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银壶复古好还是自然氧化好 仿古银壶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后退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银壶复古好还是自然氧化好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仿古银壶和银壶复古好还是自然氧化好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银壶复古好还是自然氧化好 仿古银壶1

做旧的银壶有害吗?其实我们所见到的银壶复古工艺是使用硫化皂来进行硫化的,它是我们的日常用品,所以对身体是无害的。

说到银壶工艺,有很多种类,比如银壶的雕刻、锤点、复古、铜包银、珐琅、木纹金、錾刻工艺等等。

不同的制作工艺打制的壶各有特色,韵味各异。

有的茶客说银本色的壶太亮丽,喜欢稍暗的颜色(即复古色),能够更好的把壶形凸显出来,而有的茶客喜欢光感度较高的银本色壶,它素雅,光亮,放在茶台上能给人一种素心净面的感觉。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银壶的复古工艺。

复古工艺也叫做旧工艺,而复古工艺中分为深复古、浅复古、纹理复古、镜面复古,而根据不同的器型纹路,师傅在给壶做复古加工时也会把握好程度,将想要的颜色做出来,从而每个壶的深浅和色彩体现也会有所不同,做出来的颜色有偏黑色的、偏紫色的、棕色的。

银壶做旧工艺虽然很简单,匠人利用银的化学性质,与硫化物接触时,会生成黑色硫化银。

只要银壶打制完成之后,进行硫化加工就好了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所见的做旧了的银壶看起来颜色不一,又极其美观。

其工艺特别考验师傅的手艺,稍微控制不好硫化程度就会破坏壶的色泽,需要历经长年累月的经验累积才能完好把控制壶的每个步骤关口,制出一把好壶。

银壶做旧既能使壶表面呈现明暗的层次感,使得錾刻纹理凸显更加清晰,也能防止银壶长时间放置导致硫化了不至于很难看。

而复古工艺可以是人工做旧也可以自然包浆,这个根据个人习惯来选壶,如果您是对壶有良好的保养习惯,可以买一个本色银壶,使用过程中银壶表面和空气中含有的微量硫元素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壶表会慢慢的形成一层包浆,具有保护银壶的作用,呈淡淡的复古色这样自然养出来的复古色比手工做旧的相比,壶的整体色相感观会更加匀润。

同样的道理,如果您没有银壶保养的良好习惯,建议可以买一把复古的壶,壶的表面经过做旧处理之后,银的稳定性更高,颜色相对也更稳定。

而做了旧的壶不等于就不用保养了,使用之后经常擦拭,壶身的纹理会越擦越亮,色泽呈现也会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偏向于自然做旧保养出来的壶,更加美观。

一把银壶的内涵,最初来自于它的创造者,最终沉淀于它的拥有者。如果你有一把珍爱的银壶,何不妨将它涵养,让它拥有自己的光泽和气味,拥有属于它的文化韵味和沉淀的味道。

从“瓯”到盖碗

广义而言,茶叶采制和贮藏、饮用的器具统称为茶具。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贮茶、烤茶、煮茶和饮茶等茶具24件,真正属于饮茶的用具其实很少。

我们这里所说的茶具,主要指煮茶、泡茶、饮茶时所用的茶壶、茶碗、茶杯和茶盘等。

南宋无名氏《斗浆图》,生动反映了宋代斗茶文化

我国古代对茶的称呼很多,一般认为,在唐代以前,广为流传的名称是“荼”,还有茗和槚等。

到了唐代,荼才定型为茶。唐代以前,人们最看重的是茶的药用价值,把茶当作治病药品,只是偶尔饮茶止渴。

唐代饮茶之风兴盛,画风突变,换了粗放豪饮,变为慢煎细品。

如何慢煎细品呢?唐代茶学大家陆羽先生在他的《茶经》专著中,提倡唐代最有代表性的饮茶法煮茶法。

唐代茶叶的主要形态为饼茶,煮茶即把饼茶碾成细末,再放到釜中即锅里煮,一次煮出的茶以三碗为宜,多则寡而无味了。

唐代煮茶盛行时使用的盛茶器,以玉璧足碗为主,也有人称“瓯”。唐代皮日休曾作《茶瓯》一诗。

谈到茶瓯的质地外形时,用“圆似月魄墮,轻如云魄起”来形容。形似满月,质地如云,用如此精美的茶瓯品茶,对饮茶者真是锦上添花。

陆羽认为浙江越州瓷窑的青釉瓷最好,类玉类冰,其淡青色光芒与绿色的茶汤交相辉映,让人把盏言欢,爱不释手,甚至要买椟还珠了。

浙江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里的制茶器械

与唐朝煎饮茶的方式大相径庭,宋代流行点茶、斗茶的饮茶方式。代表性的饮茶器具有茶匙、茶筅(xiǎn)、茶盏、茶托和汤瓶等。

点茶不再把茶末放到锅里煮,而是用汤瓶先煮好水,用茶匙把茶末放入茶盏,直接冲入开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

然后一边冲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直到溢出细密的白色泡沫,即可慢慢品尝了。这个过程要有茶匙、茶筅、茶帚、茶盏、茶托和茶巾。

茶匙要重而有力。“茶筅”就是一把小竹帚,一头破竹成丝,差不多相当于今天搅蛋器一类的工具,日本茶道至今还保留着这种茶具。

宋代的茶盏,主要产于福建建阳窑的黑釉瓷备受推崇,取代了唐代唯淡青色越瓷为佳的局面。

建盏是黑釉瓷中的佼佼者,通体透亮,在斗茶时,更容易看清楚茶汤里的汤花和边上的水痕。

在这其中,盏体偶然烧制成的“兔毫”“玳瑁”“鹧鸪”等图案的釉盏,更是茗器中最为人珍视的,曾被日本茶道奉为神器。

茶盏和茶托是宋代点茶、斗茶时的必备武器。茶盏是一种敞口、小底厚壁的小碗。茶托是和茶盏联合使用,放到茶盏下面套叠一起,点茶时连托带盏托在手中,绝无烫指之患。

茶巾是点茶、斗茶时的清洁和装饰用具,属于辅助性茶具,但在宋代点茶中是必不可少的点缀。

宋代茶巾品种很多,绫罗绸缎应有尽有,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和欣赏价值。

故宫博物院里的茶船

明清“斗茶”之风萎靡,团茶废弃,散茶兴盛,饮茶常用与现代类似的冲泡法,茶具和饮茶程序较之前代简化,但更注重精美别致的茶壶和茶盏,清代茶具中出类拔萃的是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白釉瓷(景瓷)和江苏宜兴生产的“宜陶”。

元代时,景德镇烧制的白胎青釉茶盏就已经非常美观,制造技术十分高超。明清以后,景德镇生产的茶盏、茶壶、茶盅等品种越来越多,釉色莹白,质量精良。

明代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所谓“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

清代景德镇瓷器又发明了珐琅彩、粉彩两种新形式。清代茶壶造型丰富,康熙五彩竹花壶、乾隆粉彩菊花壶等精美的茶壶很有名气。

在琳琅满目的清代茶具中,康熙年间的盖碗开了一代先河,延续至今,是当时饮茶器具的一大改进。

盖碗中的康熙豆青釉五彩盖碗和雍正粉彩盖碗尤为精良。嘉庆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盖杯。与明清时的“景瓷”茶具相互辉映的是江苏宜兴生产的紫砂陶壶,称为“宜陶”。

紫砂茶壶色泽丰富多彩,但都古朴淡雅,有一种低调奢华的大雅之气,返璞归真,很有文化韵味,因而备受文人名士的青睐。

茶具发展到现在,很多家庭都设有茶海供三五好友品茶聊天。茶海是便于烹茶、品茶的家具,备有排水系统,以方便将第一次泡茶(洗茶)的水倒掉,同时用来洗茶壶和茶杯等。

现代的茶叶也是直接冲泡即可的成品,茶具向精密化方向发展,主要有茶壶、茶杯、茶碗、茶盏、茶托(也称茶船)、茶盘、茶荷(用来盛放待泡干茶)、茶盅、茶匙、茶则、茶漏和茶缸等。

茶匙、茶针、茶夹、茶则、茶漏,连同茶筒,六个器具又被称为“茶道六君子”。

茶匙,盛茶入壶时使用;茶针(茶通)的主要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以保持水流畅通,或把茶叶在壶底拨匀;茶夹,也叫茶铲,可将茶渣从壶中夹出,也常有人拿它来夹着茶杯清洗,防烫又卫生;茶则,又称茶拨,主要用于挖取壶内泡过的茶叶,也可与茶匙配合使用,拨弄茶叶到茶壶里,故名茶拨;茶漏放在壶口防止茶叶掉落,也叫茶斗。

另外还有茶巾、养壶笔、茶宠等茶具副产品。这一大家子茶具品种齐全,互帮互助,才能显示“茶道”的艺术魅力。

茶宠多为紫砂或澄泥烧制,也有瓷制、木制或石制。饮茶者以茶水日日滋养,时时把玩,久而久之,茶宠光泽明亮、温润可人,仿佛有了灵性。

现代作家周作人喝茶的心得也十分令人神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那时(那时明月照宋城)

一件件精美的茶叶包装盒,蕴含着一段勾人心弦的茶叶故事。经典永远不会褪色,几件新加坡华侨带回的福州民国时期老茶罐,引人重温民国茶业发展的美好往昔,也致敬先辈奇思妙想的创意。

于1885年台湾金门人洪天赏在福州创立的“洪家茶”,经过与独子洪发绥两代人的经营,洪家茶帮(分别为洪怡和、洪春生、福胜春)迎来了鼎盛时期。

今日所见茶罐,即是当时茶叶贸易的产物,为洪发绥的三太太、福胜春茶庄女掌柜张淑贞所保存,并随之移民新加坡,于1993年回国探亲之时传承于洪家后人。

虽然福胜春茶庄已随时光流逝,但茶罐上的言语仍然闪烁着,代表时代意义的一款茶罐依然如昔!

在民国22年(1933年),洪家茶已在全国和海外等地设立茶庄和代理商共30多个处,洪发绥将全国分号及东南亚分号分别印制在不同的茶叶罐上,在一百多年前已尝试开创了现代商业连锁模式。

有福胜春茶罐上描述:本庄开设福州新码头新安里,采选清明幼芽新先春嫩芯窨制珠兰茵莉,各种香茗配选精良福胜春茶庄主人洪发绥谨识。”详实说明自“五口通商”以后,福胜春茶庄在福州茶贸易中的盛况。

仔细观察老茶罐,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茶罐上已有英文字样,可见产品远销异国,相当“洋气”,反映出茶叶国际贸易的繁盛。

一只茶罐正面大面积印着洪家以洪天赏为中心的家族合照,其中洪发绥有一个类似商标的特写,可见他当时家族强势鼎盛,洪发绥在洪家最具话语权。

有的茶罐上印有“美女主题”,勾勒出具有品味的女性形象,说明喝茶是件很高雅的事情。

还有茶罐上印着茶品名称“清香雪”,据洪家后人介绍正是福州香茗,也就是今日所称“香片”,连名字都起得这么“文艺小清新”,让人兴趣大增。

茶,位列全球三大非酒精饮料之首,世界各地无处不有。近代的商业竞争和新思潮的冲撞,让古老的东方树叶焕如新生,发生各种变化,最直观的便是茶叶的包装盒。

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218枚奖章,是海外认可度最高的一届世博会,其中福州马玉记商号参展,获得金奖。

由于茶商“精详装潢”,“又华丽实足代表华茶之特色”,因此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誉。

这就是民国时期老茶庄的“品牌视觉”,其讲究程度表现在品牌标志、包装设计、配色、中英文搭配等方面,绝不亚于今日茶品牌的设计与用心,大有看头。

比起这些获奖作品,福胜春茶罐显得更生活化一些,“美女品茶”体现了当时百姓喝茶是一种盛兴的生活方式,配色也更加丰富艳丽,显得喜气十足。

以女性为设计元素的茶罐无独有偶,再来看下面一组民国老茶罐:

以金黄色为基调,正背两面装饰着淡绿、淡蓝色的几何图案,新颖大方。边侧分别写有宣传词:“助消化,佐清谈,增君美满生活。赠亲馈友,礼品最宜”;“品质无丽不臻,装演有美皆备”。无巧不成书,当时家喻户晓的“美丽牌”香烟的广告语也正是“无丽不臻,有美皆备”。

如今,茶客和茶商被民国包装设计吸引,于是把旧时的“民国风”作品元素借鉴于今日的茶包装设计,笔者发现,在色调上的借鉴比较多,在其他方面由于时代消费兴趣的变化,许多东西早已做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改良,如简洁的线条、抽象化的图形等等。

以上内容是关于银壶复古好还是自然氧化好和仿古银壶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收藏级茶具 有收藏价值的茶具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