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杯,到底什么材质好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杯,到底什么材质好一点和茶杯,到底什么材质好用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陆羽在《茶经》的第四章,专门讲到了茶器的问题。在其中,他还给唐代的茶碗来了个排行榜。
很奇怪,当时很多的名窑并未入选,而是杀出了不少黑马。原因也简单,陆羽是茶圣而非瓷圣。
他眼中的好碗,一定要对饮茶有益。
时过境迁,现代的饮茶人不必再纠结于茶圣的这份“千年榜单”。但“以茶为本”的核心,却仍可成为如今评判茶器的标准。
《茶经》成书的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因此饮茶所用一律称“茶碗”。如今多用“瀹泡法”,品茶器则多成为“茶杯”了。
按材质,茶杯可分为竹木、金属、塑料、玻璃、陶瓷几大类。借《茶经》中“以茶为本”的评判标准,来评一评这林林总总的茶杯。
【竹木】
优点:贴近自然,与饮茶整体气氛协调。取材方便,一般价格不高。
缺点:
1、无论竹子还是木头,其材质的密度都不够高。自然也就容易吸取茶香和茶味。
2、加之表面又不够光滑,清洗也成了老大难问题。用不了几次,难免残留茶垢与茶渍。
3、竹子与木头,自己本身也带有淡淡的气味。经热水激发后与茶香混杂,影响了饮茶的总体效果。
评分:50分
评语:竹子与木头,一般建议用来制作茶托一类的茶器配件。至于饮茶器,显然是不够适合。
【金属】
优点:物理稳定性强,且结实耐用。
缺点:
1、金属导热过快,用来饮酒尚可。若是喝热茶,恐怕是要先烫手后烫嘴了。
2、金属稳定性不同,有些较容易氧化变色甚至长锈。像铜、铁、锡,其实都不太适合制作品茶器。
评分:60分
评语:金银制作茶器倒是可以,又未免太过奢侈。除此之外,其余的金属都不适宜用来品茶。
【塑料】
优点:轻巧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
1、塑料的主要材质是LDPE(低密度聚乙烯)或者是PP(聚乙烯)。它们的热稳定性很差,加了开水会有部分分解。
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又都是喝热茶。在开水环境下,塑料的化学污染问题非常大。
2、塑料不像陶瓷或玻璃那样容易清洁,非常容易滋生细菌。
评分:40分
评语:用塑料器具喝茶,只能是偶尔为之。长时间使用塑料茶杯,不仅影响茶汤的色香味,更会危及健康。
【玻璃】
优点:透明直观,便于欣赏茶叶的条索与汤色。
缺点:
1、导热性较快,用起来需要格外注意。
2、适合茶类较少,像黑茶、红茶类就不建议用玻璃杯冲泡。
评分:75分
评语:绿茶和白茶,用玻璃杯冲泡或品饮都十分合适。但像乌龙、红茶或是黑茶,用玻璃杯喝显然不太合适。
【紫砂】
优点:可适当软化茶汤口感
缺点:
1、市场混乱,良莠不齐
2、紫砂材质有记忆性,若是一杯多茶,难免串味儿。
评分:80分
评语:紫砂独特的双气孔结构,使其对于软化水质吸附茶汤杂味有奇效。但对于绿茶、清香乌龙等茶类,紫砂杯又容易吸其茶香。
因此,用紫砂杯喝茶会觉得茶汤顺滑,但香气不高。
【陶瓷】
优点:价格适中,口感良好
缺点:中温瓷充斥市场,以次充好。
评分:90分
评语:若说家中必备的茶器,我会推荐瓷质茶杯与茶壶。一方面,瓷质几乎可以适应六大茶类,不存在串味的问题。
另一方面,瓷质便于清洗,可以保证茶器的洁净。再者,瓷质茶器价格适中,风格多变,适合日常生活饮茶。
茶漏,与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茶桶并称为茶道六君子,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这里六种茶具缺一不可。
到了现代,人们泡茶的时候,对于茶具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很多茶具都被省略了。这导致很多茶友都不知道茶漏应该怎么用,且泡哪些茶的时候才需要用到茶漏?
茶漏的形状像个小漏斗,将茶水倒进茶漏,会过滤掉茶水里的茶叶和茶渣,让清澄的茶水落入公道杯里。
茶漏到了现代,也出现了很多变化,例如西式的茶漏,就会制成小盒子的形状,将茶叶装入,再放入开水冲泡;茶汤泡好后,取出茶漏即可;而公道杯里,也会自带过滤网,不需要再用茶漏。
在泡茶的时候,如果使用的是盖碗,熟练的泡茶人可以利用碗盖轻易地过滤出茶水,也无需再使用茶漏;但这仅限于茶叶的完整度较高的情况,如果冲泡的是碎茶,就会导致茶水里有很多的茶叶碎末。
例如红碎茶、水果茶、细小的花茶等,茶渣进入到茶水里,不仅影响口感,也会影响茶水的观感。
现在,有些茶人不提倡使用茶漏,认为有少许茶渣,可以更好地保留茶水的原汁原味,也更加的自然。
其实,是否使用茶漏是应该根据茶叶而定的。泡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茶叶较粗大的茶时,可以不使用茶漏,但是在泡碎茶时,还是需要借助茶漏的。
茶漏一般有金属、陶瓷、玻璃、紫砂、木制等材质,金属是最受欢迎的一种。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定窑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洽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它的产品十分丰富,有碗、碟、盆、盘、壶、瓶、罐、盂、枕、炉、豆、人物、动物、佛、玩具及瓷雕等等。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清秘藏》说:“定窑,有光素、凸花二种,以白色为正。
“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泪痕者,佳。间有紫色,黑色者,不甚珍也。”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定器纹饰有许多种,有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石榴、龙风、鸳鸯、双鱼、人物等等。构图严谨,主次分明,非常生动。
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陈列了十件定窑白瓷,纹样有印花凤纹,划花莲纹,刻花龙纹,菊纹等。
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诗有“定窑花瓷琢红玉”的句子,其中就体现了刻划花纹的含义。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口部无釉的缺点。文献提到北宋宫廷不用定瓷,就是因为有芒的原因。
2.汝窑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
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
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汝窑的特点主要是:
一、釉色青而润泽,清朱琰《陶说》载:“汝本青器窑”。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
在此之前的青瓷一般都是素瓷,没有纹饰,汝则继承了定窑印花的技术,创造出了一种高级的印花青瓷,所印纹样有云山、海螺、双鱼等。
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格古要论》说:“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根据考古挖掘表明,汝窑的烧瓷时间应当始于北宋中叶,盛于北宋后期,延续到金代。实际上,汝窑由于烧瓷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故为后世谈瓷者所津津乐道。
南宋人周烽《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因此民间流传甚少。
3.官窑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
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的一条简单记载,仅云:“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官窑器皿的制作非常讲究,选用上等原料,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
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但后来由于没有发现它的窑址和可信的遗物,因此对汴京官窑间题就有许多分歧意见。
一说认为汴京官窑即是汝窑;
二说者以明清两代谈瓷诸书只说“官窑”而不言“汴京官窑”,据此否定有所谓“汴京官窑”;
三说则认为汴京官窑与南宋杭州“修内司官窑”都同样存在。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风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
《坦需笔衡》说:“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
“后郊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遵生八展》说:“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风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流散,这一名瓷生产技艺也就失传了,直到解放后在杭州肖山瓷厂进行仿制官窑瓷,并获得成功。
4.哥窑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
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细眼的,称为“鱼子纹”。
这是我国最早的裂纹釉;哥窑产品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
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言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因此,哥窑问题至今仍是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5.钧窑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禹县西乡神垕镇。《陶录》路:“钧,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之禹州也。”钧窑形成一个瓷窑体系在北方诸窑中最晚,时间延续到入元以后。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荣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富变等等。
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清秘藏》说:“均州窑,红若胭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色者,次之。其杂色者,无足取。”钧窑的产品种类很多,而以花钵最为驰名。此外,钧窑产品中,常有奇幻迷人的“窑变花釉”。
这种产品的典型特征是在通体天青之中,错杂着一些红色或紫红的斑点,宛如蔚蓝的晴空涌现出一片红霞。
《通雅》说:“钧州有五色,窑变则时有之。”钧窑的窑变,称为“钧窑变”,是钧窑一项突出的成就。
宋代钧窑创用铺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元明清以后的一些珍贵色釉为宝石红,祭红,郎窑红,桃花片以及某些窑变花釉,都是用氧化铜为着色剂,这些釉色的发明,显然也跟钧瓷有关。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杯,到底什么材质好用和茶杯,到底什么材质好一点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