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茶具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历史朝代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八星报喜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的发展及演变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历史朝代和茶具的发展及演变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茶具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历史朝代1

01

茶具和茶器

      茶具和茶器是在不同时期对饮茶器具的称呼。从文献上看,饮茶器具最早被称为“具”。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荼尽具”。西晋杜育《舜赋》,曰“器择陶简,出之东隅(瓯)”,唐《广陵耆老传》说东晋茶事,也将茶具称为“茶器”。唐陆羽《茶经》,承前朝将饮茶器具统称为“器”,以示区别加工用具。同代的张又新《煎水茶记》,曰“善烹洁器”,一直到宋初蔡襄《茶录》称为“器”,曰:“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1269年)将所有饮茶用器具统称为“茶具”。元代周密《癸辛杂记》记载“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此后明代、清代有关茶叶文献绝大多数称饮茶器具为茶具,沿至今日。

02

茶具的产生

      茶具是因饮茶活动的需要,而从日常饮用器具中分化出来的专门饮茶用具。

      茶被发现和初期利用时代,是作为药用、食用的植物。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秦汉年代(前206年左右)《神农本草·木部》 载"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温热,令人少睡”。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前140-前122年)开列举的中草药中有“荈、诧”。 同时,《晏子春秋》一书指出晏相(前514年左右)在齐景公时,将茶作蔬菜食用,因此没有专门的饮茶用具。

      西汉王褒《僮约》中,出现“烹荼尽具” 只告诉人们西汉时已有茶“具”, 但未明确是何种茶具,何种形状和质地,是否专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上虞其土的碗、壶、盏,以及江西的陶炉,尤其是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内外施釉、肩部刻有“茶”字的青瓷瓮,被专家证实是茶具时,人们才知悉古代茶具的模样。魏张揖《广雅》介绍当时饮茶,曰:“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此“瓷器”是否专用尚难肯定。西晋左思的《娇女诗》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饬”,鼎饬应该是茶具。而同时代的杜育《荈赋》,“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匏是古代酒器,作为饮茶用,说明当时饮茶用具和酒食具的区分并不严格。可见茶具虽自汉就有,但在唐前的很长时期内,仍有混用现象,直到唐陆羽《茶经》总结了前人和唐时的饮茶情况,提出一套陆羽认为值得提倡的饮茶方法而设置的茶具时,才形成了中国成套的专用茶具。

茶具沿革

      饮茶用具经过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混用到专用,从单件到成套茶具的历程,取决于茶叶生产、饮茶方式以及当时的技术进步。

01

唐代茶具

      茶具虽始于汉,但形成系列的专用茶具现于唐。唐时饮茶风盛,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普及,而促进了茶具。唐初高宗时,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画卷中反映了唐时的茶具,有风炉茶铛、带托的茶碗、茶碾和茶粉罐。唐玄宗天宝二年(744),为举行通航庆典,每条彩船代表一个地方.分陈其土特产于上。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船上,摆放“瓷器、酒器、茶釜、茶铛、茶碗"等,欢歌以进(《旧唐书·韦坚传》),表达了茶具已开始作为某地的名产。

      唐代制茶采用蒸青法,将茶叶放在甑中蒸熟,然后捣碎,把茶末拍制成团饼,最后将茶饼穿起,焙干后封存待用。饮茶时,先把茶饼捣碎,碾成细末,当水在釜中初沸时,以盐调味,再用竹夹环击汤心,然后下茶末,再置于茶碗中饮用,煎茶法成为主流。所以唐陆羽撰(茶经》,在四之器中,将饮茶器具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其中生火燃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煎茶用具有鍑、交床;炙茶和碾茶用具有竹筴、纸囊、碾、拂末、罗合、则;贮水和存盐贮具有水方、漉水囊、瓢、熟盂、鹺簋、揭;盛茶和清洁用具有碗、畚、札、涤方、滓方、巾;茶器贮具有具列、都篮等。

       唐代饮茶的陶瓷器具主要是瓷壶(亦称注子)和瓷碗。当时有三大著名瓷窑,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名;二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盛名;三是河北的邢窑(内丘),以烧制白瓷茶碗取胜,而且普遍采用“茶托子”,即盏托,说明瓷茶具开始配套,专用性更强。

       “秘色瓷”是瓷中精品,产于越窑。浙江的余姚、上虞一带自汉代始烧窑,唐时为鼎盛期.烧制的青瓷有碗、壶、托盏等,备受陆羽青睐,称其为“类玉”、“类冰”,最宜村托茶色。所以,越窑为南瓷代表,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在越窑的产品中,秘色瓷烧制技术、配方、工艺不传人,传器极少,增添了神秘感。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后世宋代赵德麟《侯鲭录》曰:“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今供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文物有秘色瓷器,被视为文物研究工作的突破性发现。

       唐时,饮茶用具崇尚金属制品,故陆羽云: “瓷与石皆雅器,性非结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所以唐朝茶具如鍑皆用铁。在“金银为上” 的思想影响下,唐皇室多以金银为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具有成套的金银茶具,其中有炙茶用的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金银丝结条笼子,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罗茶用的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贮茶用的鎏金银龟盒,放调料用的摩蝎纹蕾纽三足盐台、鎏金人物画银坛子,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系链银火筋、鎏金飞鸿纹银匙子,以及调茶、饮茶用的流金伎乐纹调达子等。这些器具多为唐咸通九年至十年“文思院造”,其中部分刻有“五哥”字样的器具为唐僖宗用物。

02

宋、元代茶具

     唐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主要是后两者。至宋朝,斗茶风起推动了饮茶,陆羽提倡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所取代,所需茶具虽基本相似,但由于对茶之汤色等要求不同,所以对茶具形制和质地色泽上的要求也略有不同。

      宋朝烧制茶具的产地有福建的建窑黑瓷、浙江的处州青瓷、河南的钧窑玫瑰紫釉、河北的定窑白瓷等。宋朝斗茶风盛,要求“茶叶色泽贵白”、“宜黑盏”,而“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所以在茶具形制上,改大碗为小盏。盏实际是一种小碗,托口突起,托沿多作花瓣纹,托底中凹。同时斗茶也要求茶壶“注汤利(厉)害,独瓶之口嘴而已”,由此,宋朝的茶壶有了较大变化。至南宋,茶壶壶式由过去的饱满状变得瘦长,壶体的纹饰,由常见的莲瓣形变为瓜棱形。元朝的茶具跟宋代差不多,但壶形有变,宋朝的茶壶,流子多在肩部,元朝时移至腹部,真正可以达到“注汤利(厉)害”,因此流子比过去明显。元朝时景德镇创烧青花瓷闻名,日本“茶汤之祖”村田珠光特别钟爱,后人将青花瓷具别名为“珠光青瓷”。

     宋时,蔡襄在《茶录》中,指出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特别是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用白描将“韦鸿炉、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密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呈现在人们眼前,使现代人更形象地了解宋代的茶具。

     宋代茶具总体上要比唐代少一些,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变化:一改碗为盏;二改鍑为瓶;三改竹夹为茶钤;四改栟榈为茶筅。至元代基本沿袭宋制,但茶叶加工出现散茶(芽茶和叶茶),萌芽冲泡法,具相应减少。元代的冲泡茶,其芽叶有时也要碾碎,元耶律楚材诗曰: “青旗一叶碾新芽”,但在元代盗墓烹茶图中未见茶碾,疑是直接冲泡。

03

明代茶具

      唐宋时期饮茶以饼茶为主,元代虽开始饮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明代文震享《长物志》曰: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之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

      明代茶具虽然简化,但由于冲泡方法特殊,在许多方面都有专门要求。散茶易受潮,贮茶更显重要,所以明代采用贮焙结合,即用大陶罂烘干后,放入若干层干箬叶片,而后将烘干冷却的茶叶放入,其上放箬叶,最后用干燥后的六七层宣纸封口。平日取用的,“以新燥宜兴小瓶取之,约可受四五两,取后随即包整”。由于明代饮茶时要“洗茶”,即用热水洗茶,除去“尘垢”和“冷气”。洗茶采用茶洗,用砂土烧之,上下两层,上层底有筛孔,沙垢从孔中流人下层,取上层干净芽叶泡饮。此外,明代用汤瓶烧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瓷器为上”[张谦德《茶经》,也有人用金属汤瓶。在饮具上由于冲茶的需要,出现了小茶壶和白盏,取代了黑盏。明许次纾《茶疏》:“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当时生产白瓷的汝、官、哥、宣和定窑都成为生产茶具的重要窑场,产品以宣德所产的白釉小盏最为著名,因形似鸡心,又称鸡心杯。杯是一种古老的用具,但作为茶具还是明代冯可宾《岕茶笺》才提到。

04

清代茶具

      清代,六大茶类基本齐全,由于多为散形茶,故以直接冲泡法为主,尤其是省略明代洗茶这一-程序,简化了茶具。

       清代乌龙茶的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清施鸣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孟臣姓惠,江苏宜兴人,活动于明末清初(1598-1684年),书法类唐大书法家褚遂良。其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可见是制小壶能手。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等,使人耳目一新,更放异彩。

       茶具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有关,更与时代习俗、审美观以及茶类的变化、饮茶方法有关。茶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时代精神,印刻着历史的烙印;茶具还反映了当时的技艺水平。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茶具,也有承上启下的前朝茶具夹入其中。

紫砂经典壶型的演变!!

紫砂壶的经典壶型有许多,经过几百年紫砂艺人不断地改进创新,有些壶型便开始迷糊分不清了,如高井栏与汉铎,文旦与龙蛋,掇球与掇只壶等等。来看看那些相似的壶型,以及经典壶型的演变!

⒈竹鼎壶(竹顶壶、竹鼓壶、竹节壶)

范大生 四方竹鼎壶

⒉ 供春壶(树瘿壶)

供春常见的壶钮有南瓜钮与灵芝钮两种。

黄玉麟款 树瘿壶

⒊ 汉扁壶

形体扁圆,底部圆韵而丰满,肩有圆棱,口与肩平滑舒展,平盖,盖边饰反弧线,扁圆钮。形成大小对比。腹肩口产生曲折刚劲的张力,整个壶质朴大气。

程寿珍汉扁壶

⒋ 掇球壶

由莲子大壶转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且盖钮由扁圆变为标准球状。邵大亨首创。

邵全章 掇球壶

⒌ 仿古壶(仿鼓壶、扁圆壶、扁腹壶)

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母子线口盖吻合严密,钮扁圆有劲。嘴、把匀称,姿态优美。

 王寅春 仿古壶

⒍ 石瓢壶

壶身呈梯形、八字造型,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

⒎ 汉方壶

⒏ 传炉壶

李宝珍  四方传炉

⒐ 秦权壶

万泉款 秦权壶

⒑ 井栏壶

杨彭年制曼生铭仿古井栏壶

⒒ 扁石壶(汉君壶)

汉君壶原似曼生扁石壶之式,清末民初为平盖汉君壶,基本定型。历史上的汉君壶款式笨拙,而后历经反复提炼,尺度严谨,比例适中,嘴、把、桥钮方中圆浑,嵌盖圆穹与口唇合体,微细中见神韵。

 曼生扁石壶(汉君壶)

⒓ 柱础壶

 曼生款柱础壶

⒔ 牛盖壶

徐汉棠制牛盖壶

⒕ 却月壶

杨彭年制步郎铭三镶玉半月形锡包壶

⒖ 瓦当壶(半瓦当壶)

陈曼生制半瓦当式壶

⒗ 觚菱壶

吴云根制觚菱壶

⒘ 僧帽壶

时大彬款莲瓣僧帽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为什么说紫陶和普洱茶更配

接触过建水陶的普洱茶客大多都认为普洱茶蛮适合用建水紫陶来储存和冲泡。但每提及之间的关系时大家只知道好,却又无法说出其中的缘由。

✍️一起来看看为何TA俩更配

建水紫陶茶具的密度可以保留茶的香气和味道不被茶具吸收,泡出来的茶汤香气更加充盈,味道更加饱满。而对于储存和转化而言,紫陶拥有一个绝好的微循环环境。

建水紫陶茶具的导温性能好,在茶需要逼温的时候,壶内温度上升快,要保持高温,用烫水淋壶即可,这是很多饮用黑茶客人选择建水紫陶的原因。

云南的茶以普洱茶为代表,云南的陶以建水紫陶为代表,用建水紫陶茶具泡出的普洱茶活性更为凸显,喉韵部分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茶具,这是源于其同出一方水土的相融性。

都知道普洱茶作为特殊的一个茶类,后期的储存和转化对普洱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普洱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储存和转化环境呢?我个人认为是温度和湿度的均衡,长期提供一个恒温和呼吸的环境是普洱茶储存和转化的关键所在。当下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存储器皿,其中以景德镇的瓷器和宜兴的紫砂为主。瓷器因为上釉的缘故表面呈现玻化状,因此在器皿内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不受外界干扰的密封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绿茶的存储,让绿茶的香气保持的更持久。却不利于普洱茶的存储,因为它不透气导致了普洱茶不能呼吸和转化。

而紫陶烧制好后坯体呈现单气孔的蜂窝状,但是密度又比较大,这样制成的器皿后刚好提供了一个微循环的环境,即不像瓷器密不透风,又不像紫砂透气过大。这样的微循环环境下,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小,在气候干燥的时候它里面能有相对湿度,在湿度大的季节因为它的单气孔又能提供一个相对干燥的环境,这两点刚好满足了普洱茶的存储环境,即能为普洱茶长期储存提供一个相对恒温和微循环的环境。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的发展及演变和茶具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历史朝代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臻品家园 臻品嘉园怎么样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