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正确的养法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究竟要怎么养?和紫砂壶正确的养法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这是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五言绝句,寥寥几句便道出了紫砂壶的美妙和神韵。
一抔紫砂泥,经过紫砂艺人之手,成工艺之器,这是紫砂壶的第一次生命;后成为文人雅士推崇的品茶雅器,经过不断地悉心养护,给予了紫砂壶第二次生命。紫砂壶能否焕发第二次生命,需要壶友的养护,那怎么样才算是养出了效果呢?
养壶基本原则
1.每次使用前、后,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刷干净。
2.适度擦刷:干擦或湿擦。
干擦,泡完茶后,用清水冲洗壶内外,可以拿干茶巾把壶外擦拭干,倒扣于茶台。
湿擦,泡完茶后,壶内用水冲干净,壶外用湿茶巾擦拭干净之后,再用干茶巾擦拭。
3.用壶后要洗净、晾干,保持壶的“正常呼吸”。
4.一壶一茶,纯粹专一。
5.忌沾油污,碰过油的手一定洗净了再摸壶。如果手上涂了护肤品,也不建议上手把玩。
6.每次冲泡喝茶完毕之后,及时清理茶渣,对壶对自己的健康都有益处。
7.每隔段时间,让壶休整一下再用。
养壶基本方法
1.泡茶前
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冬季注意先温壶),达到温壶、去霉味、杀菌作用。茶汁滋润外表,茶汁里的茶油、色素都会对壶产生缓慢和持久的影响。
2.泡茶中
泡茶时因水温极高,茶壶本身因热毛细孔会略为扩张,水气会布满壶身。趁每次冲泡空档,用干净的湿布(吸水性好)把茶水擦干净,再用干布(柔软)在壶身上适当擦拭,持之以恒,壶就会显现出温润质感。
3.泡茶后
每次冲泡喝茶完毕之后,必须将壶内茶叶与茶水清出,用热水冲淋壶身内外,清洗干净,擦拭通风晾干。切勿使用化学清洁剂;否则不仅会混淆茶壶留存的茶香,还可能影响茶壶的光泽质感。
1.壶内壁:用干净柔软的布,环绕擦拭壶内壁,包括壶底、内沿和出水口处等。
2.壶外部:特别是壶底、壶钮和口流处。
3.特别是壶盖口沿处,沿接缝处细细擦拭一圈,这是泡养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茶痕的细节处。
日常养护问题
1.沾染茶垢
建议用海绵蘸盐摩擦,可轻易去掉。茶垢的堆积会影响紫砂壶的透气性,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日常的清洁和定期清理同等重要。
2.颜色不均
南方盛行''工夫茶'',喝茶时经常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壶身,使茶壶浮在热水中,这样淋浇茶水,下面淹着底,极易形成茶垢或是茶渍线。
出现这个问题后,茶巾擦不掉,可以尝试用家里的食用盐蘸点轻轻擦拭,如果还不行的话,建议重新开壶(切忌骤冷骤热),壶和壶盖分开没入清水中(一定要全部没入水中),加点茶叶,小火煮开,自然冷却后拿起来,清理干净即可。
3.碰到油渍
不要把紫砂壶放在有油烟的地方。紫砂壶具有双气孔透气性,油烟吸附上去,很难清理掉,时间久了会有一种虚浮的“贼光”,很不舒服。
有时候可能小孩用油手,抓脏壶身,这种情况也建议重新开壶(切忌骤冷骤热),放清水里加茶叶煮,可以慢慢把油渍挤出气孔。
4.沾染异味
紫砂壶一旦沾染上异味,很难清除掉,建议将其放在不带油的饭锅中,以文火煮,注意壶、盖要分离。其微量的异味基本消失,异味严重的,还可以沏上两三天茶(茶的水不喝),味大多都会渐渐消失。(朱泥壶注意,切忌骤冷骤热,需妥善处理,重新开壶不失为好办法)
5.长期存放发霉
有些壶友会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倒出,茶壶又长时间不用就会产生霉变,出现异味。建议壶内注满沸水晃数下倾出,反复几次,霉味全无。(切忌骤冷骤热)
“一壶冲古意,千秋有同心;常论是非者,不作饮茶人。”
茶养壶,壶养茶;砂养人,人养砂。养好一把壶,需要时间,亦需要用壶之人养成良好的养壶习惯。
紫砂壶的泡养不是一日之功,切不可急于求成。只要按正确的方式来泡养,紫砂壶一定会散发出温润如玉的光泽。
为了追求紫砂壶的色泽效果,和烧成时的稳定性,有时要在紫砂泥炼制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很多壶友以为,只要是添加了氧化物的壶都是化工壶,而实际上可能只是观念上的误解,只要是合法可添加的氧化物都是无毒无害的。
在紫砂土中添加金属氧化物着色剂,并非现代工艺的发明和创造。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江西婺源人陈仲美,就用景德镇造瓷用的色釉料,来调配紫砂泥。民国时期开始用钴料配制绿泥。但金属氧化物的添加量是有严格要求的。在正常的烧成温度下,安全加入量的上限为:碳酸钡1%、氧化锰2%、氧化钴2.5%、氧化铬5%。
紫砂壶会怎么添加着色料?
氧化锰
氧化锰,为黑色粉末,或黑色斜方晶体,熔点为1650度。二氧化锰在陶瓷工业中的稳定性也相当高,高温烧制后,变成硅酸锰。为了让紫砂的颜色深一点、黑一点,可以加入微量的二氧化锰。比如紫砂中的紫茄泥,不属于原矿泥料,一般情况下是用,紫泥和少量氧化锰配制而成,总体特征为紫色中透红泛蓝。
紫茄泥的烧成试片
氧化钴
氧化钴,通常为灰色粉末,有时为绿棕色晶体,熔点为1935度。常用作天蓝色、钴蓝色、钴绿色等色彩的着色剂,在紫砂中主要呈色为青中泛蓝,有多种不同的蓝色调。
氧化铬绿
氧化铬绿,为绿色粉末,熔点为2266度,在紫砂中主要呈色为不同的绿色调,有的淡雅、有的明丽等。
铁红粉
铁红粉,红色粉末状,成分为纯氧化铁,是一种基本的陶瓷添加剂。加入铁红粉可以使砂壶红一些,可以调制红泥、朱泥。
钛白粉
钛白粉,是一种偏酸性的两性氧化物,热稳定性极好。在紫砂泥中添加钛白粉,主要起填色增色的作用,呈色为黄色。如常会在段泥中添加钛白粉。
碳酸钡
在紫砂泥中添加适量碳酸钡,主要是提高稳定性、助熔,中和酸碱,烧成后,生成硫酸钡。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会在胃酸中溶解,人体无法吸收,所以对人体不构成伤害。
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多数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盏,有叫碗,有时它们也可以用来喝酒。
盏
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事实上,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杯
压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折腰”杯
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下次老板请你喝茶的时候,记得要看清楚是不是折腰杯呀。
六方杯
莲瓣杯
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这个杯子好,大肚能容。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但是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造成,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耳杯
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这种杯子已经很少见了,大概在古装电视剧上还能看到一些。
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一只杯子好几亿哦!
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卧足杯
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汉杯
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拉坯制作,并独创性地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以及安全无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铃铛杯
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高足碗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瞧这字眼嚼的...
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图片上看不出来小,事实上它比类似形状的杯子要大多了。
孔明碗
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现在隔热杯的结构就是从这来的。
来源于:TeaChaThe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壶正确的养法和紫砂壶究竟要怎么养?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