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壶文化的历史 壶文化简介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守护传说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壶文化的历史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壶文化简介和壶文化的历史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壶文化的历史 壶文化简介1

“托物言,志寄情”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玩艺儿,庄周屈原已开端倪,他们笔下的大鹏腐鼠、香草美人即可见一斑。

发展到宋、元时期,出现了“诗画结合”,所画的“画、字”自标新义,反映出当时画家的诗情志气。慢慢逐渐成为画界的新品种—文人画,风行一时,影响至今。

与文人画一样,文人壶也是紫砂陶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人壶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继文人壶的鼻祖陈曼生之后,又有瞿应绍、邓奎、梅调鼎、朱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不断丰富文人壶的发展。

近代以来,书画家吴昌硕、于右任、黄宾虹、唐云、朱屺瞻等也纷纷与紫砂艺人合作,参与紫砂陶艺的创作,推动以紫砂为载体的与传统艺术的多元融合。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感叹地说:“紫砂陶艺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

而文人壶对紫砂壶的影响:

从喝水到饮茶是一次飞跃,表明了生活方式的进步;从饮茶到品茶享受,又是一次飞跃,表明了文化生活的介入。紫砂茶壶的出现和流行正迎合了这个趋势。在紫砂壶发展的过程中,历代文人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1、文人的赏玩——中国士大夫把饮茶视为雅事,茶叶、水、茶具都非常讲究。

唐代 陆羽 《茶经》

2、文人的指导——明清的诗人、画家有不少直接指导艺人创作砂壶。

明晚清 时大彬款紫砂壶

清代 陈鸿寿 曼声十八式

相传时大彬善制大壶,听了王时敏、王鉴的意见,制作小壶,更易把玩。清末大收藏家吴大邀名师黄玉麟到家中做壶并提出想法,提高了黄玉麟砂壶的品位。清代金石家兼画家陈鸿寿(曼生)对砂壶制作的指导更具体,设计了曼生十八式,并亲自题咏,使杨彭年的壶艺到了新的境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作品,都记录了文人在壶艺制作中的指导作用。

3、文人的制作——文人直接参与紫砂壶制作。

明代末年嘉兴人项石损为名书家,虽不是陶业中人,但亲自动手制壶,所制砂壶形质朴而雅,出手不凡,非普通艺人可及。近现代画家、书家、金石家在砂壶上题咏绘画后再由艺人刻制的很普遍,有不少文人则是自己镌刻,因艺术修养深厚,自然韵味十足,文人气息浓厚。

紫砂壶的胎泥、造型、镌刻、印鉴和传统文化、审美意识、传统生活方式几乎是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其文化价值也正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吸收各种文化养分积累而成的。

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文化人收藏、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壶艺的文化、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

花器宗师陈鸣远3把最著名光素圆器

陈鸣远一代紫砂巨匠,技艺绝伦,现在所见陈鸣远款的砂壶、文房器物等作品,仿制的很多。

在紫砂壶方面,从现有传器看,仿生器、圆器、方器等皆有鸣远真迹传世,但数量稀少,而光素圆器更是难得一见,今天来看陈鸣远3把传世圆器。

陈鸣远 幽赏壶

此壶造工精严,线条优雅,高身瓮形,上鼓下敛。壶钮如珠似玉,朗朗大度,形貌伟岸。原器壶嘴因伤截短,现已补缀。

壶底阴刻铭文:“幽赏未已,高谈转清”,语出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属款鸣远并钤方印。

虚扁

陈鸣远 虚扁壶

虚扁壶以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之感。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

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

先从围身筒做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陈鸣远 虚扁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素带壶

陈鸣远 素带壶

此壶原为民初收藏巨擘庞元济(1864—1949)藏品,并收入在其知名的藏品目录《虚斋名陶图录》当中。

虚斋名陶图录拓片、说明

庞元济在名陶录中详述其形制由来:

中腰有素带,制作古拙,寉邨制壶向以精能胜,此壶则用紫黑砂,全以雅淡见长。款陈鸣远三字下有陈鸣远朱文方印。

紫砂名匠(石匠款紫砂壶)

邵友廷,宜兴上袁村人,他精工壶艺,尤其善于制作鹅蛋壶和掇球壶。邵友廷成名于邵大亨之后的一位制壶名家,形制尚朴,技艺腴丽。并传继子程寿珍,为其造就紫砂艺品的坚实基础,成为屡摘国际金奖的名手。是近代制壶名家程寿珍的养父

笠帽壶

他制作的紫砂壶大多工整、规矩,尤其擅长制作方圆器和加彩壶。邵友廷制作的器物,大多盖有“友廷”两字的椭圆形阳文篆印。由于邵友廷是清末的制壶名家,因此,他制作的紫砂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友廷掇球

从审美角度欣赏,应该说:“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创造和再发展,在“大亨掇球”与“寿珍掇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圆竹

蛋包壶

蛋包壶为邵大亨所创,是邵友廷之名品。容量较大,软提,适于家中与茶坊间携带,为清末茶坊的流行款式。壶身圆浑丰满,线条柔和,和颈饰云肩线,挺而精细,口盖母子线配合,稳如天压地。

以上内容是关于壶文化的历史和壶文化简介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壶和壶盖的历史典故 壶与盖的故事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