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有哪些 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是什么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有哪些 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是什么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导读:白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或许还有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白族的节日大家还是见过一二的。那么,白族的节日是什么?白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以下是我对白族传统节日的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白族的节日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及扫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那男人节,男人休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白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1、中秋节
节日中,白族家家户户均备有果品糕点,当月升东山时,便置席拜天地,对月磕头。然后邀请亲友们到家品尝月饼、观赏月色。当晚,还要给亲友家 赠送月饼。节日食品除月饼外,还有新鲜的果品、包谷、黄豆角等,以示五谷成熟、庆贺丰收之意。白族人家的主妇多自
做月饼,大理、喜洲、凤羽、乔后等地视做 月饼为对妇女烹调技术的考验。昆明附近的白族晚上要吃饵馔面条。中秋晚上鹤庆县白族还要举行漂河灯活动。人们将特制的各形纸灯,内点蜡烛或灯火,沿河漂 放。看谁的灯漂得远,且不易灭。也有的将各种彩灯放置河两岸,并舞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届时,两岸灯火通明,煞是好看。青年男女还进行划龙船、对歌和 其它文娱活动。
2、白族接三公主
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如果接三公主这天下雨,他们更是欢天喜地,认为这一年大理坝子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绕三灵后,他们又将三公主送回巍山。
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从南诏至今,年年如此,历久不衰。1978年以后,因受条件的限制,接三公主时已不用白马,改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来代替白马,节日仪式和隆重盛况依旧。
3、辞年节
白云南省白族传统节曰。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举行。白族人认为,这晚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因此,晚餐非常丰盛。据说这天晚上灶君要从天上 回到人间,故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祭敬灶君。祭完灶君,再祭门神,最后祭祖先。祭祀时要鸣放鞭炮。入夜,把从山上采回的青松毛,铺在 堂屋祖先灵位面前的供桌下,意为铺毡,以示祖先到家后安坐,并在桌上供晚宴,让祖先享用。当晚,不拘老少,同在堂运中用餐,俗称令家福。饭后由家长率领大 家在堂屋拜祖先,行一跪四磕头礼,然后山长儿女向在世祖父母或父母依次拜辞年礼。家中理财长辈借此向晚辈毎人分发-些钱。之后祖父母与儿孙在堂屋守岁,至 亥时喝过了米花茶,祝愿新的一年生活如花似蜜,才各屋休息。
4、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三月街”又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是云南大理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甘、青、川、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以骡马、山货、药材交易为大宗,农民也在会期购置耕畜、农具,以备春耕。
5、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届时白族群众朝拜金龟寺、圣源寺、崇圣寺,同时在寺庙前的草地上通宵尽情歌舞。
6、青苗会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一带白族民间节日。青苗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当地白族村寨建有不少五谷庙,有的一村一庙,有的数村一庙,这一天, 人们以村为单位在五谷庙中集体祭祀“青苗太子”。届时,集体杀一口猪。早饭后各家代表到指定的山上种松籽,然后由庙会分给各家用纸做的五色青苗幡一支,插 到自己的田边,以祈青苗苗壮、当年获得丰收。
7、火把节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这天,每个村寨都要竖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临,大小火把一齐点燃,犹如千万条火龙在 漫山遍野奔驰,人们游行田间,捕虫灭害。刚生婴儿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请乡亲们喝“喜酒”,祝贺母子平安。
8、重阳节
白族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家庭富裕、三代不分家的白族人家,都要杀一只肥羊,炖全羊汤合家共饮。还要准备栗子、核桃和酒等。生活清贫 些的人家,也要设法吃羊头羊蹄。白族流传这样的民谣:九月九,栗子核桃和烧酒。吃了羊头蹄和全羊汤,还要吃煮栗子和核桃。鹤庆县坝区的白族这天要带上果品 上螺峰山占阴晴。螺峰山顶,有一块方圆百丈的大石,人称阴晴石。人们来到石下先唱歌跳舞,赞颂阴晴石。待太阳落山,人们从阴晴石上敲取一块,带回家中以验 天气阴晴。
9、 三月三
三月三是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由寨老择吉日举行。三月正值耕种季节,人们盼望当年庄稼从种到收一切顺利,故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庄稼神。
10、抢头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抢头水”的佳节。夜幕降临的时候,姑娘小伙子个个忙着梳妆打扮。他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手 上拎着一串鞭炮,肩上挑着一担水桶,笑逐颜开地行进在村头巷尾,来到水井边。到了午夜零时,只听鞭炮齐鸣,只见大家争先恐后的“抢头水”。每家每户把 “抢”来的“头水”挑回家去后,便用它赶做汤丸、面条等食物,煮好后装在碗里或盘里,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户送到老年人手里,祝贺老人新年快乐,幸福健康。老 人收下礼物后,在还碗盘时,在碗盘中放几分钱,以示压岁。祝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美好幸福……“抢头水”活动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敬老爱幼的民族传统。
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拥有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常见的建筑格式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他们特别注重门楼建筑以及照壁、门窗雕刻和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偏爱白色,房屋和传统服装的色调都以白色为主,白色在他们文化中象征着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加一件黑领褂;而海东地区的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小”,腰间系着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妇女传统上穿白上衣,外罩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间系着绣花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通常是蓝色,未婚姑娘则将辫子和红绳结在一起,头戴五颜六色的手帕,显得十分妩媚。
白族文化中,花卉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家都种植花卉,白族地区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说法。白族女孩的名字常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等。白族有多个独特的节日,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本主节”、“耍海会”以及盛大的“三月街”,还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节”等。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多彩的民族,自称为“木”、“蒙”、“达木”、“达吉”。苗族有不同的称谓,根据服饰颜色被称为“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根据居住地或种植作物被称为“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以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而著称,保持着古老而灿烂的民族传统。苗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其中苗年是苗族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节日。苗年的日期各地不一,例如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通常在农历十一月亥日举行。苗年庆祝活动包括祭祖、饮宴以及各种娱乐活动,人们守岁、吃“过地餐”(与祖先在阴间的团圆餐),拜年后便开展各种活动,如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场面热闹非凡。祈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大主题。
苗族过年时的食品多样,包括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特别有一种名为“辣椒骨”的食品,香辣可口,能增进食欲、驱寒保暖,是苗族家庭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份。瑶族过去因居住和服饰特点不同,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瑶族在风俗习惯上保持了许多本民族的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服饰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擅长刺绣,衣襟、袖口、裤脚等处常绣有精美图案。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用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搭白布“坎肩”,下着宽大长裤。
瑶族青少年年至十五、六岁时会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成熟。十六、七岁的男孩要经历“度戒”,这是一种成丁礼。瑶族有“十戒”教育,包括戒淫、戒盗、戒奸、戒懒等内容,鼓励好学上进、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瑶族婚恋自由,婚礼节俭,蓝靛瑶有上门入赘的习俗。瑶族节日众多,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其中盘王节(又称达努节或瑶年)是最重要的节日。瑶族人民喜爱唱歌,节日或喜庆之时,都会唱起动听的歌曲。
白族风俗:
1、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2、食俗
白族日常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养麦。主食一般蒸作干饭,下地携带。此外也喜爱粑粑、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
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扩展资料:
白族服饰特点: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
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
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族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有哪些 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是什么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有哪些 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是什么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吃啥子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有哪些 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44677.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白族风俗特色有哪些 清...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吃啥子的...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大班清明节说课稿 大班清明节...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共修念佛好吗 清明节共...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吃鸡蛋的 清明节吃鸡蛋...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蒙语版清明节作文怎么写 清明...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哈工大2023清明节 哈工大清明...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小度找清明节怎么找 小度的清...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3清明节网上祭奠怎么祭祀 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送花合适吗 清明节送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