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报告 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与展望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报告 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与展望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来源: |历史教育家 ID:lsjyjlj」
暑假快要结束了,新学期即将开始!正值少年时,孩子们应珍惜学习机会,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之前,湖南怀化近800名刚刚升入普通高中的新生接到通知,将被学校“清退”,分流至其他中职学校。
学校的理由是,这些学生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当地的普高分数线,按规定,这些学生是没有办法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只能进入职高就读。
而有些家长则抱着侥幸心理,想着多花一点钱,送孩子上民办高中。没想到被查出来,因此才被清退。
此事一出,家长们都懵了。不仅钱白花了,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连研究生毕业都面临就业危机,孩子连高中都上不去,将来又该怎么办呢?
这些被清退的孩子们开始感受到压力了。一贯不把学习当回事的他们开始感到焦虑,还常常被同学嘲笑“分数没过线”。
这时候,他们才知道,初中时候他们的父母、老师天天念叨的——“不努力,你连高中都上不了”,竟然不是恐吓,而是事实。
上大学变得容易
上高中却在变难
这是现在很多家长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教育厅官网发布了《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
职高和普高5:5的比例,是全国的大方向。这也一度使得很多家长感到恐慌,担心普高门槛提高,孩子上高中难。
教育部门出台的中考政策表示:
中考后的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需要达到5:5,那也就表示今后将会有一半的初中生无缘高中。 而在中考中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可以选择去职高或者是技校就读。
现在,很多人一直在强调考一个好大学的重要性,却忽略了中考的重要性。
电视剧《小舍得》也反应了这样的分流
但事实上,有一部分人连高中的门都迈不进去,更别提高考了。
就拿2021年的高考举例:
参加高考人数有1031万,大学录取820万,录取率高达79.53%。也就是说10人参加高考,基本上8个人都能考上大学。
但中考的录取率大概只有60%,甚至有很多地方的中考录取率还不到50%。
● 2021年河南中考报名人数达148.5万人,将有70余万人上不了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录取率不到51%。● 2021年西安市146所普通高中计划招生52599人,西安市中考报名人数为84898人,普通高中录取率为60.90%。● 2021年的深圳,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已经从47%下降到45%。● 在上海,每3个中考生中就有1人要去三校。
在政策越来越明确的情况下,孩子们上普通高中越来越难,必须有一半孩子去学上职高或中专。
有专家说:“普职比大体相当是国家政策。技术工人没有了,是灾难。”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孩子上职高或中专就没有前途了。
如果比起学习理论知识,孩子更愿意做动手能力强的工作,认为自己更容易在职高或中专找到一技之长,我们当然支持。
但如果孩子是因为一时贪玩而错过了高中,而不得不上中职,对于孩子来说,也会遗憾终生。
比起高考
中考才是真正的一考定终身
上面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
如果孩子中考考不好,孩子就很难进入一所好的普通高中。如果孩子上不了好的普通高中,那么大学的大门基本已经关上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这类学校发展良莠不齐,很多学校的设施教学的管理各方面都不如普通高中。
另外上中职的同学大多数成绩不理想,学习行为习惯偏差比较大,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还是比较排斥的。
在优质高校资源名额有限的前提下,普通高中的学生考上一个好大学的概率都不高,那么可想而知,中职学校的概率就更低了......
看过知乎上有个提问:那些没有考上985/211的孩子,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这个社会,正在经历你跑步都跟不上的时代,而你可能大把时间正在荒废掉。 而读书,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你能抓住的为数不多的,能够提升自己生活圈子的方式。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由一个个的圈子组成的,圈子之间有着森严的门槛。
你在吐槽
别人却紧紧抓住这种可贵的公平性
你可能会在文章一开始就吐槽:
现在竞争越来越大了,做学生太难了;再顺便吐槽下中国教育体制唯分数论和选拔的残酷性。
但在这之前,你更应该了解下其他国家:
在美国,教育资源有一种趋势叫“世袭罔替”——父母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发展。
今年哈佛公布一项报告:
2021届的哈佛新生中,29.3%的学生至少有一名父母曾是哈佛学生,而46%的新生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可见一斑。
而那些普通非“精英”家庭的学生,即使有钱也买不进去。
对于中高考,网上流传一句话,“寒门学子,中考考将是你人生当中少有的不用拼爹看脸的公平竞争”。
所以中高考是真正诠释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制度,只要你肯努力。
读书越多
改变人生的可能性越大
很多同学有时候会感到迷茫,因为觉得读书好像没什么用,比如数学学到初二就足够了,进菜市场不会被电子称骗,比如那些初中高中辍学的有的照样混得不错……
这还是因为读书读得太少,经历太少,而想的又太多。
现实一点来说,读书并不是单纯为了学以致用,而是以学历来作为你未来生活的敲门砖。
辍学的或许也有成功的例子,但他们拼着命地生活的时候,你没看到。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相当于十年前的初中毕业。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父母和老师不断告诫你:
你要去读书,你要好好学习,去考大学,找个好工作。
现在你要告诉自己,我不只要考大学,还要读硕士,读博士……
有了这个信念,坚持住,你的学习会更有方向感。
写在最后: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这世上,努力才是最大的公平。
因为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区别只在于付出和回报的多少,只在于结果到来的早晚,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提前放弃自己。
趁现在,还有时间,一切还来得及,拼了命地努力吧!
警醒! 考大学越来越容易, 升高中却要淘汰近半!
考大学容易,考高中难,这是很多地方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现在,随着高校的扩招,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2021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有1031万,大学录取820万,录取率高达79.53%,也就是说10个高中生中,有接近8人,能够考上大学,而考上本科的也接近5人。
但是,高中录取率却没有那么乐观!10个人中有4个人上不上高中,也就是60%的录取率,这样的录取率是令人羡慕的,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录取率都低于50%,有的地方甚至只有30%多的录取率。
01
为何高中录取率这么低?
首先,这是国家政策发展的需要。
在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也就是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大约是1:1,意味着多数地区,初中毕业生一半上高中,一半上职业学校,这是因为国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如果初中毕业生都挤入高中,然后考上大学,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称为“白领”,这些大学生又不愿意而且也无法称为技工,所以一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众多技术型岗位又面临缺乏劳动力的问题,所以从中考后分流,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方向。
其次,优质教学资源少。
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很多城市的面积迅速扩大,人口不断增加,但是高中学校的数量增长不快,因为学校的增长,不仅需要教室、多媒体等硬件设施,还包括老师这样的软件资源,不是短时间就能弥补上的,所以导致城市的高中录取率更低,很多城市的高中录取率都低于50%。
最后,小班额政策,进一步降低高中录取率。
以前的时候,高中一个班可以50人,也可以60人,也可以70人,总之,只有教室能够放得下桌子,能装多少是多少,但是现在的小班额政策要求高中每个班级人数不能超过54人,这就让高中的录取率进一步降低。
所以,现在考一个高中,真的非常困难,然而,更加现实的是,如果你只是考上一个普通高中,能考上大学本科的可能性都很小,考重点大学或者211、985大学就更难了,所以要考上好大学,不是考上高中就能解决的事情,高考还将继续筛选掉一批不适合上大学的学生。
所以,加油吧同学,你的老师没有骗你,形势就是这么严峻!
02
不努力,连中专都不好上了
最后一年,有没有这样的学生:他们上课睡觉,下课打闹,从来不听老师的嘱咐,心里没有家长的寄托,他们只想享受着懒散的日光。
如果问他有什么理想,将来对自己的升学有什么规划,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上个中专吧。
好像没有中专学校不能接收的学生。择优录取,高中录完,等轮到中专学校录取的时候,好像他们这些以“混日子”为生的学生也没有选择了。
确实有些同学要反思,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再加上幼儿园,一共十年或十一年的时间,你也在成熟也在进步,也和同学侃侃而谈,也想有走出去看看的机会,可最后,你得到了吗?这个机会和你想象的一样?那么好容易就能得到吗?
报考的过程是让人羞愧,流汗,自责的。这个过程真应该让即将成为九年级的同学也看看,让他们看看那些自以为聪明选择了人生的捷径的同学,面带失落的表情背后,内心是多么的后悔。
他们的昨天就是你们的现在,如果你不把握这最后的机会,还坚持原来的自我,放任不求进取,懒散不求进步,拖沓不珍惜时间,任性不珍惜教诲,麻木不憧憬未来,以哗众取宠为追求,以投机取巧为目的,以为随便的一个烂成绩就能继续升学,就能上个你认为很容易混的中专,那你就错了。
初中数学老师在我毕业的时候,曾给我写下这样一句话:人生一路很漫长,但关键只有几步。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人生看似漫长,实则只有关键几步。很多时候,一步错,满盘皆输。毕竟,真的可以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勇往直前的人不多。很多时候很多人,错过了最好的年纪、最好的机会,人生从此急转直下、陷入低谷。
阶层固化,似乎是眼前很难打破的现实。你不好好学习,注定是社会的底层。你不好好学习,考不出像样的分数,连好一点的中专学校都不要你。
试问,不好好学习的你,未来又在哪里?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山坡羊·潼关怀古
百科名片
潼关《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目录
原文
注音
注释
译文
中心简述
品评
作者简介
赏析历史背景
中心思想
分句分析
写法理解
背景材料
写作背景
艺术特色
句子分析原文
注音
注释
译文
中心 简述
品评
作者简介
赏析 历史背景
中心思想
分句分析
写法理解
背景材料
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句子分析展开 编辑本段原文
山坡羊①潼关②怀古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③潼关路。 望西都④,意踌躇⑤(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⑥, 宫阙⑦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被编入人教版初二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注音
踌躇(chóu chú ) 阙(què) 了(lè)
编辑本段注释
① 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⑥伤心——令人伤心的是, 形容词作动词 ⑦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6-25)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⑧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编辑本段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唉!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昔日宫阙
编辑本段中心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简述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编辑本段品评
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 山河表里潼关路 ” ,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从潼关向西, “ 望西都,意踌躇 ” 。长安是好几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为赴陕西赈灾途中所作。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张养浩
编辑本段赏析
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中心思想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句分析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躇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写法理解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意蕴深邃,感情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散曲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突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
背景材料
1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2.《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①以动写静,赋予物以波涛汹涌的气势。 ②情景交融,情由景生。 小令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小令仿佛使人看到诗人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在元代散曲中不是少见的。 3虚实结合 写出了当时潼关的地理特点,用一个聚 怒,把华山的重岩叠嶂,黄河的波涛翻滚,回顾历史,感叹历史的兴衰更迭,把眼前的胜景和潼关的历史巧妙的结合起来,以胜景的不变来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来做历史的见证来揭示封建统治者以为个人的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编辑本段句子分析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势的句子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心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点题“怀古”,并表现作者无限伤感原因的句子: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注
世博会是综合反映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及成就的大型展示活动,它以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世界第一届工业世博会,-------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天时、地利、人和催发了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的诞生
(1)英国之所以举办第一届世博会,是因为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面 ,请列举这三方面的史实说明之
答:政治上: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或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拥有辽阔的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科技上: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科技处于领先地位。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国家争相举办世博会。1893年美国纽约取得了世博会的主办权。
(2)如果为第二次科技革命专设一个展厅,下列哪些最新科技展品可以展出?
A本茨汽车 B爱迪生电灯泡 C瓦特蒸汽机 D电报
材料三:1937年巴黎世博会,主办方意识到,他们所要展示的世界正经历着曲折;经济大萧条,失业状况加剧、通货膨胀、战争阴影笼罩------这一系列问题促使主办国对本届世博会寄托了更多的期望。------巴黎世博会在“和平与进步”的呼声中落下帷幕。,它的巨大成功传达着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盼。
(3)材料中的“经济大萧条”指什么?“战争阴影笼罩”的史实有哪些?(举两例既可)
答:“经济大萧条”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战争阴影笼罩”的史实有:德国法西斯上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等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世博会对推动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答:促进了世界各国的交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突出了时代的主题;引领世界潮流。
附:
周年事件解读
1、逢“10”周年
(1)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1840—2010年)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50周年(1860—2010年)
(3)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10周年(1900—2010年)
考点链接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各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备考角度
角度一:把列强的侵华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综合来考查,认识侵华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角度二:中外历史结合的角度考查如工业革命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角度三: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对比分析,认识这些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
(4)发动百团大战70周年(1940—2010年)
考点链接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命题角度
百团大战与抗日战争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役结合考查。
(5)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1950—2010年)
考点链接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个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命题角度
角度一:以此为切入点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迹及抗美援朝战争审理的历史意义。
角度二: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战争相联系考查。
角度三:与美国二战后推行的冷战政策相结合,考查中美关系等相关知识。
(6)《土地改革法》颁布60周年(1950—2010年)
考点链接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命题角度
角度一:以三农问题或民生问题等热点与政治学科综合考查。
角度二:与中国历史其他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综合考查,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后执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角度三:与世界历史知识结合,如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等。
(7)建立经济特区30周年(1980—2010年)
考点链接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加深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改革开放仍然是今年备考的重点。
命题角度
角度一:考查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角度二: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角度三: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影响及启示。
角度四:与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的改革结合比较考查,如改革的共同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共同目的是维护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过程是曲折性艰难性等。
角度五:与世界历史上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结合考查。
角度六:与政治结合,考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联系。备考中不要紧局限于“开放沿海城市”这一点,要结合政治课内容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并能谈就取得成就的原因。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1640—2010年 )
考点链接
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备考角度
角度一:作为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大。结合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横向复习,全面掌握异同点。
角度二:《权利法案》颁布320周年》这一周年问题与民主法制进程密切相关,《权利法案》是人类社会由人治到法治的开端,可纵向联系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颁布的法律文献,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了解世界历史民主法制的进程;同时要注意与中国历史的横向联系,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主法制的轨迹。与政治相结合,关注依法治国等知识点的综合考查。
(9)纳米比亚独立20周年(1990—2010)
2、逢“5”周年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1945—2010年)
图片解读
201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一起,隆重纪念这个日子,记住我们65年前取得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65年前的9月2日,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礼炮鸣响,彩旗纷飞,中国代表身着礼服,庄重地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享受着胜利的喜悦。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抗日战争中,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
考点链接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点。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我们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备考角度
角度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这段历史留下的教训,这场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
角度二: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以此引出国共两党关系及国共合作相关知识。正确理解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角度三: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非凡气魄。
角度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并谈说明的问题。抗战中几次著名的战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几次著名战役及其意义。
角度五: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外国列强的侵略,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角度六: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的考查。
角度七:以时政材料引入考查中日关系、中美关系、日美关系、德日的发展等内容。
(2)国共两党重庆谈判65周年(1945—2010年)
考点链接:
重庆谈判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和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命题角度
角度一:重庆谈判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与国民党的谈判联系在一起综合考查,注意分析理解两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
角度二:2010年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65周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基本的知识点如原因、中共代表人物、重要成果、最终落实情况等。
角度三:以当今海峡两岸形势发展的大好局面为切入点,回顾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角度四:通过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真实目的和认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3)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55周年(1955——2010年)
考点链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
考点概述:
1955年4月,亚非拉国家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讨论了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这对会议中出现的尖锐分歧,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命题角度
角度一:万隆会议是我国建国后外交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要结合基本知识点注意选择题的的考查。
角度二:把我国外交成就分成三个时段来综合考查。① 建国后至20世纪50年代② 20世纪70年代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报告 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与展望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报告 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与展望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报告 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与展望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63106.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西安中考形势图分析报告 西安...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考历史重点语句归纳总结 中...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1淮安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考历史作文书籍推荐 中考历...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罗庄区中考体育训练班 罗庄区...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中考高考题难吗 广东中考...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考专题训练语文 2021中考语...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本溪中考时间2024年时间表图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珲春中考能报哪些学校 珲春中...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新郑体育中考时间2024年 新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