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什么是好茶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好壶的标准和什么是好茶壶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一把壶之所以被称之为好壶,是要满足一些条件或者要求的,同样的,对于不同的玩家来说,好壶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无论怎样,泥、型、工、款,这四点始终是一把好壶的根本所在。
一星新手
此类是刚接触紫砂壶的朋友们,也就是紫砂壶刚入门,碰到泥料好的便是好壶。
因为刚接触紫砂的朋友们,对于紫砂并不是非常了解,对于手工壶和灌浆、手拉壶是没有分辨能力的。
更别说能分清外山料和本山料了,所以只要能买到好的泥料的壶,就是一把好壶。(因为泥料保证,其他方面也不会太差)
二星壶客
这类是接触紫砂壶有段时间的朋友们,买到一把架子有韵的便是好壶。
玩壶有段时间之后,对于泥料各方面也多少有些理解了,这个时候就是要注意壶的架子,也就是所谓的型。
流把与壶身的比例搭配,是否协调自然,壶各个部件是否呼应贯气,气脉贯通等,这就是壶架子,也是一把壶体现的精气神。
如果说对于架子的理解较难的话,可以多看一下传统器形,例如石瓢壶,看历史上名家的作品,注意流嘴与壶身的搭配等,再来对比当代作品,就能更好的看懂架子了。
泥料保证的情况下,架子好的壶,就是一把好壶。
三星壶侠
所谓好工艺,就是壶的做工了,这其实比较宽泛,打个比方,圆器做到匀稳周正,非常线条饱满自然;花器的贴花极为生动,细节拉满;薄胎工艺非常到位,轻若鸿毛等,这些都是做工的体现。
这类朋友们接触的壶一定不少了,所以对于壶的要求也会更好,圆、方、筋囊、花器、薄胎、绞泥、铺金、调砂等等,这些工艺要做好,做到位,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就是工的体现,这时候工好,才是他们玩壶的标准,才是好壶。
四星壶师
这类是玩壶老饕了,对于紫砂各方面都比较了解和熟悉,这时候再买壶,他们就开始注重壶的款了。
因为壶他们已经能够从泥、型、工去判断好坏了,而这时候款就是他们判断好壶的标准,从作者口碑、人品还是有潜力等。
有数的紫砂名宿、有潜力的当代实力派等等,买到这样的壶,对于他们来说才是一把好壶。
上面从不同的阶段来看一把好壶的标准,其实也不难看出,无非还是那四个字:泥型工款。
虽然每个人的侧重不同,但实际上是缺一不可。泥型工款皆佳的,才是一把真正的好壶。
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出新,诸多的出土文物给了茶界研究最有力的佐证。历数起来,目前发现与茶相关的文物有茶叶、茶籽和茶具。
茶具是最重要,也是最多的部分。很多专家通过各个时期的不同茶具,探究、了解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百相。自有饮茶,就有茶具。我们当今的茶文化研究成果自然离不开茶具文物的全面亮相与深入研究。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茶具又是茶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茶具被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使得茶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茶具的材质、品种、造型和式样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民族风俗以及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粗糙、精致,在某种程度上,茶具的功用不仅仅是盛茶,还蕴涵同时代的文化,提供审美对象,增进茶趣,以助茶兴。
茶道作为一门文化艺能,讲究精茶、真水和活火,还讲究妙器,正所谓名茶配妙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茶具始于何时?
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有“烹荼尽具”之说,是否有专用茶具不得其详。《广陵耆老传》内云 :“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老妪所提器茗大概是食器兼用作茶具。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 ”两句,“鼎 ”也是当时的食器而非茶器。
晋代卢琳的《四王起事》记晋惠帝遇难逃亡,返回洛阳,有侍从“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承茶之具是瓦盂,即盛饭菜的土碗。显然,唐代以前是茶具与食器混用的。
汉晋时期的茶具艺术发展无疑还是缓慢的,一直沿着土陶—硬陶—釉陶这么一条曲线前进。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是一种小口大肚陶质的缶。
釉陶
晋朝造瓷业进一步发展,主要烧制青瓷,瓷质茶具占主要份额。主要茶具有青瓷鍑(盛茶汤的器具)、青瓷孔罐(烘焙茶叶的器具)和青瓷盖盒(贮存茶叶的盒子)。这个时期,饮茶方法大同小异,各地的饮茶器皿也相差无几。
汉朝时期,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饮茶较为普遍。从饮茶起始,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成了普遍的礼仪。
而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这一时期是其重要的孕育阶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给茶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使茶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特点。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各民族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茶饮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一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之下,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文化博大精深,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茶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能体现出这一点。由于饮茶风俗遍及全国各地,饮茶器皿颇受重视,专门的饮茶器皿制造业也应运而生。除了文人士大夫阶层所使用的茶具外,宫廷茶具及民间茶具对中华茶文明发展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宫廷饮茶,茶具奢侈豪华,选材极为考究,制作相当精良,每一件茶具都是当世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民间茶具与宫廷茶具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质朴而实用。茶具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要大于作为器具的意义。
在唐代,茶具从食、酒器中分离而自成体系。茶具专用始于唐代,茶具的定型化和系列化,陆羽功不可没。陆羽在《茶经》中列出了包括煮茶、饮茶、灸茶的器具 28 种,内生火用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檛和火夹 5 种,煮茶用具有鍑(即“釜之大口者也”)和交床 2 种,制茶用具包括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 6 种,水具包括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 5 种,盐具包括鹾簋和揭 2 种,饮茶用具包括碗和札 2 种,清洁用具包括涤方、滓方和巾 3 种,藏陈用具包括畚、具列和都篮 3 种。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
但在古代人的眼里,则是完成一定礼仪,是使饮茶更好、更精的必然过程。可见古人对饮茶的讲究,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而是追求一种精神意境。说明人们不光是饮茶,亦在品茶,包括对茶具的评品。唐茶具丰富多彩,既有如冰似玉的越瓷,银如白雪的邢瓷,又有黄釉、黑釉、彩釉瓷,造型品种丰富多样。
唐代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茶具无疑应是 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城北 10 公里的法门镇法门寺,出土的一套规格极高、工艺精湛的皇家金银茶具。据考究,这套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性,因此就需要使用不同的茶具来冲泡,以展现它们独特的风味。所以我们看到,爱喝茶的人茶桌上往往有各式各样的杯子、配具,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搭配呢?
依据饮茶习俗
我国各地饮茶风俗习惯、饮用茶类和饮茶礼仪都各有特色,对茶具的喜好也各有偏重,使用的茶具因而不同。
如我国西南一带好用瓷制的盖碗,江浙一带习惯用紫砂壶冲泡或直接用瓷杯泡饮,福建、广东、台湾一带饮功夫茶常用孟臣罐、若琛瓯,东北和华北一带多用较大的瓷壶泡茶,藏族多用银质茶具和木碗盛酥油茶。
所以,在选择茶具的时候,最先要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冲泡、品饮习惯。不能单纯为了美观或是好奇心而配置一套不适合自己的茶具,毕竟喝茶是自己的事,一切茶具也都是为茶本身来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依据所泡茶类
不同的茶类有着不同的品质特征,各类茶具也有自身的优缺点,如何使二者相结合呢?这就需要我们选择的茶具能让各类茶的色、香、味、形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因此,在选择茶具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自己常喝的茶类,根据茶类再来选配适合的茶具。
比如平常喝的大部分是绿茶,就适宜用玻璃杯冲泡,不宜用壶冲泡;相反,如果是乌龙茶则适宜用壶冲泡,并且以紫砂壶冲泡效果最好。
实用与欣赏相结合
我们日常所选茶具必须要实用,只有实用才会经常用,并且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展现。同时,我们可以兼顾茶具的艺术价值,欣赏茶具也是我们品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造型奇特、色彩美观的茶具,提高茶具的欣赏价值,为品茶增添另一番情趣。
杯泡法配套茶具
高档名优茶均适宜进行杯泡,尤其是外形细嫩的茶叶。
高档名优茶宜选用无色无纹的透明玻璃杯冲泡,有利于茶汤色、香、味品质的形成,还可以在冲泡过程中欣赏茶叶在水中缓慢吸水舒展、徐徐浮沉游动的“茶舞”。同时,可以欣赏茶汤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有色的过程,从而增添品茶的乐趣。
配套茶具:茶盘、玻璃杯、杯托、茶匙、茶荷、水壶、煮水器
壶泡法配套茶具
乌龙茶、黑茶以及其他茶类中的中低档茶多以壶泡法为主,在壶泡法的茶具配置中,尤以功夫茶最为讲究。
品饮乌龙茶,传统上讲究“烹茶四宝”——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小壶小杯,慢斟细啜,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
配套茶具:茶盘、茶壶、品茗杯、闻香杯、煮水器、茶盅、茶荷、茶匙、茶巾
碗泡法配套茶具
碗泡法以盖碗冲泡为主,使用盖碗时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先沥入茶盅中,再分入品茗杯中饮用。
碗泡法用于冲泡花茶、乌龙茶、黑茶、白茶以及其他茶类的中低档茶。
以上内容是关于什么是好茶壶和好壶的标准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