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_种植养殖_茶知识

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

时间:2024-04-05 00:21:39 作者:凯撒万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

瑶族的风俗是什么?急用!!!

网上有看到瑶族的百度问题,这个是最佳答案呢,你要是觉得好就用吧:

人口为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瑶语支。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各地瑶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话。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 。

因不同的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还有几十种不同的称谓,如“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茶山瑶”、“背篓瑶”等。称谓中因都有“瑶”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同,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副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以使用长鼓作舞而得名。鼓有大小两种,大长鼓俗称“黄泥鼓”,瑶语“尼网雍”。最早为祭盘王时所跳。盘王为瑶族崇奉的始祖神。相传盘王一日携子上山打猎,时遇大山羊,捉之,不幸被羊踢倒,掀死于梓树下。王妃痛极,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山羊;又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并糊以黄泥浆。在为王追悼时,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此后即被沿袭下来。传说反映了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及崇神观念。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并不限于祭祀场合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大小长鼓两头均呈喇叭状。小长鼓腰短,长约82.5公分,鼓头直径约13.2公分,羊皮蒙面用竹圈箍紧,大长鼓腰长,约有110公分,鼓头直径24公分,用系着铁勾的棕绳绷紧鼓面,绳子之间插入竹片用以调节鼓皮的松紧度。鼓身均绘有飞龙飞凤等图案,并系有彩带。?

“长鼓舞”打法有文、武之分。小长鼓(又名文长鼓和花鼓)动作柔和、灵巧;大长鼓(又名 武长鼓)动作粗犷有力。二者均有固定的曲调及歌词与之相配,有统一的击鼓节奏。一般是且唱且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舞蹈的基本动作也是从这些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长鼓舞”在瑶族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是在瑶族传统习俗“祭盘王”和逢年过节串村走寨闹圩场时表演,也有新屋落成及其他喜庆的日子里跳,以示祈祷和庆贺。?

小长鼓打法各地说法不一,广西金秀地区归结为两种,一为“36套、72层”,并有打鼓口诀。36套即36个动作,72层即每一动作换方向做两遍。而一个动作又有“高桩、中桩、矮桩” 三种姿态,即“高桩”鼓在头顶上方转动,双腿微蹲;“中桩”鼓在腹部转动,双腿半蹲; “低桩”鼓在膝部转动,双腿全蹲。长鼓队由十人组成,四人打长鼓(二女二男),四人打锣鼓镲,一人吹横笛,一人扛旗(白底、青边,上面写着瑶族祖传家书“过山榜”)。长鼓队由中门(正门)入,先拜祖宗香火,然后鼓手互拜,将鼓举起说一些吉利话就开始打起来,边舞边唱“盘王歌”,二人一组轮番跳,当围观人多时,为使大家看到即登八仙桌表演。二为“十二套打法”,即用鼓点模拟找地、量地、平地、整地、扛木、锯木、凿木、抖木、安门、安瓦、种柱、庆功等动作。?

小长鼓的打法为左手横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动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主要动作有:①“打鼓花”,分“小花”、“大花”两种,打“小花”鼓在胸前绕腕转动,右手拍击两次鼓面,双脚左右旁靠步,并膝下蹲。打“大花”鼓在头部上方转动,先作“小花”动作,转身旁靠步,并膝下蹲,再接“大花”动作。②“半蹲打鼓”,双脚八字半蹲,旁靠步成“丁”字形,转身时背鼓拍击。③“圆圈鼓”,双脚先走圆圈,靠步稍蹲,然后退步,踹腿转身。④ “半蹲磨鼓”双膝为轴,带动上身作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

大长鼓分公鼓、母鼓两种,因击打时要先用湿黄泥涂糊鼓面校准鼓音,故亦称黄泥鼓。公鼓音色高亢激越,母鼓音色浑厚洪亮,一并击之,具有和谐效果。黄泥鼓舞以母鼓为中心,周围配合四支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着横背于胸前,以双手拍击;公鼓则竖起以左手持握,右手拍击。舞时,以母鼓手为轴心,公鼓手围成外圈顺时针方向跳转。女歌手围成内圈逆时针方向跳转。如此循环。其中母鼓鼓点最为重要,为群舞节奏的枢纽,公鼓应合母鼓鼓点敲打,技巧较难。?

在广西其它瑶族地区,长鼓舞的动作与风格又各不相同。如龙胜长鼓舞,由女子四人跳,均左手持鼓腰,手腕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动作有:横拍鼓、竖拍鼓、斜拍鼓、背拍鼓、摇拍鼓等。脚下有:前后推拉步、原地颤动、蹲扭转、绕圈、走对角、后单脚踢鼓等。身体稍前倾或后仰、也有扭旋上身的动作。头的方向一般随鼓变换,与舞蹈配合自然。整个舞蹈特点柔韧有致,其中膝部自然屈伸、颤动则尤添风韵。又如富川有一种两丈余的大长鼓,需用绳吊起,由二人轮番击之,用以伴奏,甚有气势。又有贺县一种长鼓舞,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别具一格。?

长鼓舞在湖南瑶族地区亦甚流行。因当地民间乐器发达,种类不少,故常有舞乐合演的情况 。如长鼓锣笙舞,其打法略似长鼓舞。唯加入锣、笙等乐器作只奏不舞的配合表演。多于冬 至酬神时集聚庙堂进行。舞时,由七人面对神桌站一横排,互相错开,第一人打锣,第二人 打长鼓,第三人打鼓,第四人吹笙,第五人打长鼓,第六人吹笙,第七人吹牛角。起始吹“迎圣”曲,做“迎圣”动作;接吹“起拜”曲,做四个方位“起拜”动作;再吹“行路”曲 ,由吹牛角者领头,围方桌逆时针方向做“行路”动作,一圈后接吹“梅花”曲,围方桌穿梅花,做“大、小梅花”动作。此时舞者情绪热烈,吹起口哨,打起“哦呵”,跳起“欢鼓 ”动作,场面十分热闹(以上几种不同名称动作均为长鼓舞击打动作,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 。?

此舞有时也跟着“行香”队伍(抬神游行),在行进途中人们围拜神像时停下表演。?

长鼓舞在广东连南排瑶亦甚流行。“长鼓”,瑶语称之为“汪嘟”(即“横鼓”或“花鼓”)。多于当地耍歌堂盛会中表演。“耍歌堂”为排瑶最隆盛节日,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三天到九天,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开始,相传该日系盘古王妃生辰。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糍粑,杀鸡杀鸭,宰猪锥牛,不分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远近亲友亦来观光。在宽阔平坦的歌堂坪里,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便是围观长鼓舞表演。携鼓盛装的青年们,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口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乐起舞,歌声悠扬,器乐齐奏,“砰蓬”、“砰蓬”的长鼓之音震动山岗,波及邻乡,气氛异常热烈。?

关于排瑶长鼓,当地流传着一段神话,说从前有一仙女化成的瑶族姑娘到瑶山游赏,同瑶族牧人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妇,后来仙女被上天召回,临别时,嘱令冬比可往南山伐木造长鼓 ,于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唐冬比历尽艰辛,战胜险情,终于完成仙女所托,与仙女在天上团聚。从此,长鼓舞在瑶家流传至今。?

皋瑶长鼓舞为广场性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二人以上成双即可表演。多人舞队形可成两横排、两竖排、或围成圆圈。二人舞为双方左侧相对,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多人舞为一人领先半拍,其余慢半拍。在“耍歌堂”的节日里,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舞动,其场面是十分壮观的。长鼓舞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多为表达欢乐的情绪。

祭祀舞--瑶族敬奉盘王的习俗,渊源甚早。晋干宝《搜神记》中已有“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瓠父”的记载。相沿至今仍未绝迹。如旧时瑶族,家家供其本主,片肉醇酒,必享王而后食。且兼信多神,各地社庙香火终年不断,请神驱邪活动频繁。这种祭祀仪式常由师公、道公主持。其中舞蹈称师公舞、道公舞,细目甚多,且因地而异。

又有女游舞,亦系“做洪门”组舞之一,叙说神话中龙王的三女儿被洪门盛会的鼓声引动,于是浮出水面扮作一个秀丽的瑶族少女加入其中,并随歌欢舞,与众共享娱神之乐。舞者时而伏地晃身,时而立起抖肩,节奏由慢到快,动作先柔后刚,层次分明,形象生动。?

另有流行金秀一带的捉龟舞。原系传统祭典“盘王舞”中的组舞之一。瑶族将龟视作吉祥物,此舞即表现捉龟供神的全过程。由师公四人手执小镲围作一圈共同进行。其顺序为:一察看、二围篼、三戳引、四捉龟、五翻倒、六破肚、七洗净、八砍、九煎、十铲起、十一摆设、十二供神、十三分吃、十四折网。舞蹈动作灵敏轻捷,谐谑含趣。多以碎步慢跑,做对角交叉动作。每组动作双膝均按节拍屈伸。完成一组动作后皆有收尾。?

又有“走潮”流行湖南江华县。舞者最少为十二人,多者不限。舞时随锣鼓前导,动作有“穿四方”、“穿十字”、“穿五点梅花”、“穿葫芦”,以及“鲤鱼上滩”等。“鲤鱼上滩”为三人一组,彼此跳来跳去互换位置。此舞多于丧事上由师公领跳,余者各持铃儿、旗、纸花等物随后。?

又有“藤拐舞”流传广西上林县。道具为一5尺长藤条,缠以彩纸,两端系小铜铃及纸花。 ?

传说在古代战争中,当瑶族祖先遭受覆灭的危急时刻,其中一人曾于峭壁上攀藤而下,幸免于难,后人遂将此长藤视为一种神物。另外又有以藤拐喻天上彩虹,象征吉祥的说法。舞时,师公用右脚踩藤拐下端,上端从右臂后弯上肩部,用右手执着,对神龛三叩,然后在鼓乐伴奏下,以一步跳单扛腿,双手执藤拐两端,按节拍晃动于左、右,围圈而跳。每至一角即在原地左、右各晃三次,表示“拜祷”。拜过四方后,速奔入内室,转而背出另一戴面具扮“盘王”(或其它神)的师公。舞者将藤拐扛于右肩,其余动作如前。将“盘王”安坐于堂中后,便下拜敬酒。随即吟唱一歌,歌词多为表达奉献心愿。同时围绕盘王扮演者跳一段缝衣舞,模拟纺织、染布、洗洒、裁剪、穿针、缝衣、钉扣种种动作。最后为“盘王”披上衣衫,背还内室。?

又有伞舞,流行湖南江华县,传说盘王出祖穴千家洞后,带领他的族民飘湖过海,中途遇大风雨,盘王以伞抵御,遂相安无事。后即据此制舞,以赞盘王神威。此舞多由师公在丧祭日表演。舞者左手撑伞,右手握折扇而跳,有身旁转伞、绕八字伞、绕半边伞、提腿绕伞、碎步转伞、转身背伞等动作。有唢呐锣鼓伴奏。?

道公舞为祭奠场合及打“冷斋”时所跳。瑶族办丧,年高寿终者多请道公做道场(瑶语称“波逃”)。全寨各户均有代表参加,礼仪甚为隆重。其中有转灯舞,原为瑶族集体朝拜仪式“做功德”中的组舞之一,多在金秀流传。表演程序共分两段。?

第一段:棺木旁置油灯若干,首席道公身着宽大的绣有诸佛的黑布道袍,戴八卦帽,手持一根长约一米的白幡立于柩前,边歌边舞。歌词多为守丧祷祝、超度亡魂的内容。首先在原地颤动。上身反复前倾俯身,作似拜非拜的动作,然后绕棺而舞。两手按节拍分别向左右扬幡,上身随着自然摆动。死者的直系晚辈白服弓身随道公缓进,悲歌阵阵,绕棺数周。第二段 :当夜祭祀活动接近尾声的舞蹈。由首席道公手持白幡引路,其它道公各持一种打击乐器在急速的叮当敲打声中配合紧随。舞步多用碎步绕棺慢跑。有时往返穿行,有时左右自行旋转,有时两人相对左右晃动而舞。形成一种既严肃又热烈的场面与第一段的悲戚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均设有香案,并有进香舞,为烧香时道公所跳。如金秀“进香舞”两种跳法,第一种:舞步有前靠步、左右靠步,靠步时双膝柔和屈伸;左右侧靠步时,分别向左 右前侧斜跨半步,挺胯收拢后脚同时屈膝。手部动作有双手举香过头、双手持香至胸前、屈膝俯身下拜,双手向后分香。舞步按四个方位行进,最后面对香案走三步插香于炉中。第二种:左手持香,右手摇铃。起步时上身前俯,向外摇铃,腿部一前一后伸直,复向前并拢曲膝,上身后仰,向里摇铃。如此踏斗步罡,走三角线,以示四方诸仙受香。? 祭祀场合中另有流行金秀的雷王舞(雷王为瑶族信奉的一个执掌雷电的凶神恶煞)。舞时场上供甘王神像(瑶族的另一最大神)。舞者戴着雷神的面具,双手呈“三指掌”(拇、食、小指伸直),在不停的跳动中上下举动,突然颤抖着拉开,伴之声嘶力竭的喊叫,象征电闪, 又猛然向下劈手蹲转,表示雷劈。大有威焰逼人不可一世之概。?

又有白马舞流行于大瑶山所辖山区罗运、古陈一带。相传白马姑娘自幼父母双亡,惟有两兄。受尽当地一土霸欺压,家中聘一拳师教授武艺。因师傅不教女子,姑娘只得在屋顶偷看,由兄长帮助暗中苦练。武艺学成,拳师索取酬金,两兄因手头困乏,便请师傅稍候几日,等他们将土霸杀了,夺回产业再行偿付。说罢即骑马而去。其妹恐兄长有失,也借了一匹白马追踪前去。不料两兄已被土霸杀死在路边。姑娘又悲又恨,例策马直捣奸窝。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杀死了土霸,自己也受了重伤,回到村里便死了。村民庆幸土霸被除,为悼念女英雄编成此舞。主要动作有“跪步亮相”、“十字步”、“前点步”、“旁靠步”、“丁字步” 、“转身”。手部动作较多,有“单托掌”、“绕腕”、“翻掌”、“拉山膀”、“侧身跳打腿”等。? 又有跳师舞,流传金秀边远山村。舞蹈取材于一故事:有一对青年男女相恋,女已应许对方的求婚。因男贫女富,女方父母虽企图阻挠,见女意坚定,只得暂允,但要对方于婚前做三件事:一从屋顶跳到地面有人撑着的棉絮上。二是用一根一丈长的竹杆,从一丈远的地方穿进棉中。三不准用五指端起斟满酒的酒杯。由于对方聪明勇敢,所以马到成功,最后以新人双双拜堂,于神案前焚香谢恩结束。分独舞、双人舞及多人舞。伴奏与长鼓舞同,并有山歌及当地一种称“木叶”的乐器伴奏加入其中。道具为一米多长、十公分粗的木棍,舞者拿木棍,左右手交换、或横放肩上而舞,或竖棍转身,以腿提棍突蹲(表示“过界”,即艰难痛苦的考验已过的意思)。以及富于特色的三角形手势,即收回中指和无名指,其余三指直升不收,即为故事中“拿酒杯不用五指送”的动作,手势变换多姿,灵巧利落。脚下有:“单腿曲蹲”、“左右侧转身”、“慢步回旋”等动作。

习俗舞--瑶族除长鼓舞外,另有铜鼓舞亦甚有名。多于祭祀、禳灾、葬仪、丰年中表演。流行于广西都安、南丹、东兰等地及贵州瑶族地区。?

都安等地瑶族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系思念双亲的节日。届时于晒场搭起木架,朝南挂上八面铜鼓,于大皮鼓铜鼓之间置一坛酒。大皮鼓由师公司鼓,背后派五人各执一长木桩,大皮鼓两旁守二人持芭蕉叶为击鼓者扇风助兴,另四人持筛箕(或藤拐)。师公唱祝福歌毕即开坛取酒,用指点酒向天弹去,复向四方泼洒于地,表示敬祖先。而后击鼓起舞。?

打皮鼓者为双手执锤,每次击鼓,先将鼓锤在头部或腋下或胯部或脑后自击一次。脚多以“小颤跳”,动作敏捷轻巧,以下腰、侧身、转圈,甚至跳上鼓面动作,或围鼓转圈击鼓而舞。二人持芭蕉扇紧随之转动,脚步与打皮鼓者相同。唯手左、右、上、下翻舞,给打皮鼓者作“扇凉”状。十分风趣。?

铜鼓节奏,随皮鼓节奏而定。铜鼓分为一公一母,公鼓大小为母鼓的一半。其声铿锵明亮,母鼓音色浑厚,击时将公母二鼓相隔尺许,鼓面相对立于架上,右手执锤击鼓面中、旁部位,左手持小木棍击打母鼓腰身。另有一人持木桶配合司鼓。两者均无舞蹈,只是伴奏。?

持木桩的舞蹈,双手垂直持木桩上下作舂米状或垂直木桩作左右晃动舂米的动作,双膝颤动,脚左右移步,按节奏喊叫:“呜——喂!”?

持筛箕的舞蹈,以单拉腿跳,围绕打皮鼓者转圈,舞步与《藤拐舞》相同,双手持箕作敬请动作,筛箕内放三牲供品、糍粑、糯饭等物。?

又有草龙舞流行于湖南江华。草龙用稻草扎成,长二丈,宽半尺,厚一寸。一人舞珠前引,九人舞龙,锣鼓唢呐伴奏。多由儿童于春节期间表演。又有流行江华、兰山等县瑶族地区的香龙舞。由五或七人表演。以稻草扎成把子,上插香火,黑夜作舞,可从香火的摆动中看出龙形的动作变化,名称有耍四方、穿柱等

瑶族主要有哪些节日

讨念拜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说起讨念拜,有个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

相传康熙年间,封建统治者的军队进逼瑶山。掳掠劫杀,无所不为。瑶家山寨,暗无天日,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

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与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抵抗来侵的敌人。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

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由于地形崎岖复杂,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最后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盐、布之类,上寨叫卖。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外面亦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率众与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全被官军杀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牺牲了,却永远活在瑶族人民心中。人们纪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怀疑与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瑶家男女老少,都来到水洞坪举行集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赛歌赛舞,以特殊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英烈的吊唁。最后形成为如今人人赶墟购物的传统盛会——讨念拜。

讨寮皈节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 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瑶族的成人礼——度介

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没有度戒或度戒没有过关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男人,就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姑娘的爱慕,甚至找不到老婆。年长者如未举办度戒,必须找机会补办,否则就不认是瑶族人。流传至今,度戒在江城瑶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度戒比较复杂,准备的时间也就比较长。男孩长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提前一两年为度戒作准备,并在度戒年内确定度戒的具体时间。时间确定后又请师父,师父越多越好。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之前师父给男孩读经教授,并设立高桌反得练习度戒仪式上的动作,同时对男孩进行本民族传统道规范的教育,在师父的训导下自觉修身。

度戒的整个仪式繁杂冗长,太阳尚未出来,仪式便已开始。主师父先替男孩诵经做法事,然后身着红袍的引教师指导男孩穿上其同样的神袍,系红腰带,头戴瑶族的“上元”圣像。引教师把一条红布条的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象征着徒弟象婴儿一样尚未分娩离开母体。引教师拿着神剑和神咒引领男孩走向度戒场院,路上引教师还拿出早准备好的小钱给挡路人,以求买路放行。到了天台后,引教师又领着男孩在天台下从左到右转3圈,然后手持树叶神咒首先从正面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词,下来把男孩领到天台的戒桌,解开系着的红布条,表示婴儿从娘体分娩。并给男孩讲誓言,拜叩完后将木梯撤掉。男孩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发誓完毕,由师傅用一个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个红色印记,至此度戒仪式结束。

江城的瑶族度戒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自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孩子灌输传统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转折关头受到教育和熏陶,度戒对学习、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瑶族达努节

“达努”是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节日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相传这一天,是瑶族始祖“祖娘”的生日,所以又叫“祖娘节”。

传说祖娘叫密洛陀,她曾派三女儿带着谷子到山里垦荒。密洛陀将珍藏的铜鼓送给三女儿,并帮助她驱逐鸟害,使粮食获得丰收。从此,祖娘的三女儿就在山区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成为现在的瑶族。瑶族人民为了纪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为“达努节”。

过节这天,瑶族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祭献给祖娘甜米酒和糯米粑粑,按照传统习俗,家家都要杀鸡宰羊,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约聚在预订的地点,敲击着象征祖娘遗留下的铜鼓,虔诚地为祖娘祝寿,并祝瑶家人畜两旺,年年丰收。在表演击鼓的时候,人们还争相给最佳鼓手敬酒祝贺,赐予“鼓王”的美名。此外还要唱传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歌颂祖娘的功德。

瑶族的牛节

瑶族的牛节也和农业生产有关。在瑶族地区,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地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东西,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心情,从而形成敬牛习尚,并形成牛节。据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夏历 四月初八 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节。牛节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广西田林潞城一带瑶族,牛节这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鳅来祭祀牛栏。将牛鼻圈脱下,连同3块石头、3个桃子、1个小稻草人(象征牧童)装进竹篓挂在牛栏上,俗称"保牛魂"。广西富川一带,人们用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众人则坐在草地上品尝从家里带来的食品。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牛回栏后,人们点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无灾无难。广西桂平一带的瑶族,家家户户用新鲜芒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将糯米饭喂牛。

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特色节日

姚的大部分居住区都是亚热带地区,海拔在1000到2000米之间。周围村落林立,竹木葱茏,风景秀丽。

瑶族节日很多,有大节日,也有小节日。有大的节日,如王磐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王蛇节、清明节等。几乎每个月都会举办小型节日。广西都安瑶族达奴节是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先民反抗土司的斗争。王者节,俗称“跳王”、“还王愿”。每三到五年举行一次,在农历十月十六,通常由一户、几户或一村举行。仪式主要由老师参加,老师们跳舞祈祷,唱国王的歌,跳舞鼓励,祈求潘王(潘虎)的保佑。王者节,一般是自称“绵之”的瑶族的节日,非常隆重。

瑶族自己的节日有节、春节节、达奴节、宝塔堂、帕依节等。因为节日里人多,所以通常用木真而不是铁锅来蒸米饭。这种大米香味更浓。每个节日。么人还是要做巴巴的。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条和各种蔬菜。武陵山区的瑶族人喜欢在节日里做豆腐丸子,用荷花包起来。国王的节日每隔几年才举行一次。在过去,当国王的节日庆祝时,大量的牲畜被宰杀和牺牲。春节每年举行,一般在农历三月,男青年上山打猎,下河抓鱼;女人要包宗巴,蒸五色糯米。除夕夜,花兰瑶会给狗一块肉和一团粑粑,叫做给狗的祭品,然后一家人才能吃晚饭。他们认为谷物的种子是狗带来的,先祭祀狗是祈求丰收。节日的菜肴应该丰富多彩,除了鸡肉,还有新鲜的河流、山禽野味和豆腐。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兰州地铁 客流 兰州地铁客流量发布2023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44935.html

使劲推荐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栏图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都安瑶族清明节公告内容 都安...

兰州地铁 客流 兰州地铁客流量发布2023
兰州地铁 客流 兰州地铁客流量发布2023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兰州地铁 客流 兰州地铁客流量...

清明节的恐龙 清明节有龙虾吗
清明节的恐龙 清明节有龙虾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的恐龙 清明节有龙虾吗...

清明节活动下发通知范文 清明节活动的通知
清明节活动下发通知范文 清明节活动的通知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活动下发通知范文 清明...

清明节踏青的事例有哪些 清明节踏青的事例50字
清明节踏青的事例有哪些 清明节踏青的事例50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踏青的事例有哪些 清明...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清明节踏青安全教育 清明踏青安全注意事项
清明节踏青安全教育 清明踏青安全注意事项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踏青安全教育 清明踏青...

清明节宴会讲话内容 清明节宴会讲话稿范文
清明节宴会讲话内容 清明节宴会讲话稿范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宴会讲话内容 清明节宴...

清明节 艾团 清明节艾团的由来
清明节 艾团 清明节艾团的由来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 艾团 清明节艾团的由来...

清明节个性用品图片 清明节个性用品有哪些
清明节个性用品图片 清明节个性用品有哪些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个性用品图片 清明节个...

海勃湾清明节天气预报 海勃湾景区
海勃湾清明节天气预报 海勃湾景区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海勃湾清明节天气预报 海勃湾...

精选种植养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