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白茶用什么茶具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白茶用什么茶具泡好和白茶用什么茶具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泡白茶的器具有三种,分别是瓷质茶具,玻璃茶具,紫砂壶具。白茶,产自福建,属于微发酵茶,是一种保留了极大营养物质的好茶,色泽淡雅,香气特别,特别是白毫银针,有毫香。
泡白茶的茶具:
1、瓷质茶具,瓷质的茶具,是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尤其是白瓷,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额度白瓷的产地,其技术发展流传至今,而高白瓷是景德镇采选本地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精加工配置,以高温还原烧制成,其稳定性更高,而且瓷器以白为贵。
白瓷茶具是经过约1320度左右烧成,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
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而且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
2、玻璃茶具,玻璃茶具可以说是茶具中比较物美价廉的一种了,价格实惠,是大多人都会选择的茶具。
玻璃茶具是使用高硼硅耐热玻璃吹制而成,在玻璃茶具的烧制过程中不含有机的化学物质,因此不论是泡茶还是喝茶都不必担心化学物质的摄入。
玻璃茶具散热加快,方便掌握水温,比较方便地掌握茶汤的温度。而且玻璃茶具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细菌和污垢都不易在杯壁孳生,对于懒癌的茶迷们,可以说是在茶具的清洁上方便了不少。
3、紫砂壶具,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敖釉,采用特定产地的紫泥、红焙烧而成。
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
盖碗的用法是直接当作茶杯直接饮茶用,既可以用来泡茶后分饮,也可一人一套。
盖碗的用法:注水不要太多,注水量只要高于盖盖高度1mm即可。如果把盖碗注满水,肯定会烫到的。
拿盖碗姿势,与公道杯要垂直。出汤时,将杯盖稍微倾斜,留出恰好出水的缝隙,又可以隔离茶渣。
将中指和拇指放在盖碗边缘,食指轻压盖纽。三点一线,正好是盖碗的中心线。虎口微抬,与盖碗后半部分保持距离,除了盖碗的温度外,也要担心不要被逸出的水蒸气烫伤。
在倾倒茶水的时候,水蒸气会从盖碗后方的缝隙里逸出,因此要注意。
盖碗的选择: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个硬件优秀的盖碗可以大大避免被烫到的可能性。
选择盖碗的要点在于,形状、材质。
1、整体轻盈为佳
不需要选择碗身太大,碗壁太厚的,虽然厚度上去了,但实际上对于隔热没有很大的帮助。
又烫又重的盖碗,反而更容易拿不稳,造成烫伤。倒不如选择轻盈薄巧的盖碗,更容易操作。
2、碗沿要宽一些
盖碗的盖子与碗沿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距离窄,茶水就容易溢出烫到手。
3、盖纽要高
盖纽就是盖碗上突起的部分。如果盖纽是凹的,盖纽离盖短,手指按在上面就烫。而盖纽做的比较高的话,就不那么容易烫手。
破损茶具的粘补方法,需要准备丙酮20份、乙二胺10份、6101环氧树脂70份、二氧化钛5份,调和一起,涂到破损处粘合即可。
破损茶具的粘补方法:
1、首先使用丙酮把破口擦拭干净,把污迹去除干净后,使用炉子把破口烤热。
2、然后把上面配方混合充分调匀。
3、把配好的胶涂均匀在破口处,细心地把破口对齐后,最好使用细铁丝巩固,最后最用小刷笔把胶水在破口外的缝隙再细细均匀地涂一次。
4、最后一步就是把涂好胶水的瓷器茶具放到火上烤干,烧的时候要在火上放一块铁板,如此可以让火力均匀,烧出来的茶具外表也更为漂亮。
5、大概烧半个小时,即可巩固,然后再打磨干净。
使用茶具泡茶的方法:
1、置茶,
按茶壶或茶杯的大小,往泡茶的壶(杯)里置入一定数量的茶叶。置入茶叶后,可以观赏壶(杯)里的茶叶形状与颜色。
如果所用来泡茶的是白色盖碗,则茶色与白色相映成趣,极具观赏价值。
2、冲泡,
置茶入壶(杯)后,按照茶与水的比例,将开水冲入壶中。冲水时,除乌龙茶冲水须溢出壶口、壶嘴外,通常以冲水八分满为宜。
如果使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冲泡,可以特别注重欣赏的细嫩的茶叶,冲水也以七八分满为度。
冲水时有“凤凰三点头”的讲究,就是将水壶下倾上提三次,这既是主人向宾客点头致意,也能使茶叶和茶水上下翻动,使茶汤浓度一致。
3、倒茶,
冲泡好的茶应先倒进茶海里,然后再从茶海倒进客人的茶杯(品茗杯)中。茶海又称公道杯,取分茶公道之意。
4、奉茶,
奉茶时,需要用茶盘托着送给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奉茶的时候,主人还须用空余的手做出请茶的姿势,此时客人可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弯曲,轻轻敲打桌面,以表谢意。
5、品茶,
茶泡好之后不可急于饮用,而是应该先观色察形,接着端杯闻香,再啜汤赏味。赏味时,应让茶汤从舌尖沿舌两侧流到舌根,再回到舌头,如此反复二三次,以留下茶汤清香甘甜的回味。
以上内容是关于白茶用什么茶具和白茶用什么茶具泡好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