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鸡繁殖技术视频 田鸡繁殖技术视频教程
时间:2023-09-24 03:55:06 作者:山水合璧 请问养殖田鸡需要那几种条件了
一、生活习性:田鸡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
二、养殖池:田鸡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
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
田鸡养殖场告诉大家,悔档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
三、饲养管理:田鸡处于不同的阶段,养殖方式也会有不同,只有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养殖方式,才能保证田鸡的成活率。
扩展资料:
养殖田鸡的注意事项:
1、密度:田鸡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进行分池饲养,并且要经常对田鸡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根据田鸡的生长情况,科学的进行密度调整。
田鸡养殖的密度不宜过大,否会很容易出现争食或打斗的现象,如果养殖密度过大,对养殖环境的污染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最好是饲养二十到五十只左右。其次就是田鸡在分群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它们的强弱进行,这样方便后期的催肥。
2、水质:田鸡对水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对水质进行严格的管理。
如果采用的的露天池塘养殖的话,我们就需要经常的进行换水,但如果是活水养殖或流水养殖的话,则需要适当的增加水流的速度,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还有就是在养殖的过程中,还需要不定期的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处理,以防病菌感染。
3、温度:养殖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田鸡的生长都是有影响的。一般情况下,田鸡适合在温度为十六到三十二度的环境中生长,但田鸡食欲最佳、摄食量最大的时候,温度一般是在二十三度左右。
当养殖场的温度低于十五度的时候,田鸡就会慢慢的停止摄食,等温度再次下降,则进入冬眠。但是如果温度过高,田鸡也会停止摄食,而这就是不正常的现象,对碧御乱田鸡的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4、喂食;田鸡喂食也是有讲究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乱喂。在给田鸡喂食的时候,我们要将活饵和死饵进行混合饲喂,起到一个诱食的作用。
因为一般的田鸡它都只吃活饵,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的活饵进行饲喂,所以就需要诱导它们进行死饵的食用。
还有就是活饵的养殖的成本比死饵养殖的成本要高,所以对养殖户来说也是不利的。一般进行诱食的活饵也就是前两个月,等到田鸡适应之后,就直接投喂死饵,当然有时为了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也可以适当的喂一些活饵。
5、防逃田鸡养殖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做好防逃措施。在养殖场周围我们要提前就设立好围栏,防止田鸡逃跑,如果防逃措施没有做好,田鸡逃出去之后就不会回来了,对养殖户拆搭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田鸡养殖技术
田鸡即虎纹蛙。
虎纹蛙又叫水鸡,它的个头长得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皮肤较为粗糙,头部磨码乱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瞎档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已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虎纹蛙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温度在4℃以下或35℃以上时,易引起死亡。温度低于12℃时即停食开始冬眠,春季温度上升到16℃时结束冬眠。当年的蝌蚪经6个月(5月~10月)饲养就可长至150g左右。虎纹蛙的营养和肉质可与野生棘胸蛙相媲美,现野生棘胸蛙数量较少,人工养殖较难,只有虎纹蛙可替代。
场地选建
1.场地选择:应选安静、进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便于管理之处,面积以20平方米为佳。
2.越冬池:建造时保水性一定要好,否则冬季干旱水位较低、池水干涸时,会造成虎纹蛙因缺水或受冻害而大量死亡。在闽北地区最好还要搭建保温棚,但不一定要加温。最好用水泥池,深度要求在1.5m以上,水位保持在1m左右,池中间建一个占总面积1/4左右的休息平台,或另做浮于水面的简易休息台。池底要放一些供隐蔽的设施,如稻草、瓦砾、毛竹筒等,以供虎纹蛙躲避和冬眠。
3.产卵池、孵化池:面积最好2平方米,这样可少放几组亲蛙以免互相干扰
虎纹蛙(5张)
,亲蛙产完卵后捕起可做孵化池。该池池深1.5m左右,水位可根据需求而调节,即0.2~1m。有条件最好建水泥池,若建土池,四周和底部要用塑料薄膜封好,池内要保持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同时要保持安静,否则会影响亲蛙产卵和受精卵孵化。
4.蝌蚪池、变态池:采用级梯式或斜坡式,高低落差0.2~0.3m左右,这样,池子随着蝌蚪变态而逐渐降低水位,落出部分陆地供已变态的幼蛙栖息。
5.幼蛙、成蛙养殖池:有条件可建水泥池,如果用土池则池壁要衬上一层塑料薄膜,池的一端略高于另一端,便于排水清洗。养幼蛙时较高的一端可不淹水而作饵料台使用,池深0.5m左右,但四周要有高1m的围墙或围网,围网应向池内稍倾斜以防逃逸。
养殖方法
1.青蛙的培育:经过一个冬眠,到开春即4月上旬,温度上升到16℃以上时,亲蛙就要开始觅食,此时要投喂鲜活饵料蚯蚓、蝇蛆等,让亲蛙近快恢复体能,以利下一阶段繁殖、孵化。
2.繁殖、孵化:繁殖、孵化技术是虎纹蛙养殖的关键技术,水温上升到16℃以上时要作好繁殖前的准备,也就是将建好的产卵池、孵化池进行消毒,而后注人清水,最后通过调节水位和光照来调节好水温。一切准备好后即可将亲蛙从越冬池移出,移出后先用5mg/L的高锰酸钾药浴5分钟,然后移人模行产卵池。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m,水温在20℃以上。正常情况亲蛙进入产卵池后2天一天就可以抱对产卵,若亲蛙成熟较好、气温较高,常常是在亲蛙进入产卵池后2~16小时就全部产卵。产卵池每天上午8点以后要注意观察,当卵团充分吸水膨胀就捞出移入孵化池。受精卵孵化时最适温度25℃,同时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孵化时最好让受精卵浮在水中,如果沉入水底,要将受精卵移动,以免与池底粘连,导致底部的受精卵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3.饲喂技术:蝌蚪培育的关键技术是蝌蚪分级饲养。饵料优质多样化。投饵量随蝌蚪日龄的增长而增加,日投饵2次,前期以人工培养的浮游动物、鸡蛋黄为主,中、后期以红虫为主。刚变态的幼蛙,视觉和嗅觉尚不完全适应陆栖生活,此时应投活饵,如蚯蚓、蝇蛆等,5~7天后逐渐改喂切碎的鱼肉了、蚌肉、螺蛳肉等,再慢慢加入蛙料,最后完全过渡到喂养蛙料。定点投饵,在池底向排水口倾斜的池中,在其上方留出占池底面积1/4~1/5的陆地作为投饵处或设固定的饲料台,投饵量以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度。
日常管理
1.虎纹蛙有大吃小的恶习,应一次性放足同规格的蛙数,饲养2~3个月后要把个体大的分开。
2.虎纹蛙白天穴居,因此应在池内设置隐蔽场所,如种植水生植物或在池底放入瓦砾、竹筒。幼蛙期最怕惊动、强光,对周围环境变化特别敏感,因此在幼蛙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边环境的安静,白天要采取遮阳措施,避免强光和曝晒。
虎纹蛙(5张)
3.及时清除残食、粪便,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减少疾病的发生。
4.投喂的蛙料粒径大小以能一口吞食为宜;蛙料表面光滑,吸水软化快,不含过多的盐、油脂和异味,饲料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在38%以上。
5.做好防暑和越冬工作,炎热时要采取加水,放水葫芦人池,搭遮阳棚,喷施冷水等方法降温,而冬季水温降低要注意保温,防止冻伤。
病自防治
1.红腿病
症状:发病个体精神不振、活动能力减弱,腹部膨胀,口和肛门有带血的黏液。发病初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整个后肢。
防治:(1)将病蛙捞出集中在一个池内,用庆大霉素浸泡,用药量约50~150mg/L,每天1次,连续3天;(2)若蛙仍能摄食,可在饲料中加拌抗生素,同时添加护肝用多维等药物,连续投喂3天。
2.气泡病
症状:一般发生在蝌蚪期,腹部肿大,消化道内聚集大量气泡。
防治:控制池中水生生物量,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盐15g/立方米。
3.胃肠炎
症状:病蛙食量明显下降或停止摄食,在池中瘫软无力,捕起时缩头弓背,解剖可见胃外表有树枝状充血,胃粘膜出血,肠道外表发红,胃肠空。
防治:在饲料中添加盐酸黄连素4g/kg饲料或氟呢酸2g/kg饲料。
4.敌害
蝌蚪期敌害主要是昆虫,幼蛙期、成蛙期主要敌害是蛇和鼠。
预防:(1)把好进水关,进水口要用筛绢网伸到过滤,严防敌害生物的虫卵或幼虫随水入池。(2)养殖池四壁要光滑,防止敌害生物栖息繁殖。也可在养殖池外兼养一些鹅、猫之类的家禽、畜,来驱逐和消灭蛇、鼠等敌害。
青蛙是田鸡吗
不是。只有才叫做田鸡。
一、田鸡又虎纹蛙,不包括唤孝普毁链敏通青蛙、牛蛙等。因其肉质细嫩胜似鸡肉,故而称田鸡。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水分和少量脂肪,肉味鲜美,春天鲜、秋天香,是餐桌上的佳肴。
二、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
拓展资料
1.虎纹蛙的头部一般呈,头与躯干部纤枝没有明显的界限。头端部较尖,游泳时可以减少阻力,便于快速游动。口十分宽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张开。眼睛位于头的背侧或头两侧。
2.虎纹蛙的营养和肉质可与野生相媲美,现野生棘胸蛙数量较少,人工养殖较难,只有虎纹蛙可替代。虎纹蛙是国家二类禁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