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看壶的图片 想看茶壶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用一生去守护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看壶的图片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想看茶壶和看壶的图片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看壶的图片 想看茶壶1

从造形艺术上看,紫砂壶“圆不一相,方非一式”,以方和圆这样简洁的几何体创出无穷的变化,在变化中又恪守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法则。

方壶则壶体光洁,块而挺括,线条利落。圆壶则在“圆、稳、匀、正”的基础上变出种种花样,让人感到形、神、气、态兼备。        

很多人做的紫砂壶是没有气息、没有神韵的,方是呆板的方,圆是萎靡的圆,筋纹不劲道,花器更是了无生趣。

没有生命的气息,徒具形式,一味模仿而且没有自己的思想,很难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好的壶应该有着和中国文化底色一样的气息。

杨凤年的风卷葵,那是一片充沛的气场,风中舞动的葵花,像跃动的火苗。

它的气味是任何一种花卉都不具备的,含着阳光气息的香味,带着我的思绪汪洋四溢的驰骋八极。

瞿子冶刻绘的子冶石瓢,通转的竹枝,气贞而静,能令人解酲醒睡。

后世亦有通刻梅花的佳作,暗香浮动,孤标别韵,顿觉一股清逸上升至肺腑间,隔夜的宿气渐渐消弭无形。

视觉只是制壶人所有感官的一道窗口,开启了这扇窗,继而调动起手、鼻、舌、身。触觉、嗅觉、听觉等等都跟着一起活跃起来了。

顾景舟大师的壶里有儒家气味,儒家崇拜充实,顾壶正派而肃穆,单纯的线条是一种质朴的庄重,庄重里又有神的灵性。

好壶如好茶,不止有视觉和触觉,同样有嗅觉上的体验。那是来自文脉深处的奇香,以才华底蕴支撑,不张不扬,有特定的林下风流,在隐约之间 ,利于轻嗅,不宜猛吸。

顾景舟大师曾经说:“一把好的紫砂壶必是好看的、耐看的、有韵味的。”

能否将飘逸的紫砂魂凝聚在作品中,是对紫砂艺人最苛刻的要求与考验。

好的紫砂壶,通常有气息,有灵性!爱壶的你是否有同感?

②搜索公众号:“宜兴陶然紫砂研究所”关注。

壶型篇(壶型图片大全集)

「···近时有一种奇品···」

「···所谓小圆式、鹅蛋式之类也,形有大小、制有精粗···」

「···小而精者···为器拙而密、朴而雅,流直而快于注汤,大小适宜有韵致···」

「···非获此壶者,难与言茗事···」

——奥玄宝《茗壶图录》

 

东瀛茶道

茶与紫砂皆源于中国,而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历史上深受汉文化影响,因而也对这两者十分喜爱。

九世纪末,遣唐使荣西禅师将中国抹茶传入日本,日本始有抹茶。

千利休将此上升为茶道,奉禅茶一味,其时所用黑色幽暗陶器,以合其朴素、清寂之道。

抹茶道

而由于煎茶道对于中国明代文人风骨与生活方式的推崇,直接连锁反应到对茶具的选择,以中国紫砂壶为最妙。

清 金士恒制具轮珠

 

巨轮珠,便是其中的典型。

紫砂具轮

巨轮珠原身为明式小品壶,日本以煎茶形式结合中国潮汕功夫茶俗,因而亦多喜小品器,巨轮珠多为一手可握。

巨轮珠

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极佳的实用性。

独孔炮管直流,出水极快,极为爽利。

笠帽式巨轮珠

其身多圆式,把握舒适,而盖则多形制,有圆盖,笠帽盖,平盖等多样,极富韵味。

在晚清至民国时,巨轮珠作为专为外销日本设计的茶器,一经推出,便风靡整个日本。

 

拙朴而雅致

「···京坂好事家渴望心醉,一观此壶,津津流涎···」

「···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之而后已···」

「···至曰非获具轮珠者,难与言茗事···」

 

奥玄宝在「茗壶图录」详细地还原了当时的景况,可以说,这是宜兴紫砂在日本茶道文化和市场需求引导之下的摹古与复古。

 

茗壶图录

然而与其他外销的紫砂器不同,巨轮珠的输出是中华文脉和茶道思维,是其在异邦相互撞击、融合的一次再延伸。

注:巨轮珠原名实为具轮珠,而今多称为巨轮珠,具体演变已不可考,暂以巨轮记之。

李昌鸿紫砂作品赏析(李昌鸿紫砂收藏价值潜力)

李昌鸿作品

高掇中 丁亥 底槽青

名称:高掇中壶

作者:李昌鸿

墨宝:黄永玉

泥料:底槽青

作品承继传统,黄永玉大师赐墨宝“蛙”

此壶身形为江南建筑中常用的柱础形,上小下大,两侧轮廓线有曲线构成,呈喇叭状,折腹,嵌盖,环形把。

以上内容是关于看壶的图片和想看茶壶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紫砂壶圆器型大全 紫砂圆器的典型作品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