观色泽,有人将其称为金黄朱泥和鹅黄朱泥;根据出产地,又称为黄龙山朱泥、赵庄朱泥、小煤窑朱泥等。
黄龙山鹅黄朱泥
产于宝山矿区墨绿泥层与黄石岩壁之间,偶然出现,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浅黄色泥性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因泥色纯正细腻如鹅蛋黄,故习惯称为“鹅黄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微暗红色,胎质纯正温润,呈梨皮状,表面颗粒质感较强,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黄龙山朱泥
夹存于墨绿泥层与黄石岩层之间,含矿量较少。矿料外观呈黄色、浅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矿料上有少量和墨绿泥贴层的淡墨色状。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微暗红色,胎质纯正温润,呈梨皮状,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黄龙山紫朱泥
产于浅表黄石岩层下部贴层,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呈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矿料上有少量的白色状及与上部黄石贴层的暗红色状。因烧成后胎质呈紫红色调,故习惯称为“紫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胎质纯正油润,质地坚结,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赵庄鹅黄朱泥
产于嫩泥层下部,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淡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因泥色纯正细腻如鹅蛋黄,故习惯称为“鹅黄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极窄。极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因此对各个环节的工艺要求极高。一般烧成1120℃左右。烧成后呈朱红略泛桔光,胎质细密坚结,呈微梨皮状,表面温润透明,色泽效果纯正细腻。
赵庄金黄朱泥
矿料外观呈浅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表面有与下部青泥贴层的淡灰绿色状及少量亮黑色状。因泥色呈黄色微透红的金黄色调,故习惯称为“金黄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因此对各个环节的工艺要求较高。一般烧成1120℃左右。烧成后呈红色微透黄,胎质细密坚润,呈梨皮状,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小煤窑鹅黄朱泥
产于嫩泥下部贴层,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淡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因泥色纯正细腻如鹅蛋黄,故习惯称为“鹅黄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极窄。极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因此对各个环节的工艺要求极高。一般烧成1120℃左右。烧成后呈橙红色调,胎质细密坚结,呈微梨皮状,表面温润透明,谷皱周身,胎质中黄色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纯正细腻。
小煤窑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红色调,胎质坚结明润,呈梨皮状的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小煤窑紫朱泥
矿料外观呈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矿料上有与上部面头嫩泥及下部红金底板嫩泥贴层的灰白色状和浅暗红色状。因烧成后胎质呈红中透紫,故习惯称为“紫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烧成后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暗紫红色调,胎质纯正细腻,柔润光滑,色泽效果细致动人。
红卫小煤窑朱泥
产于嫩泥层下部,含矿量较少。矿料外观呈浅暗青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矿料上有与上部嫩泥贴层的灰白色状及受下部煤层影响形成的黑色状。
制作时泥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红色调,胎质坚结温润,呈梨皮状的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红卫朱泥
矿料外观呈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表面有与上部嫩泥贴层的灰白色状。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红色调,胎质坚结光润,呈细梨皮状的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以上内容是关于汲直壶介绍和汲直壶的由来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梅桩壶都是全手工的吗 梅桩壶价格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汲直壶介绍 汲直壶的由来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8589.html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汲直壶介绍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汲直壶的...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梅桩壶都是全手工的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抛光工艺叫什么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敲击声音辨别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故宫藏紫砂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故宫馆...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黑料紫砂壶好不好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黑...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不同的泥料搭配不同的茶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历代制壶名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制壶视...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宠的寓意及摆放讲究图片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一块紫砂瓦片,居然拍到了九十多万块钱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