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_种植养殖_茶知识

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

时间:2023-11-10 00:10:13 作者:龟梨和也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

古代女人的发髻名称及图片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 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著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於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於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於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著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 “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於发髻之上。随著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著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乾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於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於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於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於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著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於“荆钗布裙” 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 ’’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 “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於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扎著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著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著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於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著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於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於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於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璫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著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著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著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著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徵、谐音於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於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著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著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著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 “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请问中国以前的皇宫,现今称为故宫,那以前称为什么呢?

故宫

(故宫午门前)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故宫博物院,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的皇家宫殿。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位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5个世纪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现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也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说起来话长。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60年)开始修建,用了14年的时间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历史。大家看到了,故宫是一组红墙黄瓦的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家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的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正由于这些原因,故宫建筑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号称10米的城墙,墙外一周是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地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和谐美观的角楼,呈八角形,人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城四周各设一门,南面的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故宫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僵著名的工匠23万,民夫100万人。所用的建筑材料来自僵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县,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的盘山,花岗石来自河北曲阳县。宫殿内墁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烧的。宫殿墙壁上所用的红色,原料产自山东鲁山,加工在博山。室内墙壁所有的红色,原料产自山东宣化(今高青县)的烟筒山。木料则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工程之浩大。

我们眼前的建筑叫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俗语称五凤楼。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灯赐食百官。到了清代这种活动就取消了。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年历仪式,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帝“弘历”的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簿、仪仗。此外,国家凡有征战凯旋时,皇帝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如果皇帝亲片也从午门出驾。

关于“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戏剧舞台上及野史小说敷衍而来。实际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门廷仗,当然严重的可能也有被当场打死的。

(进午门后金水桥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故宫里面,在正式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故宫的布局和参观线路。故宫占地72万多来访米,在这样大的面积上,集各种建筑手法,建造一组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不但没有纷杂现象,反而给人以结构严谨,色彩辉煌和布局规整的感觉,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和整座北京城有机地结为一体,北从钟楼,南至永定门,总长度约8公里,皇家禁苑内的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宫内重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分东西对称分布。整个宫殿的设计和布局都表现了封建君主的“尊严”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故宫分外朝内廷。现在我们在外朝的最南端,前面是太和门。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威严、凶悍,成了门前桥头的守卫者,象征着权力与尊严。皇帝贵为天子,门前的狮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东边立的为雄狮,前爪踏着一圆球,象征四海统一,江山永固;古边的为雌狮,前爪下有一只幼狮,象征皇权永存,千秋万代。我们眼前的这条河,叫金水河,起装饰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桥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整条河外观像张弓,中轴线就是箭,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国家。

(在太和门前)

故宫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由午门到乾清门之间的部分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的格局。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庞大的“工”字形汉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为三层,每层有汉白玉石刻栏杆围绕,三台中有三层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也是国内最高大、最壮丽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乾清门以内分“内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对称。中部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封建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两侧的东、西六宫是嫔妃的住所,东、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内廷”还有为皇家游玩的三处花园——御花园、慈宁花园、乾隆花园。内金水河沿“内廷”西边蜿蜒绕过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流出宫外,河上有白玉石桥,沿河两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栏杆,形似玉带。故宫建筑绝大部分以黄琉璃瓦为顶,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庄严美观。

故宫中的建筑除了突出中轴线外,还用了各种手法,使宫城中各组建筑独具特色。比如殿基的处理,殿顶的形式,吻兽和垂脊兽的数目,彩绘图案的规制等等。这样,不仅使主要建筑更显得高大、壮观,而且还表现了宫中建筑的等级判别。民间传说故宫有房9999间半,说天上的皇宫一共有房10000间,地上的皇帝自称“天子”,不敢与其同数,所以就少了半间。这半间房在哪儿呢?它指的便是文渊阁西头那一小间。实际上紫禁城有房9000余间,所谓的这半间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渊阁西头,面积虽然很小,仅能容纳一个楼梯,但它仍是一整间。文渊阁楼下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地方,为了照顾布局上的美观,所以把西头一间建造得格外小。

(经过太和门之后)

女士们、先生们:

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宫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形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的,后来换成了神州传说中的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这个广场是太和殿广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整个广场无一草一木、空旷宁静,给人以森严肃穆的感觉。正中为御路,左右地面铺的砖横七竖八,共15层,以防有人挖地道进入皇宫。周围有一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在故宫里一共有308个大缸,是用来储水防火的,缸下可烧炭加温,防止冬天缸水结冰。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呢?那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太和殿的雄伟壮观。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蓝天之下,黄瓦生辉。层层石台,如同白云,加上香烟缭绕,整个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样。举行大典时,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蜡烛,香亭、香炉烧檀香,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殿前两侧廊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皇帝登上宝座时,鼓乐齐鸣,文武大臣按品级跪伏在广场,仰望着云中楼阁高呼万岁,以显示皇帝无上权威与尊严。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当大典开始时,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去。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快完了!”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

这是铜香炉,是皇帝举行典礼时焚烧檀香用的。这里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个省。殿外左右安放4个铜缸,象征“金瓯无缺”,作为贮水防火之用。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制仙鹤和龟,是长寿的象征。这个由铜铸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当时量的标准器,表示皇帝公平处事,谁半斤谁八两,心中自然有数。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测时仪。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时的基准都在自己手里。

太和殿正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米,南北进深约37米,高35米,殿前凡陛三层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个,金锁窗16个,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殿内中央设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后面有金漆围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到陈列品。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为什么这么叫呢?因殿内为金砖墁地而得名。金砖墁地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是洒了一层水,发出幽暗的光。那么金砖真的含金吗?其实这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烧制的砖工艺考究、复杂,专为皇宫而制,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作“金砖”。烧这种砖,每一块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钱,可见金砖虽不含金,但也确实贵重。

殿内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围绕着宝座周围。在殿内中央有一藻井,是从古代的“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而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蟋龙,口衔一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叫轩辕镜,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蟋龙连在一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方,以示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子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镜下正好对着宝座。现在的轩辕镜并未正对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圆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关于龙椅,这里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走了,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饰他自己设计的帝国徽号。据说他的腿短,因而将椅座降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寻找那把龙椅,根据过去一张照片,在破家具库找到了一把破椅,经专家鉴定,这椅子就是皇帝宝座,后经修复展出。

(带客人至太和殿东或西侧铜缸处)

古人把陈设在殿堂屋宇前的大缸,称为“门海”,门海者,盖“门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门前有大海,就不怕闹炎灾。因此,大缸又称为吉祥缸。它既是陈设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宫中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内必须长年储满水以备不虞。

清代时,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质量分为三种,即鎏金铜缸,烧古铜缸和铁缸,其中最珍贵的是鎏金铜缸。然而这些鎏金铜缸没有逃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略者刺刀刮体的厄运。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进占紫禁城。士兵和军官们烧、杀、抢、掠,从宫中及颐和园等处劫掠的文物在各侵略国使馆区堆各如山,至今有大量文物被伦敦、巴黎、纽约博物馆攫为己有。这一切包括眼前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日伪统治时期,大缸被拉出宫门,装上日本侵略军的卡车,用去制作子弹,再反过来屠杀我国人民。

(中和殿前)

眼前这个方形建筑是中和殿。皇帝举行大典前,先到此暂坐休息,会见一些官员。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坛祭祀时,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里看传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一天要来这里阅视种子、农具、祝文。这里现在陈列的是乾隆年间的两顶肩舆,即八抬大轿。

(保和殿前)

这个建筑是保和殿。清朝时常在这里举行宴会,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宴请蒙古和新疆的王公大臣。公主下嫁时皇帝也在这里宴请驸马。说到驸马,就是皇帝为自己的女儿招的乘龙快婿,民间有句话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个原因就在于封建时代有个科举制度,就是皇帝设科考试选拔国家官吏的制度,简单地讲就是皇帝开科取士。汉代已有此法,但没有形成定制,至隋代成为制度固定焉,到了盛唐,最重文科,每年考选一次。明清以来,每3年考选一次,逢大典加开恩科,文考八股,武考骑射、举重等项。分为四级考试,第一级为童试,中者称秀才;第二级为乡试,在各省城举行,中者称举人;第三级为会试,在京城的贡院举行,就是老百姓讲的进京赶考,录取者称贡士;最高一级的考试便是在这保和殿里举行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录取者为进士(在国子监赐立进士碑),前3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得了头名状元不但御路赐骑,光宗耀祖,赶得巧了,还可成为东床驸马。科举制度废止于1905年。

(保和殿后)

这是故宫中最大的石刻浮云雕云龙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有1.7米厚,重约200吨,石料采自百里以外的房山县。当时1万多人把石料开采出来,无法运输,于是就在冬天汲水铺路,每隔1里挖一口井,泼水冻冰,这块大石就是在冰面上拉过来的。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皇帝下令凿去明代雕刻的旧纹饰,改刻流传至今的云龙图案。

注:以下游览可分三路,导游按西路(A线)、中路(B线)和东路(C线)带领客人游览,解说分别是:

A线

女士们、先生们:

参观过故宫三大殿后,我将陪同大家游览养心殿到御花园各处。现在,各位看到的就是养心殿,位于故宫内西路西六宫南端,与内东路的斋宫、奉先殿相对称。在清宫中,除太和殿外,此处也是一种最重要的地方。养心殿的“养心”二字是借用孟子说的“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一语,以涵养其天性,培养其传统的封建观念。这座宫殿建于明朝,为工字形建筑,前后殿相连,过廊侧屋环抱,门外设有办事机构——军机处。

康熙以前,皇帝以乾清宫为寝殿,雍正以后,以这个殿为寝宫,并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这儿由于保护文物不能入内参观,各位只能在门外看一看。正殿设宝座、御案,是皇帝召见大臣、引见官员的地方。咸丰五年(1855年),文宗与僧格林沁在此殿举行最隆重的“君臣抱见礼”;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由南京召来,在此殿被召见三次,商讨镇压太平军起义之事;1917年“复辟”时的张勋在此受赏。西暖阁是皇帝批阅奏折、处理重要文件的地方。阁内有许多套间,弯弯曲曲,光线很暗,陈列许多佛像、佛塔,进门迎面壁上有一幅雍正与乾隆的汉装像,画后为一暗门,以防不测,南侧有一间房子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贴》和王殉的《伯远贴》。乾隆将这3件稀世珍宝藏在这里,故名“三希堂”。东暖阁就是“垂帘听政”处,1861年以后,慈禧篡权,就在这里设两重宝座,年幼的皇帝坐在前面,慈禧坐在后边,当中隔一块纱帘,大臣向皇帝奏事,由她在后边发话,作出决定。说到这里,再多讲几句关于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的事。她是满族人,姓叶赫那拉氏,为大臣惠徵之女。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9日生于山西潞安府,17岁(咸丰二年)入宫做贵人,21岁生子载淳,22岁做了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7月17日咸丰皇帝卒于热河后,其子继位,她被称为“慈禧皇太后”。同年她发动了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同慈安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历同治、光绪两朝,执掌权力达48年之久,给中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5日死于中南海,时年73岁。现在的陈设是光绪皇帝幼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的原状。1912年清朝隆裕皇太后就在这个地方宣布退位诏书,宣布皇帝溥仪退位。根据优待条件,仍在这里居住13年之久,1924年被冯玉祥驱逐出故宫。

养心殿后殿正间,设有“龙床”、坐炕、宝座、紫檀木雕长案和云龙大立柜等。是清代8位皇帝的寝宫,居住过从雍正开始到宣统为止的8位清帝。后殿东西两小院的排房,是后妃们听候皇帝召唤的休息室。清朝乾隆、同治皇帝都死在这里。好,现在我们将去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去御花园。

B线

(在乾清宫)

女士们、先生们:

现在我们就来参观内廷。乾清门以北为内廷,是帝后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建于明永乐年间,正面有10个柱子,面宽9间,进深5间,高20米,飞金鎏彩,雍容华贵。殿正中设有宝座,两头有暖阁,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一个,为顺治皇帝御笔。是雍正之后秘密立储藏诏书的地方。老皇帝事先写好继承人的名字,一份带在身边,另一份封在匣内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当皇帝死后,便由顾命大臣共同打开建储匣,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这种制度登上九龙宝座的。

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及平时处理政事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后,寝宫迁往养心殿。大殿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按例举行皇族宴。晚清时期,亦在此殿召集外国使臣。清朝有名的两次“千叟宴”都在这里举行,一次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入宴者1000余人;另一次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入宴者3000余人,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千叟宴的目的是为了粉饰太平,显示国家安泰昌盛,人民健康长寿。

明史上有名的“壬寅宫变”、“移宫案”、“红丸案”等史载专案都发生在此宫,皇帝死后,灵柩也停在这里。

(在交泰殿)

这个殿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象征着天地交合、平安康泰,始建于1420年,1798年重建。殿平面呈方形,面宽进深均为3间,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小于中和殿,殿内高悬康熙御笔“无为”二字。殿中高有宝座,宝座后有4扇屏风,上有乾隆御笔“交泰殿铭”。殿顶内正中为藻井。这个大殿是皇后每逢大典及生日受贺的地方。

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将代表封建皇权的25颗“玉玺”存放在这里。这些玉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用印须请示皇帝,经许可才能拿出。殿内两侧陈列着古代计时用的铜壶滴漏和西式大鸣钟。清世祖鉴于明灭之训在这里阙一个告诫内宫不可干预政事的铁牌。

(在坤宁宫)

这个宫殿原为明代皇后居住的正宫,清初改为祭神和皇帝结婚的场所,位于交泰殿之后,是后三殿之末。清代重修时,按照满族的习惯,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并将菱花格窗改为直条格窗,殿西部的西暖阁改为南、西、北三面的环形大炕,使大殿有别于其他宫殿的建筑风格。清代西暖阁成为祭神的场所,每逢朝祭、夕祭、大祭的日子,皇帝皇后亲自参加。东部的东暖阁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C线

女士们、先生们:

参观过故宫三大殿后,我将陪大家游览东线景点,先参观的是珍宝塔。这个建筑叫皇极殿,曾是乾隆皇帝退位后居住的地方,现陈列有各种珍宝和文物千余件,著名的“金发塔”就珍藏于此。“金发塔高1.53米,底0.53平方米,是清乾隆皇帝为收其母亲生前梳头时掉落的头发而特制的,以示对母亲的怀念。“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重5吨,描绘了大禹治水的各种传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雕。象牙席是用象牙丝制成的凉席,图案精细,十分美观。以上介绍的3件物品都是我国的稀世珍宝。

(九龙壁前)

它叫九龙壁,建于1773年,全高约3.5米,宽29.4米,壁下部为汉白石须弥座,壁面共由270个彩色琉璃塑块拼砌接成。共有九条龙、山石、云气和海水四层纹饰。这是一道用来辟邪的墙。9是阳之极数,龙是吉祥神兽,因此九龙壁有驱鬼辟邪的作用。大家看,这里的9条龙神态各异,它们全部是用琉璃瓦做成的,但左边第三条龙的腹部中有一块是用木头做的,油漆已经脱落。据说在烧制时有一个工匠不留神把这块龙腹烧坏了,而第二天就是就是龙壁落成的日子,乾隆皇帝要亲临视察,在这万分紧急关头,他用泥塑出了这块龙腹贴了上去,竟然骗过了皇帝,化险为夷。后来,又请木匠师傅做了一个木头的换上去,就是现在的这个补丁。

(来到御花园内)

御花园在坤宁门后面,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一处布局紧凑,具有宫廷色彩的游憩园地。大家已经看到园里古木参天,名花奇石点缀其中,大部分建筑环绕四周。面积不算大,约11700来访米,为宫城总面积的1.7%左右,但由于构思精细、安排得当,所以既层次清楚,又不失宫廷气魄。园中建筑多为对称,但在造型、装饰上又有变化,由于中间的钦安殿院落与树木竹林相隔,产生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幽深的感觉。

钦安殿西北有延晖阁,东北有堆秀山。堆秀山是明代万历十一年在宫后苑的原观花殿的基础上建造的。山高14米,是用各种形状的太湖石堆成的。山前一对喷水的石刻龙头,喷水高达10多米,景象十分壮观。山下小路曲折盘旋通向山顶。顶上有一个亭子叫御景亭。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皇帝都要携带一群后妃登堆秀山,眺望皇宫内外景色。

园东南角的绛雪轩和西南角的养性斋遥遥相对,徒刑上有凸有凹,体量上有高有低,对称却不显呆板。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在清朝乾隆年间存放图书。末代皇帝曾在这里学习英文。绛雪轩前曾有海棠数棵,以海棠花比喻为雪片而得名,清乾隆皇帝曾在此赏景做诗。“绛”释为深红色,当海棠花蓓蕾初开时,花瓣红如胭脂,待盛开时,色渐粉白如霁雪。只见柔风徐徐拂来,海棠花随着摇曳的细枝,飘飘洒洒颇似轻盈纷扬的“雪”花,构成御花园内的一幅奇景。轩前的琉璃花坛上有一簇极为罕见的太平花,为晚清时慈禧太后命人从河南移来至此。摛藻堂位于园的东北角,这是一座5间悬山式建筑,乾隆年间成为书库,内藏著名的《四库全书荟要》12000册。

园内有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等名亭,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万春亭与千秋亭一东一西,都是方形重檐亭子,上有伞状攒尖圆顶,四面出厦,构成十二角,造形秀丽典雅。澄瑞、浮碧两亭,方形,亭南伸出抱厦一座,亭下石桥柔美秀丽,桥下一池碧水,水中金鱼成群。御花园的甬路由各色石子砌成,共有900幅独具特色的图案,为这座皇帝的禁苑锦上添花。

御花园的西南、东南的“琼苑西门”、“琼苑东门”,分别通往西六宫和东六宫,北面的顺贞门是北朝鲜宫墙并列的三座琉璃门,平时关闭,仅在帝后妃嫔出入时开启。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近尾声。故宫是中国的文物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在新中国党和政府的保护下光耀世界。自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耗资数亿元,对故宫进行修复。修复工作已持续了几十年,大的修复一般说来有4次: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展开的;第2次是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后展开的;第3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的;第4次是1991年至今仍在进行的,光营造故宫里的地下仓库就耗资1.3亿元人民币。不仅仅是修复,每年都拨出巨额款项用于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现今故宫博物院收藏有珍贵文物93万余件,这当中没有包括由于历史原因仍然存放在南京的10万余件。此外,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将故宫60余万件珍品劫运台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好,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下面让我们大家当当皇帝、皇后,经过琉璃门,从神武门出故宫,到旅游车上集合,谢谢大家!

日赏故宫角楼,夜观Mercedes me感受最后魅力

目录日赏故宫角楼夜观Mercedesme感受最后的魅力Hello大家好我是汽车之家论坛播客的手冰我是一名普通的汽车爱好者,同时也喜欢摄影,拍山、拍水、拍媳妇、拍萌娃,记录美好的瞬间2023庚子年,我想又是大多数人难忘的一年,而就是这么特殊的一年现在剩下的也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了。疫情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新冠疫情的出现也让我们告别了不少事物,而我要做的便是珍惜当下,不负流年,静默如初,不畏将来。我们眼里总要有光芒和希望,这样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能摆平眼前的苟且,也才能拥抱田野、诗和远方。日赏故宫角楼北京是我向往而不及的地方,特别是秋冬天,空气的干燥让我倍受静电的骚扰,所以停留的时间不久,好比一个过路人。可我这个过路人十分在意路边的风景。故宫角楼就是其中一处,故宫角楼紫禁城的四方结界,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周围环绕着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我几乎每路过一次北京都会去看它一次,或是重逢,或是回望,至今我微信的头像还是它。北京的立冬是真的立冬,50多米宽的护城河上已经结了一层冰,而且日灼不化神武门,紫禁城北大门也就是故宫的后门古代皇帝出宫是从正门,也就是午门出去,但嫔妃、宫女甚至皇太后都是从神武门出宫。男尊女卑在封建社会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故宫博物院”这几个大字是史学家郭沫若题写的这是来正好碰上周一,闭馆故宫背后隔条马路就是景山公园,是个鸟瞰故宫的观景台从故宫往西走不远就是北海公园来到这里就让我想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满满的回忆夜观Mercedesme感受最后的魅力北京三里屯是个充满潮流、时尚、纸醉金迷和不可描述的地方。曾经的网红地,三里屯奔驰Mercedesme也是时尚人士打卡必去之地之一,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自己梦想中的车子,但却并不以销售产品为目的,而是强调享受生活、创造生活、开心生活,它是个包括餐厅、艺术展示、时尚精品购物等多种服务的地方,不过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上面说过疫情带来的影响让我们告别了不少事物,这家Mercedesme毫无疑问便是其中之一。幸运的是,我在这家Mercedesme关闭之前之前来到了这里,留下了些它当初的模样北京三里屯商圈一个充满潮流、时尚、纸醉金迷和不可描述的地方不乏一些超跑在这里来来往往兰博基尼Aventador巨大的“me”标识非常显眼Mercedesme体验馆作为奔驰品牌附属的线下场所,我们当然可以想象到这里会售卖大量奔驰的周边产品。在店内的一楼,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T恤、毛巾、水杯、车模、钥匙链等等一系列纪念品,尽管价格不菲,但都充分展示了奔驰品牌的调性和生活方式的表达。当然这里还有展示性能跑车,对于AMG车迷朋友来说,AMG一定不会陌生,一人一机、大排量V8、以及美妙的声浪,都足以让人兴奋。我想AMG的鼎鼎大名恐怕你早已铭刻于心,而拥有一台AMG也是每个热爱驾驶的人理想之一。大厅里放着三辆AMG第一辆就是国民战斗机AMGGLA45实车比图片要好看的多,瞧这尾翼,瞧这轮毂4.3S破百精致的内饰,赛车桶椅第二辆是地表最强系列AMGGTV8发动机破百仅为3.8秒在我的心目中,一台纯正的AMG车型,不仅有暴躁的动力,更重要的,就是外观一定要有AMG的范儿没错后面的正是保时捷718大哥论坛红人AM猪63前翼子板处的“V8BITURBO”的标识是它V8发动机的身份象征后唇饱满第三辆是AMGCLA45整台车最美的角度就是侧面,腰线设计简约,找不到任何多余的线条彰显暴力的扰流板镜子里的世界你看出哪半边是真哪半边是假吗?在店内的一楼,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T恤、毛巾、水杯、车模、钥匙链等等一系列纪念品,但价格不菲我看Mercedesme里面最便宜的东西就这个了——RMB245二楼一个肢解的发动机珍惜当下,记住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免有些东西消失了便再也找不回OneDayin北京的时间也结束了,我终将还是得从哪来回哪去Gohome!好似坐上哆啦A梦的时光机了不知道我能遇到年少的自己吗高铁与高速并行这是我第一次去大兴国际机场,也是我特地转机去大兴机场。这个世界第三的机场,仅用短短54个月,简直就是一个新的世界奇迹,不禁感叹祖国的基建能力之强大,可能还有很多世人不了解,但年初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充分向世人展示了这实力。说也奇怪大兴机场这么大,但过安检后从航站楼中心到登机口的时间,远比我预想的要快得多,而且我发现整个航站楼内给人的光线很柔和、舒适得很。大兴机场很多这种网格镂空的设计,不仅增加了采光量,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形状像不像一颗蛋登机回家咯~在飞机上看到了这一幕,不禁感叹到巍巍山河兮天苍苍!广告时间到,快来多多支持论坛红人馆,多发小视频,就有机会免费带你逛广州车展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立冬跳舞模板图片 立冬跳舞模板视频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95512.html

使劲推荐

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
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片高清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故宫立冬图片大全 故宫立冬图...

立冬跳舞模板图片 立冬跳舞模板视频
立冬跳舞模板图片 立冬跳舞模板视频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跳舞模板图片 立冬跳舞模...

立冬文字简介怎么写 立冬文字简介20字
立冬文字简介怎么写 立冬文字简介20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文字简介怎么写 立冬文字...

立冬美图集锦 立冬美景图片大全
立冬美图集锦 立冬美景图片大全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美图集锦 立冬美景图片大...

立冬时的枫叶 立冬时节枫叶红
立冬时的枫叶 立冬时节枫叶红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时的枫叶 立冬时节枫叶红...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立秋立冬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立春分别在什么时候
立秋立冬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立春分别在什么时候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秋立冬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立...

立冬养生文字图片 立冬养生文字介绍
立冬养生文字图片 立冬养生文字介绍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养生文字图片 立冬养生文...

立冬画画素材图片 立冬画画素材图片大全
立冬画画素材图片 立冬画画素材图片大全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立冬画画素材图片 立冬画画素...

喝茶立冬文案怎么写 喝茶立冬文案短句
喝茶立冬文案怎么写 喝茶立冬文案短句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喝茶立冬文案怎么写 喝茶立冬...

冬季扦插绿萝能活吗 冬天怎样扦插绿萝成活快
冬季扦插绿萝能活吗 冬天怎样扦插绿萝成活快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冬季扦插绿萝能活吗 冬天怎样...

精选种植养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