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朱泥紫砂壶收缩比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的朱泥皱皮和朱泥紫砂壶收缩比例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在宜兴,朱泥产地不是一个,好比详细矿脉有:黄龙山朱泥、青龙山朱泥、赵庄山朱泥、象牙山朱泥、兰山朱泥、小煤窑朱泥、乌山老岩口朱泥、香山朱泥等等。而且在某个地方,又分布不同品象的小矿层和品种。矿脉不同,天然朱泥的内在矿物成分不同,因此烧出壶的特点也不同。
小煤窑朱泥,大红袍,赵庄朱泥的比较
朱泥与红泥的本质区别
1.两者的原矿不一样:红泥是“五色土”里面普通的泥料,而朱泥的原矿是石黄石。
2.两者的收缩比不一样:红泥的收缩比是14%左右,而朱泥的收缩比是30%左右。
3.两者的窑温不一样:红泥的窑温是1100度,而朱泥的窑温是1080度。
4.两者的色泽、质感不一样:红泥呈光洁明亮红中略带一点橙色,而朱泥呈朱红略泛桔光,湿润透明质感很好。
5.两者的成型工艺不一样: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可以做,而朱泥成型工艺很困难,大的壶型没办法做,小的壶型做出来可爱生动。
6.两者敲击声音上不一样,朱泥的烧结度高,发声尖啸的金属感;红泥烧结度低,发声沉稳有陶土感。
“朱泥”的主要特性:
结晶度高,泥的断面接近瓷质,将壶盖从壶口提出,可闻铿锵之金属声,以指弹扣,声脆,音有共振。泥色如橘,泥料未烧制前是橘黄色,烧成后红中透着橘黄,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浮。泡养包浆后红色沉稳。收缩率高,成型难,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从古至今多制小品。含铁量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析出铁质,出现火疵点。
“十朱九皱”的说法正确吗?
尽管朱泥壶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但不能用“无朱不皱”去概括,传世的众多朱泥作品都是不起皱的。精心选泥,掌握泥性,炼制得当,朱泥壶可不起皱。
为什么朱泥壶内的水不易收干?
朱泥本身密度高,因此最适合泡轻发酵的铁观音等高香茶,逼香快,扬香高。朱泥壶内的水不易收干,并不表明泥料有问题,而是泥性所致。紫泥、绿泥一类的泥料制成的壶,相对密度低,残水收干得就快。
壶友们在刚接触紫砂壶之后,都会看到各种紫砂知识,但是其中有些所谓的知识,则是壶商营造的卖点和噱头。
如果壶友们按照这种标准买壶使用,便是进入误区了,今天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
倒立不落盖
▲满水倒立
这种其实是商家的卖点,证明气密性好,咋看好像挺对的,其实没什么道理。
其实无非就是一个「内外气压的物理原理」,导致盖子不会掉落,而且大多是西施这种壶型,像石瓢、汉瓦之类的壶型是根本不能玩倒立的。
▲汉瓦壶型
另外还有捏住壶钮能提起整个壶而不掉落的,这类也都是「壶整口的功夫」,与壶做的好坏是两码事。
三山齐平
这个在之前的文章也讲过,是不是壶嘴、壶口、壶把不在一条水平线就不是好壶,是做工不到位的缘故吗?
▲三山齐平
三山一线齐平在制壶时是很容易做到的,有的壶不齐,完全是为了实用与结构美观而调整的。
▲柿子壶
例如柿子壶,流必须高于壶口,如果三山齐平一线,那么壶内水还未注满,就已经从壶嘴自动溢出了,这便不符合标准。
所以壶友们购壶时不要再以三山齐平为标准。
内壁章
全手半手之分,从各位接触紫砂的那天起可能就一直在分析讨论,许多壶友看见壶内有内壁章,往往就以为是全手工了。
▲内壁章
其实不然,现如今有的商家为了卖高壶价,以半手冒充全手出售的并不少见,而内壁章这个差别标准已经被攻克了。
▲软章按压至内壁
所以壶友们购壶时不要认为有内壁章就是全手工了。
注:壶友们也不要污名化半手,觉得半手工就是不好。半手工与灌浆模型壶完全是两个概念。
豆腐甘蔗开壶
最后是一直在说的开壶,「甘蔗豆腐开壶法」真的是无稽之谈,壶友们不要再这样做了。
▲豆腐甘蔗开壶
这样的开壶最早是商家提出来的,符合人们心里的一种仪式感,而并不是正儿八经有历史传承的所谓开壶。
▲冲淋洗净
将壶洗净,热水冲淋再放茶叶久闷,之后再倒掉清理干净就可以正常泡饮了。
1、印章制作考究,金石味足。
2、钤印用力平均,深浅一致。
3、钤印位置讲究,整体和谐般配。用于盖内必在孔侧;用于壶底必在中间;用于把稍必在梢下;用于壶腹必在诗画尾部。
4、印章大小与壶的大小、所处的部位协调。壶大印大,壶小印小;底印比盖印大,盖印比把稍印大。
来源:紫砂壶百科全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以上内容是关于朱泥紫砂壶收缩比例和紫砂壶的朱泥皱皮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