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地方史文献有哪些书籍 广东地方史书籍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广东地方史文献有哪些书籍 广东地方史书籍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简述】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朝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5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平定南越。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广西梧州)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 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 南朝时州郡县增置颇多,废并频繁,增设的州、郡、县也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北宋时期中国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权,清政府更是经常派水师巡视。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并于省、县之间分区设置绥靖区。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市的名称出现始于民国初年。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 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4个行署1940年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此后,市、专区、县几乎年年都有调整。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南通博物馆
文献史料的类型有很多种。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类型:1. 原始史料:指的是历史上直接记录事件的物品,如石碑、碑刻、古代文献、手稿、写在墙上的文字等。2. 古籍文献:包括诸如《史记》、《资治通鉴》、《大学》、《中庸》等古代文献。3. 口述史料:包括口头传承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和口述的历史故事。4. 待解密文件:如政府机构和军事机构所保留的机密文件、情报文件等,需要被授权才能查阅。5. 地方志和家谱:地方志是一种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历史文献,家谱则是记录家族历史的文献。6. 照片、画作、纪念品:这些物品可以通过文物研究和分析,向我们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况。7. 报纸、杂志、公告和广告等印刷品:这些文献可以反映时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等,并以其丰富的文献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
·据《南海县志》记载: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立南海郡,隋文帝开皇10年(590)成立南海县,属广州府。南海素有广东“首府首县”的美誉。·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南海县季华乡人在塔坡岗上掘出东晋时期印度僧人在此传教的三尊铜佛像,此后季华乡定名为“佛山”。佛山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宗教中心,故又称“禅城”。明清时期,广东的佛山镇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镇”。当时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北则北京、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并称“四大聚”。清代,广州、佛山、顺德陈村、东莞石龙并称“广东四大名镇”,旧称“省、佛、陈、龙”。·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位居南海诸庙之首,故称“祖庙”。所奉真武为道教司水之神,历代备受生活于水网地带的佛山人尊崇,建筑装饰集岭南三雕两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艺术精华于一体,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岭南建筑艺术之宫”。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3年佛山市禅城区推选祖庙东华里、南风古灶、梁园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推选石湾镇街道、黎涌村、罗南村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东华里原名“杨伍街”, 清代干隆年间改为今名。是佛山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清代街区,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2001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兆祥黄公祠原是佛山着名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兆祥的祠堂,是禅城区内现存规模最大、设置最完整和装饰最华丽的祠堂建筑群,具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2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东粤剧博物馆馆址所在。·佛山孔庙旧称尊孔会,是清宣统三年(1911)戴鸿惠等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尊孔活动场所。现存的孔圣殿内镶嵌的《孔子庙堂碑》石刻,原是李可琼“七十二窗楼”家藏之物。· 西樵山的书院,盛于明代而继起于清代。明正德以后,山上有四间书院,即云谷书院、大科书院、石泉书院和四峰书院。清朝时期,南海西樵主要有三间书院,即三湖书院、云溪书院和云瀛书院。· 2023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佛山六个项目入选,狮舞、广东粤剧(合并入选)、龙舟说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合并入选)、石湾陶艺。·粤剧戏行有云:“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琼花会馆是粤剧最早的行会组织,明代末年建立于佛山大基尾。·红船是清代粤剧戏班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及演员住宿的场所,因船身涂以红色,称“红船”,粤剧演员故称“红船子弟”。· 木鱼歌是以佛山一带为中心并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木鱼歌的唱本称为木鱼书。干隆年间,在木鱼歌的基础上产生了龙舟歌,到嘉庆末年,木鱼与龙舟又衍生出南音。木鱼、龙舟、南音是粤剧粤曲形成发展中的本土元素。清代光绪以前,木鱼书以佛山、东莞两地出版较多,民国后逐渐转向广州、香港。佛山出版木鱼书的书坊有:芹香阁、近文堂、天宝楼等。·“佛山秋色”是佛山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秋色”,是秋天丰收景色的意思。在表现形式上分为:灯色、车色、马色、 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大类。1982年,由佛山市政府主办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秋色活动。· 佛山是广东音乐的摇篮,十九世纪30及70年代,是广东音乐在佛山繁荣发展的两个高峰期,名家辈出,粤乐“四大天王”之一的何浪萍,音乐世家中的杨荣耀、杨荣照、杨绍斌等均出自佛山,杨绍斌创作的《织出彩虹万里长》风靡全国,享誉海内外。·佛山剪纸在明代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主要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既具粗犷、豪放、朴拙的风格,又有细腻、纤巧、华贵的特色。郭沫若先生曾赞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清代,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被称为“广东五大名拳”。·佛山鸿胜馆创办于清咸丰元年(1851),原称“佛山蔡李佛馆”。光绪初年,由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的弟子张炎(字鸿胜)任馆长,改称鸿胜馆,培养了大批武林英才,是中国成立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武馆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武术组织之一。· 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舞狮相传源于明朝初年,佛山醒狮扎作工艺采用拟人的装饰手法,红面白须称为“关公面”、黑面黑须称为“张飞面”、黄面白须称为“刘备面”。·佛山年画包括门神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有工笔原画、木板套印、工笔套印三种。明、清两代,佛山木版年画的制作进入高峰时期,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并称“四大木版年画”。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木雕等传统工艺技术,多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部分运用绘彩渲染、勾金描银等技法表现,其中门神画的显着特色是使用佛山着名特产“银朱”制成的红丹作底色,色彩强烈富丽,有“万年红”之称。· 2003年3月,国家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广东的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剪纸和雷州的石狗三个项目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抢救和保护试点项目。·顺德乡间有一种传统活动,每逢神诞或重大节日,把精致的木柜抬出,一边行走,一边奏乐,热闹非凡,这种演奏方式称为八音锣鼓柜演奏。·历史上佛山最着名的行业有纺织、陶瓷、铸造、中医药四大行业。·佛山成药业素有“岭南成药发祥地”、“广东成药之乡”的美誉,名铺产品多不胜数,较着名的有:梁仲弘“万应抱龙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敬修堂“乌鸡白凤丸”、梁财信“跌打酒”、陈李济“苏合丸”、马百良“七厘散”、黄祥华“如意油”、阮时和堂“午时茶”、陈善胜“疳积散”、李众胜堂“保济丸”等。·顺德着名特产香云纱,中国历史上身价极高的织物,被海内外人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鸦片战争后,西药传入中国,顺德人梁培基第一个将西医中化,把西药制成中国人惯用的膏、丹、丸、散,开创医药制造新天地。1908年,勒流黄连老中医阮盛祥开办“华天宝”药行,是顺德最早的中成药制药厂。·顺德百艺发达,黄连风炉、大良梳篦、顺德刺绣名扬岭南。此外,顺德容桂马岗的镂刻书板,妇孺皆能为之,连江苏商人也入粤订制。·“煎堆碌碌,金银满屋”中的煎堆原产地是顺德龙江。·1873年,陈启沅在故居南海西樵简村创办了中国第一间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沅善于微书,可以在一粒米上写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有一种顺德美食,是用面粉拌和猪油、南乳、白糖等配料制作而成,形似金黄色蝴蝶,这款美食叫大良蹦砂。·“桑叶饲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 ,桑茂蚕肥,蚕壮茧多”,桑、蚕、鱼循环利用,三者相互促进,保存生态平衡的环境,是世界罕见的人工生态系统工程,它是桑基鱼塘耕作模式。·西樵山特产:佛手瓜、云雾茶、无督(底)螺、石鲗(煎 鲗鱼)、西樵大饼、四方竹。·佛山浓厚的陶文化氛围培育了一批杰出的陶艺美术人才,7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分别是:刘传、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曾良、黄松坚;4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分别是:刘炳、霍家荣、潘柏林、钟汝荣。·“梵铃王”尹自重出生于顺德,是着名粤乐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粤乐“四大天王” 之一。·叶问是佛山咏春拳一代宗师,为咏春拳在海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子叶准、叶正与门徒李小龙、黄淳梁、徐尚田、梁湘等不仅在港、澳、台地区将咏春拳发扬光大,更将咏春种子播于世界各地。·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之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是佛山人,其着作常用别号也称“我佛山人”。·吴荣光是清代嘉庆四年进士,历任福建布政使、湖南巡抚等职,政事之余而工于书画,精研金石,爱好收藏鉴赏,晚年,他在佛山大树堂宅第内修筑“赐书楼”,收藏嘉庆皇帝赏赐的善本书籍。·隋唐开科举取士以来,广东共出了过九位文状元。其中五位是佛山人,他们分别是:简文会、张镇海、伦文叙、黄士俊、梁耀枢。·佛山历史上出现的两位武状元分别是:明代崇祯元年(1628年)顺德人朱可贞;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南海人姚大宁。·佛山祖庙三门前一幅对联“凤形涌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是明崇祯户部尚书李待问所撰,他是佛山人。·区适子是顺德南宋末年人,他创作的《三字经》是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流传最广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 清顺德籍兵部侍郎温汝适对家乡事业十分热心,其中以筹备修筑桑园围基金一事泽惠最大,被南海、顺德人民誉为“功德无量”。·以个人名字为新发现的行星命名的顺德籍女天文学家是叶叔华。·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历任国民政府秘书长、海外部部长、铁道部部长的是顺德籍铁道耆宿连声海。·中华武术名扬世界,顺德出了位名扬海内外的武打明星,他创立了着名的截拳道,这位武打明星是李小龙。·“岭南机轴先模”,顺德龙江人薛广森于1915年成功制作出第一台国产柴油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是南海泌冲人。邹伯奇是我国近代科学先驱,他在吸收国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对于天文学、测绘学、力学、光学、数学和仪器设计制造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并遗留下不少着作和仪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邹伯奇研制了中国人自己创制的第一架照相机。·南海历史上计有宰相四人:南宋大沥大圃颜峰人叶顒、明成化平洲石 人梁储、明嘉靖丹灶良登乡人方献夫、清光绪西樵大同人戴鸿慈。戴鸿慈是南海西樵大同人。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3月。官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清朝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之一,为清朝二百余年以来,广东惟一由军机入相者。1905年清朝政府派载泽、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史称“五大臣出洋”。·武林宗师黄飞鸿祖籍是南海西樵岭西绿舟村。·香港启德机场的创始人之一是南海西樵人何启。· 1913年,南海叠滘人陈彦赴马尼拉参加第一届远东运动会,获跳远冠军,成为我国在国际体育比赛屡次夺得金牌的第一人。·民国时期首任南海县长卢谔生是一位思想进步、才华横溢的办报高手,他曾创办过《群报》、《二十世纪军国民旬报》和《天民报》。·农历正月十六,佛山人有“行通济”的习俗。以祈求“行通济,无闭翳”。·珠江三角洲过去有三种闻名的会景,包括佛山秋色、番禺沙湾飘色和顺德大良鱼灯。·顺德厨艺一直享有很高的荣誉,俗语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曾有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女子梳起发髻,誓不婚嫁,这种社会现象叫自梳女。顺德一些自梳女在丝业衰落之时,为求生计到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打住家工为生,她们是操持家务的能手,带小孩、烹调样样精通,人们习惯将她们称为顺德“妈姐”。·古代顺德祠堂一般在祭祀活动完毕后,便在祠堂分猪肉,一般见者有份,也有的地方只分发给男丁,60岁以上可获双份,俗称为“太公分猪肉”。·张贴门神是佛山传统的风俗,讲究的是门神面部必须相对,不能错贴为相背,两人互不理睬,否则被称为“贴错门神”,家无宁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佛山传统风俗是家家户户要杀鸡宰鸭,备好酒肉、果品、糕点、汤圆等进行冬至祭祖,所以有“冬至(冬)大过年”的俗语。·顺德舞龙风气浓厚,明末顺德籍状元朱可贞将武术融入舞龙中,以板凳为工具,合则为龙,分则为兵。这种舞龙形式称为“板凳龙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俗节日——乐安花灯会每年正月初九在南海罗村乐安盛大举行。·每年正月十五官窑“生菜会”都极为鼎盛,有醒狮表演,食生菜包等传统节目。·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大仙(吕洞宾)诞,西樵山云泉仙馆内香客络绎不绝,还有商贩卖艺云集官山圩,挤拥异常。·农历新年期间,南海盐步有一民间习俗就是在正月十一举办舞龙盛会,以祈求新年五谷丰登。·中国首家民族资本创办的火柴厂,是祖籍肇庆的日本归国华侨卫省轩于1879年在佛山文昌沙建成的巧明火柴厂,生产“舞龙”牌火柴, 火柴盒封面“舞龙”图案是中国第一枚火花。·1988年,新华社记者王志纲仿照“亚洲四小龙”,把南海、顺德、中山、东莞命名为“广东四小虎”。·无叶井位于西樵山碧云村口,地质学上称为“上升泉”。此井水源充沛,自流外溢,任何掉落水上的树叶都会随即被水流带走,井水永远保持清洁无叶。·抗日战争胜利后,由西樵山碧云村村民发动建立一座“南海县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竖立在百步梯顶上的平岗面。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广东地方史文献有哪些书籍 广东地方史书籍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广东地方史文献有哪些书籍 广东地方史书籍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广东241分能上哪些大学呢 广东241分能上哪些大学本科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广东地方史文献有哪些书籍 广东地方史书籍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05765.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地方史文献有哪些书籍 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241分能上哪些大学呢 广东...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下设行政区有哪些城市 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的歌谣 广东地方民歌的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玻璃换热器厂家有哪些品牌...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各市有哪些好玩地方推荐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在建加氢站有哪些项目 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长裤面料厂商有哪些品牌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还有哪些高铁线路停运 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州下面有哪些县 广州下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