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如何挑选好的茶具 如何选购茶具根据那四个方面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你看看你啊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如何挑选好的茶具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如何选购茶具根据那四个方面和如何挑选好的茶具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如何挑选好的茶具 如何选购茶具根据那四个方面1

很多时候觉得泡茶很像一门厨艺,从对食材的了解、器具的运用、精心的调制,加上品尝时的环境、所用的盛器,最后融入泡茶者的心境。

在泡茶的过程中,器为茶之父。

而善泡者,无一不是对茶器有过深入的了解。

如今市面上的茶器大致也分为瓷器和陶器两大类,今天我们就先从基础的开始了解吧。

一,瓷质茶器有什么特点?

瓷器使用高岭土高温烧成,表面光洁透亮,胎薄致密,气孔少,吸水率低,传热快,保温性适中,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

瓷器致密,对茶味的反映不偏不倚,真实公正。

因此,瓷器是适用最广泛的茶具,所有的茶都可以冲泡,不失真香真味。

瓷器挑选细节

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表面温润洁净,用灯光照射透亮无暇可判断为好瓷器。

青花或彩绘的瓷器,注意颜色要不艳不晦、不浅不深:艳则颜色过厚,晦则颜色过薄;浅则过火,深则火候不够。

另外注意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是图案在釉面下,表面摸起来光滑,彩绘颜料不直接与茶汤接触,安全性高;釉上彩是绘制在釉面上,摸起来有凹凸感,一般作为观赏,不盛装食物。

二,陶质茶器有什么特点?

我们平时常说陶瓷,是瓷器、炻器、陶器的总称,陶与瓷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紫砂虽然被单独分出来,但一般说紫砂属于炻器或陶器。

陶器使用陶土较瓷器低温烧成,造型一般比较古朴粗犷,大气沉稳,颜色较深,表面略粗糙,胎厚,气孔多,传热慢,保温性好。

如果说瓷器适合“发香”,那么陶器适合“发味”。

陶器特别能凸显茶的韵味,适合冲泡黑茶、老白茶等等,用于煮茶、煮水都很合适。

陶器挑选细节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烧成温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泽多为棕红、棕黄、灰等颜色。

陶器一般保持原色,较少上釉。上釉的陶器,注意选择颜色不要太鲜艳的。

选择陶器,除了注意外观的颜色外,质地和手感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

三,不同茶如何选择合适的茶具?

最后来说,冲泡六大茶类我们都是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规则,而少数比较特别的茶和茶器,则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摸索啦。

绿茶

绿茶的特征是清汤绿叶,冲泡时宜选择壁薄、易于散热、质地致密、孔隙度小、不易吸香的茶器,如玻璃盖碗、薄胎瓷质盖碗等。

花茶

青瓷、青花瓷盖碗,瓷杯或玻璃壶。

黄茶

轻发酵茶,气香馥郁,滋味醇厚,所用器具以瓷壶为佳。

红茶

红茶宜用白瓷盖碗冲泡,用玻璃公杯赏汤,便于衬托它的宝光、金圈、汤色红艳等特点。

白茶

白茶新茶力求朴素、自然,以瓷器为佳;老白茶则可用陶壶煮饮。

乌龙茶

选择瓷质盖碗冲泡,薄胎小杯品饮,更能凸显其高扬的香气;传统泡法也可以用朱泥壶冲泡。

黑茶

黑茶可冲泡也可煮饮,当配陶质茶器或较粗砂粒的紫砂茶器,能够去除异味,更显陈香。

茶具茶器有分别(茶器具介绍都有哪些)

唐以后,食器和茶器才开始严格区分开来,之前的茶器、食器甚至与饮酒器并没有完全分开。

其中容量过小的、束口的,大部分属于酒器,没有任何资料和理由,能确认是茶器。目前,很多出版物和展览中,经常把茶盏托和酒台子混为一谈。

很多宋辽时期的饮酒图,常被解读为饮茶图或茶画,这是极其错误的。

古人饮的酒是温的,白居易有“林间暖酒烧红叶”。当人执台盏进酒时,饮酒人只是手持酒杯,酒台子和饮酒器是分离的,所以,酒台子尽管和茶盏托极其类似,但酒台子中心的圆台是突出的,用以承放酒杯,酒杯和茶托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嵌接。

一般情况下,只要酒杯有圈足,在台盏或承盘的中心,都会有对应的承口,这是防止敬酒时酒杯滑动之用。

无圈足的酒杯,承盘中心则没有承口,这些在唐宋的金银酒器中可以得到例证。酒盘的盘心不作浅台,当以酒盂无足之故。

而饮茶却不同,茶是热的,尤其是唐宋时期,受陆羽的影响,提倡喝茶时,要“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

“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

鉴于此,为防止烫手或茶汤洒落,饮茶时盏与盏托不能分离,举托饮茶,这就要求茶盏必须要与盏托有个密切的关联配合,盏的底足和盏托之间,必须有个深度的插接,以防止敬茶、饮茶时茶盏滑动。

这从晚唐法门寺出土的淡黄色的琉璃茶盏与盏托的密切配合,可以得出结论。宋代的贵族、文人,有持托喝茶的规定。

期间常用的茶托,多为红色木质漆雕,《齐东野谮》记载了夏安期在其父发丧期间,举托喝茶被免职的事例。

南宋的孝宗皇帝,为其父高宗守孝时,给大臣赐茶也一概不用茶托。

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唐宋贵族们喝茶,多用木质茶托。首先,漆雕木质茶托,质轻精美。

其次,木质茶托,隔热性能较好。宋代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漆雕秘阁,就是很重要的例证。

“漆雕秘阁,名承之,字易持,号古台老人。赞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吾斯之未能信。

“以其弭执热之息,无拗堂之覆,故宜辅以宝文,而亲近君子。”漆雕秘阁就是雕漆茶盏托,承茶盏之用,以消除烫手之患。

多图|这些类似鸡缸杯的古董茶具(古董鸡缸杯长什么样子)

“杯”字起源于“抔”,双手合捧之意。最早的杯是椭圆形的,两侧有耳,又名耳杯,要双手持耳捧起来,喝酒。

耳杯又名羽觞,当年兰亭修禊时,王羲之写“曲水流觞”,用的就是耳杯。耳杯装上酒,还能漂在水上,陶瓷不行,青铜不行,要用木胎漆器,所以“杯”字从“木”。

汉唐时,漆器被瓷器取代,瓷杯不再做成耳杯的椭圆形,而是圆的。这是因为瓷器是在轮车上拉制成形,做成圆的方便。

茶始于汉,盛于唐,天下饮茶多用瓷杯,从此茶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在杯是所有饮器的统称,过去的茶杯能细分,比如阔口的叫盏,狭口的名杯,钟形的叫盅,深腹的叫瓯,现在广东人还把盖碗叫盖瓯。

陆羽在《茶经》里把茶杯叫碗,估计那时饭器和茶器是通用的。

《茶经》里没记录当时茶杯的形状,倒是按产地排了座次,主旨是“邢不如越”,即南方越窑产的青瓷杯,优于北方邢窑产的白瓷杯。

这是存世的唐代邢窑茶碗,那时的茶碗直接径在十厘米左右,比今天的茶杯大多了。我没见过唐代越窑碗,不过《茶经》里记载其“受半升已下”,想必也是不小。

唐代的另一种茶杯是托盏,为了防烫手,在茶杯下加了个托盘,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盖碗。

商周时饮酒的青铜觚,有一些是带把手的,汉代的漆耳杯有耳,也相当于把的功能。奇怪的是,中国的瓷杯一直没有把。

不是瓷工不能做把手,估计是没想起来,有把的马克杯是晚清才传入中国的。唐代到是有一种把盏,把底足做的很高,起到了把手的功能,又名高足杯。

高足杯便于持握,适合骑马时饮酒用,又名马上杯。当年王翰写“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时,应该用的就是这种杯。

明清时高足杯多用于祭祀,在寺庙里叫净水杯。最有名的高足杯是明代的,先施甜白釉,然后剔出画面,以祭红釉填之,多画三鱼或三果,有红宝石般的迷人光泽,后人误以为是用宝石做釉,故名宝烧。

现在的仿品多省略了剔釉环节,色泽暗淡,东施效颦。

唐人吃茶用煎茶法,把茶末投入沸水中煮,还要加盐和香料,好像现在人喝汤。宋朝流行点茶,把茶末调成膏状,放入茶盏,沸水冲注,再以茶筅搅出白沫。

为啥一定要茶沫呢?当时有一种风靡全国的游戏,斗茶,几个人聚在一起点茶,比谁杯中的白沫多,持续时间长。

那么白色茶沫,当然是黑色茶杯衬托的清楚,所以宋朝最流行黑色茶杯。

原本青瓷白瓷争锋的格局,不成想被黑瓷占了先机,徽宗还特地写了篇《大观茶论》,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有的朋友说到宋代,必称汝窑,仿佛每个宋朝人都拿着汝窑杯,非也。宋人用的瓷器可谓五光十色,汝窑只是象牙塔里的东西,并不能代表当时主流审美趣向。

宋代黑釉杯以建阳和吉州所产最为著名,有兔毫、玳瑁、鹧鸪等品类,此中故事多多,以后再说。

宋代称茶杯为盏,多是阔口、狭足,直壁,倒着看像一个草帽,故名斗笠盏,或者笠式盏。

还有一种漏斗形的茶盏,比斗笠盏高一些。这时的茶杯种类还是相对单调,到了明代才是一个暴发。

器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习俗,随习俗而变。明代废点茶,改泡茶,就是今天我日常用的喝茶方式。

人们不再斗茶比白沫,黑釉盏也失势了,明人笔记《留留青》里记载:“建安乌泥窑品最下”,说的就是曾经如日中天的黑釉建盏。

用泡茶法时,适合品鉴汤色的是白瓷,所以明初定窑白瓷盏最受推崇。但那时定窑已经停烧了,就以景德镇窑的茶杯代替,明代镇窑白釉水准超过了定窑,润如凝脂,被后人称为甜白釉。

上图中的宣德杯是半圆形,如同鸡心的下部,故名鸡心杯。

这个器形的碗名莲子碗,比鸡心杯大一号。明代之前,酒杯茶杯和饭碗大小相似,明朝时分开了,杯开始比碗小。

杯变小是受到酒的影响,过去酒的度数低,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还能打虎,要是换成二锅头,他店都出不去。

明代普及了蒸馏酒,酒精度上去了,再用过去口径十几厘米的杯,一个人可能都喝不掉,所以开始把酒杯做小,这种小号的酒杯又影响到了茶杯。

比如成化鸡缸杯,口径八厘米,容积只有唐宋盏的一半不到。茶杯变小的趋势在清代愈发明显,茶杯更小,而且茶壶也小了。

这种小号的茶器放在那里,表达出一种去功能化的态度:驴饮是被鄙视的,我们喝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追求仪式情怀境界一类物外的东西。

诚如知堂老人所云: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鸡缸杯敞口卧足,器形上叫成化杯,画面是斗彩。因为前几年拍卖了两亿,搞得路人皆知,其实这种杯无论画面还是器形,都乏善可陈。

真正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此前永乐皇帝用过的压手杯。这种杯是青花瓷首次成为皇室日用瓷,从此彩绘瓷器开始被上层社会接纳,与颜色釉瓷分庭抗礼。

压手杯直径九厘米,又是撇口,拿杯时正好压在虎口上,所以叫“压手”,喝茶时,撇口又舒服地搭在嘴唇上,古代人体力学的典范。

用张图片解释刚才提到的器形术语。如果你见到个不认识的茶杯,只要说出其器形特征,内行人大概就能猜出你指的是什么。

与压手杯相似的碗叫正德碗,又叫宫碗,完美的器形。因为产量太大了,许多人觉得土气。

我要旗帜鲜明地安利这种碗,理由有三:一,正德碗可以摞的很高而不倒,便于收纳;二,撇口圈足与手的接触面积小,端热汤不烫;第三点最重要,在相同高度口径的常见的碗形里,正德碗的容积最小,只有罗汉碗(类似鸡缸杯)的三分之二,一个字:瘦。

这种杯倒看像马蹄,故名马蹄杯。明代的多为单色釉,清代多画斗彩。

像一个铃铛,又名这种杯高,适合画人物。

斗方杯,像过去量米用的斗,方形的,故名斗方。过去没有石膏模具,这种杯又不能拉坯成型,要用泥片拼接粘合起来,制作难度很大,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也很高,珍贵。

还有一种方形的紫砂壶也叫斗方,不过是倒过来的。

最后说说公道杯,古今不同。现在的公道杯形态多变,都有一个鸭嘴形的流,是分茶用的。

茶一直泡在壶里会过浓,所以在泡好时倒进公道杯里,然后再分到茶杯里。个人觉得,用小号紫砂壶代替公道杯效果更好,保温。

明清时的公道杯里面有一个小人,里面藏着巧妙的机关,倒酒没过小人时,酒就全漏出去了。

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喝的酒都一样多,故名公道。有句俗话“酒要满,茶要浅”,也算酒局礼仪了,细想也是这个道理,酒杯都倒满了,大家喝的就一样多,也是求公平。

而喝茶就不在意多少,所以浅酌即可。

以上内容是关于如何挑选好的茶具和如何选购茶具根据那四个方面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包银,镀银与镶银的区别是什么呢 包银,镀银与镶银的区别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