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作品大全 建盏秒懂百科_茶知识_茶知识

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建盏作品大全 建盏秒懂百科

时间:2023-07-31 06:05:24 作者:烽火少年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建盏作品大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建盏秒懂百科和建盏作品大全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建盏作品大全 建盏秒懂百科1

建盏作品大全 建盏秒懂百科

·

·

宋,是一个现代文人多有羡嫉的时代,昔时雅士与友人品茶论道、琴酒诗歌,多得自在,甚至有个不专心做皇帝勤于政务,却醉心于艺术雅玩的宋徽宗,而且玩得有声有色,不仅在书法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体,更是凭着对茶的喜爱,对茶道做了反复研究,最后将所得写入《大观茶论》,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独到,论述尤为精彩,给世人用文字演绎了最标准、最雅致的点茶法。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部分] 

所谓点茶法,“点”就是用沸水将茶末点化成茶汤的意思。点茶的程序需要先从茶饼上取下一块,用密纸包住,从外面加以锤捣,然后再用茶碾碾碎,过筛后就开始煮水,待水沸后稍等一会,再去冲点,可以保证茶味甘甜,而接下来的点茶需要在茶盏中进行,取定量的茶末于盏中,注入少量的水将其调成膏状,再用更多的水冲点,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搅动,叫做“击拂”,这时茶面上出现乳白色的浮沫,浮沫的颜色和持久度成为衡量茶品好坏的标准。在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贡茶产地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的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规则特点,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项有趣的竞赛——斗茶。

刘松年[斗茶图部分] 

建安的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给朝廷。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被烧制出来,除了乌金釉盏,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点可以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盏得到证实。

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兔毫盏 

事实上,建盏的烧制地点与宋代最大的贡茶产地都是在武夷山下的建安,无独有偶,在紫砂兴盛的明代,宜兴附近的阳羡山上同样也出产闻名天下的阳羡茶,似乎烧制有名茶具的地方,总有一方名茶在其左右,茶具因茶而生,茶因茶具而更显其真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是北苑茶园和斗茶的盛行成就了建盏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因为在距离建安不远的江西边境,吉州窑也盛产黑釉茶盏,但在当时的名气却远没有达到建窑的高度,或许正是因为那里没有类似建安那样的茶文化和大众化的斗茶习俗。

可以说,因北苑茶园的繁荣和斗茶的盛行带动了建盏烧制大规模化,然而也因为北苑茶园和斗茶的衰落而渐渐走向消逝。北宋末年,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被金人所俘,统治者被迫南下迁都临安,政权的南移使得建盏进一步得以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但风雨飘摇的南宋最终被元人所灭,从此改朝换代,北苑茶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明代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因警戒宋朝奢靡之风而取消了团饼的进贡,一种更能保留茶叶原香的散茶泡制方法(即现代人的饮茶方式)渐渐取代了团茶普及开来,建盏也结束了它最为辉煌的时代,被人慢慢遗忘,直至清代完全断烧。

近30年来,随着建窑遗址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盏成品和残片,建盏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有烧制陶瓷经验的手艺人通过长期的摸索,基本恢复了烧制建盏的方法,产品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的茶盏外,也有茶壶、茶叶罐和花插等新品种。建盏在当今的茶文化中,不仅仅扮演实用茶具的角色,还是人们品茗之余谈论的对象。它们是茶具,还是有收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寻访建盏

2023年12月,我们前往建盏曾经的主要烧制地点: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因为天气太冷,坐着小三轮的我们一路上冻得直哆嗦。穿过一条山路到达后井村旁边的芦花坪建窑遗址后,我们有点震惊,瓷片和匣钵满山遍野,堆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山路两旁随处可见,小河里也有瓷片,而这里还不是唯一的一处窑址,可见建盏曾经兴盛到什么地步。

水吉镇后井村窑址 

我们震惊之余也发现了些许异样,这里的几座山都被挖得乱七八糟,后井村民每天三五成群挑着扁担、簸箕和锄头等工具,开着摩托车聚到窑址上,各自寻个“宝地”开始了一天的挖盏工作。村里的很多人靠挖盏为生,高峰时每天有两三百人在挖,场面何其壮观!前几年,有一家人挖到了9个品相完好的“供御”建盏,一下子发了大财,这事在村里炸开了锅,挖盏更成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赚钱手段,他们大概都想着同样的好事落到他们头上,但大多时候挖出来都是一些没有底款,有缺陷的盏,卖给城里专门收盏的人,运气好的话一天分得几百块不成问题,但对窑址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挽回的,当地政府前几年曾采取措施严禁村民挖掘窑址,有一段时间没人敢去挖,后来又放松了,部分窑址就在村民的田地下,他们挖自己的田地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政府也没什么办法,便只能放任。

挖盏的村民,天气太冷烧材取暖。 

堆积如山的瓷片和匣钵与裸露的红色泥土混杂着暴露在外,“挖盏人”早已习以为常,挖出来的匣钵连同建盏碎片用簸箕一装,用扁担挑着往山下倾倒,如此对待文物,让我们有些触目惊心。在村民眼中,挖盏只是为了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谋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他们还给我们讲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那时并不知道田里和山上随手都能挖出来的这些黑色茶碗在现在能这么值钱,还把它们拿到城里,一个旧建盏换一个能用来吃饭的新碗,他们边说边感慨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他们也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同样的感慨呢。

碎匣钵和参杂其中的碎瓷片 

站在芦花坪上向远处望去,在对面一座裸露的山腰上,有一条依山而建的长龙型建筑,便是宋代烧制建盏的龙窑遗址,龙窑的顶棚是新修的,下面的老砖和窑炉结构已经所剩无几。为了保证大批量的供应,宋代建窑除了建造数量众多的龙窑之外,烧制建盏的龙窑长度也要求很长,最长有130多米,每次能烧10万件,已经发掘的龙窑遗址只是建窑龙窑遗址的冰山一角,昔日窑火连天,商贾云集的景象早以逝去,此时,眼前只有“挖盏人”忙碌的身影和倾倒碎匣钵和瓷片发出的“哗啦啦”的寂凉。

宋代龙窑遗址 

我们随手捡了一些碎瓷片,准备拿回去好好研究一番,并开始向“挖盏人”打听窑址附近是否有烧制建盏的手艺人,有个人说后井村有一个,可以带我们去。

拾到的建盏残片 

走了十几分钟的路,我们来到后井村唯一一个烧制建盏的手艺人——吴立勇家里。吴师傅以前在上海开旅馆,后来不做了,回到老家,那时村里的男人都在挖盏赚钱,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听别人说烧制建盏难度很大,吴师傅有点不相信,决定试试,试过了才知道别人的话所言非虚,要烧制出品质优良的建盏难度非常大。刚开始烧制的时候基本窑窑报废,即使现在,吴师傅还是没能完全掌握建盏的烧制方法。“昨天就烧废了一窑”吴师傅指着旁边的建盏说道。

吴师傅的作坊 

吴师傅只烧兔毫盏,采用窑址附近开采的瓷土和矿石釉料,试图使用和宋时接近的原材料,烧制和宋代兔毫盏相似的效果。他的很多客户都是做古董生意,经常去他那里买兔毫盏,然后做旧放到市场上当做旧盏来卖,赚取高额利润。的确,我们通过对比,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和旧盏瓷片在斑纹分布、触摸手感以及碗足周围胎体的处理上很相似。

有一点比较遗憾,吴师傅不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形的方式,而是使用模具或压坯,然后再手工俢坯,陶瓷制作少了手工拉坯这道充满艺术化的工序,让人觉得失色不少。

含铁量很高的瓷土 

在作坊的一个角落,我们看到了烧制建盏的瓷土,颜色红中带黄,听吴师傅说,瓷土是用四种不同的土配制而成,含铁量很高。超过1300°高温烧制好的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含砂粒较多,露胎处手感较粗糙。

釉料矿石 

施釉 

做好的釉水颜色偏红,黏性强,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流动性强,低温时结晶生成各种奇特的斑纹,斑纹在不同光线下色泽和明暗也不同,变化丰富,非常美。施釉时,用手捏住圈足,胎体倒置斜着侵入釉水,在釉水中停留一段时间,让釉水渗透进胎体,直到胎体挂上足够厚的釉。吴师傅直接用阴干后的胎体施釉,而不是常用的先低温素烧后施釉再高温烧制的做法。这点做法也比较传统。

施完釉等待入窑烧制 

陶瓷制作被形象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在前期的瓷土制作、成形、釉水配制、上釉等充满手艺人手工痕迹的工序之后,就进入烧制环节,这个环节手艺人不能直接控制,而是通过控制窑炉的温度来控制火候,从而影响最终的烧制结果,可以想象结果是充满不确定和未知的,进窑的时候怀着满满的期待,希望烧出满意的作品,有时候遂愿了,有时候由于前后温度控制不好,虽然只差一点点,但出来的结果不甚满意,甚至全部烧坏了,更有甚者觉得天气和环境温度也会影响烧制的结果,古代采用龙窑烧制,这点应该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大部分手艺人采用电窑烧制,温度可以精确控制,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没办法保证成品率,手艺人只得反复尝试,摸索出规律,提高烧制成品率。

满屋顶的兔毫盏 

吴立勇师傅为了烧出他心中认为好的兔毫盏,基本每天一窑,但大部分都是不满意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堆满了整个楼面。很多要求不是很高的客户,向吴师傅买盏就直接上楼顶自己挑。

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 

吴师傅烧制的兔毫盏和宋人烧制的颇为相似,他的目标是烧制出几乎可以乱真的兔毫盏。兔毫盏在宋时是最具代表的建盏产品,在黑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斑纹,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有“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其中以“银兔毫”最为名贵。

我们照例从手艺人那里买了一些样品带走,告别吴师傅,去往水吉镇上,寻访那里的建盏手艺人。水吉镇上目前有三个建盏作坊,熊忠贵师傅的作坊就在车站对面,很好找,他的制作作坊在自己住宅的最后一层,我们请求参观作坊,他爽快地答应了。

作坊一角 

熊师傅烧制出来的银毫盏据说销量不错,和传统的银毫盏不同,釉面浮着一层银光,比较生硬,缺少传统银毫盏釉面的层次感和变化。后来请教了一些人,他们说烧制过程可能使用了化学釉,分两次烧成,而真正的银毫盏较为难得,因烧制温度较高导致瓷胎变形率大,成品可遇不可求。

熊师傅烧制的银毫盏 

蔡炳龙是水吉镇上令一位建盏手艺人,人称“建盏龙”,他是蔡氏建盏三兄弟之一,原来是烧大水缸的,研究了20多年建盏,擅长烧制油滴盏,所谓油滴盏,就是釉面密布着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故得名。蔡师傅烧制的蓝油滴盏随着阳光强弱与观察角度的变化,釉面的色彩也不断变化,美不胜收。据他描述主要靠釉料的配方和烧制的火候,釉料要用矿釉,烧制的火候要恰到好处。从他烧制的建盏产品来看,经过长期的摸索,蔡师傅已经成功掌握了烧制建盏的方法。

蔡炳龙师傅烧制的油滴盏 

正当我们提出参观他的制作作坊时,蔡师傅果断拒绝了。每个建盏手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制作方式,特别是那些已经做出市场上公认的品质优良的建盏手艺人,他们绝不会轻易公开自己的制作作坊,因为一旦被同行人看到,那么他的烧制方式基本就被人知道了。虽然我们外行,也无意去偷学人家的烧制方法,但我们理解这种行为,也是因为有了这些秘密,建盏烧制才会像它的斑纹一样保留它们那份独有神秘感。

说到市场上公认的优秀建盏手艺人,目前有蔡氏三兄弟、南平的孙建兴、福州的李达等少数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已经确立了领先地位,所以对陌生人的拜访比较敏感和防备,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没去拜访他们。但总的来说,建盏烧制的方式基本类似,只在细节处有差别,也正是这些细节决定最后的烧成品质,而那些优秀的手艺人一生探索和守护的就是这些烧制细节,没有理由不把他们当做秘密。

建盏的盏形分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建盏的釉色分类

除了前面提到的乌金釉盏、兔毫盏和油滴盏外,常见的建盏还有鹧鸪斑盏以及极其难得的曜变斑盏。

乌金釉盏是建窑早期的产品,釉面乌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也有显黑褐色和酱黑色的,没有斑纹或者斑纹不明显,釉面普遍较厚。“色黑而莹润,上乘者亮可照人”,早期建盏多属于此类。

鹧鸪斑盏,因有和鹧鸪鸟胸前的羽毛相似的斑纹而得名,大概分两种,一种鹧鸪斑盏有点像油滴盏,斑纹合而不聚,不像油滴盏的斑纹连成一片,烧制过程偶然性很强,极难控制,目前只有极少数人能烧制出,做得比较出色像福州的建盏手艺人李达;另一种鹧鸪斑属于黑釉上二次点白釉的结果,烧成相对容易,成品有点不自然。

藏于日本的鹧鸪斑盏 

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的曜变斑盏 

建盏以及江西吉州窑产的黑盏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庄重的黑色加上静谧的斑纹,非常符合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人非常重视,曾从中国大量进口,漂洋过海,其中不乏精品,它们在日本安静地度过一段很长的历史,传承有序,直到现在依然让人赞叹不已。而在中国的建盏则随着政权的不断更迭,也随之消亡,这也许就是精品建盏目前大部分在日本的原因所在。

建盏虽然斑纹繁多复杂,但一点都不喧嚣,在黑色釉面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神秘。虽然沿袭宋时的艺术风格,但这种感觉在当代看来依旧充满活力,毫无过时之感,中国的很多手工艺面临怎么向当代审美和生活方式转化的问题,而我们认为建盏目前并没有这个问题,器形是经典的,自然形成的釉面本身就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本文来源于智慧收藏,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李刚手作:枯木逢春的金丝楠木茶器

前面舍爷跟大家介绍完李刚师傅独创的葵链,和大漆手作系列。今天是“李刚老师的好东西分享系列”的最后一篇,跟大家介绍一套虫雕茶器和一柄茶刀。

金丝楠虫蛀料雕刻茶器(套组)

以手工斫制为基础,选明清建筑用金丝楠木,虫蛀部分为原料。

因金丝楠木遇虫蛀的情况不多,就原材料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良品,具有较强的收藏及赏玩价值。

(推荐阅读::< a href="https://www.lhecha.com/2320.html " target="_blank">临沧古树茶,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lhecha.com)

虫蛀部分能展现出天然的镂空效果,经过审料,制作过程最大限度展现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套组当中配以手工锻打铁件,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另一方面能彰显出器物本身的艺术沉淀感。

李刚制手工锻打茶刀(茶锥)

泡普洱(泡普洱生茶用什么茶具)

 经常碰到初次品饮普洱茶的小伙伴问:

我买了些普洱茶想自己冲泡

什么器具最合适?

俗话说“器为茶之父”

茶器之于泡茶确实重要

那什么器具冲泡普洱茶

更加适宜、实用、好上手呢?

 

在比较正式的品鉴会,或随处可见的小茶会

茶艺师使用的器具

最常见的无外乎盖碗和紫砂壶

可对于每个初学泡茶的新人

到底选紫砂壶还是盖碗

仍是一件头大的事

光想想就很是纠结、选择恐惧......

 

从外观、材质、工艺、性能...

无论哪方面来说

盖碗和紫砂壶的优势及差异

都是显而易见滴——

 

在同等投茶量,水温和浸泡时间下

紫砂壶因为保温性强

茶的醇厚滋味能充分体现

因此品饮优质陈年普洱

资深玩家喜欢选用紫砂壶

但从盖香来说

由于紫砂壶会吸收部分茶香

闻起来略比盖碗逊色

也不便于观看汤色叶底

而且为了避免味道混杂

通常需要“一壶事一茶”

因此使用起来没有盖碗方便

也不利于品鉴和评判

而用盖碗冲泡普洱

更容易闻香观色,避免串味

冲泡时开合方便、可闷可透

利于把控时间、温度

水流的大小和力度

更容易掌握冲泡和出汤的节奏

因此,对于新手来说

盖碗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选用什么茶具

还受茶品、环境等因素影响

而且,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怎么选还得自己拿主意~

以上内容是关于建盏作品大全和建盏秒懂百科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盖碗用来干嘛 盖碗用处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建盏作品大全 建盏秒懂百科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4094.html

使劲推荐

建盏作品大全 建盏秒懂百科
建盏作品大全 建盏秒懂百科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建盏作品大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建盏秒...

盖碗用来干嘛 盖碗用处
盖碗用来干嘛 盖碗用处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盖碗用来干嘛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盖碗用...

紫砂方器图片 方器紫砂壶怎么整口
紫砂方器图片 方器紫砂壶怎么整口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方器图片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方器紫...

玉璧提梁紫砂壶 玉璧的璧怎么写
玉璧提梁紫砂壶 玉璧的璧怎么写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玉璧提梁紫砂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玉璧...

紫砂壶价格差别这么大 紫砂茶壶价位
紫砂壶价格差别这么大 紫砂茶壶价位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价格差别这么大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难得一见用英文怎么说 难得一见 英文
难得一见用英文怎么说 难得一见 英文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难得一见用英文怎么说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怎样挑紫砂壶 紫砂壶怎样挑选
怎样挑紫砂壶 紫砂壶怎样挑选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怎样挑紫砂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

紫砂壶吸香 紫砂壶 茶香
紫砂壶吸香 紫砂壶 茶香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吸香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 ...

紫砂泥料底槽清的特点 紫砂泥料原矿价格表
紫砂泥料底槽清的特点 紫砂泥料原矿价格表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泥料底槽清的特点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茶具脏了,怎么清理 茶具有茶污怎么清洗
茶具脏了,怎么清理 茶具有茶污怎么清洗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脏了,怎么清理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精选茶知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