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_种植养殖_茶知识

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

时间:2024-09-02 13:34:17 作者:转身离开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

我国的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佛教的节日?

佛教节日

诸佛菩萨圣诞(阴历)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诞

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盘

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

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盘三期同一庆(即南传佛教国家的卫塞节)

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日: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

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

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

八月廿二日:燃灯佛圣诞

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九月三十日: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

十月初五日:达摩祖师圣诞

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

腊月初八日:释迦如来成道日

腊月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

〖观音斋期表〗

正月初八二月初七日二月初九日二月十九日

三月初三日三月初六日三月十三日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初三日五月十七日六月十六日六月十八日

六月十九日六月二十三日七月十三日八月十六日

九月十九日九月二十三日十月初二日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五日

无遮会

??意思是贤圣道俗上下贵贱无遮,平等行财施和法施的法会。七世纪戒日邀请玄奘参加在曲女城举行的无遮大会,印度每五年举行一次,倾竭府库惠施群有。大会进行75天,分别向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中国无遮大会始于大通元年(529),梁武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复幸同泰寺,设四部(四众)地遮大会,披法衣行清净大会,素床瓦器乘小车,亲升法座为众开涅盘经题,皇帝设道俗大斋五万人。

藏传佛教节日

传大召

??是藏传佛教一种仪式,意为“大祈愿”法会。法会从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卫藏、安多和康区各地信众(多至数万人)齐集大昭寺进行各种宗教活动。正月十五日夜拉萨八角街陈列酥油灯、酥油花,歌舞庆祝,称为灯节。法会上举行辩经,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法会最后以送鬼仪式结束。

传小召

??藏历每年二月下旬,为期十天,进行有关宗教活动。法会期间三大寺僧侣在大昭寺参加辩经,选拔二等格西,由于规模小于传大召法会,故名。

浴佛节

??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是我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相传在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浴佛节前,佛教徒早已将寺院打扫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净。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许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准备参加于次日清晨举行的纪念法会。只见寺院幢幡宝盖招展,香花灯烛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丛中的几案上安放着一个铜盆,盆中注满了用旃檀、紫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配制成的香汤,汤中立着一尊铜质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释迦太子像。沐浴开始前,寺院住持率领全寺僧众礼赞诵经,随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僧众和居士们一边念一边依次拿小勺舀汤浴佛。浴完佛像后再用一点香汤点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灾除难。若参加的人太多,则采取由僧人手持杨枝醮浴过佛的净水为信众点浴的方式。整个仪式庄严隆重,洋溢着一片吉祥喜庆的气氛。 关于印度浴佛的方法,宝思惟译的《浴像功德经》记载得最为详细清楚,该经称:“若欲浴像,应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种种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讫,复以净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水,置自头上,初于像上下水之时,应诵以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我国寺院浴佛去唐以前的仪制已难查考,唐代流行的仪制,由于会昌法难也已失传。现存唐《浴像仪轨》(见《续藏》第二编第九套第四册)是唐慧琳为了改革我国传统四册浴佛仪制,根据古印“僧园每日浴像”,结合偈、赞、密咒等所写出的构想,因与我国流行的仪制意义不同,没有获得推广。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报本章》卷二的“佛降诞”条中,对浴佛仪制有了明确的规定并广为奉行,该条称:“至日(四月八日),库司严设花亭,中置佛降生像,于香汤盆内,安二小杓。佛前敷陈供养毕,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诞令辰,某寺住持……虔爇宝香,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上酬慈荫。所冀法界众生,念念诸佛出现于世。’次说法竟,……领众同到殿上,向佛排立足。住持上香三拜…住持跪炉。维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宣疏毕,唱浴佛偈。”(偈见如上《浴像功德经》)一面反复唱偈,一面让僧众浴佛,最后并以浴佛的功德回向于无上的佛果菩提。明清两代的浴佛大抵遵行《敕修百丈清规》中的仪制,但亦有所删改,比如按照《敕修百丈清规》的规则,寺院在浴佛的当天,有煎“香汤”和造“黑饭”供众的习惯,而到明清时则渐不通行。然而,虽说《敕修百丈清规》有很大影响,但有些寺院的浴佛方法还是与它的规定有所不同,大致说来这些寺院浴佛更侧重于法会的仪规,具体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恭迎佛像。佛诞之日,僧众搭衣持具上殿,按东西序位次分班而立。闻磬声向上顶礼三拜后,六人出班恭迎佛像。二引礼执引磬,二执事托香盘,主法僧居后,侍者随行,同声唱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像从经楼上迎到大殿中,主法僧上香、展具、顶礼三拜,大众一起唱赞:“稽首皈依大觉尊,无上能仁,观见众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宫,皇宫降迹,雪岭修因。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第二,安座沐浴。大殿钟鼓齐鸣,主法僧将佛像安座金盆中,然后上香、展具、向佛顶礼三拜或九拜。大众同念《沐浴真言》,三称“南无香云盖菩萨”,然后唱赞:“菩萨下云中,降生净饭王宫。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中。”第三,祝圣绕佛。主法僧闻磬声顶礼三拜,恭说颂词。大众同唱《佛宝赞》,接唱《赞佛偈》:“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再唱:“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唱毕开始绕佛,边绕佛,边称念:“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第四,回向皈依。绕佛后归本位,先念《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然后唱《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浴佛法会功德圆满,引磬声起,大众齐唱:“浴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这一天,僧人在早斋或午斋前都要举行供佛祭祖仪式。善男信女都愿意在这一天来寺院烧香还愿,或礼佛诵经,或布施钱物,或打斋供众,或烧吉祥疏、荐亡疏,或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种经贸和文娱活动亦丰富多彩。由于围绕浴佛节的这类活动往往持续多日,参加的人众多,以至年复一年,在许多寺院形成了传统的庙会。

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是我国佛教中两个最大的节日之一,又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是佛教徒举行供佛敬僧仪式及超度先亡的节日。】

??根据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须结夏安居,即在此动植物生长繁衍期间,定居一处,一者可免伤虫蚁,二者可专心诵经或禅修。至七月十五日则须各作自我批评或介绍修行经验,称为“僧自恣”。经过三个月的专修,僧众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诸佛欢喜,因此此日被称为“佛欢喜日”。

??那么这一天怎么又成了盂兰盆节呢?这还得从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说起。该经说: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尊者于禅定中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中,虽使尽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饥饿倒悬之苦,于是向佛哭述。佛为说救济之法: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在那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仗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救脱你的母亲。目犍连依言而行,他母亲果然脱离了饿鬼之苦。当目犍连问佛将来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时,佛说:从今以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以使现世父母增福延寿,过去父母脱离恶道。这里的盂兰盆,为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救倒悬”,意为救度亡灵倒悬之苦;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经一译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讲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南北朝时,梁武帝首次在汉地创办盂兰盆会。如义楚在《释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极力提倡,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此后的历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较热衷于这一佛事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盂兰盆节,不妨称之为“孝亲节”。如在唐代,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铺设供养,并伴有音乐仪仗,倾城巡寺随喜,甚是壮观;入宋以后,盂兰盆会逐渐由以盆供僧转变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灵的佛事活动,由孝亲变成祭鬼,寺僧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逐渐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元明时期,这类习俗仍十分流行,盂兰盆会亦成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纪住庵清规》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为盂兰盆大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严可得混!”从中可看出明代以后与前说法有别,仪式内容与形式亦有些差别。对此,清代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结夏安居制在我国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实行,僧自恣活动就更罕见了。而随着僧人素质及地位的下降,道风不振,盂兰盆会的徒具形式,由敬僧变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目前,已有极少数寺院开始恢复和实行结夏安居的旧制,有的寺院在盂兰盆节恢复了宣讲《佛说盂兰盆经》的法会。至于广大信众总愿在这一天打斋供众,并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布施还愿,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

腊八节

??很早以来,我国老百姓即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风俗,这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风俗。相传当年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他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据此传说,汉传佛寺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以各种形式予以纪念。如《百丈清规》卷二中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其中熬粥供佛成为常仪。佛教认为食粥有很多好处,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习惯。至于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就更讲究,通常都用莲子、红枣、薏仁、云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种东西一起煮,称为“八宝粥”。不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别多,以满足前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过佛的粥特别吉祥,不仅自己食用,有时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这样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

??值得一提的是,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成道、涅盘都在5月的月圆日并于这一天举行浴佛等盛大的纪念活动。因此,腊八节吃腊八粥可以说是在中国形成的一个节日风俗。

佛教的教旗

??目前我们在许多寺院的法会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设计的,并在1952年举行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次大会上得到确认。

??六种光色为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其构图,纵横均为蓝、黄、红、白、橙等色,象征人类的各种肤色。其中,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纵的表示世界的和平。从佛教立场看,教旗的六色(包括混合色)象征佛陀的庄严法相和佛教的博大精深。蓝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黄色寓示中道了义;红色象征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净解脱;橙色象征佛法的根本——智慧圆满;五色的混合色寓示真如不二之义。

??因此,佛教教旗是佛教的象征,是智慧、平等、慈悲、和平的象征,一切佛教徒乃至全人类都应团结在这一神圣、伟大的旗帜之下。

中国佛教的宗派思源

三论宗??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瑜伽宗??依弥勒讲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时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600—664)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之作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宗旨是广泛分别万有性相皆不离识。阐述诸法因缘体用,修唯识观行以转识成智(转依)。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天台宗??天台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538—597)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华严宗??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又名贤首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中心思想,着重阐明法界缘起的道理和观行的方法。

天台、华严的宗义虽说导源于《法华》、《华严》,而实际上为中国所独创。天台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的学说和华严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都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展现了中国独创的大乘精神。

禅宗??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相传此宗的禅法是五世纪初的菩提达磨由印度传来。虽有单传心印,不立文字之说,实际上禅宗是以《楞伽》、《金刚》和以后出现的《六祖坛经》以及许多的“语录”为依据的。在八世纪,它又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至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临济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称为七派,都曾盛极一时,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尤为兴盛。

净土宗??净土宗是依据《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五世纪的慧远是它的创始者,六世纪的昙鸾和七世纪的善导是它的重要的弘扬者。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由于简便易行,不拘形式,能摄受广大群众,因而使净土在中国得到特别广泛的流行。

律宗??在戒律方面,依据昙无德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义的解释,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律宗”的学派。它的重要人物是与玄奘同时的道宣。由于这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习大乘三学中,仍注重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密宗??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774)等传入中国,形成密宗。此宗依《金刚顶经》、《大日经》建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三密瑜伽。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这便是中国汉语系佛教的八大宗派。此外还有专宗俱舍论的俱舍宗,专宗成实论的成实宗,以及专宗摄论、地论、涅盘经的各宗派,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盛行一时,便不久便失去传承,或并入他宗了。

??总观诸宗历史,隋唐是各宗兴起和极盛时代,会昌法难(844)后,除禅宗外,是诸宗衰亡时代。稍后有天台、贤首的复兴和禅宗的大发展,这可算是佛教复兴的时代,但也没有初唐、中唐那样的盛况。自元代起西藏佛教传入内地,很受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间,而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有清一代,汉地佛教没有什么起色,仅可保持原有的余绪。清末以来,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讲学,有复苏的趋势。这便是从公元一世纪佛教初传到清末我国佛教宗派的大致脉络

9月22号(农历八月初三)的六祖诞庙会有什么活动?

诵读经文,晨拜,礼佛祭祖,供佛,祈福,焰口,超度众生,晚拜、普佛、放生、传灯、弘法、吃斋宴等。同时县内各地民众还举行游六祖、挂佛灯、烧炮、龙狮、八音、唱戏等贺诞活动。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7月8日声优直播视频下载 声优直播回放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67961.html

使劲推荐

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
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八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佛教说法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8月初三庙会图片大全 农历...

7月8日声优直播视频下载 声优直播回放
7月8日声优直播视频下载 声优直播回放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7月8日声优直播视频下载 声优...

上海8月初车祸新闻视频播放 上海8月初车祸新闻视频最新
上海8月初车祸新闻视频播放 上海8月初车祸新闻视频最新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上海8月初车祸新闻视频播放 上...

地铁跑酷8月17日兑换码 地铁跑酷10个永久兑换码最新版
地铁跑酷8月17日兑换码 地铁跑酷10个永久兑换码最新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地铁跑酷8月17日兑换码 地铁跑...

8月能种植冬瓜苗吗视频讲解 8月能种植冬瓜苗吗视频教程
8月能种植冬瓜苗吗视频讲解 8月能种植冬瓜苗吗视频教程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8月能种植冬瓜苗吗视频讲解 8...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8月份营销主题活动总结报告 8月份营销主题活动总结怎么写
8月份营销主题活动总结报告 8月份营销主题活动总结怎么写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8月份营销主题活动总结报告 8...

2024年8月17日打麻将财神方位 2021年8月17日打牌方位
2024年8月17日打麻将财神方位 2021年8月17日打牌方位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年8月17日打麻将财神方位 ...

厦门烟花秀12月8日视频 厦门烟花秀12月8日直播
厦门烟花秀12月8日视频 厦门烟花秀12月8日直播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厦门烟花秀12月8日视频 厦门烟...

8月3日科三考试视频大全 8月3日科三考试视频播放
8月3日科三考试视频大全 8月3日科三考试视频播放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8月3日科三考试视频大全 8月3...

流星雨是8月几号 8.21流星雨
流星雨是8月几号 8.21流星雨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流星雨是8月几号 8.21流星雨的...

精选种植养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