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_种植养殖_茶知识

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

时间:2024-02-20 10:13:03 作者:打乒乓球的声音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

古今习俗谚语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中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老京城流传至今的一个“节令”。不但京城这样,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华人也仍保留着这个“讲儿”。

民间传说着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自打年下前后,“春打六九头”的那会儿,老街旧坊碰面就一准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口的讲儿、礼儿和令儿。冬仨月的“委冬儿”,着实的让憋屈在小屋里的老老少少心里慌慌、痒痒。

说了,沉睡在泥土里的龙都闲不住、睡不着了,那这人还等什么?那就别闷儿在屋里聊闲篇,到屋外透透气吧!论讲儿、论礼儿、论说道的老人们听着“惊蛰”的雷声震动着大八櫈小八櫈的窗户纸沙沙地响动,开始编排着、告诉着还是“孩子芽儿”的晚生后辈龙是啥模样,龙是咋样睁开双眼,龙是咋样抬头威风,龙是咋样出汗翻身!

在这个当口,家里主事的女人们,抢在二月初一的头里儿,为家里老老少少脱掉了一头的冬装忙碌。按照老礼儿,初一到初三不能做活儿,不能动用剪刀和针头线脑儿。善良的女人们,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头几天儿就喊着唬着,全家上上下下的人千万别动刀剪之物,甚至背着家里的老小,把忌讳的东西一堆儿的收了起来。甭管您有多急有多恼、有多要紧,从那老太太嘴里铁定是套不出来东西搁哪儿,逼急了,老太太恼了,会不论秧子的一通怒骂:“动那家什干吗,你就不怕扎瞎了龙眼?划破了龙皮?”再逼急了,她老人家会赌气说:“我哪,都藏在耗子窟窿里了,你找去吧!”您说,您有辙吗?那耗子会说话吗?

棉裤变夹裤,棉袄变夹袄,真难为了家里主事儿的娘儿们,一家子七八口子,刚过完年下,还没缓过劲来,就又忙活着赶在二月二头里换季,甭说,起早搭夜、点灯熬油是跑不了的事儿!

说句心里话儿,说句实在话儿,这老娘儿们对过二月二的事儿忒揪细。

都说“二月二打房梁,蝎子游蚓(蜈蚣)不下墙”。

古老的旧京城,四合院的房子都该有着几百年的年候儿了,老旧的屋,为寻暖的虫虫蚁蚁提供了地方儿,谁不怕在屋里呆得好好的,房梁上掉下了东西,就算是掉下个蝎拉虎子(壁虎),也够您吓掉魂儿的。敲打着,嘟囔着,敲醒了梁上的活物,是让您挪挪地方,别睡过头儿一机灵掉下来!“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火不费米”。

老辈子的京城睡炕烧柴锅,一冬儿下来,取暖做饭烧火的树叶、柴火和烟煤,会把锅底沾上很厚的黑灰,趁着这节令的时会儿,大扫除一回也不是个坏事,至于费米不费,那估摸着是为了说着顺口,您家人口多,把个锅底扫薄了,也是该吃多少一点也不能少!“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

冬天儿的炕,咋说也比外面露天地儿里暖和,这炕缝里、炕的犄角旮旯、炕被的下头,保不齐藏着钱串子(百足虫)、潮虫什么的。老头老太太时不时地吓唬那些不懂事、还小的小子丫头们,数落着这虫子爬这钻那的玄乎话,为的是震唬住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上手玩儿的孩儿。不过这二月二之后,虫子们活泛起来,万一被它们叮了咬了,大年初儿的,咋说咋是晦气。有两种虫子必须在这会儿消灭,那就是在墙壁、明柱缝里、炕被破棉絮里躲着冬眠不醒的土鳖和臭虫,别看它们一个是饿得没了样儿,一个是饿成了两层皮,别信它,它们可是活着有气呢,过一两个月,那土鳖,公的带着翅膀飞,母的跑得快了去了。那臭虫,变着法儿的在后半夜爬到人身上吸血,吃成一个个黄豆粒大小鼓溜溜的小红灯笼。早已不提倡的六六粉,是它们致命的克星。

“二月二”这里面的妈妈论儿、讲儿、礼儿真是太多了,老人们却喜欢得没完没了,年轻人也喜欢得乐乐颠颠,要不咋会在龙年里添了那许多的龙子龙孙呢!

其实,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百姓不就是找个事儿说事儿吗。再说了,吃好了才能说着有劲儿,有说道儿。

农历的正月二十三,吃完年下的最后一顿荤汤荤菜,就该盘算着二月二咋过了。

正月里,甭管您家有多少鸡鸭鱼肉,省着吃也好,费着吃也罢,到二十三这天儿,麻利儿的得“打扫”干净,想是图个吉利?或是天热了起来留不住了?反正说不清这事儿。但是有一桩,您可得想明白,二月二没几天就到了,那天吃啥,年年咋过,不用想都明摆着。

“二月二,龙抬头”,既说了,就得为这龙添彩儿不是,为啥先说吃,吃好了,身子骨硬实才能腾飞。您瞧着吧,老娘儿们们,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元宵,是龙眼睛;面条,是龙须子;褡裢火烧,是龙舌头;饺子,是龙耳朵;薄饼,是龙皮;米饭,是龙子;馒头,是龙蛋。最让人不解的是,摆上几对鸡爪,愣说是龙爪。助兴的菜有:芥菜缨炒黄豆嘴儿,芥菜的谐音是“借财”,黄豆嘴儿(不是黄豆芽)代表“金豆”;老腌儿鸡蛋切开流油儿,叫“财源滚滚来”;上一盘豆腐,取个名儿叫“兜福”;特地留下的白菜头,把叶整个剥开洗净,用来把桌上的菜、饭包起来捧着吃,这叫“包财”。吃着“包财”千万别说散喽,使劲捧着吃图个好说头儿。

习俗

每当春龙节到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理发(有习俗正月理发死舅舅)。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相关记载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 《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传说故事

故事一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故事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颗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送给她一个锦囊。

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近土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

再说公主离开龙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故事三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是在“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中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民俗活动

1、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3、民俗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人抬头。”这句老话为人的昂扬向上定下了调子。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代名词。此间,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由于天气转暖,因对流而形成的积云逐渐增多,降水量自然明显转多。

“二月二”是一个与天文、气候、农事、卫生等等都相关的日子,讲究特别的多。既然想龙抬头,就要设法引龙出来。自打明朝以后,就有撒灰引龙之举,沈榜的《宛署杂诗》写道:“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每到二月二,各家都从大门外到屋中,再到厨房绕水缸一圈撒上石灰,这天不许扫地、做针线活,说是怕伤了龙。撒石灰粉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让复苏的虫子在屋内繁殖。为此,要用明火遍照墙壁房梁、犄角旮旯,“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老奶奶一边说着“敲炕谣”一边手握笤帚敲打炕:“敲呀敲,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敲呀敲,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在农村,这天早晨,庄稼人要在院子里用灶灰画五个大圆圈,把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之为“打囤”,预祝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满囤圆。要不怎么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呢。

在北方,二月初二,已是春开解冻,阵雁北飞,犁牛遍地,即将是整地播种的好时节了。据《古今北京》载:清代定制,每岁仲亥日,皇帝要到先农坛祭祀农神。行礼完毕,还要自扶犁耕地做出样子,就算是玉帝亲耕了,然后,坐在观耕台上观“庶人终亩”。皇帝在此时祭祀农神,本意是号召人民起来春耕,后来经过一些人的神化,成为二月二龙抬头的美好传说。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这天,理发的地方,会忙得不亦乐乎,皆因人们一个多月没理发了。所有的理发师傅,歇了整整一个月,赶到二月二这天,早早开门,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拥而至,“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二月二这天所有吃的东西均和龙有关,饭叫龙子、面叫龙须、饺子叫龙牙、馄饨叫龙眼、春饼叫龙鳞、肉卷馍叫懒龙。酱肉必吃不可。汉族的传统习俗是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以前人们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初一、破五、十五都完了,肉也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到了二月二,就把这“龙头”作为供品拿来享用了。

二月二,除了是龙的生日,也是土地爷的生日,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到土地庙祭拜。光拜土地还不行。北京还有一个风俗是进香祭神,二月二,男男女女额上贴了金字,骑上毛驴相继来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庙烧香,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名为到庙上香,实则踏青外游。《岁华纪丽谱》记载:“二月二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

民俗食品

春饼

春饼是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北京春饼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

驴打滚

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气候节气

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农历二月初二有哪些习俗?有什么来历?

农历二月初二日,名曰“龙头节”,俗称青龙节,也叫龙抬头。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其他民族也有。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扩展资料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二月二有什么来历和讲究?

二月二又称为中和节,下面是我找的一些资料!

2006年3月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这些记载表明,中和节是从唐德宗时期确认的。但是,中和节有些活动内容却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时去东郊祭日,秋分时去西郊祭月。太阳糕来源也较早,一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时,从春分活动中吸取了祭日的内容,充实了中和节,于是中和节与春分混而难分。

(一) 太阳神?

太阳神,又称日神。这是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内蒙古阴山岩画和云南沧源岩画中就有拜日神的形象。道教兴起后,多称祭祀太阳星君、日神。中国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

关于太阳的传说有很多,大汶口陶尊上已有日月形象。传说最早时有十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才变成一个太阳。又传说太阳是一个男子,月亮是一个女子。从汉代画像石上看,太阳中居住三足乌,后来把太阳神人格化了,变成男人形象,甚至有妻。于是有太阳神、太阴神之分。传说他们分居于日宫、月宫之中,主宰天下大事。这些传说虽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创造,但其中也反映了他们的实际感受。人们日出而作,有了温暖,可以种植庄稼,入夜和阴天太阳又消失了。诸如此类变化,使人们产生联想,最后创造出太阳神。至于太阳中的玉鸡传说,可能是把日出与鸡鸣联系起来,认为太阳和鸡是伴侣,一旦鸡鸣,太阳升起,人们就起床了,开始了一天的耕耘。?

祭太阳时,要供奉太阳糕,这种糕以江米粉制成,上面印有太阳和乌鸦图案,有的糕上塑有小鸡。民间也以吃太阳糕为美食。

【 (二) 土地神诞】

中和节也祭土地神。土地神即古代社神,也是自然崇拜之一。但土地神或社神生辰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定在二月二,有的定在六月初一,有的定在七月七,但以二月二为居多。?

传说最早的土地神就是土地,当时还无神像。海南黎族的土地神多以石块为之,后来才人格化。起初人格化的土地神是勾龙,后为土地神。土地神原为女性,故曰地母,后来又有男女两性,称土公、土母,土地爷、土地奶奶,还有了土地庙。民间流行的“土地娶妇”,也是一种社祭之礼。在《水浒传》中说到有一幅“土神祛水怪”,描述土地神协助起义军征战的情形,说明土地神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江苏、安徽有盛大的土地会,祭祀土地神。在祭土地神时,有的地方还敬谷神。吉林民间传说:古代有一位妇女叫谷慧,生孩子时期只有高粱米充饥,因此而亡。后来在她的坟堆上,长出两株谷子,她托梦让丈夫种谷子,才有了谷子磨成的小米,谷慧也就成了谷神。

(三)祭神农?

民间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为春分,而常把春分视为社日,其间供奉土地神、五谷神。吃社饭、喝社酒,这是古代村社居民在祭祀土地神时共食的遗风。在祭土地神的前后,历代朝廷都祭神农,皇帝还要亲自举行躬耕仪式。所谓神农,主要指炎帝。也有祭后土的,后土为社稷,又称田神。过去各个大城市均建有神农庙,以京都为最。因为祭祀神农时,皇帝要亲自祭祀,举行躬耕仪式,以便倡导农业生产,所以北京的先农坛规模甚大。祭祀神农时多在缺雨的春天,所以也祭龙王祈求降雨。

(四)龙抬头?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中和节后,春天来了,草木复生,各种虫子也复活了。在此之际,人们引龙回。中国远在六千年前就产生了对龙的信仰,当时有玉龙、龙盘。商周时期的龙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传入以后又出现了龙王。山东惠民地区过一种春龙节,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引龙回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在二月二用面粉制作寿桃、五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坟地、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同时,为了农业丰收,需要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浇灌。因此祈求雨水成为中和节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还要玩龙戏,此举是将祭龙与求雨融于一炉。?

中和节在少数民族地区也颇有影响。侗族也称二月二为龙抬头,节日期间以户为单位,请亲友,在野外会餐,企盼丰年。不过侗族称接龙为接牛,即犀牛,认为犀牛是龙的象征。过节时,人们从村外牵小牛,以小牛为诱饵,引龙进村。然后杀牛祭龙,分食牛肉,各家吃酒,边饮边呼划“玉龙归位拳”,唱“玉龙归位歌”。最后把牛角埋在犀牛塘下,标志犀牛回家,龙归位了,村寨就可以五谷丰登了。达斡尔族也称中和节为“二月二”,满族称虫王节。

(五)花节?

花节,又称花朝节,具体时间不一,一说为二月初二,一说为二月十二,一说为二月十五。传说此日为花的生日,此时各地都拜花神庙,庆花神诞辰,伴随而来的是赴野外观花、植花木、捕蝶,或举行赏花会。北京民间多前往天坛等地赏牡丹,也植花种草。云南等地则流行插花节。四川所过的游江节和杭州的香市,也是一种踏青、赏花活动。?

此外,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禄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

二月二过后,广大农村开始耕地,南方则广种桑树,山区则进行春猎。

二月二龙抬头中和节侃吃

“二月二”,是我国传统民间节日之一,这天,唐代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亲自倡导定为“中和节”,民间又称“龙头节”。过节时,人们围绕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耍龙灯亦缘于此,此节与人们的农事活动密不可分。

相传此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亲自扶犁御耕。后世的黄帝,尧、舜等纷纷仿效。到周武王甚至作为一项重要国事来实行。

此方一些地方,二月二早起炒豆子、爆玉米花,有的还一边炒一边吟:“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祈求来年丰收,生活富足。二月二时,北方土地刚刚解冻,万物复苏,春雪催人,人们要准备春耕春种了。

二月二,百虫复苏,江苏一带,这一天还有祭虫的习俗。这天,家家把陈年的糯米、玉米、高梁、芝麻等磨成粉,做成寿桃、卷团等各种果子形状,或鸡鸭等形状。蒸熟后,插上青竹梢,黄昏时送到田头或祖坟边,祈求百虫不会伤害田中稼禾,希望当年五谷丰登。

中和节时,有的地方要吃太阳鸡糕。太阳鸡糕的制法是:用糯米制成糕,在糕上用米做一只一寸长的象征鸡的动物,或在糕上印上象征鸡的图案。太阳鸡糕中的鸡,代表着太阳,用太阳鸡糕来祭日。

二月二这天,老天津卫人讲究吃春饼,也称“春盘”。讲究点的,把清酱肉、熏肚花、酱肘子、香肠等切成细丝,也有配成南味杂拌儿的,它是用熏鸡丝、小肚丝、火腿丝、香肠丝、外加葡萄干、以香糟、料酒、白糖、酱油掺杂而成,咸甜香郁。

此外还要素烹掐菜(即掐去两头儿的嫩绿豆芽)、肉丝炒韭黄、肉丝炒菠菜粉儿、摊典菜,和卤味一起卷薄饼,人称“龙鳞饼”。孩子们对此物钟爱有加,一来味道鲜美,二来可以用手卷食,无拘无束。

二月二,民间讲究吃春饼煎焖子。焖子讲究用绿豆粉做成,软中有硬,富有弹性为上品。锅中倒入少许油,将焖子切成小块、用慢火两面煎黄,装盘后浇上芝麻酱和蒜汁,点点香醋,味美至极,也有配食芝麻烧饼、油酥烧饼的,全依各人所好。

2)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在过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因此时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动也是比较多的。

首先是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一般要吃春饼,也叫吃“龙鳞”;吃饺子,也叫吃“龙耳”;吃面条,也叫吃“龙须”,北京的龙须面,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讲究的是吃春饼,俗称薄饼,这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是一种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甜面酱,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须肉、豆芽拌粉丝、酱肘子等。味道适口,吃着顺味。俗话说“盒子菜样样有,五谷丰登好年头。”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天清晨,家家户户用柴灶里积存的柴灰连续不断的在地上撒成一条长龙,直延伸到附近的河边或井边,用意是把懒龙送走。然后又用黄土从河边或井边开始,撒成长龙,直到自家门前,用意是把勤龙引回。因为龙可以行云治水,这种引龙活动,用意是春暖后有几场好雨,以利春耕,使禾稼成长,五谷丰收。 为了尊崇龙,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妇女们必须停止针线,以防"扎坏龙眼"。 由于二月二这天已是"惊蛰"之后,阳气上升,各种冬眠的昆虫陆续复苏,所以,这一天,还有一个驱除毒虫的活动。家里的老人要在早上手持小棍挨房敲打炕沿嘴里念叨:"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认为这样一来,蝎子、蜈蚣等害虫不能复苏。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的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这天应时素食是煎焖子。焖子是淀粉熬成胶状块,把它切成小碎块,放在平底锅上用油煎炒,煎到有一层黄色脆皮时,盛在碗里,用芝麻酱调稀,撒上蒜末,拌好后即可食用。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非常可口。

3)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此俗唐代已有记载,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布依族二月二要进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节日当天,家家杀鸡敬祖,吃两色(黑、白)糯米饭,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

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活动,故称龙抬头日。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4)“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5)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称“农历二月二”为“中和节”是个误会。中和节起源于唐朝。据《旧唐书·德宗纪》等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一天,官员休假一天,民间则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当时的京城长安还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阳糕”,用来祭祀太阳。中和节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因中和节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后世便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为什么要熏虫?农历二月初天气渐暖,昆虫开始活动,有的虫子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这一天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摊煎饼等办法,凭借烟气熏死虫子,这是一种讲求卫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还有吃炒豆的做法用来驱虫。人们将黄豆浸在盐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锅中爆炒,很快黄豆在锅中发出蹦响,以此惊动虫蝎,将之驱赶。至于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这里就不用赘述了。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二月二闽南风俗 闽南二月二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39196.html

使劲推荐

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
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么讲究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二月二能还钱吗 二月还钱有什...

二月二闽南风俗 闽南二月二
二月二闽南风俗 闽南二月二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二月二闽南风俗 闽南二月二的...

焦点访谈2023年2月2日 焦点访谈2月22日
焦点访谈2023年2月2日 焦点访谈2月22日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焦点访谈2023年2月2日 焦点访...

二月二小孩带什么 给2个月的宝宝送什么礼物好
二月二小孩带什么 给2个月的宝宝送什么礼物好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二月二小孩带什么 给2个月的宝...

2月4月是什么星座的 二月四月是什么星座
2月4月是什么星座的 二月四月是什么星座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月4月是什么星座的 二月四月...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过年小吃怎样做好吃又简单 过年小吃怎样做好吃视频
过年小吃怎样做好吃又简单 过年小吃怎样做好吃视频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过年小吃怎样做好吃又简单 过...

从2月18日到今天多少天 2月18号开学是真的吗?
从2月18日到今天多少天 2月18号开学是真的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从2月18日到今天多少天 2月18...

1977年2月份是什么星座 1977年2月出生的人是什么命
1977年2月份是什么星座 1977年2月出生的人是什么命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977年2月份是什么星座 1977年...

82年2月几岁了 82年2月出生今年多少岁
82年2月几岁了 82年2月出生今年多少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82年2月几岁了 82年2月出生今...

2月1号杭州天气 2月1号到10号的天气
2月1号杭州天气 2月1号到10号的天气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月1号杭州天气 2月1号到10号...

精选种植养殖标签