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时间之书立冬 时间之书 立春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时间之书立冬 时间之书 立春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因此,我们在《时间之书》中可以看到余世存先生一次次进行着一种推演,如古人把五天称为微,把十五天称为著,五天又称为一候,十五天则是一节气,余世存先生从见微知著出发,阐述了先民立身处世和安身立命的参照原则。一个人了解太阳到了南半球再北返回来,就知道此时北半球的生命一阳来复,不能任意妄为,“出入无疾”,一个人深入体悟这一时空的逻辑,就明白天地之心的深长意味。立春节气是“天下雷行而育万物”,这是提醒人们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植物、动物都生发繁荣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不能伤春的。如果了解到雨水来临,就知道农民和生物界不仅“遇雨则吉”,而且都在思患预防。如果了解到大暑期间河水井水浑浊,天热防暑,此一时空要义不仅在于消夏和获得降温纳凉防暑一类的物资,更在于提高公共认同,“劳民劝相”。当年,咸丰皇帝才智一般,比不上兄弟恭亲王,但他让父亲看重立为太子就是因为他的老师教了他几招,其中一招就是跟众王子一起打猎时他一箭未放,父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此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据说道光帝称道他:“此真帝者之言”,可见这种顺天及物的思想早已成为中国人根骨里的道德准则。
可以这样说,余世存先生在《时间之书》中完成了一次关于中国人情怀方面的完美推理,他认为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孔子观察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而后引申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时间之书》的内核问题自此浮出水面:从节气到气节,仍是今天人们生存的重要问题,我们是否把握了时间的节气?我们是否把握了人生的节点?是否在回望来路时无愧于自己守住了天地人生的气节?很遗憾,现在的情况并不如人意,余世存先生感慨:“如果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应该承认,我们跟天地自然隔绝了,当代人为社会、技术一类的事物裹胁,对生物世界、天时地利等等失去了感觉,几乎无知于道法自然的本质,从而也多失去先人那样的精神,更不用说气节。”
在这样的基础上,《时间之书》直指现代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时间感的丧失。余世存先生承认全球化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就是现代人对时间空间的超越,但也明白地指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忽略了人是此时此地的存在,人的身心仍有生物钟,如果时间感丧失,生物钟紊乱,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会出问题,时间感对现代人的意义不仅仅是健康方面的,也是人生幸福和意义方面的。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是时间性的,西方文化是空间性的,而这种时间感的丧失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更具有致命性的伤害。
海德格尔曾引用荷尔德林的名言:“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余世存先生坚守着这样的常识:“知识的富有、智力的优越在节气面前无足称道,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得面对自身”,他热烈地倡议:“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去感受吧,去参悟吧,去歌哭吧。”
也许,顺天时,尊物道,讲气节,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有的中国范儿。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阐明了宇宙从无序到有序,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远在150亿年前,我们的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处于一种没有中心、没有边际的混沌状态,中国的古圣先贤称之为“无极”。相对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无极便是大爆炸之前的状态。在大爆炸的初始,太极由无极而生,是一个体积极小、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奇点,即为天地要开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时的样子。在其后的30万年里,宇宙初生,太极渐渐化生出两仪,我们能感知的与不能感知的所有事物皆有了阴阳两个属性,能量与质量、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黑暗与光明等等都是两仪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美国艺术家Budassi画笔下的整个宇宙
银河系
古人曾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地球作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一员,从宇宙的宏观尺度上来看是极其渺小的,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则显得更加微不足道了。然而,维系宇宙存在和运动的自然法则,并不会因为观察者的尺度和角度不同而发生改变。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起源于地球北半球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在古代以农立国,达到了人类农耕文明的顶峰。在那些逝去的时空里,传统的中国农民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象造化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然没有现代的时间意识,但他们通过观察日月,以及气候、物候的变迁规律,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东周时代就有了日南至(冬至)、日北至(夏至)的概念。战国后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首次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这八卦八节是一年中的八种时空,也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又各自平分了四个季节,它们共同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将一年四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那个以农立国的时代,时间远非生长、收藏那么简单,更非王公贵族、精英阶层、游手好闲者的“优游卒岁”。农民借助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贮藏的循环体系之中,进而将时间与生产、生活升华到人与天道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文人士大夫则跟随四季的歌喉慨当以慷,忧思感喟: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之四季造化,进而由节气参悟出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的真理。
中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是儒家思想,其创始人孔子曾经像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回,他在自然界中观察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为此引申,进而得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儒家气节之道。可以说,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
从节气到气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世间万物生而自有节气的坐标,而人性更应有气节,这是一个关乎我们何以为人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节气与气节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在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同时,更专注于实际,更倾向于探讨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问题。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以儒家的核心思想为基础,推行仁政,进而产生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而西方直到19世纪,才出现可与之比肩的德才兼备的官僚体系。
在如此精密而高效的农业制度下,中国古代的农民对土地的利用达到了艺术级。一个19世纪初的英国农学家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东方的农民用相同面积的土地可以养活比英国多六倍的人口,无论是套种、燃料、食物利用、施肥循环,还是土壤保护都做到了极致,非常了不起。所有这些,与农民对时间、对二十四节气的精确认知有关系,也与统治精英和传统士大夫恪守君子之道而展现出的非凡执政能力有关。
余世存先生的这本《时间之书》相当于中国人的时间简史,因为在他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不但记录了中国人的历史和习俗,还承载了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这些节气就像是一本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跟农业有关,跟养生有关,也跟我们每个人对生命、对自然、对人生、对宇宙的感受、认知有关。普通人只要理解了节气的诸多含义,就能够见微知著,合理调和天人关系,进而提升自己在百年之中的人生价值。
在传统社会,中国人对天地时空的感受是细腻的,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然而,在当代我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感官荒漠里,被高科技事物裹胁,作息再无节制和规律,对生物世界、天时地利等等失去了感觉,几乎无知于道法自然的本质,从而也失去了许多古圣先贤的精神和气节。
诚然,科技是人类探索、研究和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强大工具,也是人类进入天人合一更高境界的不二法门。但是,我们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不能迷失在人性的贪欲、懒惰和自私之中,更不能违背君子之道,把科学成果运用到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的黑科技中去。
在科技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把握了时间的节气?我们是否把握了人生的节点?是否在回望来路时,无愧于天地人生的气节?幸好,今天有了余世存先生的这本《时间之书》,它不但揭示了时间与节气、气节的奥义,也使我们得以回归自然,重温那一首已经传唱千古的田园牧歌。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2023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是2023年1月1日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世存、老树。
书名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作者
余世存、老树
类别
社科;文化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23年1月1日
页数
312 页
定价
65.00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海德格尔曾引用荷尔德林的名言: “生 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 ,余世存先生坚守着这样的常识:
年轻人,
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
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
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时间之书》
于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 天下雷行而育万物 -
今日(2月4日)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始。自此,东风送暖,春雷乍起,蛰虫苏醒,冰河融化,候鱼浮游,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二十四节气,以半月为计,每个节气或许都是一种提醒,当应天时而为,在时间中寻找“自然之道”,从而“道法自然”。
这也正是余世存老师的这本《时间之书》所提及的,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详细地记述二十四节气属性特征,见微知著,解读时间赋予我们的使命和生存之道!
经年累月,我们脚踏实地,期待厚积薄发。
世事难料,不一定会成功,但必须在路上。
——《时间之书》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过去 又恐琼楼玉宇 -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计时工具,我们的生活却如此忙乱不堪? 或许,《时间之书》序言中的这段话可以带来一丝启示。
“我们的知识史带来的负面作用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对很多现象、习俗、知识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有而不知其万有。节气,这一传统中国最广为人知的生活和文明现象,不仅民众日用而不知,就是才子学者也少有知道其功能意义。今天的人们在0和1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收视而无知无识;很少有人去深入到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
《时间之书》解读的,是中国人的时间哲学。正如余世存写到的:“在二十四维时间里,每一维时间都对其中的生命提出了要求。”
冷雨水,暖惊蛰,这些古时的谚语,似乎已经被人们所淡忘了。 我们失去了土地,孩子远离了自然,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与悲哀。而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一种对月令时节的尊重,是对时间的珍惜和感悟。
“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 总有些东西不该被遗忘,总有些事物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时间之书》是现代与历史的对话,是人类与自然的亲近,是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是自我与世界的认知。
天地万物,道法自然。一切都在流转,一切从未改变。
当我们合上这本关于节气的时间之书,会看到余世存写在封底上的话:
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循环轮转;
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瑰,去收获时间的粮食;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精彩书摘
立春时节的物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也可以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了;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
在北方,这一节气的特征并不明显,甚至常常遭到“倒春寒”的袭击。然而,这一节气毕竟预示着寒冷渐渐离去,春天缓缓来临,春意已经在人们的心里入驻,发出春芽。 ——《雨水》
《魏书·广陵王羽传》:“今始维夏,且待至秋后。”杜甫诗:“常愁也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皮日休诗:“山瘦更培秋后桂,溪澄闲数晚来鱼。”罗隐诗:“霜压楚莲秋后折,雨催蛮酒夜深酤。” ——《立秋》
白露的三候都与鸟有关,春风之际北飞的玄鸟、燕子此时回来了,而众多的鸟感受到天地萧杀之气,储藏食物以备过冬。细心的人发现,各类鸟儿在此时也开始养护增生它们的羽毛来御寒。南朝诗人鲍照说:“玄武藏木阴,丹鸟还养羞。劳农泽既周,役车时亦休。” ——《白露》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雷动之时,万物随之发展自己,不妄为,做好准备,顺应天时天道,成己成物。
春天对于我们来说,还有着一言难尽的情感,如同《春之声》的歌词:“小鸟甜蜜地歌唱,小丘和山谷闪耀着光彩,谷音在回响。啊,春天穿着魅力的衣裳,同我们在一起,我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忘掉了恐惧和悲伤。”
在这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奔跑,欢笑,游玩。充满生机的春天将至,收拾好心情再次出发吧!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时间之书立冬 时间之书 立春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时间之书立冬 时间之书 立春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时间之书立冬 时间之书 立春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99019.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时间之书立冬 时间之书 立春的...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美容护肤怎么样 立冬美容...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可爱立冬图片大全 可爱立冬图...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文案老年人怎么写 立冬对...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保健知识 立冬保健小知识...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的翻译 立冬古诗译文的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板栗红薯可以吃吗 立冬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文案歌词大全 立冬文案歌...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活动服装图片 立冬活动服...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阳历什么时候立冬 请问哪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