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茶具的演变和发展 茶具的演变是如何体现时代特征的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你懂得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的演变和发展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的演变是如何体现时代特征的和茶具的演变和发展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具的演变和发展 茶具的演变是如何体现时代特征的1

中国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或喝酒的器具。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那是没有专用茶具,就像无专门的“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对饮茶已比较讲究,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

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

3、第一个专用茶盏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

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

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具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而陆羽写成了的《茶经》,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的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

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

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

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窑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

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黑釉的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

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

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手,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水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叙述。

4.茶壶的前身一一汤瓶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

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

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至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且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点茶法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茶历经千年,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对中国人而言,茶已经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紫砂壶的保养(养紫砂壶)

真正的好壶,仅仅是泥好,工好,款好还不够,还必需通过“养”,能力使壶的内在构造发作变更,能力出细、润、柔的后果,能力神情奕奕,温润如美玉。挑选到喜爱的紫砂壶后,日常的保养是不可缺少的。而对紫砂的新壶和旧壶保养秘诀是不同的,是要分别处理的。

新壶

1、使用新壶,必先开壶

在正式用来沏泡茶水前,应对紫砂壶做简单处理,—来清洁壶的里外,二来去除壶中烧制、放置、运输等过程中吸附的杂味。泡壶茶,多闷几泡过后再使用。

2、新壶新用,保养有道

泡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达到温壶,去霉味,杀菌作用。

泡茶中,因水温极高,壶本身因热毛细孔会略微扩张,水汽会布满壶身,所以可趁每次的冲泡空挡,用干净的湿布(吸水性要好)把茶水擦干净,持之以恒,壶就会显现出温润质感。

泡完茶,在每次使用紫砂壶泡完茶后,将壶内茶叶和茶水清出,只需用热水将壶里外清洗干净,不要使用化学清洁剂清洗,化学试剂不仅会混淆茶壶留存的茶香,还有可能影响茶壶的光泽质感,就不要画蛇添足。

旧壶

使用过的壶不要直接包裹起来或者放到盒子里,因为紫砂壶内的茶垢很容易会出现霉变。应该放在通风透气、避免阳光可长时间直射的地方。

不要放在闷燥之处。最好家里有一个专门放置壶的博古架或者是多宝格。而且一定要让其完全阴干,壶内不能够有湿气存在。(判断紫砂壶是否干燥,可以放上一块纸巾,盖上盖子,第二天打开壶盖看看纸巾是否潮了。)

2、长期不用,茶叶防霉

壶长期不用还需要在此壶里放一把干燥的茶叶,此茶叶一定是这个壶一直泡的这种茶。不定期看看壶内茶叶是否出现了潮湿,如何发现潮湿了应马上倒掉此茶叶,打开盖子重新把壶彻底阴干。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壶内的茶垢出现霉变,我们都知道茶叶最容易吸潮吸味,空气中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水汽,这些水汽会通过壶口、壶嘴进入紫砂壶的壶内,如果壶内有一把干燥的茶叶,这些茶叶就第一时间吸收这些水汽,我们就可以保持此壶内的干燥度了。

西施、文旦、龙蛋你真的分的清吗(文旦和龙蛋)

西施文旦龙蛋三圆壶

在紫砂的众多器型中,有不少都是互相借鉴演化而来,也因此有许多壶型都极为相似,很多壶友都会认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西施、文旦、龙蛋」这三款圆壶。

举个例子,通过上面这张图你能判断出它是哪种吗?先卖个关子,我们文末再揭晓。

龙蛋

西施、文旦、龙蛋这三种壶型极为相似,最早出现的龙蛋,龙蛋为古壶式,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云:「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传明代时大彬即有此款。

▲清 龙蛋壶

龙蛋形制有明代遗风,追求自然、硬朗、朴拙,大开大合。此款为清初作品,尚为直流,沉稳而实用。

▲清 龙蛋

此为清中后期作品,壶流以作改动,是传承至今的经典款式,为三角圆锥,根部粗,至流口大幅收缩,爽利简劲,耳把大而垂,把势与壶体趁势。

龙蛋的特点:壶身为一个明显的椭圆,壶流长而从壶身胥出明显,根部较粗,正把倒把皆有。

文旦和西施壶都是从龙蛋演变而来的款式。

文旦

文旦矮而圆,壶如其名,有似文旦柚之形,其线条含蓄优雅,文气稍重。其身桶变矮并圆润饱满,壶嘴为圆形包嘴,壶钮则呈扁珠状,壶把亦丰美,出现倒把现象。

▲清 文旦

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格高西子,这说的便是文旦壶。

▲清 文旦

文旦的特点:比龙蛋而圆,壶身有明显的曲线变化,流把多为倒把且宽长。

西施

西施壶,这款经典的壶型也是由上面演变而来的,壶身圆润,截盖,短嘴,倒把,憨态可掬,小巧秀气。

▲清 西施

最早的西施壶并不是如今丰润的饱满圆,而是略有弧度,我们可以欣赏一下早期的西施作品。

这件是清代时期的朱泥西施,落孟臣款,壶身没有文旦那明显的变化,流嘴差别不大,而其倒把则更为小巧。

▲西施 顾景舟制

这件是顾景舟先生当年所作的西施小品,可见当时的西施与如今还是稍有不同的。

▲当代 西施壶

1. 龙蛋的壶身似蛋,为椭圆形,壶流较长,有正把和倒把。

2. 文旦的壶身较矮,壶身有明显曲线变化,多为弧形较大的长倒把。

3. 西施的壶身近圆,多为倒把,且较为小巧。

最前面放的那把壶,是为紫砂当代实力派所作的「文旦壶」,可以看出其壶身虽然没有明显弧度,但是其把是很长的,而西施则更为小巧。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的演变和发展和茶具的演变是如何体现时代特征的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怎么欣赏紫砂壶 如何评价一把紫砂壶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