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贸易战时间表 贸易战2021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贸易战时间表 贸易战2021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贸易战(trade war)又称“商战”,指的是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
北京时间6月15日晚,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21年7月6号起实施加征关税措施,同时对约16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开始征求公众意见。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6日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659项约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545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21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涉及农产品、汽车、水产品等。
应答时间:2021-12-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
中美汽车产业的竞争,正蜕变成一场政治博弈。
文 /《汽车人》黄耀鹏
《汽车人》多次预警的汽车贸易战阴霾,看上去已经逐渐成形。今年就发生汽车贸易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可能。
?
北京时间3月1日早上,白宫网站发布了一则声明。美国总统拜登在声明中宣称,中国汽车“可能会”充斥美国市场,“给我们的国家安全带来风险”。他还宣布,美国政府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加以应对。
这两年,不管是对华还是对俄,美国官方陷入了语言贫瘠状态,原因就是狠词儿大词儿反复使用造成的舆论脱敏,什么史无前例的、摧毁一切的、狂风暴雨的、自由世界的愤怒等等不一而足。
白宫声明一如既往的神奇之处在于:一面承认中国车充斥美国市场,并非现实;另一面则声称要对这个假想目标猛烈开火。自娱和互娱精神,并非只盘桓在选举季,而成为对华政策的常态。
现在终于轮到汽车产业界来挨刀了。因为对方不断嘴炮就寄望其这次也放空炮,不是理性的态度。
欧美对华竞争策略不同
中国汽车拿了出口冠军,引发了欧美作为竞争者越来越大的战略焦虑,两者都希望找到一抓就灵的政策,来遏制中国的战略进攻。
至少在全球汽车贸易产业当前状态下,中国是进攻的那一方,而欧美则是防守方。在中国、在欧美、在第三方市场,后者都是防御姿态。
欧盟和美国应对的方式不同。
欧盟期望用流程化的贸易救济和高举道德大旗的非关税壁垒来充当防浪墙。欧盟不希望贸易投资问题用政治化的方式处理,这是与美国最大的区别。
贸易救济就是“双反”为代表的临时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包括但不限于环保、碳中和、劳工政策、动物权利等。后者包含着几乎不加掩饰的道德说教和自认高等文明的种族主义。其逻辑根基是:中国利用了不公平的手段(政府补贴、不尊重劳工权利、坚持高碳排、砍伐森林、无视动物权利等),才取得竞争优势。
现在,碳中和这个维度,欧盟已经开始声称生存权高于环保义务。但欧盟有个好处,一个议题破功,丝毫不影响整个理论体系的完整。这些做法相对而言比较“柔性”,限制在经济议题内部,避免了和中国彻底撕破脸,走向战略对抗的悬崖边缘。
美国则不同。美国也会使用这些做法,以奥巴马执政末期为界限,民主党更愿意像欧盟那样行事,而共和党则更愿意诉诸政治手段。但是,特朗普打破了这一循环,直接打全方位的贸易战。拜登则在此基础上,加上一系列针对性更强的制裁手段。
美国已经应用的防御组合
无论贸易战还是五花八门的制裁,都造成了中国的困境和财富流失,但美国利益同样受损。
制裁没停过,无论杀敌1000自损800,或者自损1000杀敌800,都有成本。美国已经优先选择了性价比高的制裁手段,而迄今不用的手段,要么成本太高(譬如将中国踢出SWIFT、冻结中国在美财产),要么收益太少(比如制裁玩具、圣诞树之类)。
汽车贸易卡在当中,算是常规制裁武器当中的大当量弹头,似乎挺合适。
如果拜登的威胁不是空洞的,那么标志着美国重要的策略转变。
以前,美国对于中国汽车市场,采取上游限制的做法,即阻止其获得芯片、工具软件和算力基础的设计、制造、使用能力。
对于美国市场,则分为两个环节:供应链上游方面,美国在IRA(削减通胀法案)框架下拟定的FEOC(敏感外国实体)规则,试图加速排除中企对新能源供应链渗透;而整车环节,一直以来都采取更直接粗暴的排斥方法,不将中国乘用车产品纳入进口审批流程,该流程受《进口车辆安全合规法案》约束。
门都进不去,就谈不上其后的准入管理(安全和环保)。如果中企在美投资设厂,则需要得到CFIUS(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批。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中国乘用车企业试图走这个流程。合资业务同样在禁止之列,拒绝态度之明显,相关方都认为没有启动流程的必要。
胁迫墨西哥配合的可能
既然有这么多环环相扣的关税墙、非关税壁垒、行政审批障碍和补贴歧视,美国还能拿出什么样的措施,足堪“前所未有”呢?
一个可能是从区域联盟上想办法,最方便的,莫过于在USMCA(美加墨三国协议)的框架下,胁迫墨西哥以更大的力度排除中国车,否则将重新审定墨西哥与美国的汽车产业链联系。
当然,彻底排除是做不到了,为时过晚。中企在墨西哥已经搭建了贸易和投资体系,正处于供应链和整车产能引入的阶段。这些投资活动,都得到墨西哥政府的批准。
美国即便施加更大的压力,也很难迫使墨西哥否决已经批准的投资协议。如果在此后的审批纳入美国利益的考量,墨西哥同样要冒着和中国关系出问题的代价。
墨西哥固然依靠USMCA融入了北美经济圈,但墨西哥与美国力量相差太过悬殊,出于基本的平衡考虑,它不会轻易毁掉与域外大国的关系,否则将被美国任意拿捏。只要中国是个备选项,美国就只能给墨西哥甜头为主,大棒藏在身后。
美国这么做的后果,就是给中企投资墨西哥(无论轻重资产),带来不确定性。
与欧盟协调策略的可能
美国更大力度的举措,是与欧盟形成“一致行动”,即要求欧盟将对华汽车产业政策变得更强硬,更“美国化”。
鉴于欧盟企业拥有更多对华汽车产业投入、更大市场,以及更深入广泛的商业利益,完全追随美国,可能不符合欧盟利益。但是欧盟也做过不符合自己当前利益的很多决定,比如在俄乌战争当中的一些政策。
2月28日,由于德国、意大利等13国弃权,瑞典反对,让欧盟酝酿了两年多的“供应链法案”(正式名称《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未能通过。
法案纠察内容和手法仍是“欧式”的,即如果欧盟供应链企业存在所谓“强迫劳动、雇佣童工或破坏环境”等情况,将对其处以罚款。3年后还将执法范围扩大到1.5亿欧盟营业额的非欧盟公司。
不过目标看上去更像欧版IRA,即排除中印等国的供应链企业。最坏的情况,虽然欧盟企业没有违反任何尽调义务,但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可能需要从有关国家撤离,或者剥离来自该国的供应链节点。如果通过,只会便宜了美国企业,而增加欧盟企业的潜在成本。
法案表决之前,德国牵头表示不会支持,很多国家私下里也表达了担心,最后出面否决的则是瑞典。这些表现可能说明法案背后隐藏着他们得罪不起的势力。
中国有舆论猜测,该法案很像是“美国白手套”在欧盟行政议题上留下的操作痕迹。当然,类似猜测不会有证据。
至少欧盟内的一部分势力,试图与美国“对表”。这样一来,美国与欧盟协调对华汽车产业政策,就有进一步讨论的基础。
美国自己也要“上强度”
根据民主党的传统风格,与盟友结成共识、协调行动,属于常规操作。因此,也并不完全符合白宫想“整个大活儿”的意图。
有什么样的手段称得上一次完美的战略突袭呢?仍要从遏制中国未来的汽车进口着眼。
中国既然在智能化车机应用、智能驾驶等方面领先,不妨就宣布车机和智能驾驶增加软件审查环节。如果软件知识产权和审查义务相悖怎么办?当然是“国家安全”优先。如果中企不愿交出源代码,那正好落入美国不安全的指控。
事实上,华为当初为了保住美国市场准入资格,一度同意美国监管部门委托审查通信设备的有关代码,这本来是暴露放弃软件知识产权细节,换取信任的做法,但美国根本没接茬。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美国不仅要从本土赶走华为,还要亲手扼杀华为。
所以,美国出题、中企做题这种事,不用对题目本身太过认真,因为审核标准在美国官方手里捏着。美国监管决心给“不及格”,是很方便操作的。
因此,所谓代码走查,只是举个例子。美国可以审查应用代码、数据存储、云服务租用协议、传感器数据算法,甚至直接封掉激光雷达等硬件。总之,围绕产品设置准入障碍,处处信手拈来。
以上所有措施都可以组合实施,美国以“国家安全”之名,不但能彻底封杀中国智能化车型进入美国的可能,还对全球第三方市场,大声讨论中国产品“不安全”、存在“泄密隐患”,诋毁中国产品的声誉。
美国历史上曾5次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基本都是同样的结果。但此次中美贸易战,美国总统特朗普采取了不同于往届美国政府的策略。
更多资讯,请下载Wind金融终端APP
来源:Wind金融终端APP
2010年美国曾对中国发起“301调查”,而此轮调查则始于2021年,恰逢“七年之痒”。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2日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来自中国的600亿美元(约合3800亿元人民币)产品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3月23日,商务部表态称拟对自美国进口的3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
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2日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特朗普在白宫签字前对媒体说,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
对此,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回应称,中方不希望打贸易战,但绝不惧怕贸易战,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如果美方执意要打,我们将奉陪到底,并采取所有必要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301调查决定发表谈话表示,中方不希望打贸易战,但绝不害怕贸易战;任何情况下,中方都不会坐视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已做好充分准备,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希望美方悬崖勒马,慎重决策,不要把双边经贸关系拖入险境。
商务部条法司司长陈福利则表示,下一步将密切关注301调查有关进展,一旦美国有关措施实施,中国会坚决出手。
此外,中国商务部3月23日早间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以平衡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给中方利益造成的损失。其中计划对价值30亿美元的美国产水果、猪肉、葡萄酒、无缝钢管和另外100多种商品征收关税。
该清单暂定包含7类、128个税项产品,按2021年统计,涉及美对华约30亿美元出口。第一部分共计120个税项,涉及美对华9.77亿美元出口,包括鲜水果、干果及坚果制品、葡萄酒、改性乙醇、花旗参、无缝钢管等产品,拟加征15%的关税。第二部分共计8个税项,涉及美对华19.92亿美元出口,包括猪肉及制品、回收铝等产品,拟加征25%的关税。
(图片来源:环球网)
全球市场震荡
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普遍震荡。
股市方面,周五,上证综指收跌3.39%报3152.76点,创2月9日以来最大跌幅;深证成指跌4.02%报10439.99点,创业板指跌5.02%报1726.02点。两市成交6353.12亿元,较上日同期明显放大。本周,沪指跌逾3.5%,创业板指跌5.23%。
香港股市全线回落,恒生指数收跌2.45%报30309.29点,周跌3.79%;国企指数跌2.41%报12128.27点,周跌4.03%;红筹指数跌2.17%报4418.11点,周跌1.8%。全日大市成交升至2834.45亿港元,创2021年4月以来新高,距2915.29亿港元的历史高点仅一步之遥,前一交易日为1519.33亿港元。
(图片来自万得终端港股实时行情)
亚太股市收盘也全线大跌。日经225指数跌4.51%,周跌4.88%;韩国综合指数跌3.18%,周跌3.10%;台湾加权指数跌1.66%,周跌1.65%;澳大利亚ASX200指数跌1.96%,周跌2.39%;新西兰NZX50指数跌0.99%,周涨0.30%。
期市方面,周五国内商品期货夜盘多数下跌,铁矿石收跌1.9%。焦炭收跌1.37%,焦煤、动力煤分别收涨1.09%、2.12%。菜油、豆油、棕榈油分别收跌0.49%、0.7%、1.09%。此外,螺纹钢、热轧卷板分别收跌2.6%、1.14%。橡胶收跌5.82%,沥青收涨2.87%。
汇市方面,周五,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升破6.32关口,日内涨200个点,刷新3月20日以来新高。在岸人民币兑美元16:30收盘价报6.3240,较上一交易日跌28个基点,本周涨7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贬105个基点,报6.3272。
债市方面,避险情绪助推期债大幅收涨,10年和5年主力合约分别涨0.64%和0.29%,均创五个月新高。银行间现券收益率大幅下行,10年期国开活跃券收益率一度下行超16bp最低触及4.67%,创逾四个月新低;次活跃券收益率下行15.01bp报4.63%,盘中最低触及4.60%;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4.75bp报3.70%。
欧洲三大股指集体下跌。英国富时100指数收跌0.44%,报6921.94点,创15个月新低,周跌3.38%;法国CAC40指数收跌1.39%,报5095.22点,周跌3.55%;德国DAX指数收跌1.77%,报11886.31点,创12个月新低,周跌4.06%。
海外商品方面,COMEX黄金期货收涨1.48%,报1352.9美元/盎司,创五周以来收盘新高,本周涨3.09%。COMEX白银期货收涨1.06%,报16.56美元/盎司,本周涨1.77%。
NYMEX原油期货收涨1.44美元,涨幅为2.24%,报65.74美元/桶,创八周以来新高,本周涨5.34%。
上市公司回应贸易战影响
针对“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将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多家A股上市公司周五(3月23日)回应对业务影响情况。
水晶光电称,公司出口美国业务较少,受到的影响不大。
长盈精密表示,虽然公司的部分客户为美国公司,但公司的产品绝大部分是出货给境内的公司,关税增加对公司的影响极小。
凯中精密表示,公司为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全球供货,直接交付到美国本土的占比很小,中美贸易战对公司业绩没有直接影响。
沙隆达A表示,公司业务在全球分散度很高,当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壁垒和关税政策出现变化,公司会相应作出及时适当地业务结构调节。如果中美之间进行“贸易战”,对公司业务将会产生影响,但不会很大。
阳普医疗表示,公司国际贸易的主要客户集中在欧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地区,对美贸易占主营收入比例很小。
信维通信表示,目前并未对公司业务产生任何影响,公司与客户的合作一切正常。
方大炭素表示,2021年出口美国1.5亿元,占当年总营收1.89%,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不大。
八一钢铁表示,公司没有产品出口美国。
顺发恒业表示,在美业务为不动产投资,不涉及出口产品。
胜宏科技表示,公司产品销售美国约占公司营收0.82%左右,中美贸易战对公司基本没有影响。
瑞贝卡表示,虽然公司对美出口比重较大,但假发细分行业较为小众,对美国企业不构成竞争关系,不会对公司业务形成影响。
晨丰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产品约20%左右销往国外,主要境外市场包括印度、东南亚、欧盟等。公司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并没有设置特别的贸易障碍,此次贸易争端,对公司影响较小。
伊戈尔表示,公司产品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美对中方加增关税对公司尚无直接影响。
京东方表示,2021年中报显示,美洲地区金额占收入比重为2.5%。
泰胜风能表示,美国早在2012年起就对中国应用级风塔实施“双反”,公司近年已无批量化产品出口美国。即便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对公司出口也无影响。
凯莱英表示,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所谓的贸易战将极大损害两国以及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联化科技表示,公司有信心以产品、技术及综合优势维持并进一步提升与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
洲明科技表示,公司产品出口全球,在美国不形成高的出口依赖,而且LED小间距显示屏是很细分的领域,未必在加征关税的目录里,目前没有收到征税的通知。公司会密切跟踪此事项,积极想办法来化解危机。
银轮股份表示,2021年度我公司直接对美国出口额约为2.8亿元,约占总营业收入6.7%。另外,具体加征关税产品目录尚未确定,对我公司的具体影响目前还无法判断。
海伦哲表示,中美贸易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促进海伦哲加快自主研发、生产绝缘臂架高空作业车产品的进程。
跨境通表示,跨境贸易的模式主要有B2B和B2C两种,其中B2B模式主要是传统跨境贸易,跨境电商平台则是B2C模式。经查,我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40%来自美国市场,其中一般贸易出口美国海外仓的收入占比保守估计45%左右,剩余55%左右为快递小包形式邮寄。假设本次美国关税提升对30%出口美国的品类造成影响,则我们预计影响公司收入范围不超过6%。针对此影响,公司会着重开发其他未受影响品类的产品,邮递方式尽量采取从国内发小包裹,以降低本次美国征税对公司的影响。贸易战进一步挤压传统B2B利润空间,而B2C贸易则不会受到太多影响,相反,B2C成本优势会进一步突出。从跨境进口业务方向来看,目前,公司的进口采购业务来自美国市场约万分之一,因此,即使中国提升对美国贸易进口关税,公司进口业务暂时不会受到影响。
华英农业表示,公司农副产品暂无对美国出口,同时公司也在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对公司的影响。
深南电路表示,公司将密切关注形势进展,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金河生物表示,我司是全球范围内金霉素产量最大的生产商,产品在美国、加拿大以及南美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美贸易战对公司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上海钢联表示,针对海外市场,公司目前还处在尝试阶段;中美贸易战短期内对公司业务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易事特表示,公司并未将某一特定区域的市场进行区别对待,各区域的市场均有侧重也同步发展。贸易战对公司业务不会有带来较大影响。
佛燃股份表示,公司气源结构多元化,贸易战对采购价格影响小。
可立克表示,特朗普对华贸易战有关报导以及政策尚未明朗,对公司的业务影响也有限。
涪陵榨菜表示,公司出口业务占比很小,影响不大。
恒华科技表示,目前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的收入比重非常小,在市场拓展的初期阶段。
长缆科技表示,目前公司产品暂无在美国地区销售。
撇清关系就算了,还有上市公司干脆就开始为中国征收美国产品关税叫好。比如:
东方集团在互动平台表示,中国对美国进口农产中比重最大的是大豆等产品,中国拟对美国农产品等加征关税,有利于提升国内相关农业产业竞争力,对公司业绩将产生积极影响。
哪些行业会受波及?
对于贸易战主要影响的领域,中金公司认为有:
1、从签署备忘录来看,首当其冲的是针对中国计划加征25%附加关税的行业,尤其是航空航天、信息及通信技术、机械领域;
2、对美贸易占比较高的行业也会受到影响。从当前的中美贸易行业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机械设备仪器(根据分类主要是家电、电子等类别,占出口总量48%)以及杂项制品(12%)、纺织品(10%)、金属制品(7%)等。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仪器(30%,主要是资本品)、运输设备(20%)、化工产品(10%)、塑料及橡胶制品(5%)等。
以下为美国收入占比较大的A股上市公司列表(2021年,前百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就在市场判断中美贸易争端可能带来的风险时,有机构分析,此次美国发动贸易战,其目的可能并非是要改善双边贸易数字,而是有着更大的动机。
兴业研究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只是美国贸易战诉求的借口和初步目标,而遏制中国赶超的“超限战”,则是更为重要的动因,而这一点仍然为大多数人所忽略。
3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想国会提交了有关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报告书,报告指出美国将利用“一切可用的工具”,阻止中国“破坏真正的市场竞争”。
而美国《2018贸易政策纲要暨2021年度报告》明确指出:“要确保美国在研究和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保护美国经济免受不公平获取我们知识产权竞争对手的影响。对此,美国(对中国)发起301调查以阻止中国通过不合理及歧视性措施获取(美国的)技术与知识产权”。
以史为鉴:5次“301调查”均指向同一结果
实际上,此次已是美国第六次针对中国的“301调查”,而回看历史可以发现,前5次最终结果都一样。
中银朱启兵、华夏研报认为,从历史经验看,中美双方预计经过局部贸易冲突后仍会归于妥协,演变成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
研报分析,历史上美国曾5次对华发起301调查,从历史结果看,最终双方均达成妥协,并未演化成全面贸易战。301条款更多是美国获取谈判优势的手段。
招商证券谢亚轩研报统计,90年代,美国曾三次对中国进行“特别301调查”,分别是1991年、1994年和1996年。入世之后,2010年10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申请,将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对中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新能源政策和措施展开调查。这是美国中国加入WTO以来首次动用“301条款”对其他经济体贸易行为进行调查,最终中国与美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项下进行磋商,同意修改《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涉嫌禁止性补贴的内容。
朱启兵、华夏研报认为,目前,美国贸易总逆差约有一半来自对华贸易,但目前的逆差更多反映的是中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分工的不同,且美国对华一部分逆差来自于美国对中国实行高新技术产品等出口限制。总体上看,全面贸易战是双输结果。报告认为,本次301调查仍然是美国获取谈判优势的手段,中美双方预计经过局部贸易冲突后仍会归于妥协,演变成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
天风证券宋雪涛研报分析,只有在美国对中国进口税率在10%、15%和25%的情况下,中国才有可能在贸易战中损失小于美国损失,如果特朗普可以使用总统权力,绕过国会在150天期限内将关税提高至15%,那么中国采取关税提高至25%、35%、45%和全面抵制均可以对美国造成有效反击。但是如果美国对中国征税提高至35%和45%,无论中国采取哪种报复措施,中国遭受的损失均大于美国遭受的损失。
如美国对中国提高关税至45%,即使中国对可限制行业采取全面抵制的措施,中国因贸易战遭到的损失仍然大于美国因贸易战而遭到的损失。
但报告认为贸易战未必能顺利展开,或者说,贸易战未必会以全面、激进的形式爆发,而是以局部、逐步的贸易摩擦形式展开。
一方面,美国本身也会遭到重大的经济打击,根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即使发生短暂的贸易战,美国私营领域也将失去130万个工作岗位,占私营领域总工作人数的1%。另一方面,美国总统的最大权限只能在150天的期限内,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不超过15%的关税,国会对于15%以上的关税提议具有否决权,而国会和商界的关系不可忽视。作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可以凭借对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机电、航空器等行业的贸易反制,拥有与美国谈判的地位,这些贸易反制可能使得关税提议遭到来自美国商界的反对。
中美如果发生贸易战,其实都不是以单纯的贸易保护为目的,特朗普希望如果提高关税逼迫人民币升值或高端制造业回流,中国贸易反制也是希望拥有谈判的筹码换取中国深化改革的时间。正是因为各自的意图都不在贸易本身,发生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不高,未来可能更常见的是中美之间局部、逐步发生的贸易摩擦。
对中国影响几何?
考虑到此次争端可能最终走向“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市场普遍谨慎乐观。
海通证券表示,无需太过恐慌,市场中期趋势取决于基本面。备忘录的焦点在知识产权和高科技领域,近期累积了一定涨幅的科技类股压力偏大,借机去伪存真,2月以来回调盘整的价值类股,估值盈利匹配度较好。
中金公司同样认为,积极应对短期可能的冲击,中长期不必过于悲观。其报告分析称,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从净出口层面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判断,尤其在近期对增长分歧较大的时点,对短期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可能带来一定影响。中长期的具体影响程度还要视后续贸易战的广度和深度来判断,但考虑当前中国内需的韧性以及较为充裕的政策缓冲余地,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及资本市场表现不必过于悲观,短期市场如若出现连续且幅度较大的过度调整反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进入时机。
此外,国际权威评级机构也认为这场贸易战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有限。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发表最新观点认为,美国对中国500-600亿美元商品加关税的行动,不太可能对中国或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能够解决与美国的关税问题,但贸易风险将增加。
惠誉表示,6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对美商品出口总额的2.5%左右,或中国GDP的0.5%,但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小得多。由于缺乏替代品,这些货物最终还是会去美国,而其他商品可能会转移到不同的市场。美国对中国目前500-6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的措施,对中国GDP增速的拖累不会超过0.1%。
惠誉表示,零星的保护主义措施在近几个月已经升级为“更具破坏性的贸易战争”。目前更大的风险在于美国最终对中国全面征收关税。美国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五分之一,相当于中国GDP的3.6%,所以广泛的关税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也会因供应链的关系在亚洲其他地区造成连锁反应。此外中美贸易战也会破坏全球投资者信心。
穆迪则表示,中国企业的评级不会受贸易争端影响。根据初步评估,美国政府迄今为止宣布的措施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但如果有大范围的保护主义措施出台,对其评估就可能有变。
穆迪声明称,与10年前相比,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下降;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也比10年前低很多--2015-2021年平均为0.1个百分点,2005-2007年平均为3.4个百分点。
目前已宣布的行业性关税不会对中国出口造成实质性伤害,因为这些行业对美国市场出口有限,包括对光伏面板、洗衣机、钢铁和铝征收的关税。如果美国大幅扩大关税范围并采取广泛的保护主义措施,负面影响将会更大。
穆迪称,提高对双边而非多边贸易安排的重视,将对亚洲经济体构成信用利空。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贸易战时间表 贸易战2021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贸易战时间表 贸易战2021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2021年6月俄罗斯红场阅兵 俄罗斯红场阅兵2021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贸易战时间表 贸易战2021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56952.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贸易战时间表 贸易战2021的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1年6月俄罗斯红场阅兵 俄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份从泰国回中国需要隔离吗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星盘月土刑克 月土刑克 怎么看...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份发热高期 6月份发热是新...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怀孕6个月胆囊炎犯了怎么办 孕...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生猪5月6月猪价走势图 生猪5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20日的节日是什么 六月二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份埃及天气 6月份埃及温度...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9号新闻联播 6月9号新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