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_种植养殖_茶知识

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5-21 09:19:03 作者:那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

广州新年传统习俗有哪些?它的美好寓意又是什么的呢?财富悬赏5 哦!_百...

广州年俗 碰撞与交融

腊月廿三,晒被洗衣衫;

腊月廿四,清洁房边地;

腊月廿五,扫房掸尘土;

腊月廿六,洗净禽畜屋;

腊月廿七,里外洗归一;

腊月廿八,家什擦一擦;

腊月廿九,脏物都搬走;

年卅晚,团年饭后去卖懒。

春节,春天的节日。漫漫寒冬过去,大地复苏,草木萌芽,春暖花开,载歌载舞,迎接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这是何等的喜悦?

广州,南海之滨的百年商埠,此刻,也将这几分浪漫,几分张扬,几分喜悦,发挥到极致。君不见,连绵花街春潮涌,花团锦簇竞登场?君不见,商铺酒楼灯笼挂,人流如鲫车马喧?大街小巷,洋溢着浓郁的南国市井风情。

还有那流传了千年的年节风俗,在外来文化的撞击下,历久而弥新。春节,从远古走来,越来越变成维系民族精神的一种仪式。

歌谣唱起

年就到了

春节是怎么来的?说法有很多,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另一种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则认为那是先民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害兽。据说,“年”会为人们带来坏运气,“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放鞭炮的原因,就是为了轰走它。

也许对老百姓来说,春节的来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它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个情结,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广州也不例外。“岭南民俗根在中原,年节风俗,很多是相同的。但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地缘和人群结构的关系,广府传统民俗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民俗学教授叶春生说。

叶教授曾对广州传统年俗进行调查研究,他把广州的年俗特色概括为:谢灶入年关;岁暮迎春花市;以煎堆、油角为主的年宵食品;放开门炮;卖发财大蚬(即“接财神”);“抢头牙”(即吃开年饭)、“吃无情鸡”;人日游花地等等。

这些风俗,对于新一辈广州人来说,已经比较陌生,然而,从流传下来的习俗歌中,昔日的过年情境依然可以略窥一二,我们不妨先来听一首《迎春扫尘歌》:

“腊月廿三,晒被洗衣衫;腊月廿四,清洁房边地;腊月廿五,扫房掸尘土;腊月廿六,洗净禽畜屋;腊月廿七,里外洗归一;腊月廿八,家什擦一擦;腊月廿九,脏物都搬走;年卅晚,团年饭后去卖懒。”

且再来听一首《新春风俗歌》:“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是赤口,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游花地,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

“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才告一段落。广府传统民俗的特点,与广府民系的人群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中原人曾四次大规模南迁,多因政治斗争、官场失意或逃避战乱而来。这些移民群体与土著结合后,虽然反客为主,但他们没有太多土生土长的古老文明,也没有多少值得骄傲的传统,反而在人文性格上表现出了一种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意识。对于传统文化,他们既吸取其中精华,又在变迁中进行革新。”叶春生分析说。

世纪沧桑

年俗经历三次嬗变

世间万物,无一不在运动变化着,年俗也一样。叶春生教授认为,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广州年俗在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发生了三次较大转变。

第一次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当时,广州是大革命的中心,加上西风东渐,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有权有势住东山,有钱没势住西关,无权无势住河南”,当时官宦人家集中的东山区、富商巨贾集中的西关,出现了赶时髦的东山少爷和西关小姐。他们平日生活阔绰,年节更逐风流,去西关撑艇、吃西餐,扮圣诞老人,开化装舞会等。一些教会学校也组织派对、唱诗班表演、管弦乐吹奏等。但贫苦的普罗大众,改变不大,一如既往。

1949年以后,年俗又明显地发生变化。1950年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春节,当时广州城内一片喜庆升平的景象,鞭炮连绵,花市欢歌。由于政府的倡导,求神拜佛被视为封建迷信,在民间,这种活动收敛了很多。拜年的形式也出现了单位组织的集体“团拜”,口彩也由“恭喜发财”改为“新年进步”、“万事胜意”之类。此外,过去春节开赌三日,满街的大小赌档:番摊、牌九、字花、白鸽票等,那时也在公共场合销声匿迹。

而年俗变化最大的时期,莫过于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宽松了,物质大大丰富了,百万民工到广州打工赚钱,华侨、港澳同胞回乡过年,都使得东南西北中的年俗汇聚在这里。同时,广州每年也有几十万人出境旅游,耳闻目睹欧美及东南亚各国风俗,渐渐地,也把异域风俗融入到广州的传统中。

对此,叶春生说:“广州年俗,古老而年轻,它远离中原内核文化的监控,又地处对外交流的前沿阵地,表现出一种大胆追求的精神和宽松自由的风韵,处处显露出南北交汇、中西撞击、古今兼容的痕迹。这里的人们,一边行花街,一边唱卡拉OK;一边舞狮,一边跳Disco;一边烧香拜佛,一边玩电脑算命;一边守岁,一边过平安夜……反差强烈,但也和谐共融在广州的年俗里。”

斗转星移,历史的巨轮驶进21世纪,多元化的社会,催生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春节来临,广州的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节日的喜庆中。栉比鳞次的宾馆、商场,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大盆的年桔、鲜艳的桃花树上,挂满一个个大红利是封。花市年年推陈出新,百花争艳,姹紫嫣红。与此同时,很多昔日的习俗也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变化最大的是除夕的团年饭。以前为了准备这丰盛的晚餐,家庭主妇要忙碌一整天。传统年夜饭,鸡是必备的,广州有“无鸡不成宴”的俗话;有烧肉,象征壮旺、贞洁;有慈菇,预示着人丁兴旺;有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有生菜,谐音“生财”,等等。而近十几年,团年饭已逐步转移到宾馆酒楼去,如今年夜饭订座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未到除夕,许多酒家已经一席难求。菜式也从传统的鸡鸭鱼肉,变为鱼虾蟹等生猛海鲜,富裕的家庭还向高档的鲍参翅肚发展。醉翁之意已不在“食”,而在合家欢聚同乐。

过去初一早上吃斋,现在多到茶楼喝茶。尽管广州茶楼林立,但还是会间间爆满,许多单位的新年团拜也在那里举行。精明的老板还会组织舞狮迎候,从恭喜发财到恭祝健康,极尽礼数。

初二的“开年”,过去的“抢头牙”、“吃无情鸡”等风俗已经逐渐淡化,时兴探亲访友,短信、电话拜年,或者外出旅游,到北京看雪,到哈尔滨看冰灯,到九寨沟看野趣,到庐山看仙人洞,更有遍游新、马、泰,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到欧洲、北美看世界。留在广州的人,也会邀上三五知己逛街,或到郊外游玩。开年后,一切恢复正常,传统的一些禁忌在淡化,说句不吉利的话,老人们也不太计较。

“广州年俗也在新世纪中求新求变,但欢乐、祥和、亲情、孝道,依然是核心。今天,人们对年夜饭的期盼已经不那么强烈,对新衣裳的向往也不那么执著,但春节所负载的那种喜庆的情怀,在热热闹闹背后的那份心语,还是要向公众表达,向列祖列宗传递。放鞭炮也罢,烧香也罢,都不过是一种仪式,仪式内容和空间都可以转换,但它所渲染的民俗文化的氛围是一致的,它所拨动的心灵的旋律是共同的,这种感情在环境宽松的时候就会喷发出来。”叶教授说。

南国浪漫

人如潮水花似海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朵红花鲜,那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家喻户晓的广州民谣,描述的正是家家户户逛花街的情景。

广州地处亚热带,一年四季花卉常开,种花、爱花、赏花和赠花的历史悠久,很早就享有“花城”的美誉。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曾惊叹广州冬季仍然处处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一年一度的广州岁暮花市,大约形成于十九世纪60年代,清光绪年间冯向华有首《羊城竹枝词》:“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 形容的就是当时的情形。回顾广州花市的发展,广州人性格中浪漫的一面,虽然历经数百年,依然清晰可辨。

庄头素馨花遍地

广州种花卖花,直到成为花市,这中间的过程,难以考据。但过去广州人很爱素馨花,据传说,远在一千多年前,南汉的刘■有一个宫女,名字叫素馨,是广州河南(今海珠区)庄头人,芳华早逝,葬在庄头,奇怪的是,素馨坟左右的花特别香。历代一些文人,帮闲清客,附庸风雅的官吏,上坟凭吊,由美人黄土引发情思,并作诗吟咏,至今仍有一些诗词流传下来。

《大清一统志》有“平田弥望,皆种素馨”的记载。当年,庄头村一带,即如今海珠区南石头、瑶头、庄头、南村、小港、五凤村等地,大多数人家都以种花为业,实际上,那里是广州南岸的一座大花园,花农、花贩经常运素馨花到城中贩卖。据《广东新语》记载:“粤东有四市,一曰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只素馨,而无别花。”而海珠广场南岸,因每日载素馨至此上舟,故名花渡头。

后来,河南一带种花的地方逐步扩展到花地(也叫花埭),有七百多年历史。到了清朝中晚期,又有新的发展,广植各种花卉,不仅仅是素馨了。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仕女结伴游花地,成为当时的习俗。元宵又有灯会,“想死易过游花地”是当时的俗谚,是用来形容人多拥挤到了挤死人的地步,这句话一直流传到清末民初。

辛亥革命前,花地的大策有个花市。每晚12时开市,一直卖花到天明,最旺的是春节前至元宵期间。当时,珠江白鹅潭上来往花地的小艇穿梭不息,还流传过一首描述花贩入城叫卖情况的诗:“一声叫破春城晓。东家又要,西家又要,楼头叫骂嫌迟了。金钱买得春多少?”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花地大小花园前后有二三十家,如醉观、岭丛、忍香、翠香林、留芳等等,栽植各种时花、古树、盆栽、盆景等。同时,交通也比以前发达,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不必提前夜间操作,渐渐地,大策夜市也就没有了。

现代新式花街

上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期,广州的中心花市都在桨栏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一度金融较为稳定,工商业有所发展,花市也随之兴旺。人们在马路两旁搭架做花档,中间行人。夜市灯光明亮,如同白昼。花市高峰时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花市里红紫纷华,使人眼花缭乱。由于人潮拥挤,买了花枝花束,都要高高举起,否则就要给人挤落,空剩残枝。那时花的品种不多,工商业户多采购桃花。虽然物价较低,但花较昂贵,一枝中等桃花可售数元,中上的达一二十元。

新中国成立后,花市更加兴旺。上个世纪50年代,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从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这一段马路和大新西路一段设为花市。后来,为适应需要,广州分开几个地区开设花市,中区花市设教育路,为广州市的中心花市;西区花市在多宝路、逢源路;东区原来设在东较场,后来迁到东川路;南区则设在海珠区的滨江路。

家住荔湾区花地湾的陶宝玲阿姨,对上个世纪80年代初逛花市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他们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搭渡轮“过海”行花街。人很多,下船后只能步行。当时,广州还可以放鞭炮,花市里惊天动地的“噼里啪啦”声不绝于耳,烟雾弥漫,空气中是浓浓的硝烟味,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碎炮纸。她抱着孙女,走得累了,想到茶居里歇歇脚,避一避烟火,但是人太多了,排队轮候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位子。“以前的花市没有现在规模大,花的品种也没有现在多,但一样非常热闹,我们一直玩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到家。”她说。

近二十多年,政府也开始重视花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管理。传统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花街已禁止通行。过年期间,十里花街,吐艳争芳,张灯结彩,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南国的浪漫,此刻达到极致。

参考资料:广州日报

春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春节(别称:新春、年节、天腊、岁首、新年、大年,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

在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多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节期活动

忙年(小年)

买年红或写年红(5)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开始忙年,又称“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十二月廿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十二月廿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上行下效,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十二月廿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十二月廿四过小年的传统。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35][55]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买年红、吃灶糖、扫尘。

年廿八

年廿八除旧布新,清除旧的年红,有的地方年廿八开始贴年红。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迎接新年。[27]

除夕

贴年红(17)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团年饭,年夜饭后有派发压岁钱和守岁的习俗。[27][56]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祭祖、烧炮、吃年夜饭、接神、踩祟、接财神。

正月初一

从年初一开始便进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炮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烧炮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迎新岁,拜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拜岁神。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恭祝新年大吉大利。[27]《占书》中说,正月初一是“鸡日”。

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7][9][32][57]

正月初二

回娘家(9)大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这餐“开年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27]《占书》中说,正月初二是“狗日”。

传统习俗:拜神,开年饭等。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为熛怒之神,是上古五帝(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则不吉,故此,“小年朝”例应祀祖祭神。“赤口”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古时在中国南方民间,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27][58]

传统习俗:烧门神纸。

正月初四

财神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迎神接神。[27]《占书》中,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39]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传说正月初五是“牛日”。[36]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27]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27]

传统习俗:送穷,启市。

正月初七

舞狮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占书》说,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27]从汉朝的文献开始有人日节俗的文字记载,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年初八前走亲访友拜年基本完毕,从年初八起民间便陆续开展敬神、游神、摆宗、舞狮、舞龙、飘色、游灯、做醮、标炮、做大戏以及各种文艺表演活动。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27]

传统习俗:顺星、游神、做斋头、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放爆竹(9)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有说“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认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元宵节(14)正月十二,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等。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做醮,标炮。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炮、烧烟花、采青、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发展至今,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放鼓是什么意思?

古代禁门有放鼓、止鼓。放鼓契出,放鼓声响,告知可出入禁门。 宋 章渊 《槁简赘笔》:“禁鼓,古有契,契有二:一曰放鼓,二曰止鼓。其制:以木刻字于上,凡放鼓契出,禁门外击鼓然后作;止鼓契出,亦然。而更鼓之契,传自 唐 ,至本朝,有司尝欲易新,不许。”

----

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竞发的起跑线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

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杀鱼节

居住在贵州省贵定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都要过杀鱼节。这天,人民起早来到河边,叉起河里的鲜鱼,在河边煮着吃,边吃边唱山歌,吹芦坚,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幼竞相赴会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清明节后离职,清明节有工资吗 清明节前后能辞职吗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52493.html

使劲推荐

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是什么意思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采青盆景图片 清明采青...

清明节后离职,清明节有工资吗 清明节前后能辞职吗
清明节后离职,清明节有工资吗 清明节前后能辞职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后离职,清明节有工资吗 ...

红冲几个月前的发票可以吗 红冲上个月的凭证应该怎么做
红冲几个月前的发票可以吗 红冲上个月的凭证应该怎么做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红冲几个月前的发票可以吗 红...

清明节祭奠英烈感悟200字 清明节祭奠英烈 感悟怎么写
清明节祭奠英烈感悟200字 清明节祭奠英烈 感悟怎么写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祭奠英烈感悟200字 清明...

6月6号上映的电视剧 央视6月6日电视剧
6月6号上映的电视剧 央视6月6日电视剧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6号上映的电视剧 央视6月6...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4月6日停电的原因是什么 4月6日停电闵行区
4月6日停电的原因是什么 4月6日停电闵行区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4月6日停电的原因是什么 4月6...

自考6月考试时间 自考6月考试什么时候毕业
自考6月考试时间 自考6月考试什么时候毕业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自考6月考试时间 自考6月考试...

北京清明节路况 北京清明高速公路免费吗2023
北京清明节路况 北京清明高速公路免费吗2023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北京清明节路况 北京清明高速...

清明节文案80字左右 清明节文案80字怎么写
清明节文案80字左右 清明节文案80字怎么写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文案80字左右 清明节文...

3月6日英镑汇率 3月31日英镑汇率
3月6日英镑汇率 3月31日英镑汇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3月6日英镑汇率 3月31日英镑汇...

精选种植养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