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紫砂壶有颗粒的是什么泥料 紫砂壶里有颗粒是土块吗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卷珠帘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有颗粒的是什么泥料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里有颗粒是土块吗和紫砂壶有颗粒的是什么泥料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紫砂壶有颗粒的是什么泥料 紫砂壶里有颗粒是土块吗1

许多壶友经常讨论如何判断紫砂壶的真假,其中有一条:

紫砂有其独特的颗粒感,如果壶表面摸上去是粗糙的,就是真的紫砂壶,如果是光滑细腻的就是假的。

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今天我们来聊一下。

紫砂的砂

▲紫砂原矿石

这么一说好像上面的说法确实是对的,然而,还是要具体分析。

紫砂壶表面摸起来粗糙、细腻,其实是取决于其泥料的目数。

在紫砂矿风化后,研磨成颗粒的时候,会使用筛网,而泥料的目数就是根据筛网的目数来的。

▲矿料筛网

目为直径单位,指每平方厘米上小孔的个数,有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120目等等。

目数其实就是指的泥料的粗细,目数越小泥料越粗,目数越大泥料越细。

一般来说,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壶身的凹凸感、颗粒感就比较明显,透气性也较好。

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壶身表面就会比较光滑,如120目这种泥料,就少了那种颗粒感。

另外朱泥的泥质也是比较细腻的。

▲目数示例

壶身摸起来的颗粒感,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手感,什么是粗什么是细可以说是比较主观的,壶身颗粒感只能作参考却不能作依据。

光滑表面

那些所谓假紫砂,大多是灌浆壶、添加水玻璃的手拉壶等等,这些工艺的泥料要求都是很细的,一般多为200多目。

所以这样的壶出来,表面都是比较光滑的。

▲手拉胚

这么一说好像开头的说法确实是对的,然而,还是要具体分析。

为了掩盖这一点,有的人会在表面进行喷浆,即将调砂的泥浆喷于壶表面,这样再进行烧制,壶表面就也会有颗粒感。

但是这种颗粒感不同目数粗的那种,前者都是浮于壶表,而后者是融于壶身的。

▲60目子冶石瓢

综上所述

壶表面摸上去是粗糙和细腻,只能作为判断的一个参考而不能作为一个依据。

看一把壶需要从多方面,仅凭一点是不可靠的,否则就是钻了牛角尖了!

西施乳壶的特征(西施壶来历及特点)

西施乳壶又称西施壶,原名为文旦壶,西施乳壶壶嘴为暗接工艺,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西施壶构造自然,无下坠感,壶体线条简练俊美,舒缓柔和,整个壶身圆润丰腴,浑然天成,因此被称为西施乳壶。

西施乳壶的特征:

1.西施壶壶型饱满圆润,壶嘴为暗接工艺,壶把上暗下明的制作方法,使弧度紧贴于壶身,过度自然明快。

2.西施壶壶身设计无夸张,无下坠感,且壶钮不能大,必须精致秀气,圆润挺拔、向上。

3.一般说来,西施壶不适宜做成大的壶型。容量最好把握在150-250mL之间,否则就很难做出西施那小巧和可人感觉来。

4.紫陶西施壶内空间饱满圆润,比较适宜泡那些比较粗老的茶叶,如黑茶,红茶,普洱茶等,建水紫陶西施壶聚温快。

刚好可以泡那些耐泡的茶叶,如果水温不够,茶叶就会漂浮起来,香味释放不出来。

5.紫陶西施壶还可以用来泡普洱熟茶和一些紧压老茶,它的壶肚子大,比较利于发茶。可以让茶叶在壶中间尽情舒展。

结语: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如果西施在言行上稍不注意,随时会引来杀身之祸。

再说,人就是再漂亮,如果生一个冲嘴,也不讨人喜欢。那么,在用西施壶喝茶的时候,这个樱桃小口就时时提醒我们,人要修口德,言善信,不乱生事端。

三才碗指的是什么(三才盖碗的三才是什么意思)

三才碗指的是带盖儿的茶碗,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套组成。三才碗又称“盖碗”、“三才杯”,所谓三才即天、地、人。

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三才碗泡茶的具体使用顺序:

1.洗杯白鹤沐浴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的温度。

2.落茶乌龙入宫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称为“落茶”或“投茶”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一般为5–8克。

3.冲茶悬壶高冲

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

4.刮沫春风拂面

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

5.出汤玉液回公,

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

6.点茶韩信点兵,(关公巡城)

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以供嘉宾使用。

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

8.品茶品啜甘露,(领悟岩韵)

品武夷岩茶要边啜边嗅,浅尝细品,才能感悟到美妙的各种花香和岩韵。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壶有颗粒的是什么泥料和紫砂壶里有颗粒是土块吗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紫砂壶泡茶的好处 紫砂壶泡茶的特点和好处有哪些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