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如何欣赏一把紫砂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如何了解紫砂壶和如何欣赏一把紫砂壶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宜兴紫砂(紫砂陶制作技艺)凭借特的材质,独特的工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紫砂壶以“泡茶不失原味,壶经久用,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获得“世间茶具称为首”之赞誉。然而看壶并不是容易的事,紫砂市场风起云涌,乱象丛生。壶艺鉴赏需要紫砂爱好者静下心来,去欣赏感悟和认识。
很多紫砂爱好者被市场误导,去追求很多虚无的东西,最后忽略了紫砂壶本身的艺术价值。在紫砂这条路上,希望紫砂爱好者可以理性的去欣赏和认识紫砂壶,现简单谈几点,希望可以给爱好者带来帮助:
一看泥:理论上来说,既要求泥料是原矿又要求泥料纯正,但是原矿不一定就是好泥,只要泥料纯正,质地优良就可以了。泥料在一把壶上只占极其微小的百分比,但在整个紫砂壶上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看型:形体的表达是作者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关键是看处理造型完成后的精、气、神、韵,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
三看工艺:工艺是一把壶制作的精细程度。如果一只好的造型,没有良好的技术来完成制作,也无法体现其完整的精、气、神、韵。
除了材质、形体和工艺外,就应该是造型的思想层面和精神内涵,设计一个造型,不仅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更需要的是设计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底蕴,美学修养,造型经验,个性思维等综合知识的高度。
简单来讲,欣赏一把紫砂壶,就算看它的质地肌理,造型形式,精细的工艺和作者的思想等方面。但凡一件艺术作品除了要有好的设计理念外,还必须要有良好的材质及精湛的工艺去将它实施,与此同时当人们去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人的心理认知及本身的审美标准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紫砂壶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紫砂爱好者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壶即可,如果实在要将紫砂作为纯艺术品投资收藏的话,需要理性对待,深入研究紫砂文化。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紫砂壶并不是一种快消品,许多壶友都非常好奇一个问题,做一把紫砂壶到底要多久,今天我们以全手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多数制壶者在做壶时,除了是个人创作,大多时候并不是一把一把单独做的。
其一,紫砂壶的制作流程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全手工制作过程相当繁琐,从打泥片、裁切工具、做盖流把,再到整理细节,每道工序都要用到不同的工具,单独一把一把做就需要频繁的更换工具和模具,效率太低。
其二,如果此款只做一把,在壶胚完成后还需要进窑烧制,而在窑内不是完全可控的。如果出现瑕疵、开裂等,烧制出了问题,那么既浪费了制壶的心血,也没法与客户交代。所以每次不会只做一把。
同时,由于每个师傅的不同壶型,制作精细程度、制作要求不同等都会影响到一把壶最终的完成时间。
那了解完这些之后,大家应该明白,一把壶完成的时间并不是可以精确量化的,其中有许多因素。
举两个例子,紫砂七老之一的王寅春先生,在七老艺人里面算是最多产,手最快的。他在紫砂厂工作时,最快一天可以完成两把仿古生胚,这也应该也算是做壶的最快速度了。
再说景舟先生,当年一批定制的单子,在三十多天内完成110把一捺底仿古,他与助手日夜赶工才堪堪完成,这也是顾老此生中最大量集中创作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这样算下来平均一日也不到两把。
话说回来,上面讲的也都是比较快的例子,在当时的情况下,其都是有任务完成的,只保证数量与质量,不会对工艺细节有太多要求。
而说到个人创作的壶型,那一把壶完成需要的时间就非常久了。
像上面说道的王寅春先生,其所作裙花提梁,光完成这把壶就耗费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而顾景舟先生,最为著名的提壁壶,则是整整雕琢了有四十年之久。
所以,一把全手工的紫砂壶从开始制作到烧制完成,也是非常耗时的,在这里也是提醒壶友们在购买时都要注意一下销量。
那些月销数百千把,也敢声称是同一作者,一人全手工完成的,就要小心了。
来源:紫砂壶百科全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紫砂壶的造型源于点、线、面、几何图形及空间的合理而巧妙的组合。不同的组合造就出千变万化的造型,但基础原理却是不尽相同。
圆的组合与对称
圆是几何图形中运用于紫砂壶最多,也是最普遍的元素,几乎没有一种壶能离得开圆这个元素。拿最具经典的大亨掇球举例来说,大亨掇球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严格的几何形态器形,对制作者要求非常高。
此壶的要点是“圆”,一个圆接一个圆,圆套圆,圆交圆,要做到壶通体线条流畅无死点,而且有张力显出气质。大亨掇球难做在于让整把壶的各个部件都融合成一个整圆的定义,又要让各个部件都独立具有圆的概念。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重心与稳定性
紫砂壶的造型上必须要符合稳的要求,稳即稳定、除了指使用时的稳定外,也要求视觉上具有安稳感。紫砂壶为求使用及创作上的便利,多做成圆形或对称的形体。
这种造型都以形体的中心线为轴,而造型的重心就落在中轴上,从造型重心下垂的重心垂线,必然落在壶底的中心点,所以在壶底的大小就在视觉上影响着壶的稳定性。
此外,壶体的肩、腹部位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造型的重心和稳定性。如壶体比较矮,底部较大,造型重心就下降,在视觉上增加了造型的安稳或压重感。又如壶体较高,底部较小,造型的重心就沿中轴上升而产生轻巧和生动感。
▲ 清水泥 心经秦权
以一件简单的秦权壶为例,他的体型比较高,为求造型稳重大方,所以壶底就顺着身筒的大小而做,使其外观匀称、虽高而平稳。
又如石瓢壶,它的侧立面近于正立的三角形,重心全靠在壶体底部,但壶底以三乳钉状支脚架空,使造型稳而不重。以子冶石瓢器型为例:身筒三角、壶把三角、壶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也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
▲ 红泥 子冶石瓢
三角结构体现壶嘴和把在壶体上的均衡,紫砂壶的嘴和把对主体的结构均衡起着很大的影响,如壶体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过重,或者是壶把外向回转的过大,都会使造型重心偏离中轴。若嘴和把在壶体两侧的位置和空间安排不当时,也会影响造型的均衡。
▲ 清水泥 仿古如意
如上图仿古如意壶 ,看似与三角结构似乎毫无联系,其实不然。流与把的倒等腰三角形结构如果到位,做出的壶自然就耐看。壶嘴与把以对称形式展开,使壶具有端庄安稳的效果。
倒立三角形的结构方式常见于一弯流的壶
▲ 红皮龙 茄瓜壶(一弯)
对称与协调
紫砂壶造型设计上的对称与协调是利用壶身各部的异同来表现。壶体量的大小、造型的方圆、线条的曲直、坯制的粗幼、色彩的冷暖等,都是构成不同视觉效果的元素。紫砂壶艺中对称与协调经常是交错的使用在同一件作品上,以取得更佳的造型外观。
如一把壶的纽部和壶身,设计者往往用以小补大的手法,做成这两者在体量上的大小对比,同时又把壶纽造成壶身的形状,使两者的设计在对比中取得调和。
▲ 段泥 双线竹鼓壶
以双线竹鼓壶为例,在体型和轮廓上,他的体面线圆结合,左右对称;但是作者又在明确的对称中运用线、面、体等平线的过度和衔接,来取得整体造型的统一协调及左右空间对称。双线竹鼓壶的曲直并蓄,整体造型十分统一协调。
虚实结合
实体与虚空间是指造型体型本身与形体以外相对形成的空间。恰当的虚实对比有利于加强造型的特点和装饰性,是取得造型整体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壶把在壶体上回转构成的两形空间,若可呼应主体形状或其线条的特点,则可起到加强整体感的作用。
又如在壶底加上支脚,将壶体架空,加强造型下部的虚空间;或是在肩上架起提梁,增加壶体上部的虚空间,或是以简单的桥形壶纽形成壶顶的透空位,这些手法都是以虚实对比的原理以增强造型的气势。
▲ 底槽清 提壁提梁壶
▲ 段泥 四方传炉壶
恰当的虚实对比有利于加强造型的特点和装饰性,壶底加上支脚将壶体架空,可强化下部的虚空间。例如:四方传炉壶
整体与局部
壶的口、颈、肩、腹、足、底、盖、纽、嘴、把等相对于整体而言都是局部。这些细部都要统一在整体设计中。它们要服从整体,并要做到与整体有机结合。
▲ 大红袍 汉扁壶
嘴、把和壶体的衔接形式,基本上是以相贯线和过渡线两种方法处理,紫砂工艺中这称为“明”和“暗”的处理。由于紫砂以手工成型,嘴和把与主体的衔接多采用过渡线结构(暗接)如上图的汉扁壶。
▲ 段泥 汉方壶
此外紫砂壶也有用相贯线结构(明接)结合嘴和把的,就如汉方壶的嘴和把就是用明接法处理。这种结构,外形明确,线条交代干净利落,增强了方壶造型的鲜明特点。明接手法外形明确,线条交代鲜明利落。
到此,是不是对紫砂壶的造型原则有了新的理解?
以上内容是关于如何欣赏一把紫砂壶和如何了解紫砂壶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