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对茶有影响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对泡茶有什么影响和茶具对茶有影响吗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对香气的影响
茶具的质地。我们在这里以密度来区分。密度不同,导热和散热系数也就不同,一般密度高的壶,散热速度快,保温效果茶;密度低的壶,散热速度慢,保温效果好。
所以,茶具的密度高,泡起来茶香清扬;壶的密度低,泡起来茶香低沉。而我们常见的茶具材质密度排序为:玻璃>瓷器>陶器
也就是说,用玻璃茶具冲泡绿茶比较好,用瓷器茶具冲泡红茶、香片比较好,陶器如紫砂壶可以冲泡黑茶。
对汤感的影响
玻璃茶具表面光滑,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容易翻动,导致茶叶内含物不能再稳定的环境下浸出,所以茶汤没那么粘厚;瓷器茶具导热系数低,茶汤浸出环境相对稳定,所以比玻璃茶具冲泡的茶汤要软、厚、粘稠一点。
紫砂茶具表面附着能力强,且保温性强,散热慢,所以茶叶内含物能很好的浸出,与水融合,品味的汤感就比较软、厚度和粘稠度也会上升。
对汤色的影响
这个更在于视觉的享受,对香气和汤感并无影响。但满足了视觉、嗅觉、味觉的享受,品饮的乐趣才会无限放大。
白瓷茶具精致光洁,和绿茶更为搭配。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以及普洱茶比较合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确实客观存在,但什么样质地的茶具泡什么茶,差别还是细微的,这需要茶友们在饮茶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吃茶的人常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我所理解的并非水和器的姻缘诞生了茶,而是水和器这两位无私的前辈是如此深爱和关照着茶。
尽管水和器也照料着其它的饭食和饮品,但只有和茶在一起,它们才得以进入纯粹的美的精神世界,相互倾诉,如高山与流水,山涧与幽兰,成为了拥有思想的“茶之水”与“茶之器”。
茶树,原本是山野草木,没有颜色也没有香气,甚至连枝干、树叶的造型也不特别,可一旦茶叶与水和器相遇,茶的幽香、滋味与境界便由水的浸润和器的助力得以彰显,茶叶变成了真正的茶。
我一直认为,没有对水和器的苛刻甄别和选择,味觉层面的茶是不能升华为美学之茶和精神之茶的。
这里我想作另一个说明,以免进入其它误区。味觉的茶和精神的茶是茶的两端,但不指茶能够完全脱离味觉而成为象征意义的茶。
味觉的茶是为了饮用甚至以解渴为目的的茶,这只是茶的一个侧面,而精神的茶不仅是味觉的也是嗅觉的、触觉的、视觉的、意识的、情感的综合,这是茶人通过茶,接触自然万物之美和人生理想状态的方式和过程。
如果我们讨论精神的茶,那么首先要尊重茶之性格,明白茶之平等。正如人之平等,茶也没有贵贱之分,可我们常常犯错,在意茶的品类、产地、声名、价格,并以此给茶划分等级阶层,这种主观孤立,人云亦云地对待茶的态度,恰恰会使我们远离茶的精神性。
粗茶未必是劣茶,精茶未必是好茶。再名贵的茶,如果水浊器俗,也是劣茶。边地农村的深山野茶,虽然市价低廉,如果以山林泉水辅佐,乡间缶器烹沏,也可以把茶的个性表露无遗。
以虔诚心,平常心,为茶择水、择器,甚至择时、择地、择友,才是对待茶的方式。
在云南,茶与陶瓷就像一对性情相投的金兰知己,相互携手,共同走过漫长的岁月。元明时期玉溪窑、建水窑就开始批量烧造青釉、青花茶器,由于云南远离中原,山高谷深,唐宋茶道的遗风反而在民间保留了下来,压茶为饼,碾茶为粉,烤茶冲饮的习俗延续至今。
友人收藏青釉刻花茶碗一只,敞口圈足,釉色青中透黄,内壁满刻缠枝花卉纹,外壁则以莲瓣纹装饰。
若与龙泉窑刻花青釉茶碗相较,胎质疏松,底足修坯不甚精巧,但这些却不影响它在审美上的品格,反而更有一种保留着手作痕迹的自由之美。
对美理解不够深刻的鉴赏家,常常将表象的精致和技艺精巧等同于审美上的高级,而忽略器物内在的精神性。
这就好比茶人,只是观察茶叶的包装和形态,不通过耐心的品饮所做出错误的结论。难道云南陶瓷之美的深处,不是朴实率真的自由之美吗?
我见过云南青釉、青花瓷器的实物不下万件,令我震惊的是,在这些器物里,哪怕只是一块破碎的瓷片,都深刻地隐藏着朴率之美。
有一次,我与著名茶文化学者陈泰敏先生交谈,他认为在普洱茶叶片粗大,茶气浓烈的表面之下,蕴含着世间万物倔强有力的生命状态,这股力量也许就是在无边无际的黑暗宇宙中,所有生命得以感知外界与内部的生命之力。
明末清初,云南青花整体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刻坯填泥、无釉磨制为特色的建水陶和以高温绿白釉闻名的华宁陶。
建水陶胎质细腻,无釉而透气,与宜兴紫砂器类似,是泡茶器中之佳品,建水陶更利用刻填工艺将文人书画装饰器物,有古雅浓郁的文人气质。
清代民国,大理、建水、通海、腾冲等地长期受汉文化晕染,逐渐流行与内地相同的散茶冲泡之法,为适应宽大叶片的普洱茶,所制茶壶身大而口宽。
从保存至今仅有的几把建水陶大师向逢春制作的茶壶来看,都比宜兴紫砂壶,潮州朱泥壶大出许多。
后来的建水工艺美术陶厂批量生产茶壶,无论是莲子壶、执壶、鼎壶体型都较大,这都说明普洱茶的特点,以及对茶壶造型设计的影响。
九十年代,建水工艺美术陶厂进入到经营最为困难的时期,大量产品滞销,汽锅、花瓶、花盆堆积如山,恰巧此时,普洱茶兴起,厂子转而生产茶器,特别开发烧制七子饼茶缸、饼盒、茶壶、茶盘、茶杯、茶罐,形成系列的普洱茶茶器,延续了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存在的历史。
今天,建水陶的年产值已近5亿元,而茶器占据了其中绝大部分。
在玉溪地区,玉溪窑青花茶器因胎质紧密,青花绘画轻松灵动,又因是高温烧造的釉下彩绘瓷器,便于清洁,更适合用作茶盏、茶杯、公杯等饮用茶器。
玉溪碗窑村不仅是玉溪窑古窑遗址的所在地,也成为了今日玉溪窑茶器创新烧造的集中区域,连接着代代窑工过去和未来的历史。
清末民国盛极一时的玉溪华宁陶也许是烧造茶器最多的云南历史名窑。华宁陶属高温颜色釉类型,尤其以釉水的滋润华美最负盛名。
除开釉水的配制,华宁陶的制作工艺便捷有效,比之玉溪窑青花省去了画工,更不用像建水陶那样需要繁杂的绘画、刻填和磨制,因而华宁陶生产的效率极高,产量最大,销售的区域和影响的范围也最广,滇中民谚有云:“华宁陶器烧得绿”。
华宁陶绿白釉茶器的温润和清丽之美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茶人们热爱华宁陶的理由,或者可以认为普洱茶醇香深厚的口感,与釉面肥厚滋润的观感和触摸感有着天然的共通之处。
除开云南代表性窑口建水、玉溪、华宁以外,曲靖、大理、丽江、西双版纳也有着历史悠久的茶器制作工艺,曲靖会泽县的白砂泥茶器,胎质洁白含砂量大,有很好的透气性,且遇明火不裂,最适宜制作火炉和煮水壶,传统的云南烤茶罐皆以会泽白砂陶最佳。
大理凤仪县在历史上烧造过类似玉溪窑的青花茶器,后来选择了历史更为久远的印花釉陶为工艺特色,我们在古城、双廊、巍山的街边小铺都能见到,且价格低廉,可谓是最接地气的云南茶器了。
无论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普洱茶和云南陶瓷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它们生长在彩云之南的大地上,如此亲密无间。
经历过茶,我们获得水性的云南之美;触摸过陶瓷,我们又得到泥土的温柔之善,感恩云南。
去年11月,在厦门落幕的第三届东方茶席大赛上,吴言创作的《桃花流水》意外地将金奖收入囊中。
之所以倍感意外,是因为他才第一次参赛就拔得头筹,获奖对他来说,无异于一场由青涩迈向成熟的“成人礼”,不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艺术的体悟。
“看出来”的热爱
吴言是“85后”,出生在赫赫有名的宜兴丁蜀镇。虽生于斯长于斯,他学的专业却是工商管理。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国内一家知名民营企业里做销售管理,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很多正在或曾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一开始都是怀揣梦想,踌躇满志。渐渐地,感到压力“山大”,感到疲惫,然后怀疑,乃至厌倦。
疲倦了,那就回家吧。
吴言获金奖的茶席作品《桃花流水》
回到宜兴后,有相当一段时间,他都处于“无业游民”状态。有事没事,他就跑到朋友家里喝茶聊天。
他发现,有很多跟他年纪相仿或同龄的伙伴都在做壶,毕竟这丸紫泥在宜兴手艺人手里已经捏了数百年。
别人在做,他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一段泥条如何在手中变成一只美轮美奂的茶壶。每天看,日子一长,他也对泥土萌生出了“感情”,直到忍不住要自己动手试试。
而向身边的朋友学制壶,不存在因身份悬殊过大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自己也可以多练习基本功,遇到困难时,朋友们还会耐心地教。
就这样,他捏着“张三李四”的泥巴,跨入了紫砂艺术之门。
享受修行
除了苦练打泥片、打身筒等基本功外,他听取了朋友的建议,从仿生瓜果类的“花货”着手。
这对于半路出家的吴言来说,更容易上手,进步也更快。
就像习书,做壶亦是始于临摹,“取其意,兼得其形,撷其精,酌存其貌”,从而渐入蜕化,自成一格。
不断临摹古今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手艺日进,也越来越能领悟到紫砂薪火相传五百年的魅力与精神。
一如泥料,需经历反复捶打揉捏陶塑才能成型,吴言对紫砂艺术的追求亦须经历一番艰苦漫长的磨砺。
他把这门艺术当作一项终身的修行:“我并不比别人更聪明,许多人花了几十年才会达到应有的高度,我花的时间当然只会更多。但是,我不急(于求成),我更多的去享受它。”
景行行止。不同的创作阶段,他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或因勤勉精进,或凭高度悟性,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的作品风格较之先前判若两途,以致于凛风再见他到时倍感惊讶:“真没想到,他进步这么快!”
现今,他做的壶多为精气神具足的小壶。虽形制不一,却有着共性:造型别致,线条柔和流畅,光泽温润内敛,给人一种风轻云淡、不惊不扰的沉稳之感。
“整体感觉更有张力,在细节处理上,比如肩、流等部位,过度自然,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而以前的就显得含糊很肉。
“最让我惊喜的是流,出水顺畅有力,断流疾速,不会流涎。”
现阶段,他则努力尝试如何做一把让茶人喜欢、用得舒服的壶。于是,他常以一个倾听者、调研者及服务者的身份去参加茶会,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着眼于茶器的功能性,时刻捕捉或挖掘使用者的诉求及审美偏好,并将这其“转译”成手艺的语言,进而在技艺上有针对性地去完善。
美与实用之间
茶器,是席间的一道风景,它连接起了主与宾、人与茶。
吴言认为,尽管它们是席上的主角,但不必华美精致,更无须矫饰,耐看好用便可。就以去年获金奖的作品《桃花流水》为例,一壶四杯一建水,构成了茶席的主体,这些紫砂器无一例外,都有“桃”的元素。
“桃在传统文化里有吉祥圆满的寓意,在手艺上又很见功夫。”他创作的这组茶器,摆在素淡的灰色席布上,顿时洋溢着活泼泼的生趣:朱泥梨形壶,居于茶席中心,一棵果实累累的桃树从壶身壶把“长”到了壶盖;段泥建水,圆融饱满得就像一只桃子,口沿处的线条略有波折起伏,并点缀着一二枚新果,玲珑可爱;茗杯有耳,枝叶旁逸斜出,饶有田园诗的趣味。
“泡茶是藉由人手使茶与水在不同的器中互动。茶汤从壶流入杯,再流向建水,它的流动,就仿佛水在桃花间流淌。”他说。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将供春之后制壶名家划分为“粗”与“精”两大流派。壶艺善精细机巧的艺人徐友泉,到晚年时不禁喟然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所谓的“粗”,并非粗糙拙劣,而是天然去雕饰、拙朴大方。
吴言做的壶,恰到好处地将“拙”与“巧”、“粗”与“精”糅合在一起,亦如国画中的工写相融。
暖润而坚莹,既保证实用,又照顾美观,透着文质彬彬之美。
成长的“包浆”
迥异于瓷器的轻盈、铁器的厚重、银器的华贵,紫砂器给人的感觉是含蓄沉静,温润如玉,如谦谦君子。
形成这种独特的气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它的“包浆”。对此,周高起是这样形容的:“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
这种幽微的光泽,是长年累月使用、历经时光打磨留下的印迹。它看似毫不张扬,却非暗淡无光,看似光彩照人,却非浮光闪烁。
若将它比作参禅,应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第三重境界。
在制壶的修行中,他的作品,从花货到小品,由繁到简,由“精”到“粗”,由巧到拙,是风格的改变,亦折射出了个人的成长他穿过“花团锦簇”,超越自我,返璞归真,以最简畅的形式来呈现最丰富的内涵。
壶如其人,冷静沉着,却也不失盎然意趣、生动气韵。
谈及创作心得,他把手艺比作学武。“它是一项技能,是行走江湖所必备的吃饭家伙,也是与人切磋的机缘。”他说,“各门各派武功绝学都不一样,有的狂野,有的灵动,有的劲爆,有的儒雅。
“我看了这么多种武功,把一种学到精通就已经需要一辈子的时间,而那种集各种上乘武功于一身的大师越来越少,年轻一辈就更加少之又少,因为这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方能融会贯通。”
他追求的目标很简单:“希望我的作品能成为别人席上的亮丽风景,肯定不是最贵,但一定要是他逢人就说这是我觉得最好用也是最喜欢的壶,就够了。”
看似简单,实属不易。不过,他早已把这当作一生的修行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对茶有影响吗和茶具对泡茶有什么影响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茶具对茶有影响吗 茶具对泡茶有什么影响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32129.html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对茶有影响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银壶煮水泡茶的优点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收藏选购指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银饰发黑是身体有问题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银壶工艺介绍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银壶的...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陶和黑陶有什么区别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保养六大心诀是什么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银壶的价值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银壶价格...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用银壶喝茶是否真的好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旁门左道买什么生肖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