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文化历史和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中国陶瓷艺术与茶叶同时传到国外后,却发生了茶具外表的“形”与文化内在的“质”的变化。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撰写的《茶趣异彩·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五章的内容。
1740年至1780年,斯塔福郡陶工威尔顿在小芬顿建立工场,生产茶具。他所制的茶壶亦为现代一些美术博物馆所珍视,大力搜求。
韦得格伍得(JosiahWedgwood,1730-1795年)制造乳酪色茶壶茶杯,最精致的为“王后窑”。同时创造“碧玉窑”,其底不上釉,色彩有蓝、绿、黑等,花饰为白色古典式。茶壶茶杯的样式多数模仿希腊、罗马的宝石和花瓶。他还制一种黑陶土器,亦不上釉,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大。
1750年到1755年,布里斯托尔和普利茅斯都设立瓷器厂,模仿制造中国的真瓷器。上釉制品虽有光彩,但无趣味。
1780年前后,希洛普郡的考格利市仿造中国著名的白地蓝花花纺扬柳式瓷器。斯塔福郡各厂亦都有仿造。
相关阅读
茶具文化的新变(一)
很多新手壶友在购买紫砂壶的时候,只顾着挑选壶型和外观,而每每选好后才想起来,容量忘了问。
而拿到手之后,发现容量或大或小,又是一番麻烦。
那么,买个壶到底买多大的容量合适呢?
那么选用的时候,要从「器形」和「实用」这两块来考虑。
像西施、思亭这种壶型,基本都200cc左右,这样的容量的壶才能凸显壶型的小巧、秀美;而像景舟石瓢这种满瓢,就要做到300cc往上才显得有气势,才有那种饱满浑厚的端庄感,做小了反而不美。
其次就是我们讲的一个实用的标准了。
常言道:一人饮,谓之品;二人饮,谓之趣;三人饮,谓之谈,那么考虑到日常使用的不同,壶容量的选择也要不同。
如果是一个人独饮独品,那么毫无疑问是选择小容量的小品壶,独坐自品,自得其乐。
如果是与二三好友喝茶,那么可以选择中品壶(200ccl到300cc左右),一壶泡下来刚好,不急不徐。
如果人更多了,大品壶也就派上用场了,所以在考虑容量的时候,想一下是自己一个人喝茶的时间多,还是与友一起饮茶较多,这样大多能选择到正确的容量,一般来说,200cc到350cc左右的壶,都能满足日常饮用的需要。
还有一点呢就是地区习惯的不同了,像福建沿海那边有功夫茶的文化,一般都以小品量的居多,而在内陆、东北部则多以中品量为好。
其实说了这么多,大家可以了解,没有最好的容量,只有最合适的容量。
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说容量多少才是最好的,喝茶本是随心的一件事,顺心顺手即可。
买壶的时候,你会发现壶身上有黑色一片或者条带状,壶身颜色不均,这就是“花泥”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做壶的泥料,放的时间太长了,没有进行回炼就直接开始做壶。泥料陈腐长时间后,泥料中的有机物会形成可溶硫酸盐,会出现在泥的表面,如果做壶的时候,恰好用到这块泥料,烧出来就会出现“黑色”一块黑晕,形成花泥。
(站长 推荐:< a href="https://www.lhecha.com/101.html " target="_blank">茶的来历 a>,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lhecha.com)紫砂壶生胚做好后,阴干,没有及时去烧,放置的时间太长,壶面上会慢慢封釉,等烧出来,也会出现花泥现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做壶师傅在换泥的时候,这次准备用紫泥开始做壶,就需要把自己的工作泥台和工具全部清洗干净,防止上次做壶工作台的残余泥点混进这次的泥料中,如果参杂到其他泥料,也会形成花泥。
做壶的时候,在篦身桶的时候,明针功夫不到家,光不均匀,身桶上会有凹陷,或者做壶的时候,生胚比较干燥,光明针的时候,角度不均匀,造成滑明针,等烧出来,也会花泥。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的文化形成与发展和茶具文化历史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