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 紫砂壶怎么造假_茶知识_茶知识

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 紫砂壶怎么造假

时间:2023-08-05 13:22:44 作者:归处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怎么造假和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 紫砂壶怎么造假1

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 紫砂壶怎么造假

1、 当您点开这篇文章,我相信,您一定是一位很注重生活品味的朋友,而且喜欢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

2、 紫砂壶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也是独一无二的。紫砂壶造型形式丰富多变,或精美细巧,耐人寻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旷神怡,加之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更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而紫砂壶的审美特征是文化因素。

3、 将书法、篆刻、绘画集于一体,表现在紫砂壶上是集中了中国文化精髓。

4、 紫砂造型艺术将这许多中国文化的精髓统一在一起,构成了极其高雅的文化艺术气质。

老掌柜独白

大家好,我是掌柜,56岁,江苏宜兴人,做了大半辈子紫砂壶的老匠人。

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所以近几年已经不下作坊,现在主要做正品紫砂壶生意。我在宜兴签约了几个不错的紫砂壶手工师傅,矿料是本地矿山的正宗紫砂加工的。我不会上网,女儿女婿在上海给一些实体店供货,也帮我用微信在朋友圈卖卖。

我一直坚信,帮助壶友买到正宗的好紫砂壶,就是修身修心、积福积德。另外,我也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紫砂、爱上紫砂,无论您是否选择我们的紫砂壶,我都希望店里的紫砂知识,能帮助您选择和分辨真紫砂。

紫砂在古代,绝非普通的工艺原料,它承载着中国传统茶禅一味的文化,制作紫砂,不止是一门单纯的技能,更是一份福德,一份虔诚。诚实的说,我希望您选择我的紫砂作品,不单单是因为生意,更因为看不惯现在鱼龙混杂的紫砂市场。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低价的化工壶和模具壶,不但扰乱市场还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这简直是亵渎紫砂手工艺,亵渎老祖宗。

如何选壶?

紫砂壶品种繁多,那么如何挑选一把称心如意的好壶呢?方润建议您从“泥、形、工、款、功”5个方面精心挑选。

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壶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他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摸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十分重要

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各有爱,不能强求。紫砂壶的壶型数不胜数,我们不应人云亦云地认为哪种壶型好,哪种不好。就像艺术流派,没有好坏之分,而演这个流派的戏却可看出优劣。我认为古拙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为?因为紫砂壶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凡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代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纯手工制作的紫砂茶具,与机器制作的有很大区别。真的做工精细,整体美观,而且壶的表面摸上去有粗糙感。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得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

一、容量适度

二、高矮得当

三、盖子严紧

四、出水流畅

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煞。 煞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成大叶,易把出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公用标准。

紫砂壶文化

美丽的宜兴小城承载着制壶人的梦,即是生活,也是热爱。与其说是在做壶,不如说是传承一门手艺...

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用她的千疮百孔创造了人间财富,中国因紫砂而自豪,宜兴因你而骄傲。

自己家的后院,老房子里都是买来的紫砂原矿经过挑选之后,都堆在这里露天风化,时间久了上面都长满了杂草。现在有很多商家为了节省时间和资源,泥料直接从练泥厂购买,但是厂里的泥料要么容易出现假货,要么就是风化或陈腐不够,还是自己采购和制作的心里踏实。

挑选泥料是每天必备的工作,好壶必用好料! 陈腐间很有讲究,得保证适当的温度,不随意开门进出。

老掌柜真心话

一、坚持卖真紫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从学艺那天起,就谨遵父亲和祖辈的教诲,坚持卖真紫砂,绝不售假谋 取暴利,手艺人应该尤如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名詈。

二、坚持卖好货

一把好的紫砂壶,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好材料,二是好工艺,而工艺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手艺 人的心态,“慢工出细活”,慢也是一种态度,为了追求工艺的完美,我们要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相信真正懂紫砂的人会欣赏这种态度。

三、坚持说真话

对于产品和价格的间题,我不太认可“好货不便宜”这句话,尤其是紫砂这个行业,很多紫砂壶 加上“高工”和“纯手工”的头衔之后价格翻倍,但是事实是很多朋友上当受骗。我不是什么大师,但我做了30年的壶,技术不比大师差。我做这个店铺的初衷就是要还原紫砂真实的价格。

坚持只卖真紫砂,坚决抑制化工壶,保留紫砂的原始本色!

做紫砂不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份福德,一份虔诚,不容亵渎!

泥料陈腐必须放在干燥、密闭的环境里; 家藏三年陈腐底槽清泥,可塑性强,做出的壶不容裂。

首先做好壶身,经过精修细改之后外表光滑如玉; 精修壶和壶把,别看小部件,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壶口的整齐程度直接影响壶的气密性,慎之又慎; 可以模仿我的壶,但模仿不了我的落款,专用章。

用紫砂壶喝茶的好处

鉴别真紫砂的几种方法

      一般真的紫砂壶颜色单调而不花哨。沉重而不鲜艳,鲜艳的色调往往是加入了氧化金属,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紫砂壶烧制过程中会有收缩现象,且不同泥料收缩率不同,所呈现的褶皱不同。

      将刚烧开的水倒进壶内并沿着壶身浇下,盖上壶盖。会看到水不是顺着往下流,而是被慢慢吸干。壶盖是慢慢湿润,而后又慢慢吸干。这是因为紫砂拥有双层气孔结构,透气性好的表现,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之一。

宜兴紫砂泥土主要是由黏土、石英、云母等构成。这些矿物质使得紫砂壶触感细腻,但并不光滑(与瓷器和釉质的区别)。而触感光滑的紫砂壶要么是假泥,要么是在某道工序上出了问题,您都应当谨慎购买。

紫砂壶密度较大,用手掂量,有一种厚重感,越是劣质的壶其密度越小,越轻浮。想要从轻重上判断紫砂壶的优劣必须经常把玩优质的紫砂壶,掌握其轻重感。

紫砂壶的开壶和养壶

【开壶】 一把新出窑的紫砂壶是没有太多光泽的,黯淡无光的,也不能直接用来泡茶,所以新壶首先需要“开壶”,其目的就是除去壶内的杂质和火气。

一、热身,将刚买回来的紫砂茶壶内外冲洗一次,将表面尘埃除去,然后放进没有油溃的煲,加3倍高度的水煮15分钟,这样茶壶的泥土味及火气都会去掉。

二、降火,将豆腐放进茶壶内,放一倍水煮5分钟。豆腐所含的石赍有降火的功效,而且可以将茶壶残余的物质分解。

三、滋润,将甘蔗切开后,放在煲内。没有甘蔗,可以放些糖,然后再煮5分钟。甘蔗的天然糖分,能够让茶壶得到前所未有的滋润。

四、重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茶叶,放入茶壶内煮5分钟。这样茶壶便不再是“了无生气”的死物,脱胎换骨后,吸收了茶叶精华,第一泡茶已经能够令茶人齿颊留香。

【养壶】 真正的好壶,仅仅是泥好,工好,款好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养”和“把玩”,使壶的内在构造发作变更,壶身更加细、润、柔,神情奕奕,温润如美玉。

专壶专用,一壶侍一茶

因紫砂的胎体结构比较特殊(双气孔结构、分子以鳞片方式排列),而能够吸附茶汤中茶浸出物(紫砂壶茶具的吸水率为 1.6%-7.05%),促使胎体发生变化,井能够散发所泡之茶的气味。爱壶善饮人士。获得紫砂壶经过“开壶”保养、去除紫砂壶土腥气之后,用几类茶试壶。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最后决定此壶泡哪种茶,尔后一直不变,做到“专壶专用,一壶侍一茶”。

常常拭擦

在泡茶的过程中,用棉质的带有所泡茶汤的湿茶巾对壶体进行擦拭,可有效促使茶壶变得干净整洁。经常获得茶汤的滋养,能够促使茶壶胎质发生变化。注意,在用茶巾擦拭之时,要谨慎为之,不可过度猛擦。对有些“工”有曲线 和“流涎”造型的壶,要注意及时擦拭流下部的茶汤。以免长期因保养不善造成壶整体“包浆”的缺陷。对壶的流、把转接处,壶盖的内口外沿、壶钮等转接处要细心擦拭,这些 “偏僻处”容易积垢,会影响茶壶的整体养护效果。

建盏 | 何止是一只茶杯?

·

·

宋,是一个现代文人多有羡嫉的时代,昔时雅士与友人品茶论道、琴酒诗歌,多得自在,甚至有个不专心做皇帝勤于政务,却醉心于艺术雅玩的宋徽宗,而且玩得有声有色,不仅在书法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体,更是凭着对茶的喜爱,对茶道做了反复研究,最后将所得写入《大观茶论》,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独到,论述尤为精彩,给世人用文字演绎了最标准、最雅致的点茶法。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部分] 

所谓点茶法,“点”就是用沸水将茶末点化成茶汤的意思。点茶的程序需要先从茶饼上取下一块,用密纸包住,从外面加以锤捣,然后再用茶碾碾碎,过筛后就开始煮水,待水沸后稍等一会,再去冲点,可以保证茶味甘甜,而接下来的点茶需要在茶盏中进行,取定量的茶末于盏中,注入少量的水将其调成膏状,再用更多的水冲点,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搅动,叫做“击拂”,这时茶面上出现乳白色的浮沫,浮沫的颜色和持久度成为衡量茶品好坏的标准。在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贡茶产地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的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规则特点,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项有趣的竞赛——斗茶。

刘松年[斗茶图部分] 

宋代斗茶成风,整个社会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斗茶的发烧友,在建安贡茶产地尤甚。大书法家蔡襄的茶学专著《茶录》中有段提到建安的斗茶:“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也就是说,点茶后在茶面上形成的浮沫,以色白和泡沫持久为优。有趣的是类似现代在咖啡的泡沫上做画一样,宋代文人在分茶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巧妙的搅拌,在茶沫上画出禽兽鱼虫、山水人物的图案,更有甚者可以在茶沫上作诗,称为“水丹青”,苏轼就曾写诗称赞分茶技艺高超的谦师和尚:“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由于宋代茶色尚白的传统,所以建安地区产的黑釉茶盏不仅利于观察茶汤上面的浮沫,更是衬托茶色之白最好的器具。

建安的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给朝廷。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被烧制出来,除了乌金釉盏,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点可以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盏得到证实。

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兔毫盏 

事实上,建盏的烧制地点与宋代最大的贡茶产地都是在武夷山下的建安,无独有偶,在紫砂兴盛的明代,宜兴附近的阳羡山上同样也出产闻名天下的阳羡茶,似乎烧制有名茶具的地方,总有一方名茶在其左右,茶具因茶而生,茶因茶具而更显其真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是北苑茶园和斗茶的盛行成就了建盏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因为在距离建安不远的江西边境,吉州窑也盛产黑釉茶盏,但在当时的名气却远没有达到建窑的高度,或许正是因为那里没有类似建安那样的茶文化和大众化的斗茶习俗。

可以说,因北苑茶园的繁荣和斗茶的盛行带动了建盏烧制大规模化,然而也因为北苑茶园和斗茶的衰落而渐渐走向消逝。北宋末年,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被金人所俘,统治者被迫南下迁都临安,政权的南移使得建盏进一步得以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但风雨飘摇的南宋最终被元人所灭,从此改朝换代,北苑茶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明代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因警戒宋朝奢靡之风而取消了团饼的进贡,一种更能保留茶叶原香的散茶泡制方法(即现代人的饮茶方式)渐渐取代了团茶普及开来,建盏也结束了它最为辉煌的时代,被人慢慢遗忘,直至清代完全断烧。

近30年来,随着建窑遗址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盏成品和残片,建盏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有烧制陶瓷经验的手艺人通过长期的摸索,基本恢复了烧制建盏的方法,产品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的茶盏外,也有茶壶、茶叶罐和花插等新品种。建盏在当今的茶文化中,不仅仅扮演实用茶具的角色,还是人们品茗之余谈论的对象。它们是茶具,还是有收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寻访建盏

2023年12月,我们前往建盏曾经的主要烧制地点: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因为天气太冷,坐着小三轮的我们一路上冻得直哆嗦。穿过一条山路到达后井村旁边的芦花坪建窑遗址后,我们有点震惊,瓷片和匣钵满山遍野,堆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山路两旁随处可见,小河里也有瓷片,而这里还不是唯一的一处窑址,可见建盏曾经兴盛到什么地步。

水吉镇后井村窑址 

我们震惊之余也发现了些许异样,这里的几座山都被挖得乱七八糟,后井村民每天三五成群挑着扁担、簸箕和锄头等工具,开着摩托车聚到窑址上,各自寻个“宝地”开始了一天的挖盏工作。村里的很多人靠挖盏为生,高峰时每天有两三百人在挖,场面何其壮观!前几年,有一家人挖到了9个品相完好的“供御”建盏,一下子发了大财,这事在村里炸开了锅,挖盏更成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赚钱手段,他们大概都想着同样的好事落到他们头上,但大多时候挖出来都是一些没有底款,有缺陷的盏,卖给城里专门收盏的人,运气好的话一天分得几百块不成问题,但对窑址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挽回的,当地政府前几年曾采取措施严禁村民挖掘窑址,有一段时间没人敢去挖,后来又放松了,部分窑址就在村民的田地下,他们挖自己的田地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政府也没什么办法,便只能放任。

挖盏的村民,天气太冷烧材取暖。 

堆积如山的瓷片和匣钵与裸露的红色泥土混杂着暴露在外,“挖盏人”早已习以为常,挖出来的匣钵连同建盏碎片用簸箕一装,用扁担挑着往山下倾倒,如此对待文物,让我们有些触目惊心。在村民眼中,挖盏只是为了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谋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他们还给我们讲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那时并不知道田里和山上随手都能挖出来的这些黑色茶碗在现在能这么值钱,还把它们拿到城里,一个旧建盏换一个能用来吃饭的新碗,他们边说边感慨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他们也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同样的感慨呢。

碎匣钵和参杂其中的碎瓷片 

站在芦花坪上向远处望去,在对面一座裸露的山腰上,有一条依山而建的长龙型建筑,便是宋代烧制建盏的龙窑遗址,龙窑的顶棚是新修的,下面的老砖和窑炉结构已经所剩无几。为了保证大批量的供应,宋代建窑除了建造数量众多的龙窑之外,烧制建盏的龙窑长度也要求很长,最长有130多米,每次能烧10万件,已经发掘的龙窑遗址只是建窑龙窑遗址的冰山一角,昔日窑火连天,商贾云集的景象早以逝去,此时,眼前只有“挖盏人”忙碌的身影和倾倒碎匣钵和瓷片发出的“哗啦啦”的寂凉。

宋代龙窑遗址 

我们随手捡了一些碎瓷片,准备拿回去好好研究一番,并开始向“挖盏人”打听窑址附近是否有烧制建盏的手艺人,有个人说后井村有一个,可以带我们去。

拾到的建盏残片 

走了十几分钟的路,我们来到后井村唯一一个烧制建盏的手艺人——吴立勇家里。吴师傅以前在上海开旅馆,后来不做了,回到老家,那时村里的男人都在挖盏赚钱,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听别人说烧制建盏难度很大,吴师傅有点不相信,决定试试,试过了才知道别人的话所言非虚,要烧制出品质优良的建盏难度非常大。刚开始烧制的时候基本窑窑报废,即使现在,吴师傅还是没能完全掌握建盏的烧制方法。“昨天就烧废了一窑”吴师傅指着旁边的建盏说道。

吴师傅的作坊 

吴师傅只烧兔毫盏,采用窑址附近开采的瓷土和矿石釉料,试图使用和宋时接近的原材料,烧制和宋代兔毫盏相似的效果。他的很多客户都是做古董生意,经常去他那里买兔毫盏,然后做旧放到市场上当做旧盏来卖,赚取高额利润。的确,我们通过对比,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和旧盏瓷片在斑纹分布、触摸手感以及碗足周围胎体的处理上很相似。

有一点比较遗憾,吴师傅不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形的方式,而是使用模具或压坯,然后再手工俢坯,陶瓷制作少了手工拉坯这道充满艺术化的工序,让人觉得失色不少。

含铁量很高的瓷土 

在作坊的一个角落,我们看到了烧制建盏的瓷土,颜色红中带黄,听吴师傅说,瓷土是用四种不同的土配制而成,含铁量很高。超过1300°高温烧制好的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含砂粒较多,露胎处手感较粗糙。

釉料矿石 

施釉 

做好的釉水颜色偏红,黏性强,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流动性强,低温时结晶生成各种奇特的斑纹,斑纹在不同光线下色泽和明暗也不同,变化丰富,非常美。施釉时,用手捏住圈足,胎体倒置斜着侵入釉水,在釉水中停留一段时间,让釉水渗透进胎体,直到胎体挂上足够厚的釉。吴师傅直接用阴干后的胎体施釉,而不是常用的先低温素烧后施釉再高温烧制的做法。这点做法也比较传统。

施完釉等待入窑烧制 

陶瓷制作被形象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在前期的瓷土制作、成形、釉水配制、上釉等充满手艺人手工痕迹的工序之后,就进入烧制环节,这个环节手艺人不能直接控制,而是通过控制窑炉的温度来控制火候,从而影响最终的烧制结果,可以想象结果是充满不确定和未知的,进窑的时候怀着满满的期待,希望烧出满意的作品,有时候遂愿了,有时候由于前后温度控制不好,虽然只差一点点,但出来的结果不甚满意,甚至全部烧坏了,更有甚者觉得天气和环境温度也会影响烧制的结果,古代采用龙窑烧制,这点应该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大部分手艺人采用电窑烧制,温度可以精确控制,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没办法保证成品率,手艺人只得反复尝试,摸索出规律,提高烧制成品率。

满屋顶的兔毫盏 

吴立勇师傅为了烧出他心中认为好的兔毫盏,基本每天一窑,但大部分都是不满意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堆满了整个楼面。很多要求不是很高的客户,向吴师傅买盏就直接上楼顶自己挑。

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 

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和宋人烧制的颇为相似,他的目标是烧制出几乎可以乱真的兔毫盏。兔毫盏在宋时是最具代表的建盏产品,在黑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斑纹,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有“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其中以“银兔毫”最为名贵。

我们照例从手艺人那里买了一些样品带走,告别吴师傅,去往水吉镇上,寻访那里的建盏手艺人。水吉镇上目前有三个建盏作坊,熊忠贵师傅的作坊就在车站对面,很好找,他的制作作坊在自己住宅的最后一层,我们请求参观作坊,他爽快地答应了。

作坊一角 

熊师傅烧制出来的银毫盏据说销量不错,和传统的银毫盏不同,釉面浮着一层银光,比较生硬,缺少传统银毫盏釉面的层次感和变化。后来请教了一些人,他们说烧制过程可能使用了化学釉,分两次烧成,而真正的银毫盏较为难得,因烧制温度较高导致瓷胎变形率大,成品可遇不可求。

熊师傅烧制的银毫盏 

蔡炳龙是水吉镇上令一位建盏手艺人,人称“建盏龙”,他是蔡氏建盏三兄弟之一,原来是烧大水缸的,研究了20多年建盏,擅长烧制油滴盏,所谓油滴盏,就是釉面密布着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故得名。蔡师傅烧制的蓝油滴盏随着阳光强弱与观察角度的变化,釉面的色彩也不断变化,美不胜收。据他描述主要靠釉料的配方和烧制的火候,釉料要用矿釉,烧制的火候要恰到好处。从他烧制的建盏产品来看,经过长期的摸索,蔡师傅已经成功掌握了烧制建盏的方法。

蔡炳龙师傅烧制的油滴盏 

正当我们提出参观他的制作作坊时,蔡师傅果断拒绝了。每个建盏手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制作方式,特别是那些已经做出市场上公认的品质优良的建盏手艺人,他们绝不会轻易公开自己的制作作坊,因为一旦被同行人看到,那么他的烧制方式基本就被人知道了。虽然我们外行,也无意去偷学人家的烧制方法,但我们理解这种行为,也是因为有了这些秘密,建盏烧制才会像它的斑纹一样保留它们那份独有神秘感。

说到市场上公认的优秀建盏手艺人,目前有蔡氏三兄弟、南平的孙建兴、福州的李达等少数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已经确立了领先地位,所以对陌生人的拜访比较敏感和防备,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没去拜访他们。但总的来说,建盏烧制的方式基本类似,只在细节处有差别,也正是这些细节决定最后的烧成品质,而那些优秀的手艺人一生探索和守护的就是这些烧制细节,没有理由不把他们当做秘密。

建盏的盏形分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建盏的釉色分类

除了前面提到的乌金釉盏、兔毫盏和油滴盏外,常见的建盏还有鹧鸪斑盏以及极其难得的曜变斑盏。

乌金釉盏是建窑早期的产品,釉面乌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也有显黑褐色和酱黑色的,没有斑纹或者斑纹不明显,釉面普遍较厚。“色黑而莹润,上乘者亮可照人”,早期建盏多属于此类。

鹧鸪斑盏,因有和鹧鸪鸟胸前的羽毛相似的斑纹而得名,大概分两种,一种鹧鸪斑盏有点像油滴盏,斑纹合而不聚,不像油滴盏的斑纹连成一片,烧制过程偶然性很强,极难控制,目前只有极少数人能烧制出,做得比较出色像福州的建盏手艺人李达;另一种鹧鸪斑属于黑釉上二次点白釉的结果,烧成相对容易,成品有点不自然。

藏于日本的鹧鸪斑盏 

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的曜变斑盏 

建盏以及江西吉州窑产的黑盏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庄重的黑色加上静谧的斑纹,非常符合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人非常重视,曾从中国大量进口,漂洋过海,其中不乏精品,它们在日本安静地度过一段很长的历史,传承有序,直到现在依然让人赞叹不已。而在中国的建盏则随着政权的不断更迭,也随之消亡,这也许就是精品建盏目前大部分在日本的原因所在。

建盏虽然斑纹繁多复杂,但一点都不喧嚣,在黑色釉面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神秘。虽然沿袭宋时的艺术风格,但这种感觉在当代看来依旧充满活力,毫无过时之感,中国的很多手工艺面临怎么向当代审美和生活方式转化的问题,而我们认为建盏目前并没有这个问题,器形是经典的,自然形成的釉面本身就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本文来源于智慧收藏,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为什么很多紫陶壶都比较重?

文 / 转山

紫陶壶偏重,换句话说就是坯体偏厚,其实是匠人们刻意制作得偏厚一些。为什么紫陶壶坯体要刻意做得厚一些,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减小烧制时的变形风险

“建水紫陶”是大家都知道的名称,其实在陶的分类上,它还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叫法:高温无釉细陶。关键就在“高温”和“细陶”两个词上。

紫陶泥料目数高,细若膏状,不含砂或含砂极少,可塑性不强。因此紫陶的成型大多采用手工拉坯的方式,而不适于采用紫砂常见的打身筒、镶身筒的成型手法。

这样的泥料性质,直观的感受就是比较柔软,物理硬度不够。因此制作过程中变形的风险较大。

同样,在烧制时,变形的风险也比较大。紫陶烧制温度超过1100℃,达到烧结点时,壶体通红,处于半液态形式。这时候的紫陶最脆弱,如果坯体偏薄,变形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因此,为了在制作和烧制时减小变形的风险,紫陶壶大多坯体偏厚。

二、便于刻填装饰,减小损坏风险

刻花要求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满足后续的填泥和精修坯。如果坯体偏薄,容易刻穿,一件作品也就废了。

填泥时压泥和削刮两道小工序都要用到比较大的力量,如果坯体偏薄,也容易导致被压变形。

因此,为了减小刻填装饰时的损坏风险,紫陶坯一般都会刻意做得偏厚一些。

对紫陶坯做偏重(偏厚)的处理,目的在于制作出不易变形、装饰精美的作品。当然,这种刻意的处理也有一个度,不会影响大家的正常使用体验。

 

以上内容是关于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和紫砂壶怎么造假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为什么老铁壶煮水会更甜呢 为什么老铁壶煮水会更甜一点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 紫砂壶怎么造假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8336.html

使劲推荐

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 紫砂壶怎么造假
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 紫砂壶怎么造假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教你如何不买到假紫砂壶呢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

为什么老铁壶煮水会更甜呢 为什么老铁壶煮水会更甜一点
为什么老铁壶煮水会更甜呢 为什么老铁壶煮水会更甜一点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为什么老铁壶煮水会更甜呢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

顾景舟视频 顾景舟被盗
顾景舟视频 顾景舟被盗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顾景舟视频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顾景舟被...

紫砂收藏家视频 紫砂 收藏
紫砂收藏家视频 紫砂 收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收藏家视频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

紫砂各种壶型 紫砂壶壶型大全经典
紫砂各种壶型 紫砂壶壶型大全经典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各种壶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90年代紫砂壶价格 90年代的紫砂壶收藏价值
90年代紫砂壶价格 90年代的紫砂壶收藏价值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90年代紫砂壶价格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90...

对紫砂壶的三种感觉,你是第几种感觉 对紫砂壶的三种感觉,你是第几种人
对紫砂壶的三种感觉,你是第几种感觉 对紫砂壶的三种感觉,你是第几种人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对紫砂壶的三种感觉,你是第几种感觉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

壶的收藏价值 壶的价格
壶的收藏价值 壶的价格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壶的收藏价值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壶的价...

南京博物院的紫砂收藏有哪些 南京博物院 紫砂
南京博物院的紫砂收藏有哪些 南京博物院 紫砂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南京博物院的紫砂收藏有哪些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

紫砂塑器装饰图片大全 紫砂塑像
紫砂塑器装饰图片大全 紫砂塑像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塑器装饰图片大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精选茶知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