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青岛中考语文古诗默写 青岛中考语文古诗理解题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青岛中考语文古诗默写 青岛中考语文古诗理解题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2017中考古诗鉴赏答题模板大全
中考语文中的古诗鉴赏对有些同学来说是一道很头疼的题,很多时候都拿捏不好诗中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思想感情,下面,我们用13首古诗为例,详细的讲一下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
首先你要想一下,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通常我们会用下面这六种方法,叫做六看。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然后因为诗歌经常会考表现手法,下面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知道了这些,下面来看这13种古诗鉴赏的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
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二、 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越女词(其三)
李 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 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 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七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示例:
江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八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示例: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
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示例: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第十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第十一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示例: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十二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十三种模式 情景鉴赏题型
1.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 景 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示例: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
附录: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 性格 形象的意义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 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 主观感受 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 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 通过什么手法 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考试时间一般在六月中旬。全国省市不统一,按当地时间计算。初中学业体育水平考试一般在3-4月份举行。下面跟着我来看看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答案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案 :
23.
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6分)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2分)
9.(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
答案 :
8.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9.(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三、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答案 :
(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
一、观沧海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胸襟和抱负?
【参考答案】
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2、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三)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潮平两岸阔(2分)(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给分)。2、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 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3.略。 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4、.思念故乡
三、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4、《钱塘湖春行》描绘了钱塘湖春天怎样的景象?
5、.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
6、.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7.、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行”字为线索(春行也可)早春美景 2. 最爱 3.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4。春水初涨、莺飞燕舞、春花渐开、春草初萌的早春景象。
5.“几处”“谁家”,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 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7.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深秋晚景图 2、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漂泊之感,离别之情。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本诗是一首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赠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关切之情。
六、夜雨寄北 ———李商隐
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憧憬。
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离别愁苦相聚的欢乐。2.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七、、泊秦淮 (杜 牧)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忧国忧民
八、浣溪沙 晏殊
1.本文的体裁属于 ,浣溪沙是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1.词 词牌名 2.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九、望岳 ———杜甫
1.诗中的“阴”“阳”分别指______、__
2.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5、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山北 山南 2.A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4、 高大巍峨5、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十、春望 ———杜甫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2、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3.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4、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5、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答案】1、.国破或:破 2、.破 满目凄然 3、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4、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5、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十一、使至塞上 ———王维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答案】(1)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 诗人孤独、思乡 (2)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十二、游山西村 ———陆游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答案】1、示例: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描绘意境1分,抒发心情1分,语言流畅1分) 2.C
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这首诗的作者是;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
思想感情:
蕴含哲理: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刘禹锡白居易2、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3、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蕴含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十四、赤壁 ———杜牧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诗人杜牧和-----合称“小李杜”。
4、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 3、周瑜 李商隐 4.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十五、过零丁洋 ———文天祥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
2“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和,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比喻;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就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水打的浮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2、形式的险恶,境况的危苦 3、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直抒胸臆,表现了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了民族气节。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青岛中考语文古诗默写 青岛中考语文古诗理解题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青岛中考语文古诗默写 青岛中考语文古诗理解题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2023巢湖中考录取结果公布 2023巢湖中考录取结果查询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青岛中考语文古诗默写 青岛中考语文古诗理解题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62957.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青岛中考语文古诗默写 青岛中...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3巢湖中考录取结果公布 20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2兰州中考地理真题试卷 兰...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考早餐能吃面条吗 中考早餐...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彬州市中考比例是多少 彬州市...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excel随机排序怎么排考试座位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考英语词汇ppt 中考词汇讲解...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无锡2024年中考分数录取线 无...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考前心理辅导文案怎么写 中...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浙江初中科学中考真题 浙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