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景舟石瓢鉴赏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景舟石瓢壶百度百科和景舟石瓢鉴赏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
弱
暴
水
三
千
只
取
一
瓢
-
《贾杰 · 景舟石瓢》
容量:300cc
一壶香茗一曲筝,
就能袅袅绕绕带你入空灵。
万丈红尘,从身后悄然隐退。遥对明月,香茗尽握,
听流筝声声,于浅啜低吟间恍如置身山寺古镇。
此壶妙在骨与肉相为表里,
既润且明,又肉不过丰,有纤秾错落之美,壮而雄,
温而厚,清而华,传达出一种信手拈来
出神入化的笃定与从容。
融书画、篆刻于一体,
壶身的竹叶陶刻于刀中见神采,刀下见神韵,
犹如书法中的狂草,画中之写意,
刚劲挺秀,真乃回味无穷。
三圆足支起全身,使整器显得挺括有神,
流把钮均为暗接手法,与壶身宛若一体,可见功力,
用四个字来形容此作品就是:
逸、雅、精、罕。
作者简介
贾杰
1987年生于宜兴丁蜀镇,从小就对紫砂产生了很浓的兴趣,从事紫砂壶制作十年有余。师从胡仁杰,得到师傅的倾力指点,制壶技艺迅速提升。所制的作品功底深厚,造型别致,线条流畅,气韵生动。
紫砂壶的制作和传承有千年的历史。在明代以前,紫砂壶的制作还是民间艺人为了生活需要进行的事情,现代紫砂壶工艺的发迹和发展是在明代以后。
今天我们来说说:明朝时期的主要壶艺家以及出自他们之手的精品紫沙壶:
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
金沙寺僧(约1506-1566)正德时人,制陶名手。佚名。
供春(约1506-1566)(又称龚春),江苏宜兴人,正德~嘉靖年间人。原为进士吴颐山家僮。吴仕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给使之暇,仿老僧制壶,亦淘细土搏坯。
明-供春款六瓣圆囊紫砂壶(“大明正德八年供春”款,中国香港茶具馆藏)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91):
当时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时朋、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名家”。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说: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梁多制作提梁式壶,他们的作品都有传世,当然不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很注意鉴别考证。
董翰(约1522-1619)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壶,嘉靖~隆庆年间。所造茗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古拙风格,是最早创造菱花式砂壶的名手。作品以文巧著称。
赵梁(约1522-1619)多制提梁式壶,嘉靖~隆庆年间宜兴制陶名艺人。据传说,砂壶中之提梁式,创制于赵梁。
李茂林(约1522-1619)字养心,善制小圆式壶,上有铣书记号。嘉靖~隆庆年间,号茂林。为“四大家”后的制砂壶名手。
明-李茂林款菊花八瓣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明-李茂林菊花八瓣壶
明-李茂林款僧帽壶
时朋(约1522-1619)大彬之父,一作朋朋,又作时鹏。嘉靖~隆庆年间。擅制砂壶,以古拙见长。 香港茶具文物馆珍藏有时朋制“水仙花六瓣方壶”一具,底刻款“时鹏”楷体两字。
明-时鹏款水仙花六瓣方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时大彬(约1580-1650)时朋之子时大彬,字少山,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陶艺大师。最初仿供春作大壶,后识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人,接受品茶、试茶理论的启发,一反旧制,专做小壶。这是紫砂壶艺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
明-时大彬制扁壶
明-时大彬制半瓜水盂 铭文:“辛亥夏五制于正己堂,为可先老先生,少山时大彬。”
明-时大彬款紫砂六方壶
明-时大彬款玉兰花六瓣壶(“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款)-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明-时大彬制十六瓣瓜菱壶
明-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 无锡甘露乡出土,该壶是紫砂壶艺术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 把稍下刻款“大彬”(楷书)。江苏省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品。
明-时大彬款僧帽壶
明代后期:
紫砂名师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三大壶家妙手”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李仲芳(约1580-1644)李茂林之子大彬门下第一高足,万历年间人。宜兴人。 制壶名手李养心(号茂林)子。他的作品,文巧精工,技艺俱佳。世传“大彬壶”,亦有仲芳所作,但由时大彬署名款识,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明-李仲芳制圆壶
徐友泉(约1578-1644)名士衡,万历年间人。宜兴人。制壶名家时大彬徒弟。长于仿古尊、垒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
明-徐友泉制橄榄式壶
明-徐友泉-三足炉鼎壶
明-徐友泉制三羊小水盂
欧正春(约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宜钧”的创始者。
明-欧正春《金钱圆壶》(龚乐天藏)
邵文金(约1580-1646)又名哼祥,万历时制陶名艺人,大彬弟子,仿汉方式方壶独绝。
邵文银(约1586-1648)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明-邵亨裕(邵文銀)素身圓珠壺-高9.6厘米,闊8.9厘米-香港茶具文物館藏
蒋柏夸(约1600-1644)名时英,万历时制陶名艺人,大彬弟子。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
明-陈信卿制方壶(“翠竹轩,信卿”款)
明-陈信卿款紫泥茶叶罐
陈光甫(约1619-1654)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仿供春大彬壶。时大彬的入室弟子。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俊卿(约1616-1661)为大彬弟子。
沈君盛(约1622-1654)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善仿徐友泉壶,为大彬再传弟子,制壶参酌沈君用的技法。
陈子畦(约1624-1690) 天启时制陶名艺人,善制徐友泉壶。
邵盖(约1625-1690)万历时制陶名艺人,制壶工巧,与大彬同时自树规模。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样风格相同,当时有“邵家壶”之称。
明-邵盖制壶
周后溪(约1581-1639)万历时制陶名艺人。
邵二荪(约1580-1639)
陈用卿(约1620-1661)俗名陈三呆子。制作工细,题款字体仿钟繇笔意。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明-陈用卿制紫砂壶
陈正明(约1596-1661)天启时制陶名艺人,制器极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陈正明制”。
闵鲁生(约1620-1654)字贤,天启时制陶名艺人,仿制名家作品,都极认真,神形酷似。
陈仲美(约1621-1655)江西婺源人,初于景德镇做瓷,他觉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难出名,后来到宜兴制紫砂陶。他善于配土,又擅长雕刻各种镇纸,香盒等文房摆件。
殴正春 万历年间宜兴人。一作殴子明,生卒不详。在丁山镇创制均陶,世称“殴窑”。所造陶器,形式大半仿钧窑,所以又称“宜陶”。对宜兴陶器釉彩,有较大贡献。
沈君用(约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器上的“色象天错,金石同坚”的赞语。以离奇著称。人称“沈多梳”。
明-沈君用梨式壶
徐令音(约1621-1667)天启时制陶名艺人,相传为徐友泉之子,也称小徐。
陈辰(约1620-1654)字共之。天启时制陶名艺人,壶款雕刻得非常好,许多陶工都请他帮忙,是制壶人中的书法家。
明-陈辰制提梁合欢壶(底印“供之”、盖印“陈制”、护身铭“合欢当酒,庚戌西庐”)
陈和之(约1621-1654) 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项 真 天启~崇祯时宜兴陶器名工。生卒不详。原籍浙江嘉兴人。字不损。善制陶,曾制一茗壶,底有“砚北斋”3字,旁署项不损款。制壶朴雅,字法晋唐。
陈挺生(约1620-1661)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明-陈挺生开光飞龙壶
周季山(约1615-1662)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明-周季山款紫砂壶
沈子澈(约1610-1666)桐乡县人。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与时大彬齐名。所制壶式与徐友泉相仿。
明-沈子澈-仿古葵花棱壶-现藏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
承云从 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徐次京 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孟臣 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明-惠孟臣制乳头小壶
明-惠孟臣制扁鼓小壶 底刻款“竹窗留月夜评茶"
明-惠孟臣制铺砂圆壶
项圣思 明末清初宜兴制陶名艺人。生卒不详。南京博物院藏有圣思制“桃杯”,以桃形为杯身,造型古朴生动,红砂色,上有“圣思”铭款,技艺精湛,誉为“桃圣”。
(本图文来源于拾器格物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3年,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拍卖,89块“金砖”一共拍出了950万元。
其中一对明代永乐年间产自苏州陆慕的金砖更是独领风骚,一举拍出了80万高价!
1对永乐年间金砖可拍出80万高价
从此人间有了“一两黄金一块砖”的美誉。但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一块砖,居然能拍出黄金的价格?
这不仅是一块砖,更是一件古董,一段历史,更是工匠用上两年时间,经过数十道手作工序制作的人间艺术。
在起码有200年的历史的壶承上,承载托举,浸水倒茶,有一种超越时间的豪迈之感,也体味着中华民族历史之悠久。
为了方便大家,着急的茶友可以直接按二维码进入页面下单,不急的可以继续往下拉看具体介绍。
为什么今天要推荐金砖壶承给大家?
今天推荐的金砖壶承以采用清朝顺治、乾隆、道光、嘉庆年间的老金砖制成。
以老金砖做出的壶承,少部分甚至有岁月留下的痕迹。经茶水浇灌后,会慢慢养出乌金色的光泽,光润温滑。
它不仅是一件古董,更是一件能用的古董!世间美好的东西很多,但再美,也都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供起来,它们不如你珍贵。
以百年金砖作茶席,奉壶饮茶,雅意便是悠然自得。
金砖壶承,可用可养可传家。
金砖的质地冰冷,吸水性极强。用它做干泡壶承,即使有茶不小心溢出也不用担心,量少的情况下甚至不用倒。
写书法的人,也可以把金砖置于案上,用毛笔蘸水练字,常常运笔恰到好处。
金砖会慢慢的把茶水吸进去,慢慢的养出乌金色的光泽,温润动人。
它更是一件传家宝,现在买一件金砖壶承,一次的钱就能用一辈子,子子孙孙都能用。更别说年龄越长,价值就越大了。
四方倭角\云听海棠,两款可选。
如果你爱喝茶,爱文人雅物,我想你一定会喜欢上它们。
本期推荐的金砖壶承共有两款,四方倭角跟云听海棠,细节考究,岁月痕迹舒适。不管搭配任何茶器,都心生雅意,简直是赏心悦目。
皇家宫殿御用,“一两黄金一块砖”。
在明朝,4718块金砖铺满了紫禁城太和殿,600多年过去依旧光亮如新,因它细腻坚硬、光泽大气,只有苏州陆慕砖窑可制作,朱棣赞赏有加,赐名“御窑”。
紫禁城太和殿局部
但今天,苏州御窑已不再烧制新砖,世间仅存少量老金砖。
有的被博物馆以数万元一整块的高价收回,有的则被拍出高价,好生收藏,有的则做成了可观、可赏、可养的艺术藏品。
懂收藏的人更加知道它的价值。这来自乾隆、道光年间的老金砖,整砖已所剩无几,更何况,这项非遗手艺已经式微到几乎失传。每一件都是孤品。
非遗御窑技艺,两年手作一块砖。
一对金砖能被拍卖到80万元的价格,不是没有道理的。“金砖”的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和讲究。
仅取土一项就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取土的工序类似包饺子和面的性质。
古老的金砖烧制,要经过取土、练泥、制坯、阴干、烧制、出窑等主要六道工序。从泥土到金砖,一块板砖耗时近两年!
而且一次生产不过几千块。若有6块砖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那么一批直接报废。
不仅是烧制时间长,烧制要求高,而且金砖泛光的镜面打磨技艺已经成为绝响了。至今仍无法复制。这都说明了金砖的珍贵之处。
《御窑金砖》有记载,清朝时所有达不到要求的金砖均已被销毁,今日所见,皆是唯一。
那老金砖应该怎么辨别?
清朝间的老金砖,因为限制生产,每一块都标有款识。与新砖、假砖相比,老砖色呈青灰,密度大而手感沉。
更何况,那饱经岁月磨砺的色泽与光彩,独属于老金砖的大气雍容,一眼就能认出来。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金砖,它曾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最富饶的年代。富饶不仅仅指物质的丰富,更多的意义在于人们精神的富足和对待时间的态度。
从一方泥土到宫廷的地面到文人墨客的案头,人们把时间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才能把生活过得精致。
以上内容是关于景舟石瓢鉴赏和景舟石瓢壶百度百科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本文标题:景舟石瓢鉴赏 景舟石瓢壶百度百科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8604.html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景舟石瓢鉴赏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景舟石...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玩壶圈的养壶高手原来是这样养成的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名家惠逸公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如何看壶好不好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怎么...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名家邵大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好壶好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一把好壶的...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掇球 紫砂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掇球紫...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吴数名字怎样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武术明...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明代茶艺大师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明代 ...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乌泥是什么意思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乌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