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 茶具的演变历程_茶知识_茶知识

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 茶具的演变历程

时间:2023-08-05 18:14:13 作者:冷雨夜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的演变历程和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 茶具的演变历程1

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 茶具的演变历程

中国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或喝酒的器具。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那是没有专用茶具,就像无专门的“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对饮茶已比较讲究,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

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

3、第一个专用茶盏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

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

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具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而陆羽写成了的《茶经》,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的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

碗和盏的区别是:碗大,盏小;碗可以吃饭、喝酒,盏只能用于喝茶。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浅盘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

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

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

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窑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

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黑釉的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

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

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手,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水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叙述。

4.茶壶的前身一一汤瓶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

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

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至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且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点茶法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茶历经千年,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对中国人而言,茶已经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茶巾的妙用与叠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用麻、棉等纤维制造,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公道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的茶水。平时冲泡工夫茶时,茶具置于茶盘中,倒茶时如不擦干壶底,沾着的水就难免会顺着一直流到壶嘴再滴入杯中。就算是干泡台,倒茶时壶嘴亦会有流下的水,不加擦拭,便会影响桌面整洁,残水累积后,也可能会附于茶具底部,随着倒茶的动作,流入杯中。

所以一般在出汤前后,斟茶前后,我们都需要将拿起的茶具底部在茶巾上轻蘸一下。这样就防止了杂水进入杯中,不会使饮茶人产生不洁之感,也会使客人觉得更受尊重。

在冲泡结束后,茶巾也用来清洁整个茶盘或茶台,擦干水渍,再清洗和晾干。正式的茶艺表演中,有时会将这一步清洁茶台也算作是重要的收尾,要求茶台干净,茶具归位整齐。

再者,紫砂壶的日常护理中,也是少不了茶巾,茶叶旦一般会另外准备一块来专用。用于平常的冲泡过程的辅助,和清洁后拭净壶表的水珠,晾干壶身时也搁置其上。

其实,单手掌控不好茶壶或者盖碗,或者是臂力不足时,也有人会将另一手握着叠好的茶巾轻抵在底部拖着。如此,也是尽力保证冲泡无误,动作也显得较为优雅。

茶巾,是整个冲泡过程中的重要用具,若是能叠得仔仔细细地放在一旁,更显得冲泡过程的精致仔细。茶艺表演中,茶巾的折叠是有专门的教学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几种常用的折叠方法。

很多茶友都喜欢上图这样的简便折法,即两次对折即可。

像叠被子的第一步一样,以平行的两条折线,将茶巾分成三部分,两边向内折入。完毕后,将不漏出茶巾边缘的一面朝下,置于冲泡者身前即可,也是一种十分简单的折法。

可若是要将茶巾拿起来,擦拭茶具底部的话,上面两种折法明显都不太适用,我们需要将茶巾叠成更小巧的样子。下面茶叶旦就讲讲茶艺中经常用到的茶巾折法。

若是茶巾不大,我们可以将第二种折法中,像叠被子的第一步一样,叠成一长条的茶巾,再次分为三等份向内折即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摆放时,需要将没有缝隙的完整一面朝向客人,另一面朝向自己。

若是茶巾偏大,用上面这种三折法折好后,茶巾还是比较大,不方便取用,我们可以尝试四折。先将茶巾分为四部分,把最两边的1/4部分向内折,再横向将其分为四部分往内折,也是类似于叠被子的方法。

所谓技多不压身,上面几种折叠方法大家都可以掌握好,适应不同的情境。一场完整的茶艺表演,或是精巧雅致的冲泡,细节的部分也是完全不能忽略的,茶友们可不要小看了小小茶巾哦。

茶桌上常见的六种茶具,很多人却都用错了

茶道六君子,最早是指六个人。

苏东坡在《送周朝义守汉州》中写到:“茶为西南病,氓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

说的李杞和李稷身居高官,却垄断茶叶经营,禁止茶商经营,导致众人道路以目。

师道、正儒、张永徽、吴醇瓮、吕元钧、宋文辅等六人,不忍苍生受苦,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不料却反丢了乌纱,被贬官流放。

然而,正义之声势由此而壮。不久后,朝廷开始允许茶叶通商。六人之行事,体现了“为生民请命”的君子情操,由此被文豪苏轼由衷称赞为六君子。

茶人亦是感激,遂把茶桌上必备的六件茶具雅称为茶道六君子。它们分别是茶筒、茶漏、茶针、茶夹、茶则、茶匙。

茶道六君子沿用千年不废,背后掌故却已鲜为人知。它的使用方法,一些接触茶不久的朋友也不甚了解。

茶 筒

茶人亦是感激,遂把茶桌上必备的六件茶具雅称为茶道六君子。它们分别是茶筒、茶漏、茶针、茶夹、茶则、茶匙。

茶道六君子沿用千年不废,背后掌故却已鲜为人知。它的使用方法,一些接触茶不久的朋友也不甚了解。

茶 漏

茶漏,上口大下口小,形状为中空的漏斗状。功能等同于漏斗。

遇到口较小的茶壶,投茶时干茶可能会掉落在外边。此时就可以在壶口上放一个茶漏,就可以轻松避免茶叶散落到外。

很多人会混淆茶漏与茶滤。茶滤是过滤茶渣时用的,一般放在公道杯上,用于出汤时滤掉茶渣,让公道杯中的茶汤更清澈。茶滤不在六君子之列。

茶 针

茶叶有时会将壶嘴堵住,而茶针可以疏通堵塞在壶嘴的茶渣,让出汤更为畅通。

另外,干茶投入到盖碗或者茶壶后,我们还能借助茶针调整干茶的层次,让条形完整的茶在上面,略细碎的茶在下面。

茶 夹

茶夹,主要是用来夹杯子的。比如给客人递茶、清洗茶杯时,借助茶夹来夹品茗杯,既能避免烫手,也更干净卫生。

另外,茶叶泡完后如果茶壶里残留一些茶渣倒不出,可以用茶夹将茶渣夹出来,既方便又卫生。

2023年的杭州宣传片上,茶艺师用茶夹拨茶,被茶界广为批判,损害了“杭为茶都”的美誉。茶友们亦要注意不用把茶夹和茶匙弄混。

茶 则

茶则也叫茶勺,用于将茶叶从茶叶罐导入到茶荷中,它能够深入茶罐深处,轻松取茶。

使用茶则可避免徒手取茶时手上的水或污渍沾染茶叶,防止茶受潮变质等。

另外,在品鉴茶叶时,可以用茶则将茶叶从审评杯倒出到叶底盘上,供人观察叶底。

茶 匙

茶匙,主要是将茶则上的茶叶拨到盖碗或茶壶中,或者喝茶后将茶壶里的茶渣拨出来,方便又卫生。

现在的茶道六君子材质繁复有陶瓷的、金属的、竹木的……但个人还是喜欢竹制六君子。

竹子正直而有气节,坚韧挺拔、不惧寒暑,超然独立于天地,却虚怀而善群。竹的清雅意韵,与君子典故更相近,与茶香更相得益彰。

茶友您呢?喜欢什么材质的茶道六君子?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和茶具的演变历程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刘忠泽紫砂壶 刘忠泽壶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 茶具的演变历程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8502.html

使劲推荐

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 茶具的演变历程
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 茶具的演变历程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内涵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

刘忠泽紫砂壶 刘忠泽壶
刘忠泽紫砂壶 刘忠泽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刘忠泽紫砂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刘忠泽...

宜兴紫砂壶是不是假的太多了 宜兴紫砂壶的套路
宜兴紫砂壶是不是假的太多了 宜兴紫砂壶的套路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宜兴紫砂壶是不是假的太多了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

关于紫砂壶的考证书有哪些 紫砂壶怎么考证
关于紫砂壶的考证书有哪些 紫砂壶怎么考证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关于紫砂壶的考证书有哪些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

井栏壶的诗句 井栏壶的寓意
井栏壶的诗句 井栏壶的寓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井栏壶的诗句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井栏壶...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紫砂壶越养越暗淡什么原因造成的 紫砂壶越养越暗淡什么原因呢
紫砂壶越养越暗淡什么原因造成的 紫砂壶越养越暗淡什么原因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越养越暗淡什么原因造成的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

紫砂壶这些作假手段,你知道吗 紫砂壶作假有哪些套路
紫砂壶这些作假手段,你知道吗 紫砂壶作假有哪些套路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这些作假手段,你知道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紫砂大师黄玉麟简介 紫砂壶大师黄玉麟
紫砂大师黄玉麟简介 紫砂壶大师黄玉麟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大师黄玉麟简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十大经典紫砂壶型排行榜价格 紫砂壶大师排名大全 名单
十大经典紫砂壶型排行榜价格 紫砂壶大师排名大全 名单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十大经典紫砂壶型排行榜价格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

紫砂壶款识辨伪的意义是什么 紫砂壶款识辨伪的意义和价值
紫砂壶款识辨伪的意义是什么 紫砂壶款识辨伪的意义和价值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款识辨伪的意义是什么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

精选茶知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