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建盏 何谓建盏_茶知识_茶知识

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何为建盏 何谓建盏

时间:2023-08-05 16:03:55 作者:次仁拉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何为建盏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何谓建盏和何为建盏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何为建盏 何谓建盏1

何为建盏 何谓建盏

·

·

宋,是一个现代文人多有羡嫉的时代,昔时雅士与友人品茶论道、琴酒诗歌,多得自在,甚至有个不专心做皇帝勤于政务,却醉心于艺术雅玩的宋徽宗,而且玩得有声有色,不仅在书法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体,更是凭着对茶的喜爱,对茶道做了反复研究,最后将所得写入《大观茶论》,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独到,论述尤为精彩,给世人用文字演绎了最标准、最雅致的点茶法。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部分] 

所谓点茶法,“点”就是用沸水将茶末点化成茶汤的意思。点茶的程序需要先从茶饼上取下一块,用密纸包住,从外面加以锤捣,然后再用茶碾碾碎,过筛后就开始煮水,待水沸后稍等一会,再去冲点,可以保证茶味甘甜,而接下来的点茶需要在茶盏中进行,取定量的茶末于盏中,注入少量的水将其调成膏状,再用更多的水冲点,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搅动,叫做“击拂”,这时茶面上出现乳白色的浮沫,浮沫的颜色和持久度成为衡量茶品好坏的标准。在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贡茶产地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的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规则特点,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项有趣的竞赛——斗茶。

刘松年[斗茶图部分] 

宋代斗茶成风,整个社会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斗茶的发烧友,在建安贡茶产地尤甚。大书法家蔡襄的茶学专著《茶录》中有段提到建安的斗茶:“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也就是说,点茶后在茶面上形成的浮沫,以色白和泡沫持久为优。有趣的是类似现代在咖啡的泡沫上做画一样,宋代文人在分茶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巧妙的搅拌,在茶沫上画出禽兽鱼虫、山水人物的图案,更有甚者可以在茶沫上作诗,称为“水丹青”,苏轼就曾写诗称赞分茶技艺高超的谦师和尚:“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由于宋代茶色尚白的传统,所以建安地区产的黑釉茶盏不仅利于观察茶汤上面的浮沫,更是衬托茶色之白最好的器具。

建安的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给朝廷。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被烧制出来,除了乌金釉盏,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点可以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盏得到证实。

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兔毫盏 

事实上,建盏的烧制地点与宋代最大的贡茶产地都是在武夷山下的建安,无独有偶,在紫砂兴盛的明代,宜兴附近的阳羡山上同样也出产闻名天下的阳羡茶,似乎烧制有名茶具的地方,总有一方名茶在其左右,茶具因茶而生,茶因茶具而更显其真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是北苑茶园和斗茶的盛行成就了建盏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因为在距离建安不远的江西边境,吉州窑也盛产黑釉茶盏,但在当时的名气却远没有达到建窑的高度,或许正是因为那里没有类似建安那样的茶文化和大众化的斗茶习俗。

可以说,因北苑茶园的繁荣和斗茶的盛行带动了建盏烧制大规模化,然而也因为北苑茶园和斗茶的衰落而渐渐走向消逝。北宋末年,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被金人所俘,统治者被迫南下迁都临安,政权的南移使得建盏进一步得以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但风雨飘摇的南宋最终被元人所灭,从此改朝换代,北苑茶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明代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因警戒宋朝奢靡之风而取消了团饼的进贡,一种更能保留茶叶原香的散茶泡制方法(即现代人的饮茶方式)渐渐取代了团茶普及开来,建盏也结束了它最为辉煌的时代,被人慢慢遗忘,直至清代完全断烧。

近30年来,随着建窑遗址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盏成品和残片,建盏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有烧制陶瓷经验的手艺人通过长期的摸索,基本恢复了烧制建盏的方法,产品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的茶盏外,也有茶壶、茶叶罐和花插等新品种。建盏在当今的茶文化中,不仅仅扮演实用茶具的角色,还是人们品茗之余谈论的对象。它们是茶具,还是有收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寻访建盏

2023年12月,我们前往建盏曾经的主要烧制地点: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因为天气太冷,坐着小三轮的我们一路上冻得直哆嗦。穿过一条山路到达后井村旁边的芦花坪建窑遗址后,我们有点震惊,瓷片和匣钵满山遍野,堆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山路两旁随处可见,小河里也有瓷片,而这里还不是唯一的一处窑址,可见建盏曾经兴盛到什么地步。

水吉镇后井村窑址 

我们震惊之余也发现了些许异样,这里的几座山都被挖得乱七八糟,后井村民每天三五成群挑着扁担、簸箕和锄头等工具,开着摩托车聚到窑址上,各自寻个“宝地”开始了一天的挖盏工作。村里的很多人靠挖盏为生,高峰时每天有两三百人在挖,场面何其壮观!前几年,有一家人挖到了9个品相完好的“供御”建盏,一下子发了大财,这事在村里炸开了锅,挖盏更成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赚钱手段,他们大概都想着同样的好事落到他们头上,但大多时候挖出来都是一些没有底款,有缺陷的盏,卖给城里专门收盏的人,运气好的话一天分得几百块不成问题,但对窑址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挽回的,当地政府前几年曾采取措施严禁村民挖掘窑址,有一段时间没人敢去挖,后来又放松了,部分窑址就在村民的田地下,他们挖自己的田地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政府也没什么办法,便只能放任。

挖盏的村民,天气太冷烧材取暖。 

堆积如山的瓷片和匣钵与裸露的红色泥土混杂着暴露在外,“挖盏人”早已习以为常,挖出来的匣钵连同建盏碎片用簸箕一装,用扁担挑着往山下倾倒,如此对待文物,让我们有些触目惊心。在村民眼中,挖盏只是为了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谋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他们还给我们讲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那时并不知道田里和山上随手都能挖出来的这些黑色茶碗在现在能这么值钱,还把它们拿到城里,一个旧建盏换一个能用来吃饭的新碗,他们边说边感慨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他们也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同样的感慨呢。

碎匣钵和参杂其中的碎瓷片 

站在芦花坪上向远处望去,在对面一座裸露的山腰上,有一条依山而建的长龙型建筑,便是宋代烧制建盏的龙窑遗址,龙窑的顶棚是新修的,下面的老砖和窑炉结构已经所剩无几。为了保证大批量的供应,宋代建窑除了建造数量众多的龙窑之外,烧制建盏的龙窑长度也要求很长,最长有130多米,每次能烧10万件,已经发掘的龙窑遗址只是建窑龙窑遗址的冰山一角,昔日窑火连天,商贾云集的景象早以逝去,此时,眼前只有“挖盏人”忙碌的身影和倾倒碎匣钵和瓷片发出的“哗啦啦”的寂凉。

宋代龙窑遗址 

我们随手捡了一些碎瓷片,准备拿回去好好研究一番,并开始向“挖盏人”打听窑址附近是否有烧制建盏的手艺人,有个人说后井村有一个,可以带我们去。

拾到的建盏残片 

走了十几分钟的路,我们来到后井村唯一一个烧制建盏的手艺人——吴立勇家里。吴师傅以前在上海开旅馆,后来不做了,回到老家,那时村里的男人都在挖盏赚钱,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听别人说烧制建盏难度很大,吴师傅有点不相信,决定试试,试过了才知道别人的话所言非虚,要烧制出品质优良的建盏难度非常大。刚开始烧制的时候基本窑窑报废,即使现在,吴师傅还是没能完全掌握建盏的烧制方法。“昨天就烧废了一窑”吴师傅指着旁边的建盏说道。

吴师傅的作坊 

吴师傅只烧兔毫盏,采用窑址附近开采的瓷土和矿石釉料,试图使用和宋时接近的原材料,烧制和宋代兔毫盏相似的效果。他的很多客户都是做古董生意,经常去他那里买兔毫盏,然后做旧放到市场上当做旧盏来卖,赚取高额利润。的确,我们通过对比,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和旧盏瓷片在斑纹分布、触摸手感以及碗足周围胎体的处理上很相似。

有一点比较遗憾,吴师傅不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形的方式,而是使用模具或压坯,然后再手工俢坯,陶瓷制作少了手工拉坯这道充满艺术化的工序,让人觉得失色不少。

含铁量很高的瓷土 

在作坊的一个角落,我们看到了烧制建盏的瓷土,颜色红中带黄,听吴师傅说,瓷土是用四种不同的土配制而成,含铁量很高。超过1300°高温烧制好的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含砂粒较多,露胎处手感较粗糙。

釉料矿石 

施釉 

做好的釉水颜色偏红,黏性强,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流动性强,低温时结晶生成各种奇特的斑纹,斑纹在不同光线下色泽和明暗也不同,变化丰富,非常美。施釉时,用手捏住圈足,胎体倒置斜着侵入釉水,在釉水中停留一段时间,让釉水渗透进胎体,直到胎体挂上足够厚的釉。吴师傅直接用阴干后的胎体施釉,而不是常用的先低温素烧后施釉再高温烧制的做法。这点做法也比较传统。

施完釉等待入窑烧制 

陶瓷制作被形象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在前期的瓷土制作、成形、釉水配制、上釉等充满手艺人手工痕迹的工序之后,就进入烧制环节,这个环节手艺人不能直接控制,而是通过控制窑炉的温度来控制火候,从而影响最终的烧制结果,可以想象结果是充满不确定和未知的,进窑的时候怀着满满的期待,希望烧出满意的作品,有时候遂愿了,有时候由于前后温度控制不好,虽然只差一点点,但出来的结果不甚满意,甚至全部烧坏了,更有甚者觉得天气和环境温度也会影响烧制的结果,古代采用龙窑烧制,这点应该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大部分手艺人采用电窑烧制,温度可以精确控制,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没办法保证成品率,手艺人只得反复尝试,摸索出规律,提高烧制成品率。

满屋顶的兔毫盏 

吴立勇师傅为了烧出他心中认为好的兔毫盏,基本每天一窑,但大部分都是不满意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堆满了整个楼面。很多要求不是很高的客户,向吴师傅买盏就直接上楼顶自己挑。

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 

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和宋人烧制的颇为相似,他的目标是烧制出几乎可以乱真的兔毫盏。兔毫盏在宋时是最具代表的建盏产品,在黑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斑纹,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有“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其中以“银兔毫”最为名贵。

我们照例从手艺人那里买了一些样品带走,告别吴师傅,去往水吉镇上,寻访那里的建盏手艺人。水吉镇上目前有三个建盏作坊,熊忠贵师傅的作坊就在车站对面,很好找,他的制作作坊在自己住宅的最后一层,我们请求参观作坊,他爽快地答应了。

作坊一角 

熊师傅烧制出来的银毫盏据说销量不错,和传统的银毫盏不同,釉面浮着一层银光,比较生硬,缺少传统银毫盏釉面的层次感和变化。后来请教了一些人,他们说烧制过程可能使用了化学釉,分两次烧成,而真正的银毫盏较为难得,因烧制温度较高导致瓷胎变形率大,成品可遇不可求。

熊师傅烧制的银毫盏 

蔡炳龙是水吉镇上令一位建盏手艺人,人称“建盏龙”,他是蔡氏建盏三兄弟之一,原来是烧大水缸的,研究了20多年建盏,擅长烧制油滴盏,所谓油滴盏,就是釉面密布着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故得名。蔡师傅烧制的蓝油滴盏随着阳光强弱与观察角度的变化,釉面的色彩也不断变化,美不胜收。据他描述主要靠釉料的配方和烧制的火候,釉料要用矿釉,烧制的火候要恰到好处。从他烧制的建盏产品来看,经过长期的摸索,蔡师傅已经成功掌握了烧制建盏的方法。

蔡炳龙师傅烧制的油滴盏 

正当我们提出参观他的制作作坊时,蔡师傅果断拒绝了。每个建盏手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制作方式,特别是那些已经做出市场上公认的品质优良的建盏手艺人,他们绝不会轻易公开自己的制作作坊,因为一旦被同行人看到,那么他的烧制方式基本就被人知道了。虽然我们外行,也无意去偷学人家的烧制方法,但我们理解这种行为,也是因为有了这些秘密,建盏烧制才会像它的斑纹一样保留它们那份独有神秘感。

说到市场上公认的优秀建盏手艺人,目前有蔡氏三兄弟、南平的孙建兴、福州的李达等少数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已经确立了领先地位,所以对陌生人的拜访比较敏感和防备,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没去拜访他们。但总的来说,建盏烧制的方式基本类似,只在细节处有差别,也正是这些细节决定最后的烧成品质,而那些优秀的手艺人一生探索和守护的就是这些烧制细节,没有理由不把他们当做秘密。

建盏的盏形分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建盏的釉色分类

除了前面提到的乌金釉盏、兔毫盏和油滴盏外,常见的建盏还有鹧鸪斑盏以及极其难得的曜变斑盏。

乌金釉盏是建窑早期的产品,釉面乌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也有显黑褐色和酱黑色的,没有斑纹或者斑纹不明显,釉面普遍较厚。“色黑而莹润,上乘者亮可照人”,早期建盏多属于此类。

鹧鸪斑盏,因有和鹧鸪鸟胸前的羽毛相似的斑纹而得名,大概分两种,一种鹧鸪斑盏有点像油滴盏,斑纹合而不聚,不像油滴盏的斑纹连成一片,烧制过程偶然性很强,极难控制,目前只有极少数人能烧制出,做得比较出色像福州的建盏手艺人李达;另一种鹧鸪斑属于黑釉上二次点白釉的结果,烧成相对容易,成品有点不自然。

藏于日本的鹧鸪斑盏 

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的曜变斑盏 

建盏以及江西吉州窑产的黑盏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庄重的黑色加上静谧的斑纹,非常符合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人非常重视,曾从中国大量进口,漂洋过海,其中不乏精品,它们在日本安静地度过一段很长的历史,传承有序,直到现在依然让人赞叹不已。而在中国的建盏则随着政权的不断更迭,也随之消亡,这也许就是精品建盏目前大部分在日本的原因所在。

建盏虽然斑纹繁多复杂,但一点都不喧嚣,在黑色釉面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神秘。虽然沿袭宋时的艺术风格,但这种感觉在当代看来依旧充满活力,毫无过时之感,中国的很多手工艺面临怎么向当代审美和生活方式转化的问题,而我们认为建盏目前并没有这个问题,器形是经典的,自然形成的釉面本身就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本文来源于智慧收藏,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为什么很多紫陶壶都比较重?

文 / 转山

紫陶壶偏重,换句话说就是坯体偏厚,其实是匠人们刻意制作得偏厚一些。为什么紫陶壶坯体要刻意做得厚一些,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减小烧制时的变形风险

“建水紫陶”是大家都知道的名称,其实在陶的分类上,它还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叫法:高温无釉细陶。关键就在“高温”和“细陶”两个词上。

紫陶泥料目数高,细若膏状,不含砂或含砂极少,可塑性不强。因此紫陶的成型大多采用手工拉坯的方式,而不适于采用紫砂常见的打身筒、镶身筒的成型手法。

这样的泥料性质,直观的感受就是比较柔软,物理硬度不够。因此制作过程中变形的风险较大。

同样,在烧制时,变形的风险也比较大。紫陶烧制温度超过1100℃,达到烧结点时,壶体通红,处于半液态形式。这时候的紫陶最脆弱,如果坯体偏薄,变形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因此,为了在制作和烧制时减小变形的风险,紫陶壶大多坯体偏厚。

二、便于刻填装饰,减小损坏风险

刻花要求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满足后续的填泥和精修坯。如果坯体偏薄,容易刻穿,一件作品也就废了。

填泥时压泥和削刮两道小工序都要用到比较大的力量,如果坯体偏薄,也容易导致被压变形。

因此,为了减小刻填装饰时的损坏风险,紫陶坯一般都会刻意做得偏厚一些。

对紫陶坯做偏重(偏厚)的处理,目的在于制作出不易变形、装饰精美的作品。当然,这种刻意的处理也有一个度,不会影响大家的正常使用体验。

 

如何妥善保存紫砂壶,延长它的使用时间?

一把紫砂壶能用多少年?紫砂壶有寿命吗?紫砂壶的使用没有年数限制,只要不磕碎,如果保养的好,可以一直用下去。

什么会影响紫砂壶的寿命?

一、摔

紫砂壶特别怕摔。

对于陶瓷类产品来说,一旦摔坏就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即使是用锔瓷或金缮等方式对摔坏的紫砂壶进行修复,留下的也只有残缺美了。那么如何防摔呢?

倒茶水时要将另一手指按在壶钮或壶盖上,动作不可过大。

倒茶的过程中壶不离手,有很多时候掉壶盖就是在倒茶的时候发生的。

切忌模仿卖壶商人玩的那些盖不掉、盖嘴倒立等小花样,这些都是骗人的小把戏,别一不小心就把爱壶给毁了,得不偿失。

尽可能放在高处、或柜子里,小孩碰不到的地方,更不要让粗手粗脚的马大哈类的人去碰壶。

二、油

喜欢玩紫砂壶的人都知道,紫砂壶经过长时间使用之后,表面会有一层含蓄内敛的光泽,俗称“包浆”。

但需要明白的是,紫砂壶的“包浆”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油腻”是有很大不同的。

而且吸附性强劲的紫砂壶也十分害怕油烟,所以更不能为了让紫砂壶看起来更有光泽而将其表面涂抹上各种油脂。

紫砂壶的光泽,是养出来而不是抹出来的。

紫砂壶一旦沾染到油脂,就容易发出“贼光”,易养出带有花斑的壶。壶体的内外均不可沾染到油脂。

每次茶事活动,都需净手弄茶,一是使茶免受异味污染;二是茶壶能得到良好的保养。

在喝茶的过程中,用洁净的手对砂壶摩挲、把玩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点:大多数人家里,油烟最大的地方就是厨房;所以,要想让紫砂壶越养越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让紫砂壶远离厨房。

三、味

所以,紫砂壶一定要远离厨房、厕所等异味较多的地方。

四、洗洁剂

强烈建议您不要用化学洗洁剂清洗,绝对不能用洗碗精或化学洗洁剂刷洗紫砂壶。

不仅会将壶内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会刷掉茶壶外表的光泽,所以应绝对避免。

如果一定要清洗,建议你用食用小苏打清洗。

五、抛光布或者钢丝球

紫砂壶有污渍时,不要用含金刚砂的抛光布或者钢丝球清洗,虽然用这些东西清洗很快,但这样容易破坏壶表面结构,留下划痕影响美观。

最好的工具是棉布,即使用这些工具也不能用蛮力。

有些花货紫砂壶,壶身造型比较复杂,清洁的时候花纹不易处理,可以选用齿浪型牙刷进行处理。

六、温差大

平时泡茶,一般是采用80至100度的水为主;另外,一般紫砂壶的烧制温度是在1050至1200度之间。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如果遇到短时间内温差过大(骤冷骤热)的情况,有些紫砂壶容易产生爆裂现象(特别是薄胎紫砂壶)。

所以,平时空闲不用的紫砂壶,不需要放入冰箱保鲜、更没必要放入微波炉高温杀毒,只需常温放置就可以。

七、暴晒

紫砂壶平时在使用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冷热变化非常大的状态,但由于其结构比较通透所以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尽量避免把茶壶置放于阳光下暴晒,不然会对壶体表面的光泽造成一定影响。

平时清洗之后的茶壶,也不需要拿去晒干,更不能拿去烘干,只需置放于阴凉的环境中自然沥干就可以。

怎么延长紫砂壶的寿命?

一、紫砂壶放在哪里好?

紫砂壶千万不要长期置放在藏品柜子里,也不要和其他器物放在一起,因为紫砂怕”沾染“,很娇气,容易受其他气味的”勾引“而吸附上身,以致泡茶的时候,味道怪怪的。

如果放置于太潮湿或太干燥的地方,对紫砂壶来说也不太好,容易影响紫砂壶的气味和光泽。

另外,紫砂壶属于易碎品,家里如果有小孩的话一定要将心爱的紫砂壶放在安全的地方。

一旦碎了,想修补是可以的,但是总有一道伤疤,您说是不是?

二、一壶只泡一种茶

有的人为了省事,总喜欢泡过铁观音后,把壶里的茶叶渣倒掉后,用水清洗一下,然后泡上普洱茶。

可是,你这样做,就不正确啦!因为紫砂壶上的气孔里注满了铁观音的味道,铁观音虽爱干净,但最喜欢普洱这个“黑铁头”,一遇见就相互串味啦!

正因这个原因,所以我们一般建议“一壶一用”,即一把紫砂壶只泡一种茶。

因为泡的茶种类一多容易串味,影响喝茶的口感,同时对紫砂壶的光泽也会有一定影响。

三、使用频率要适当

对于一些老茶客来说,一天到晚喝茶可以说是见怪不怪;而一些喝茶时间不长的朋友,可能还没养成规律性的喝茶习惯。

如果是用紫砂壶泡茶,那么建议你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泡茶频率、做到持之以恒;

因为泡茶频率太低的话紫砂壶容易过于干燥,而使用频率太高紫砂壶会一直处于潮湿环境中,处理不当的话容易有异味。

所以,如果是要养壶,那么最好能够保持“每日一泡”的使用频率。

四、不用冷水用热水

一把紫砂壶从烧制完成开始,建议从开壶到冲泡、清洗等过程,都不要用冷水,原因是未经烧煮过的水大多水质偏硬、杂质较多,用于润壶、泡茶都不太合适。

只使用热水而不用冷水来养壶,还能让壶体保持较为恒定的温度,对于泡茶也有好处。

总的来说,紫砂壶的使用没有年数限制,一个爱壶之人必定会保护好它,为它延寿!

以上内容是关于何为建盏和何谓建盏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该如何选择适合的紫砂壶型 该如何选择适合的紫砂壶呢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何为建盏 何谓建盏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8427.html

使劲推荐

何为建盏 何谓建盏
何为建盏 何谓建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何为建盏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何谓建盏和...

该如何选择适合的紫砂壶型 该如何选择适合的紫砂壶呢
该如何选择适合的紫砂壶型 该如何选择适合的紫砂壶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该如何选择适合的紫砂壶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

用于收藏的紫砂壶用了好?还是不用好? 紫砂壶收藏的几大误区
用于收藏的紫砂壶用了好?还是不用好? 紫砂壶收藏的几大误区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用于收藏的紫砂壶用了好?还是不用好?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

喝白茶有什么好处? 喝白茶对心脏有好处吗
喝白茶有什么好处? 喝白茶对心脏有好处吗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喝白茶有什么好处?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紫砂壶最经典壶型 紫砂壶十大经典
紫砂壶最经典壶型 紫砂壶十大经典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最经典壶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你的壶上刻什么才能不显落俗套呢 你的壶上刻什么才能不显落俗套的英文
你的壶上刻什么才能不显落俗套呢 你的壶上刻什么才能不显落俗套的英文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你的壶上刻什么才能不显落俗套呢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

蒸茶器和煮茶器的区别 蒸茶器好还是煮茶器好
蒸茶器和煮茶器的区别 蒸茶器好还是煮茶器好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蒸茶器和煮茶器的区别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七大茶具 中国十大茶器
七大茶具 中国十大茶器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七大茶具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中国十大茶...

什么叫做三才盖碗 三才盖碗百度百科
什么叫做三才盖碗 三才盖碗百度百科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什么叫做三才盖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三...

银壶茶具 银壶知识
银壶茶具 银壶知识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银壶茶具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银壶知识和...

精选茶知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