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一杯茶中的感悟 一杯茶这水碗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没有你的城市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一杯茶中的感悟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一杯茶这水碗和一杯茶中的感悟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一杯茶中的感悟 一杯茶这水碗1

茶盏,历代有各种不同的称谓,每一种称呼背后即表达了茶人对茶盏之美的诗人想象,也体现了不同时代里茶盏的器型变化。

自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至唐代,茶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饮品,并且形成了茶人兴茶、皇家重茶、文人写茶、佛教崇茶、举国饮茶的社会现象,此时方才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茶盏。

在唐代,茶盏常被称为茶碗(盌”、茶”)。在唐代诗文中,茶瓯出现的频次要远高于茶碗。

茶碗的诗文,有:卢仝《七碗茶》的“一碗喉吻润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的“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茶瓯的诗文,有:边塞诗人岑参《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的“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姚合《杏溪十首杏水》的“我来持茗瓯,日屡此来尝”。

整个唐代诗人中,留下茶盏诗词最多的当数白居易。白居易自号醉吟先生,不独好酒,而且嗜茶如《想东游五十韵》的“客迎携酒榼,僧待置茶瓯”;《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的“烟香封药龟,泉冷洗茶瓯”;《山路偶兴》的“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招韬光禅师》的“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等等。

到了近现代,随着茶道的发展,日本茶碗逐渐获得较大的名声,非常著名的有乐窑、织部窑、志野窑等出产的茶碗。

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是中国的天目山建安窑和高丽国。前者被称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贵,但随着利休等人逐渐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现在已经极少使用,价值却与日俱增。

而高丽茶碗实际上就是高丽民间的饭碗,十分简单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却恰好体现茶道的本质,因此被大量的使用。

瓷器茶具之青瓷茶具(青花瓷茶具图片大全)

青瓷是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

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着称于世。

青瓷茶具则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

青瓷茶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

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

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

这种茶具造形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等众多优点,青瓷茶具因色泽青翠,非常适宜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不过,可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不足的是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

在购买瓷器茶具时应主要对瓷器本身进行查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色是否光洁,色度是否一致,有无砂钉、气泡眼、脱釉等。

若是青花或彩绘则看其颜色是否不艳不晦,不浅不深,有光泽(浅则过火,深则火候不够:艳则颜色过厚,晦则颜色过薄)。

最后要提起轻轻弹叩,再好的瓷器有裂纹便会大打折扣。购买瓷器茶具时还需注意陶瓷茶具的环保与质量,好的陶瓷茶具对人体健康有益,劣质陶瓷茶具对人体健唐有害,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陶器茶具之云南建水陶(云南建水陶罐)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

因产于公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吕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古城北郊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碗窑村。

碗窑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这里世代以陶瓷为业,村落由制陶而生。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

传统制泥方法是:将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时的泥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

由于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

也因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

这便是建水紫陶与其它含砂陶器最本质的区别。

建水紫陶的坯土

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

“残贴”便是将在陶坯上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残贴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过五六块,少则两三贴,让观者心随神移,浮想联翩时至今日,建水制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

拉坯是整个制陶过程大师级地位的环节,因为同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娴俗、雄浑与小气,都是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

建水紫陶的魅力

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制勒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

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刻将湿润状态下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并无刻石般线条自然崩裂的糙刺边沿。

然而,妙处在于,刻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分次打磨抛光以后,线条居然呈现出好似经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

刻工艺人多为女工,且大多不谙字画之理,但她们对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区别于其他陶品的特色,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

一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实为“陶坛秀”。

使用先粗后细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细砂石打磨留下的拉丝,最后用鹅卵石抛光,细致复杂的过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体被磨出了镜光,其细润的质感和光泽的变化,会令你在反复展玩之中爱不释手。

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经过七八道工序。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

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色调为红底白花和黑底白花或白底红、黄、蓝花等。

装饰上采用刻划雕填,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

画面用笔潇洒,刀法流畅,无论刻划飞禽走兽,还是花草鱼虫,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

建水紫陶以其卓尔不群的气质和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以上内容是关于一杯茶中的感悟和一杯茶这水碗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银壶发黑了怎么办 银壶发黑怎么回事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