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25日冰雹 6月25日冰雹受灾省份的文章,本文对文章6月25日冰雹 6月25日冰雹受灾省份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1.大风:影响济南市的大风以春季居多,夏季强对流天气常伴有大风出现。春季大风出现16天,较常年多4天。8月2日的大风,造成章丘市水寨等7个乡镇、济阳县部分乡镇受灾,受灾面积达30008公顷,绝收面积8146公顷,两县、市经济损失达10197.85万元。
2.暴雨:济南市夏季出现5场、秋季2场暴雨,暴雨日数多于常年。7月2日长清区出现暴雨天气,归德、孝里等7个乡镇受灾,冲淹土地133.3公顷;24日,章丘出现暴雨天气,造成140.6公顷农田受灾。两场暴雨直接经济损失达830万元。9月16日济南市区、长清区出现暴雨天气;9月19日济南市区、长清区和章丘市出现暴雨天气。两次暴雨,由于雨量大、降水持续时间短,造成市区低洼地段、桥涵(洞)等多处积水,对交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部分处于低洼处的民房、仓库被淹。连续出现的暴雨天气,造成农田过湿,导致济南市大部分小麦播种较常年晚10~15天。
3.雷电:5月5日凌晨,槐荫区段店镇常旗屯村的供电线路遭到雷击,该村以及周围多个村庄上千亩的养鱼池增氧机因此停机,使得池塘里的鲤鱼大量死亡,村民直接损失达40余万元。5月10日下午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西方家村村民建房时,1名民工突遭雷电击中身亡。5月10日16时20分济阳县济阳镇郑家村一名35岁妇女,在该村麦田浇水时遭雷击死亡。该麦田为平原地形,无建筑物和大树,当时,该妇女手扶铁锨站立,雷击后当场死亡。5月10日16时30分济阳县孟家洼村一名24岁男青年骑摩托车去济阳县城卖鱼,当行至国道220线八里庄化肥代销点附近,遭雷击,当场死亡。
4.冰雹:6月20日长清区万德镇南部的马套、界首、店台3个村庄分别遭受了大风和冰雹袭击;6月21日长清区双泉、万德等乡镇遭受一次强降雨过程,暴雨夹杂着冰雹。这两次冰雹造成极大损失,主要受灾农作物为春玉米、花生、地瓜、棉花等,受灾面积达553.3公顷,133.3公顷绝产,8000余株果树近乎绝产。两次冰雹直接经济损失达2110余万元。
5.干旱:由于3月降水少,4月气温回升快,降水持续偏少,农田蒸散量大,部分无水浇条件的农田出现旱象。6月上、中旬降水少、气温持续偏高,且风速较大,失墒较快,济南市农田大面积受旱。两次干旱受旱面积77333.3公顷。
6.干热风:6月上、中旬济南市各地出现了4~11天不等的干热风天气,多为轻干热风,正处在小麦收获期,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
7.酷热:6月23、24日济南市出现两天酷热天气,日最高气温达42.1℃。
8.大雾:10月12、27日和11月5日、19~22日、12月30日,济南出现大雾天气,水平能见度差,影响交通,造成高速公路关闭,民航多次进出港航班延误或取消;雾大光照少,影响地栽培作物的生长发育,并易染病害;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有个六月的 你参考着写吧
2008年6月河南气候影响评价
一、气候概况
2008年6月,全省平均气温为24.9℃,比常年同期偏低0.8℃;平均降水量为45.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平均日照时数为150.9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64.7小时。
月内,多次出现暴雨、雷电、冰雹、大风等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损失。
1.气温
6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24.9℃,比常年同期偏低0.8℃,比上年同期偏低0.3℃。
各地月平均气温为21.9℃(栾川)~26.5℃(偃师),豫西山区气温在23℃以下;京广铁路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在25℃以下,其中商丘大部、信阳东部及台前在24℃以下;豫北的西部,豫中的大部和豫西南的部分地区在25℃以上。
与常年同期相比,除豫中局部,豫西南的部分地区气温偏高0.1~0.7℃以外,其余地区偏低0.1~1.8℃,其中豫东北、豫东大部、豫东南的部分地区偏低1℃以上。
月内,上、中旬气温分别偏低0.4℃、2℃;下旬偏高0.4℃。
2.降水
6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为45.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
6月份降水分布不均匀,各地月降水量为3毫米(宝丰)~174毫米(罗山),其中豫北沿太行山一带、豫东局部、信阳的部分地区和舞钢降水在10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均在100毫米以下,其中豫北局部、豫中大部和驻马店的部分地区降水不足20毫米。
与常年同期相比,除豫北沿太行山一带和豫东局部偏多4成~1.1倍外,其余地区均偏少:其中豫中大部、驻马店和南阳2市的部分地区偏少6~9成(。
月内,上、中、下三旬降水分别偏少6成、4成和5成。
3.日照
6月份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50.9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64.7小时。
月内,上、中、下旬分别偏少6小时、45小时、14小时。
中旬,日照为历年同期第一低值,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站点创历史同期最低。
各地月日照时数为85小时(信阳、固始)~232小时(嵩县),其中豫东南的大部和辉县、永城、淅川3地日照时数在120小时以下;豫中的部分地区、范县、民权、灵宝3地在180小时以上;其余地区在120~180小时之间。
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嵩县日照偏多18小时外,其余地区均偏少,偏少12~132小时:其中豫北、豫东和豫东南的大部偏少70小时以上。
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1.强对流天气造成灾害
6月2日,南阳市淅川县部分地区遭受风雹袭击,并伴有短时阵雨。
大风造成荆紫关、滔河、盛湾、仓房等4个乡镇部分农作物受灾、居民住房损坏,荆紫关镇5个养鸡场30间鸡舍被大风毁坏,直接经济损失350万元。
6月3日,我省北部和中东部相继遭受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并伴有短时阵雨,最大风力8~11级,涉及郑州、新乡、商丘、漯河、周口、许昌、驻马店、焦作等10个省辖市29个县(市、区)。
其中鄢陵县极大风速达到31.5米/秒,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境内极大风速达到27.1米/秒,均突破历史极值;新乡境内最大冰雹直径达4厘米,最长降雹持续时间15分钟。
此次灾害来势突然,时间相对集中、范围较大,致使部分农作物受灾减产甚至绝收,居民住房倒损,人员伤亡,树木被大风折断、刮倒;全省受灾人口94.46万人,因灾死亡2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9.1千公顷,绝收面积4.9千公顷,倒塌居民住房963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2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63亿元。
在这次灾害性天气中,郑州新郑机场航站楼出口东侧停车场一排广告牌被刮倒,造成至少14辆车受损;中牟县近万亩西瓜受雹灾严重;漯河大风造成部分供电线路损坏,漯河市区和临颍县城大面积停电;周口市区千余棵大数被连根拔起,西华县一个电视发射塔被大风拦腰折断;商水县大部分乡镇因线杆折断造成停电,其中城关乡陈寨村变压器着火,65个移动基站断电。
6月10日,登封市孙庄、周洼、君召等三个村出现大风、冰雹天气,近2.6万亩庄稼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0多万元。
同日,濮阳市青丰县遭受暴雨、冰雹袭击,棉花、西瓜等经济作物受灾面积达600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万元。
6月11~12日,洛阳市嵩县、吉利区,三门峡市卢氏县和济源市的部分地区相继遭受 *** 风雨和冰雹袭击,10个乡(镇)受灾。
据初步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1343公顷,绝收面积6.7公顷,倒损居民住房154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8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9万元。
6月25日,安阳、鹤壁、濮阳、辉县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出现大风、雷暴和短时强降水。
树木、房屋、电线杆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移动通讯铁塔被拦腰折断。
安阳市区多处树木倾倒,多条供电线路跳闸,造成市区大面积断电。
因灾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
6月29日,一场特大暴雨再次袭击安阳,雨水被肆虐的狂风吹成一幕幕水墙,强降水致使安阳多处道路成了汪洋一片,部分路段积水达膝盖处。
持续3个多小时的暴雨雷电使安阳电网11条35千伏线路、154条10千伏线路跳闸。
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安阳县6个乡镇遭受强冰雹袭击,极大风速为8级以上,最大冰雹直径为50毫米左右,持续时间近半小时,造成庄稼减产,部分农田绝收。
2.干旱
月内,豫中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月降水量不足20毫米,降水百分率较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实测墒情测站资料分析,豫中及豫西山区的部分地区土壤相对湿度较低,出现中~重度干旱。
据省抗旱办6月22日统计,全省因干旱受灾面积达959千公顷,其中严重受灾面积171千公顷,缺墒面积109公顷,干旱造成14万人、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同时严重影响了大秋作物的播种、出苗及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
三、气候影响评价
1.气候与农业
月内气温正常,降水偏少,对夏玉米、大豆等大秋作物的苗期生长有一定不利影响。
上旬全省大部分冬麦区以晴好天气为主,气温正常,对小麦成熟、收晒及贮运非常有利;中、下旬省内出现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对春播和夏播作物生长发育有利。
月内多次出现冰雹、大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减产甚至绝收,农业经济损失严重。
2.气候与人民生活
月内多次出现 *** 雨等天气过程,造成城市内涝、部分路段积水成河,严重的地方水位高达40厘米左右,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行人堵在一起,造成交通堵塞。
暴雨、雷电造成多条供电线路跳闸,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强对流天气过程在个别城市出现阴云遮日现象,在白天整个城市能见度跟夜间一样,给市民出行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3.气候与空气质量
本月降水量较上月有所减少,空气质量略有下降,月内多暴雨等强对流性天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各地空气质量变化不同。
全省月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70,比上月略有增加;各地空气污染指数为59(安阳)~92(周口),其中周口、驻马店、商丘、漯河4市较上月增加14~31%,空气质量下降;安阳、焦作、郑州、开封、洛阳5市减少7~15%,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冰雹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概述
冰雹(Hail)
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打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因此,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一种固态降水物。系圆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直径一般为 5 ~50毫米,大的有时可达 10厘米以上,又称雹或雹块。冰雹常砸坏庄稼,威胁人畜安全, 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多雹灾严重的国家已进行了人工防雹试验。
雹块越大,破坏力就越大。冰雹降自对流特别旺盛的积雨云中,云中的上升气流比一般雷雨云强。小冰雹是在对流云内由雹胚上下数次和过冷水滴碰并而增长起来的,当云中的上升气流支托不住时就下降到地面。大冰雹是在具有一支很强的斜升气流 、 液态水的含量很充沛的雷暴云中产生的。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冰雹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国的降雹多发生在春、夏、秋3季, 4~7 月约占发生总数的70%。比较严重的雹灾区有甘肃南部、陇东地区、阴山山脉、太行山区和川滇两省的西部地区。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图1、图2)。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冰雹灾害时空动荡格局以及冰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从而更好地防治冰雹灾害,减少经济损失。
[编辑本段]冰雹形成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大气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空气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云。因对流运动而形成的云有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等。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积状云。它们都是一块块孤立向上发展的云块,因为在对流运动中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往往在上升气流区形成了云块,而在下沉气流区就成了云的间隙,有时可见蓝天。
积状云因对流强弱不同出一辙形成各种不同云状,它们的云体大小悬殊很大。如果云内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形成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较强,可以发展形成浓积云,浓积云的顶部像椰菜,由许多轮廓清晰的凸起云泡构成,云厚可以达4-5公里。如果对流运动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积雨云,云底黑沉沉,云顶发展很高,可达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起来,云顶还常扩展开来,形成砧状。一般积雨云可能产生雷阵雨,而只有发展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云体十分高大,云中有强烈的上升气体,云内有充沛的水分,才会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也称为冰雹云。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
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①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②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③要有强的风切变。
④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⑤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 g/m3,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⑥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样长成的呢?
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编辑本段]冰雹特征
总的说来,冰雹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局地性强,每次冰雹的影响范围一般宽约几十米到数千米,长约数百米到十多千米;
②历时短,一次狂风暴雨或降雹时间一般只有2~10分钟,少数在30分钟以上;
③受地形影响显著,地形越复杂,冰雹越易发生;
④年际变化大,在同一地区,有的年份连续发生多次,有的年份发生次数很少,甚至不发生;
⑤发生区域广,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大气候区内均可发生,但以温带地区发生次数居多。
[编辑本段]冰雹分类
根据一次降雹过程中,多数冰雹(一般冰雹)直径、降雹累计时间和积雹厚度,将冰雹分为3级。
1.轻雹:多数冰雹直径不超过0.5厘米,累计降雹时间不超过10分钟,地面积雹厚度不超过2厘米;
2.中雹:多数冰雹直径0.5~2.0厘米,累计降雹时间10~30分钟,地面积雹厚度2~5厘米;
3.重雹:多数冰雹直径2.0厘米以上,累计降雹时间30分钟以上,地面积雹厚度5厘米以上。
[编辑本段]冰雹危害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
许多人在雷暴天气中曾遭遇过冰雹,通常这些冰雹最大不会超过垒球大小,它们从暴风雨云层中落下。然而,有的时候冰雹的体积却很大,曾经有80磅的冰雹从天空中降落,当它们落在地面上会分裂成许多小块。最神秘的是天空无云层状态下巨大的冰雹从天垂直下落,曾有许多事件证实飞机机翼遭受冰雹袭击,目前,科学家仍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冰雹。
[编辑本段]冰雹防治
1.预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天气雷达、卫星云图接收、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在气象业务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能力。当地气象台(站)发现冰雹天气,立即向可能影响的气象台、站通报。各级气象部门将现代化的气象科学技术与长期积累的预报经验相结合,综合预报冰雹的发生、发展、强度、范围及危害,使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为了尽可能提早将冰雹预警信息传送到各级政府领导和群众中去,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各地电台、电视台、电话、微机服务终端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系统等媒体发布“警报”“紧急警报”,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了灾害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防治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防雹较早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雹灾严重,所以防雹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已有许多省建立了长期试验点,并进行了严谨的试验,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开展人工防雹,使其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①用火箭、高炮或飞机直接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②在地面上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里,让这些物质在雹云里起雹胚作用,使雹胚增多,冰雹变小;③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放火箭、投炸弹,以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④用火箭、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使云形成降水,以减少云中的水分;在冷云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长。
3.农业防雹措施
常用方法有:①在多雹地带,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目的;②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③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④多雹灾地区降雹季节,农民下地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
[编辑本段]中国冰雹灾害分析
中国冰雹灾害的地理分布规律
冰雹活动不仅与天气系统有关,而且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很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也很大,而且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因此,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根据有关资料对中国冰雹灾害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有下述四方面的认识。(1)雹灾波及范围广。虽然冰雹灾害是一个小尺度的灾害事件,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冰雹灾害,几乎全部的省份都或多或少地有冰雹成灾的记录,受灾的县数接近全国县数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冰雹灾害的分布相当广泛。(2)冰雹灾害分布的离散性强。大多数降雹落点为个别县、区。(3)冰雹灾害分布的局地性明显。冰雹灾害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地段,特别是青藏高原以东的山前地段和农业区域,这与冰雹灾害形成的条件密切相关。(4)中国冰雹灾害的总体分布格局是中东部多,西部少,空间分布呈现一区域、两条带、七个中心的格局(图3)。其中一区域是指包括我国长江以北、燕山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是中国雹灾的多发区;两带指中国第一级阶梯外缘雹灾多发带(特别是以东地区)和第二级阶梯东缘及以东地区雹灾多发带,是中国多雹灾带;七个中心指散布在两个多雹带中的若干雹灾多发中心:东北高值区、华北高值区、鄂豫高值区、南岭高值区、川东鄂西湘西高值区、甘青东高值区、喀什阿克苏高值区。
中国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总体来说,中国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尽管一日之内任何时间均有降雹,但是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降雹时段。有关资料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雹时间70%集中在地方时13~19时,以14~16时之间为最多。湖南西部、四川盆地、湖北西部一带降雹多集中在夜间,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多在中午降雹。另外,我国各地降雹也有明显的月份变化,其变化和大气环流的月变化及季风气候特点相一致,降雹区是随着南支急流的北移而北移,而且各个地区降雹的到来要比雨带到来早一个月左右。一般说来,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在3~4月,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在3~8月,湖南、贵州、云南一带、新疆的部分地区在4~5月,秦岭、淮河的大部分地区在4~8月,华北地区及西藏部分地区在5~9月,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在6~8月,广大北方地区在6~7月,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在6~9月,为多冰雹月(图4)。另外,由于降雹有非常强的局地性,所以各个地区以至全国年际变化都很大。
中国冰雹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分析
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角度理解,冰雹灾害是冰雹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受灾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灾害。降雹与暴雨都是强对流天气过程,受地形约束,常相伴发生,因此暴雨和地形成为冰雹灾害孕灾环境的主要因素。冰雹灾害的强弱及区域分异首先取决于降雹的特点,从我国降雹的区域分异看,降雹高值区呈现一区两带的特点:一区指青藏高原多雹区;两带指南方多雹带和北方多雹带,前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向东延伸到湘西、川鄂边界,后者从青藏高原的北部出祁连山、六盘山经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连接。中国冰雹成害的区域分异与冰雹致灾(降雹)的区域分异相比较,有明显的向东、向南、向西扩展的趋势,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差异。其一,从大区域看,冰雹灾害多发区和冰雹致灾最高频区截然不同,前者为人口稠密的华北—长江中下游一带,后者则为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地区。其二,冰雹成害与致灾均存在两条多发带,但前者较后者位置更偏东,特别是在东部形成南北向的多雹灾带。其三是多雹灾区域均位于多降雹带内,且呈现团块状分布。由此可见,我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深受人类活动范围的影响,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空间格局特点。再从区域的降雹和雹灾空间分异对比看,降雹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受灾体性质的变化使得冰雹致灾的高值区不一定是成灾高值区。虽然受灾体并不是造成灾情的直接动力,但是它使得冰雹灾害的灾情产生相对的扩大或缩小。
中国冰雹灾害的受灾体分析
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深受受灾体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现有冰雹案例进行逐一的归类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冰雹灾害的主要受灾体类型有6大类、20种亚类,其中以粮食作物受灾次数最多。从动态变化角度看,有以下四种亚类值得注意:一是玉米,受灾的位次(与其他作物比)呈现上升,这与我国玉米种植的广泛性以及地膜玉米种植发展有关。通过地膜来提早作物的生长期,无疑加大了冰雹成灾的时间段。二是棉花,受灾次数显著增加,尤其在棉花的一些主要种植区。可见,作物品种和作物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灾情的放大或缩小。三是蔬菜、水果、花卉受灾增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边缘带的蔬菜、瓜果、林果、尤其是花卉的发展,加上大棚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其受雹灾发生的几率加大。可见土地经济作物产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受灾体的易损性程度。四是通信受灾次数猛增,随着国家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的兴起,使得冰雹受灾体的易损性放大。
中国冰雹最多的地区
中国冰雹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例如西藏东北部的黑河(那曲),每年平均有35.9天冰雹(最多年曾下降53天,最少也有23天);其次是班戈31.4天,申扎28.0天,安多27.9天,索县27.6天,均出现在青藏高原。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6月25日冰雹 6月25日冰雹受灾省份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6月25日冰雹 6月25日冰雹受灾省份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6月25日冰雹 6月25日冰雹受灾省份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55737.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25日冰雹 6月25日冰雹受灾...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8号过生日是什么星座 6月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个月破水是怎么回事 六个月破...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抗体六个月准吗 六个月抗体阴...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宝宝做什么操最好 6月宝宝...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幼儿6个月玩具有哪些 幼儿6个...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1年6月央行逆回购到期 6月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个月绕颈一周怎么纠正 6个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上海国际学校6月24最新考情 上...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艾肯达坂6月天气 艾肯达坂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